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備課資料人教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備課資料人教版

資源簡介

(共14張PPT)
樹立新意識 構建新課堂
溫嶺市第四中學 周輝兵
一、樹立主體意識
三、樹立綜合意識
二、樹立問題意識
四、樹立方法意識
五、樹立評判意識
一、樹立主體意識
現代主體教學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的過程。
滿堂灌
滿堂問
感悟身邊、揭示課題
聯系閱讀、主動提問
互動解決、綜合聯系
自評互判、深化主題
學教模式
樹立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是否淡化了教師的作用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控制著課堂,教師控制著整個教學進程,教學過程中的課題揭示,問題設計,問題解決,課堂小節,練習設計都由教師控制。
新課堂教學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題由學生揭示、新知由學生發現、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內容讓學生概括、教學讓學生評判、主題讓學生升華,學生影響和決定了整個教學進程
課前應作好充分準備,包括資料的收集、話題的選擇、活動方式的確定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
對課堂教學有預見性、課前能預測出學生將會出現的情況及對策
努力提高自身駑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不可遇見的問題,要能隨機應變,機智靈活地處理問題
教師的作用
二、樹立問題意識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科學”,“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析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發現更多的問題
↑                ↓
教師的作用
制造氛圍,創造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
組織教學,展示材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
“無疑而生疑、生疑而思疑、思疑而破疑,破疑再生疑”
三、樹立綜合意識
從社會學科自身特點看,社會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與社會現實生活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聯系較為密切,綜合性不僅在于對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綜合,還有對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綜合;不僅是對歷史發展過程和現實社會問題的綜合,還體現在對分析、認識某個事件或現象的角度的綜合。
對知識的綜合概括實現理論與理論的綜合
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綜合聯系,實現理論與現實的綜合
知識與方法的綜合滲透,實現理論與過程方法的綜合
在對知識的綜合概括中,教師應輔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作小結,并能把相關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弄清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畫出知識圖表,以便及時系統鞏固,抓住關鍵,強化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聯系和概括能力
在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綜合聯系中,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從生活現實中獲取知識,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在知識與方法的綜合滲透中,教師應盡力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并能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創造更多適合自身學習的學習方法。
教師的作用
四、樹立方法意識
指導學生學會比較分析
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質疑
指導學生學會綜合聯系
“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授人以魚”
“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授人以漁”
五、樹立評判意識
自評就是自己評價自己,互判就是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判
自評的內容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在知識方面,通過學習,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和提高;在能力上,學到了哪些整合獲取知識,小組討論合作的技巧;在態度上,形成了什么態度,或想法上有何轉變;在學法上,學會了哪些方法。互判的內容為同學在課堂的表現,同學在課堂上表現的優點和弱點。自判互判可以采用書面交流和當堂交流的形成。
促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發現優點,鼓起信心,相互學習,共同前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鑒別、判斷能力(共16張PPT)
第九單元《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教 材 分 析 及 教 學 建 議
周 輝 兵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宏觀知識結構及分析
1、《課標》要求:
2、教材宏觀知識框架及分析
3、單元教學要求
(二)課教材結構分析、學習要求及課標達成
6-1:列舉教育改變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實例,說明接受教育是享受和創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條件。
6-2:列舉身邊實例,感受科技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6-3:說明自己最喜愛的文學體裁和藝術形式,感受文學、藝術對個人及社會生活的影響。
6-4:以自己熟悉的某些運動項目為例,感受體育對個人及社會生活的影響。
7-1:面對同一事物,思考我們的認識同小時候的差異,體察生活閱歷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7-2:歸納自己同長輩在生活情趣、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7-3:比較自己與他人,團體或媒體對同一問題意見的差異,嘗試對學生這種差異的原因進行解釋。
總主題 內容 重點闡述(主題) 教學核心

