資源簡介 東臺中學歷史教研組2008年中考歷史復習資料考點1: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知識清單——明確考什么一、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2)1、背景:①粉碎“四人幫”后,黨的領導人仍然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實質是堅持“左”傾錯誤)②思想基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思想基礎。2、▲內容①全會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②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③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④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⑤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3、▲意義:①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②完成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③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材料】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作出了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方針,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什么? 答:實事求是2、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這次重心轉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經濟建設。原因是:中共吸取了“左”的教訓;人民有經濟建設的渴望;國際形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3、十一屆三中全成為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轉折的具體表現有哪些?你從中可得到什么啟示?答:表現:從過去的“左”傾錯誤路線、個人崇拜、教條主義轉而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方針;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過渡到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啟示:今天改革開放的局面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表明我黨有能力糾正自己的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黨;任何事情是否正確,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我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都要實事求是。4、鄧小平為什么能夠成為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誰?這是由鄧小平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貢獻,以及他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膽識和能力決定的。如:挺進大別山;指揮淮戰役;“文化大革命”中的全面整頓;“文化大革命”后領導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等。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毛澤東。二、改革開放――對內改革,對外開放1、對內改革:①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原因:農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體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B、根本目的:解放生產力C、方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D、意義:調動人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②城市:A、城市改革的重點:國有企業的改革B、改革的內容:所有制形式、政企分開、分配方式(以按勞分配為主)C、改革的方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背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企業制度。【材料】材料1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正月出門去逃荒。——1978年的《鳳陽花鼓》材料2 說鳳陽道鳳陽,改革鼓點先敲響,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飛出金鳳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民間流傳的鳳陽花鼓詞。材料3 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摘自20世紀80年代的歌謠1、由材料1向材料2轉變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這個轉變說明了什么?答:農村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農業生產發展迅速。3、材料反映了農民對這件事持什么態度?原因是什么?答:廣大農民歡欣鼓舞。因為黨和政府在考慮國家、集體利益的同時,也考慮了個人的利益。4、在“大包干”中是如何分配產品的?這產生了什么影響?答: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這樣,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5、從建國到現在,中國農村的政策發生過哪些變化?答:建國初期,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時期,引導農民參加農業合作社,走集體化的社會主義道路;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時期,農村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對外開放A、根本目的: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B、過程: (1)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意義: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有力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 (2)1984年,開放了南通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3)1988年,增設海南經濟特區(最大),進一步開辟經濟開放區;(5)1990年,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C、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D、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鄧小平理論的內涵)①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實行改革開放。②1982年,黨的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③1987年,黨的十三大,鄧小平闡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同時又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分“三步走”計劃。④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思想。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并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⑤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2、▲鄧小平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貢獻 答:(1)主要史實(見上)(2)總之,鄧小平為我們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基本問題,為我國的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他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念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備考建議:該考點是中國現代史內容標準的重點。可以各種題型進行考察。其重點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的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等內容。考點7:祖國統一、外交成就和科技成就一、祖國統一:“一國兩制”與港澳回歸1、含義:“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2、時間:香港回歸:1997.7.1 澳門回歸:1999.12.203、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意義:結束了香港、澳門被外國殖民統治的屈辱歷史;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必將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早日實現。4、對臺灣問題,你認為應該采用何種方法,談談你的看法。我認為應該采用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辦法,以和談為主,不提解放臺灣的口號,但不承諾放棄武力。 看法:①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在世界上是不爭的事實。②《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文件的形式再次確認這一事實。③“臺獨”思想不得人心,違背了所有中國人民的意愿。④“一國兩制”為兩岸人民帶來穩定和發展,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有著深遠的意義。【材料】材料1 中國政府聲明,收回香港……決定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國和葡萄牙聲明,澳門地區是中國領土,中國將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材料2 “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龍。”1、香港島是何時通過何條約割讓給英國? 答:1842年的《南京條約》2、港澳回歸有哪些重大意義?答:港澳回歸,洗雪了港、澳被英、葡長期侵占的歷史恥辱,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重大步驟,港澳的發展進入了新時期,為解決國際爭端樹立了成功的范例。3、解決臺灣問題的原則是什么?