富 —知識就是力量 —教育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多 (懂得接受教育的價值)
彩 —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 —體育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精 (領會體育運動的意義 ) 理解精神生活的內容
的 —文學藝術:創造美的世界 —文藝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提升精神生活的層次
神 (了解文學藝術的影響)
生 —思想的追求 — 思想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活 ( 感悟思想的作用)
單元教學要求
感受教育科技,文學藝術,體育思想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能夠列舉教育改變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實例,知道教育是享受和創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條件,形成渴求知識的良好意識;
感受體育和文明生活的關系以及體育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培養堅強的毅力,公平競爭的態度和團隊精神;
理解藝術和文明生活的關系,形成歌頌真善美,抨擊假惡丑的審美追求;理解理想與文明生活的關系,了解理想推動人類,不斷進步的實例,樹立崇高的理想;
理解人們在思想感情行為方面的差異,懂得與人分享分的成果,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
文明的社會是渴望和追求知識的社會;
文明的社會是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社會;
文明的社會是追求真善美的社會;
文明的社會更是充滿理想和探索精神的社會。
(二)課教材結構分析、學習要求及課標達成
明線 印刷書籍 —電話 —網絡 —航天
知識改變生活 知
暗線 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太空時代 識

學習改變弱者:海倫·凱勒—使弱者變為強者 是
學習改變命運 力
學習帶來致富: 農民種菜—使貧窮變成富足 量





第一課《知識就是力量》教材結構
第二課《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教材結構
主要內容 內涵 案例

康 健康人生—體育對個人成長的意義
向 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有利身體健康 愛因斯坦
反映人的奮斗精神,改變個人命運 鄧亞萍、雷尤瑞
上 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全民健身運動

體 奧林匹克精神—體育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育 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內涵 馬燕紅
精 更高、更快、更強
神 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 奧蒂
重在參與
奧林匹克運動的巨大力量
對世界和平的特殊意義 魯郎與歐文斯
第三課 《文學藝術:創造美的世界》教材結構

學 發掘美好情感 音樂 豐富生活
藝 繪畫 感受藝術的形式美 文學藝術對
術 雕塑 領悟藝術的情感美 個人生活的 凈化心靈
創 文學 影響
造 戲劇 美化人生
美 書法


界 塑造時代精神 建筑
聯系社會生活 文學藝術對 激發進取
文學 人類社會的
挖掘時代精神 推動作用 完成使命
音樂
第四課《思想的追求》教材結構
思 探索自然世界的奧秘—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探索
了解進程,認識艱辛
想 屈原、泰勒斯、魏格納、居里夫婦
的 認識人生的意義—人類對人生意義的探索
探索人生,實踐人生
追 《蘇菲的世界》、蘇格拉底 、林覺民、保爾
求 追求理想的社會 —人類對理想社會的探索
追求理想,關注現實
《禮記》、孫中山 、《桃花源記》、 《鳥托邦》
伏爾泰等、馬克思《共產黨宣言》
綜合探究九《實話說話“流行”》教材結構
關于搖滾音樂的家庭討論
讓我們也加入這場討論
對流行的實話實說
家庭討論,提出話題
參與討論,主題調研
實話實說,我愛流行
二、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及重難點分析
單元教學策略
樹立新意識,構建新課堂
課時安排及重難點分析
序號
課題
課時
安排
重點
難點

1
知識就是力量
2
引導學生從現實出發,通過列舉身邊的人和事的變化,感受教育和科技對類和社會的影響
理解知識的作用,感受學習化社會的趨勢
2

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
2
通過案例學習,體會體育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理解體育運動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以及體育運動對人頑強進取精神的培養
3

文學藝術:創造美的世界
2
引導學生體會文藝作品中的文學藝術之美,理解文學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文藝作品的時代精神及文學藝術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
4

思想的追求
3
感悟人類對思想的追求是一個不懈的過程,追求的過程要付出努力和代價。
理解思想的追求是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5

實話實說
話“流行”
1
感受流行的影響,分析利弊
正確對待流行與經典,獨立判斷,有選擇地接受。
單元教學策略
1、 一般策略——采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宏觀操作——面上指導
感悟情境,揭示課題
聯系閱讀,主動提問
多維討論、互動釋疑
自評互判、自省深思
課題由學生揭示,新知由學生發現,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
疑難由學生解決,內容讓學生概括,學教由學生評判,主題讓學生升華
2、特別策略—學教過程中注意“三結合”,讓學生說開—微觀操作—點上突破
結合自身實際談
結合名人事跡談
結合生活現實談
3、具體策略——寬聯系,深挖度;明理、激情、導行—整體操作—度上把握
寬聯系,深挖度
寬聯系——聯系相關知識 聯系生活現實,
聯系自身實際 聯系其他案例
深挖度——分析原因、探析內涵,挖掘精神,自省思索。
明理、激情、導行
明理——聯系閱讀明理,釋疑討論明理,
自評互判明理,合作探究明理
激情——語言含情,互動育情,故事滲情,評判燃情
導行——刻苦學習(第一課)、自覺鍛煉(第二課)
熱愛文藝(第三課)、追求理想(第四課)第九單元《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例談
周 輝 兵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宏觀知識結構及分析
1、《課標》要求:
6-1:列舉教育改變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實例,說明接受教育是享受和創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條件。
6-2:列舉身邊實例,感受科技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6-3:說明自己最喜愛的文學體裁和藝術形式,感受文學、藝術對個人及社會生活的影響。
6-4:以自己熟悉的某些運動項目為例,感受體育對個人及社會生活的影響。
7-1:面對同一事物,思考我們的認識同小時候的差異,體察生活閱歷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7-2:歸納自己同長輩在生活情趣、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7-3:比較自己與他人,團體或媒體對同一問題意見的差異,嘗試對學生這種差異的原因進行解釋。
2、教材宏觀知識框架及分析
總主題 內容 重點闡述(主題) 教學核心

富 —知識就是力量—教育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多 (懂得接受教育的價值)
彩 —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體育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精 (領會體育運動的意義 ) 理解精神生活的內容
的 —文學藝術:創造美的世界—文藝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提升精神生活的層次
神 (了解文學藝術的影響)
生 —思想的追求—思想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活 ( 感悟思想的作用)
人類不僅不斷地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也在創造著豐富多彩的精神財富,文明而健康的精神生活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在前三個單元分別闡述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個人生活與社會規范、身邊經濟生活常識的基礎上,主要闡述了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從前幾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邏輯出發,從走進社會到面對社會生活中的規則,從如何學會選擇文明的經濟生活到本單元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教材選取了“精神”作為核心概念,與前三個單元的“社會”“規則”“選擇”構成了闡析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完整的整體。
本單元共四課內容和一個綜合探究活動課,四課內容分別以“知識就是力量”、“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文學藝術:創造美的世界”、“思想的追求”為主題分別闡述了教育、體育、文藝、思想和文明生活的關系,旨在讓學生懂得接受教育的價值,領會體育運動的意義,了解文學藝術的影響,感悟思想的作用。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理解人類精神生活的內容,懂得并學會選擇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解藝術帶給我們的美感,培養發現美、欣賞美的精神追求,提升精神生活的層次,這是本單元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核心。
第一課“知識就是力量”的內容包括科技發明改變人了人類的生活和時代的面貌,現代科技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學習知識可以改變個人生活的命運,可以使蒙昧變得文明,使弱者變成強者,使貧窮變為富足;知識的不斷更新,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特點,終身學習已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學習手段的現代化,也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第二課“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從運動是生活的重要內容談起,談到體育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品質,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體育的宗旨是“重在參與,“更快、更高、更強”是體育精神的內涵。
第三課“文學藝術、創造美的世界”說明了文學作品、藝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蘊藏著人類美好的情感;時代精神是文學藝術作品中最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感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
第四課“思想的追求”說明了科學探索是思想追求的重要方面,科學發現往往在細微之處,科學探索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甚至生命的代價;人生意義的探索是思想追求的重要方面,人為什么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是認識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追求;理想社會是人類永恒的追求;追求理想社會需要批判精神;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從空想走向科學,從理論變成現實。
綜合探究九“實話實說‘流行’”,從審視流行作品的發現切入,引發學生探討“流行”與“經典”的區別,發表各自對流行作品的看法。
3、單元教學要求
本單元四課內容主要是為了實現課程標準中的目標6的內容和要求,綜合探究課主要是為了實現課程標準的目標7的部分內容和要求。從課標出發,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感受教育科技,文學藝術,體育思想與文明生活的關系;能夠列舉教育改變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實例,知道教育是享受和創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條件,形成渴求知識的良好意識,感受體育和文明生活的關系以及體育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培養堅強的毅力,公平競爭的態度和團隊精神;理解藝術和文明生活的關系,形成歌頌真善美,抨擊假惡丑的審美追求;理解理想與文明生活的關系,了解理想推動人類,不斷進步的實例,樹立崇高的理想;理解人們在思想感情行為方面的差異,懂得與人分享分的成果,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總結起來,就是使學生明確:文明的社會是渴望和追求知識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是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是追求真善美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更是充滿理想和探索精神的社會。
(二)課教材結構分析、學習要求及課標達成
第一課《知識就是力量》教材結構
明線 印刷書籍 —電話 —網絡 —航天
知識改變生活 知
暗線 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太空時代 識
就 -----學習化社會
學習改變弱者:海倫·凱勒—使弱者變為強者 是
學習改變命運 力
學習帶來致富: 農民種菜—使貧窮變成富足 量
學習要求及課標達成:從身邊熟悉的,由學習和知識給人類帶來的變化出發,體會教育對社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感受知識帶給人們的力量,理解教育與文明生活的關系,能夠列舉教育改變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實例,說明接受教育是享受和創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條件;結合現代社會人們感受最深的科技發展,列舉身邊實例,感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感受科技發展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變化;嘗試運用多種方法收集自己身邊發生的實例,探討學習化社會的內涵。
第二課《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教材結構
主要內容 內涵 案例
健 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有利身體健康 愛因斯坦
康 健康人生—體育對個人成長的意義 鄧亞萍
向 反映人的奮斗精神,改變個人命運 雷尤瑞
上 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全民健身運動