答:遵循“一國兩制”的原則,但不承諾放棄武力。4、1997年之前,香港被哪個殖民國家所占領?其分別是通過什么條約占領香港島、九龍司和新界的?答:1842年《南京條約》侵占香港島。1860年《北京條約》侵占九龍司。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5、結合史實,簡要說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早在三國時期,吳國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臺灣和內地的聯系開始發展起來。②隋唐時期稱臺灣為流求,臺灣和內地的聯系得到加強。③元朝時,政府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④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⑤“二戰”中,《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一致強調日本必須將其竊取的臺灣等領土全部歸還,臺灣終于回到祖國懷抱。⑥綜上所述,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也是國際社會普遍公認的事實。二、外交成就1、我國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主要成就: ①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②1954年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③1955年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④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⑤中美關系正常化: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⑥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建立外交關系。⑦2001年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是中國迄今為止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三、科技成就一、兩彈一星—-“兩彈元勛”鄧稼先1、原子彈(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2)意義: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2、導彈1964年6月,我國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試驗成功。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爆炸成功,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3、衛星(1)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2)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3)2003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006年成功發射“神舟”六號。“兩彈一星”精神即熱愛主義、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二)秈型雜交水稻 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的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備考建議通過對2007年全國各省中考歷史試題的分析,這部分內容在中考中屬于重點考查對象,涉及了教材中所有重點知識,命題的形式比較靈活,考查題型也較全面。因此建議同學們在復習過程中注意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全面的識記和理解,包括正文和楷體字內容及圖片;其次要注意探究知識的深度。 根據分析,預計2008年中考本部分仍將是重點。因為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都可能是重點考查內容,但在命題上可能會以圖片題,或者是結合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等內容進行考查。 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所以也有可能以近一年來我國同一些大國的外交活動進行命題。2007年是我國科技成果取得輝煌的一年。例如:“嫦娥一號”上天,說明了我國始終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注重科技的創新。【材料】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20世紀以后,中國人民在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1、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分別是:第一次巨變是辛亥革命;第二次巨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巨變是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三個偉人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3、孫中山主要事跡:成立興中會、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確定三大政策、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創辦黃埔軍校、4、毛澤東主要事跡:參加中共一大、主持農民講習所、參加八七會議、領導秋收起義、文家市決策、三灣改編、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遵義會議、領導紅軍長征、參加中共七大、參加重慶談判、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5、鄧小平主要事跡: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挺進大別山、指揮淮海戰役、衽改革開放、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6、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有:以國家和人民為重、大無畏的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貴品質等。考點2:第一次世界大戰知識清單——明確考什么一、“一戰“爆發原因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2、具體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間相互爭奪相互勾結,最終形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3、兩大敵對軍事侵略集團(三國協約:英國、法國、俄國;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4、導火線: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二、經過:1、爆發標志: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2、結束標志:1918年11年11,德國投降3、著名戰役:1916年,凡爾登戰役。(“凡爾登絞肉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為慘烈的戰役)4、性質:帝國主義掠奪戰爭5、影響:(1)給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2)使帝國主義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3)促進了各國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4)一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6、啟示:(1)戰爭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我們應該反對戰爭愛好和平。(2)面對當前的形勢,我們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3)加強團結合作,發展本國經濟。(4)樹立振興祖國的信念,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備考建議從近年來中考命題看,本單元多采用選擇題、問答題、材料解析題等題型考查,側重考查對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備考中需注意運用唯物辯證法來分析一戰這段歷史。200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90周年,戰爭教育了人民,使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當今的世界主題是和平與發展,這要求我們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警惕恐怖分子的威脅。考點3:第二次世界大戰知識清單——明確考什么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起止時間: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性質: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特點: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影響:①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② “二戰”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他摧毀了法西斯勢力,削弱了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帝國主義國家。③有利于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④大戰期間先進科學技術的出現,為戰后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奠定了基礎。⑤追求和平、反對戰爭成為人民的普遍愿望。2、爆發和擴大爆發:1939.9.1,德國突襲波蘭擴大:①1942.6,蘇德戰爭爆發;②1941.12,日軍偷襲珍珠港,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A、原因:法西斯的侵略損害了世界人民的利益B、時間、標志:1942.1,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2、雅爾塔會議 1945.2 蘇、美、英A、原因:為了協調行動,盡快打敗法西斯B、內容:①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②成立聯合國;③蘇聯參加對日作戰3、最后的勝利(1)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7—1943.2 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2)諾曼底登陸:1944.6 美英盟軍開辟第二戰場(3)德國投降:1945.5.8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4)日本投降:1945.9.2 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4、二戰性質: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材料1】20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有何共同的原因?