體 奧林匹克精神—體育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內涵 馬燕紅
育 更高、更快、更強
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 奧蒂
重在參與
奧林匹克運動的巨大力量
對世界和平的特殊意義 魯郎與歐文斯
學習要求及課標達成
能以自己熟悉的某些體育運動項目為例,或通過閱讀人們熱愛體育運動的資料,感受體育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能從多種媒體中搜集體育運動中各種各樣的感人事例,發掘故事背后蘊涵的精神追求;結合我國將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事實,嘗試用各種方式追尋奧運會的發展史,探討體育與人類文明生活的關系。
第三課 《文學藝術:創造美的世界》教材結構
文 《第五交響曲》
學 發掘美好情感 音樂:《茉莉花》 豐富生活
藝 《黃河大合唱》 感受藝術的形式美 文學藝術對
術 繪畫 :《江山如此多嬌》領悟藝術的情感美 個人生活的 凈化心靈
創 《格爾尼卡》 影響
造 雕塑:《擲鐵餅者》 美化人生
美 文學:《背影》
的 戲劇: 京劇
世 書法:王羲之、顏真卿
界 塑造時代精神 建筑:科隆大教堂
佛羅倫薩大教堂 聯系社會生活 文學藝術對 激發進取
文學:《最后一課》 人類社會的
《誰是最可愛的人》 挖掘時代精神 推動作用 完成使命
音樂: 《馬賽曲》
《義勇軍進行曲》
學習要求及課標達成:
通過熟悉的文藝作品,感受文學藝術中的美,并體味不同的文藝作品中的反映出來的人類真情而豐富的感情世界;分析不同時期的文藝作品所蘊涵的時代精神,從中理解文學藝術與社會生活的緊密關系;說出自己喜愛的文學體裁,藝術形式或某部作品,分析文學藝術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發掘美好情感”應讓學習感受藝術的形式美,再領悟藝術的情感美,從中體會文藝作品闡發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在理性層面上理解文學藝術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塑造時代精神”中學生應通過分析文學藝術與社會生活的緊密關系,挖掘其反映出來的時代精神,在理性層面上領悟文學藝術對人類社會的推動作用。
第四課《思想的追求》教材結構
思 探索自然世界的奧秘—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探索 屈原
泰勒斯 了解進程,認識艱辛
想 魏格納
居里夫婦
的 認識人生的意義—人類對人生意義的探索 《蘇菲的世界》
蘇格拉底 探索人生,實踐人生
追 林覺民
保爾
求 追求理想的社會 —人類對理想社會的探索 《禮記》
孫中山
《桃花源記》 追求理想,關注現實
《鳥托邦》
伏爾泰等
馬克思《共產黨宣言》
學習要求及課標達成:
通過具體事例,理解人類對思想世界的不懈追求是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認識到人類探索自然界,人生和理想社會的進程充滿曲折和困苦,應樹立遠大理想和科學的信念。第一部分應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人類探索自然世界的進程,認識到探索自然世界奧秘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甚至獻出生命;第二部分通過具體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幾千年來人類對人生意義的探索是永不停歇的,并且以各種方式實踐著自己對人生價值的追求;第三部分使學生了解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發展過程,領會這種追求的現實意義。
綜合探究九《實話說話“流行”》教材結構
家庭討論,提出話題→ 參與討論,主題調研 →實話實說,我愛流行
爺爺奶奶:否定
搖滾音樂 張曉、陳輝 :肯定 闡述理由,搜集資料 流行音樂作品切入針對話題
爸爸:要好好討論 整理資料,小組報告 發表意見整理歸納,形成論文
學習要求及課標達成:
從身邊的熟悉事物入手,感受流行對自己的影響,分析利弊;學會正視不同年齡群體的興趣差異,能分析其成因,并尋求雙方的理解寬容;學會搜集各種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整合、正確提取和分析信息。
二、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及重難點分析
序號 課題 課時安排 重點 難點
1 知識就是力量 2 引導學生從現實出發,通過列舉身邊的人和事的變化,感受教育和科技對類和社會的影響 理解知識的作用,感受學習化社會的趨勢
2 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 2 通過案例學習,體會體育與文明生活的關系。 理解體育運動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以及體育運動對人頑強進取精神的培養
3 文學藝術:創造美的世界 2 引導學生體會文藝作品中的文學藝術之美,理解文學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文藝作品的時代精神及文學藝術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
4 思想的追求 3 感悟人類對思想的追求是一個不懈的過程,追求的過程要付出努力和代價。 理解思想的追求是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5 實話實說話“流行” 1 感受流行的影響,分析利弊 正確對待流行與經典,獨立判斷,有選擇地接受。
(二)單元教學策略
一般策略——采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宏觀操作——面上指導
教學需要有一種模式,但教學并不是死用模式,而是活用模式。
“綜合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和他們關心的實際問題以專題等形式統整起來,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它能有機地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際、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發展。
從第九單元的教材內容與特點出發,“綜合性學習”的具體操作模式為:“感悟情境,揭示課題→聯系閱讀,主動提問→多維討論、互動釋疑→自評互判、自省深思”在該流程中,教師首先應借助一定的教學情境,創造好教學的良好氛圍。二要注意學生在課堂的發問動向,并能很快地作出反映,及時處理問題或調整學教過程;另外,由于該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就應學會傾聽,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發言。這樣看來教師的作用,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師對學生是有幫助的。所謂幫助主要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去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
“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過程性和創造性。在這個過程中,課題由學生揭示,新知由學生發現,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內容讓學生概括,學教由學生評判,主題讓學生升華。由此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它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模式是死的東西,教學是活的。第九單元采用該教學模式里有很強的可行性,但不可按步就班,要學會靈活運用。
特別策略——學教過程中注意“三結合”,讓學生說開——微觀操作——點上突破
學生在課堂上主體程度體現的如何,關鍵并不在于學生的主動性,而在于教師是否與學生一起創造了能展示學生素質的展示臺。
第九單元《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其闡述的主題為個人的變化生活,涉及到了人們精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主要有教育、科技、體育、文學、藝術、思想等領域。教材從課標精神出發,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線構建組織內容,把非常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把枯燥的知識生活化,這為開展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精神生活”方面知識本身的具有抽象和枯燥,還將在不知覺中阻礙教學的順利進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本單元教學應執行特別策略,學教過程讓學生做到“三結合”,讓學生說開。如何去說呢?
結合自身實際談
第一課“知識改變生活”中,講到書籍的出版,使知識的傳播更加容易,人們從書中不斷汲取知識,有了更多發明創造。這部分知識可以以“書籍帶給我們什么”為題,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談讀書的收獲,讓學生在切身感受中,思考知識與生活的關系。體單元像這樣的教學內容非常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通過談論,比較教材與自身實際的異同,以克服自身的弱點,張揚自己的個性。