其性質有何差異?“一戰”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中國在“二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相同點:①都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②大戰中都出現了一些先進科技。③都削弱了一批帝國主義國家,產生一批新的獨立國家。④戰爭持續時間都較長,參與國家數目都較多。性質的差異:“一戰”是帝國主義掠奪戰爭;“二戰”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一戰”對中國的影響:①為中國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②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③巴黎和會的召開,中國外交失敗,激起了“五四”愛國運動。地位: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材料二】江澤民在紀念二戰勝利50周年時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蘇聯衛國戰爭給德國法西斯以毀滅性打擊,并同盟軍一起奪得反法西斯戰爭歐洲戰場的勝利;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都是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巨大支持和寶貴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正義戰爭,它給全人類留下的歷史啟迪也最為珍貴。”1、二戰的主要戰場有哪些? 答: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中國戰場等。2、簡要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答:中國的民族犧牲、蘇聯軍民的奮戰、美英盟軍的作戰、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3、從二戰的爆發和進程中,你得到什么“歷史啟迪”?答:妥協制止不了戰爭,只有建立反法西斯聯盟才能取得勝利。戰爭是人類的災難。備考建議本考點經常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注意本單元中的幾個標志性的事件,如二戰爆發的標志、擴大的表現、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標志、二戰轉折點標志等;注意雅爾塔會議的內容以及二戰與中國抗日戰爭的聯系。作用,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考點4: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知識清單——明確考什么一、冷戰中的對峙1、冷戰政策(1)含義: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除了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為。(2)目的:遏制共產主義(3)內容:①政治上:推出杜魯門主義(1947年),標志美蘇冷戰開始;②經濟上:實施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③軍事上:建立北約組織(1949年)(4)兩極格局的形成標志:1955年,蘇聯成立華沙條約組織(5)影響:①“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導致了國際關系的緊張。②長期的“冷戰”嚴重威脅了人類進步、世界和平。③“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材料】A: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B:此刻我提請你們考慮和決定是目前關系到希臘和土爾其這一方面的局勢……我完全了解美國給希臘和土爾其提供的援助這一行動所包含的廣泛意義,此刻我將同你們談談這些含意。我認為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和……1、材料A是誰在何時、何地發表的演說中的話?材料B中的“我”是誰?答:丘吉爾;1947年在富爾頓;杜魯門。2、材料AB的演說者主張推行一種什么政策?文中的“自由世界”指的是什么?答:“冷戰”政策;資本主義世界。3、為了推行上述政策,美國在歐洲還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實施了“馬歇爾計劃”,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4、這位總統在國情咨文里提出了怎樣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什么?咨文中所說的“自由國家人民”、“少數武裝分子”、“外來壓力”分別是指什么?答:提出了“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自由國家人民”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少數武裝分子”是指國內進步力量。“外來壓力”是指蘇聯。5、想一想,美國為什么要發動冷戰?答:意味著美國要公開干涉世界各國的內政,標志著美蘇的戰時同盟正式破裂。2、美蘇爭霸(1)20世紀五六十年代:①實力對比:蘇聯經濟、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②領導人:赫魯曉夫、肯尼迪;③蘇聯意圖:企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④重要事件: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危機的解決表明戰略優勢在美國(2)70年代:特點:蘇攻美守 對策:美國實行戰略收縮,結束越戰,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蘇聯采取積極進攻戰略,如1972年12月出兵阿富汗(3)80年代:特點:美攻蘇守 蘇聯對策:戈爾巴喬夫提出以軍備控制為核心的全球緩和戰略;原因:經濟困難;事件:1989年從阿富汗撤軍。美國對策:實現有限的緩和;原因:因擴充軍備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經濟遇到西、日本的激烈競爭3、冷戰結束:1991年蘇聯解體,也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1、“一超多強”:“一超”指的是美國,制定了全球戰略,干涉別國內政,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多強”指的是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2、科索沃戰爭: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狂轟濫炸;多極化趨勢是長期的、曲折的,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三、世界經濟的“全球化”1、原因: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各國經濟聯日益密切2、表現: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強。②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③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3、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戰爭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毒品問題、艾滋病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4、面對全球性問題應采取的措施: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保投資、加強國際合作、重視落后地區的輿論宣傳和科教工作等。備考建議本考點為命題的熱點,試題呈現方式多樣,復習時應注意冷戰政策的含義和內容、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美蘇爭霸的概況、一超多強的局勢和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及表現。高級技能——綜合問答題:1、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發生過三次變化。請指出中國社會性質有哪三次變化?簡要說明每次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①第一次: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入侵,中國戰敗,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根本變化。②第二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主要原因: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終于在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國。③第三次: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原因:中共領導人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2、雅爾塔會議召開的時間、背景、參加者、內容是什么?(考標P54)時間:1945年初。背景:盟軍和蘇軍分別從西、東攻入德國境內,法西斯德國敗局已定。參加國家:美、英、蘇內容:①會議制定了最后擊敗德國的計劃。②決定戰后德國由蘇、美、英等國分區占領。③蘇聯在歐戰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④會議還討論了組建聯合國的有關問題。3、二戰后,導致中東地區矛盾復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考標P55)①民族問題。②宗教問題。③領土問題。④水資源問題。⑤石油問題。⑥大國爭奪。4、 “文化大革命”后中國共產黨會議簡表時間 1978年 1987年 1992年 1997年會議名稱 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意義 偉大轉折,改革開放 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1、中國近代現代史上有兩次由“封閉”到“開放”的事件,是從哪兩個事件開始的?兩者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答:、鴉片戰爭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區別:鴉片戰爭后的開放是被迫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開放是主動的。2、請根據“文化大革命”后中國共產黨會議簡表的內容,說說它們形成了一個什么新的理論。答:鄧小平理論。3、在黨的歷史上還有一次糾正“左”傾錯誤的會議,它是哪一次?答:遵義會議。5、聯系實際談談科技的新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便利?(考標P56)①人造纖維工業的出現,使人們的服裝變得豐富多彩。②化學肥料的使用和高產糧食品種的推廣,促進農業產量的提高。③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④以集成電路為基礎的小型家電,進入千家萬戶。⑤日新月異的現代通訊,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PAGE第 1 頁 共 8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