再如:圖9-4:網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引導學生談你在網上做些什么,對學生生活有何影響;健康人生:引導學生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及喜歡的原因;奧林匹克精神:引導分生談自己能為2008年奧運會做些什么;談當選手獲得奧運冠軍,國歌奏起,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感受;發掘美好情感:引導學生談自己所喜愛的文學形式及作品等等。
結合名人事跡談
由于涉及“精神生活”,教材列舉了大量的名人事跡,主要有貝爾、袁隆平、海倫·凱勒、鄧亞萍、雷·尤瑞、馬燕紅、奧蒂、居里夫婦、魏格納、林覺民等,這些名人都在某個領域創造出偉大的奇跡,帶來人們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教學中教學應充分運用好這些名人事跡,做到講述好事跡,挖掘好精神。
如鄧亞萍事跡的教學,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開展談論。“鄧亞萍自身身體條件方面存在劣勢,為什么會成為世界冠軍?這里最關鍵的是什么?我們能做到嗎?她為何每贏一分就要大喊一聲“漂亮”,這是不是太張揚了。通過這些問題,能使學生感悟到頑強的意志力的價值,自我激勵的必要,勇敢精神的寶貴。
結合生活現實談
第一課“知識改變生活”在講述工業時代科技對人們生活影響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列舉自身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并指出這些日常用品大多是工業品,再引導學生結合不同地區的生活現實感受工業時代科技帶來的變化:農村學生可更多著眼于科技對家庭經濟生活的影響,如利用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使家庭致富;城市學生可更多地著眼于科技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事例,如洗衣機從手動到半自動到全自動的變化,體會科技帶給人們生活的輕松與方便。
再如;92頁袁隆平事跡,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現實,談水稻對人們生活的作用,如果不夠會怎樣,得出袁隆平研究水稻及其研究成果的重大意義;圖9-15引導學生談自己所在小區域或村莊常見群眾性體育活動等等。
3、具體策略——寬聯系,深挖度;明理、激情、導行——整體操作——度上把握
教學的過程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過程,只有抓住命脈,切中要害,才能使教與學變得輕松。
從第九單元教材內容與特點出發,本單元教學還有兩個具體策略:
寬聯系,深挖度
寬聯系——聯系相關知識,聯系生活現實,聯系自身實際,聯系其他案例
深挖度——分析原因、探析內涵,挖掘精神,自省思索。
明理、激情、導行
明理——聯系閱讀明理,釋疑討論明理,自評互判明理,合作探究明理
激情——語言含情,互動育情,故事滲情,評判燃情
導行——刻苦學習(第一課)、自覺鍛煉(第二課)
熱愛文藝(第三課)、追求理想(第四課)
(三)典型教學案例——《健康人生》課堂教學實錄
課題《健康人生》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人們熱愛體育運動的資料,體會體育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并產生要積極自學地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
2、學會利用各種媒體搜索體育運動中的感人事跡,發掘故事背后蘊涵的精神追求。
3、在學習中嘗試聯系閱讀、主動提問、多維討論、互動釋疑、自評互判、自省深思
【學教模式】聯系自我、揭示課題→聯系閱讀、主動提問→多維討論,互動釋疑→自評互判,自省深思
【學教過程】
(聯系自我,揭示課題)
師:2008年有一個世界盛會將會在中國北京召開,大家知道這次世界盛會叫什么?
生齊:2008年北京奧運會。
師:是的,我們為奧運喝彩,為北京喝彩,為體育喝彩,大家喜歡體育嗎?
生齊:喜歡。
師:我知道大家喜歡體育,不過今天老師在此想現場采訪一下同學們,都喜歡哪些體育運動,為什么喜歡,對你自身產生了哪些影響。
生1:我喜歡跑步,因為我從有關資料中得知跑步是鍛煉身體的最好方法,我每天清晨都堅持跑步15分鐘,同學們可以看我強健的體魄,這都是我堅持跑步的結果。
生2:我最喜歡的運動是打乒乓球,因為我認為打乒乓球可以增強我們的靈活性,尤其是我們手腳的協調性。打乒乓球使我身體棒,而且頭腦的反映也越來越快。
生3:我喜歡打藍球,這主要是受我爸爸的影響,我爸爸是中學的藍球老師,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爸爸就教我打藍球,現在我是學校藍球隊的主力隊員,參加比賽,多次獲大獎。打藍球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培養了我的團隊精神和拼搏精神。我愛藍球,更愛我們的學校。
生;……
師:剛才同學們都談了自己喜愛的體育運動,并且還談了通過體育運動對大家產生的影響,老師把這些影響歸納起來,就是體育運動帶來了大家健康,使大家擁有健康的人生。
(聯系閱讀,主動提問)
師: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兩個話題,即“體育”與“健康人生”大家認為這兩者有聯系嗎?有哪些聯系。
生1:我認為有,有句名言叫“生命在于運動”,體育運動是增進健康的法寶,舉個例子,我天天鍛煉身體,因而我擁有了良好的體格。
生2:我也認為有,有些體育運動可以作為娛樂,我們可以玩得很開心,人只要開心,就自然健康了。
生3、我很小的時候,非常討厭體育運動,不去參加體育運動,因而那時冬天衣服穿得特多特多,那時總是被女同學笑話。現在不一樣,我熱愛運動,冬天穿很少的衣服都能抵卸風寒。
生:……
師:是的,從大家的事例中,我們看出體育與健康人生存在著必然的聯系,體育可以煉就強健的體魄,使我們具備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條件,使我們擁有健康人生。
體育運動可以帶給我們強健的體魄,除了這,大家想想,體育運動還帶給我們什么?
(生想后搖頭)
師:那么,如果有這一問題,大家將如何去解決呢?
生1:查資料
生2:請教老師
生3:看書
師:今天,在我們學習的《健康人生》中就闡述體育運動除了帶給我們強健的體魄,還會帶給我們什么?大家會看書嗎?
生:會
師:怎么看
生1:帶著問題去看
生2:既要動腦,又要動手,把重點的知識劃一劃,并能把它記住。
生3:…………
師:看來大家對看書都有自己的一套,不過今天看書,老師有兩個要求:一是把書本知識與自身實際結合,與你所知道的其他的相關故事相結合,用最簡煉的話思索完成,體育運動帶給我們什么?二是看書過程中,把自己困惑的問題提出來?給大家8分鐘的時間完成兩項任務。(生聯系閱讀,師巡視指導或與生討論)
師:時間到,看來大家都已經完成了老師提出的兩個要求,老師想先聽聽大家都有哪些困惑的地方,把自己想提的問題說出來,誰先說?(全班同學全部舉手,但又不可能每個學生都發言,老師將同學分為4個小組。)
師:同學們都有問題要提,但時間有限,怎么辦,給大家1分鐘時間,把自己的問題在小組中說出來,小組討論后再提,行嗎?(小組討論后派代表提出問題)
(多維討論,互動釋疑)
第一小組:我們小組經過討論,決定提一個簡單又復雜的問題,問題是這樣的,有人說進行體育運動累死了,又花時間,而愛因斯坦卻為什么把它當生活的樂趣呢?
師:確實是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看起來是挺矛盾的,但真的矛盾嗎?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1:進行體育運動累死了又花時間的人,看來絕不是一個具有強健體魄和進取精神的人,如果你喜歡體育運動,你就覺得最累也不累,而是一種享受。
生2:愛因斯坦把運動當作自己生活的樂趣,是因為他喜歡運動,他能感受到運動帶給他是快樂,而不是累和花時間,而他更愿意花時間去享受生活的樂趣,不知我的回答第1小組的同學滿意否。
第二小組:課本列舉了兩個著名運動員的事例:鄧亞萍和雷·尤瑞,他們的事例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我們小組想聽聽大家的意見。但我們小組成員也有感想,先請我們小組成員××談談他的看法。
生1:我談的是鄧亞萍,鄧亞萍個子不高,曾經被人認為是沒有多大的前途的,但她卻能以刻苦的訓練來超越自身的不足,克服自身身體條件方面的劣勢,19歲就成為世界冠軍,這體現了了一種頑強的意志力,我們應該向她學習。
生2:我非常欣賞橡皮人雷·尤瑞,我欣賞不僅是他取得的8板奧運會金牌,更欣賞的是雷·尤瑞通過體育鍛煉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體育運動鍛煉了人們頑強的毅力,這可以彌補身體的殘缺。
生3:兩名運動員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體育可以使弱者變強者,可以使弱者變勝者。他們在長期的體育鍛煉中體現出拼搏不屈的精神,這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它能使我們擁有更完美的人生。
生4:我欣賞鄧亞萍每贏一分就揮動拳頭大喊一聲“漂亮”的樣子,她使我們感受到要不斷地自我激勵,要不斷迎難而上,才會有更好的結果。
生5:讀了他們的事例,我在想“身體缺陷或殘疾是不是就是不健康。”
生:…………
師:大家都結合兩名運動員的事跡談了自身的感受,像這樣的事例,在中國在市里、在我們學校里可能也有,誰能舉些相近的例子來呢?
生:(舉例略)
師: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剛才大家在談話過程中已不知不覺中地幫老師解決了第一個問題。還記得嗎?
生齊:體育帶給我們什么?
師:體育帶給我們什么?
生1:體育帶給我們歡樂,帶來我們強健的身體。
生2:體育磨練人的意志,超越自身的不足。
生3:體育使弱者變成強者,使強者更強。
生4:體育彌補身體殘缺、鍛煉人頑強的毅力。
生:…………
(師生共同完成下表)


第三小組:我們小組想了解為什么健身熱中以老年人居多?
師:在回答這個問題這樣,老師也想提一個小問題,健身熱為什么會出現?
生:體育帶來美好人生、健康人生,體育成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
生:國家發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大力提倡廣泛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
師:那么你所在的社區有哪些群眾性體育運動。
生:太極拳、木蘭扇、迪斯科等。
生:還有打羽毛球等。
師:這些體育活動為什么老年人居多呢?
(生同桌之間討論)
生1: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可能會出現更多的疾病,而進行體育鍛煉是預防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老年人參加體育運動較多。
生2:老年人退休在家有時間,有些中年人或青年人不是說不想鍛煉,而他們進行鍛煉最大的天敵是沒有足夠的時間。
生3:我想是因為老年人容易將體育當作是自己生活的樂趣,所以他們愿做。
生:…………
師:現實生活中,青少年自覺參與健康活動的確定很少,但作為我們,應該結合自已的學習生活狀況,為自己擬訂一份計劃,并積極自覺地參與鍛煉,相信你會擁有真正的健康人生。
第四小組:我們小組的問題是初三學生由于要參加中考,可不可以不上體育課。
師:大家的觀點呢?
生部分:不上
生部分:要上
師:成了兩派了,我想先聽:不上的理由,贊成上的同學可以反駁。
生1:我認為不上,這樣就可以把體育課改為自修課,讓我們做作業或改上其他課程。
生2:我認為他的講法是片面的,體育作為一門學科,它能使我們強身健康,而且能鍛煉我們許多優質的品質,怎能說改就改呢?
生3:為了成績犧牲一些不重要的學科也是應該的。況且能帶來我們強健體魄,不單單就要靠體育鍛煉,我們可以吃一些保健品來使我們身體強健。
生4:體育課是一定重要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嗎,身體跨了,學習能行嗎?正如在沙地上建十層樓,不倒才怪?況且,有些地區中考分數中還有體育的分數呢?
生5:有些地方體育分數是有,但又有幾分呢?遇上特殊時期可能又會取消呢?比如今年,非典時期,同學們是“辛辛苦苦練一回”,到頭來“回首當初悔不該”。
(生繼續爭論)
師:大家有自己的看法,老師也想讀點自己的看法,老師的觀點是無論是初三還是其他年級,體育課都要開設,作為大家,都要認真去對待每一堂體育課,所以請大家不要逃避體育課,因為體育會帶來我們的健康人生。
(自評互判、自省深思)
(教師發自評互判表)
自 評 表
自評人: ____月____日
自評內容 情況記載
總體自我評價 好 較好 一般 差
聯系閱讀,主動提問 好 較好 一般 差
能否積極參與合作 好 較好 一般 差
你的觀點的價值 高 較高 不高 差
小組發言次數
課堂發言次數
學會的方法有
最大的收獲
最大的遺憾
感觸最深的知識
互 判 表
互 判 者: 日期:______月_____日
綜合表現最好的是
問題提的最好的是
發言最好的是
我應該向他們學些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上面兩表,以反思自己和同學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師:學了今天的內容,請大家用一包話談:對體育的理解。
生1:體育是動靜皆宜的太極拳,也是揮拳大喊的一聲漂亮。
生2:超越自我,超越夢想,體育能為你做到。
生3:…………(共18張PPT)
新課程 新教材 新教法
牛學文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新課程“新”在哪里?
課程目標-----三維一體
課程內容-----行為化陳述
課程標準-----是“綱”不“剛”
知識與技能
知識即經驗,是結構性知識(概念、原理、方法論等)和非結構性知識(如個人獨特生活經歷)的統一。結構性知識又分為陳述性知識(是什么)、程序性知識(為什么、怎么辦)和策略性知識(如何學)三類。技能即動作方式,就是在特定目標指示下的操作順序,它可分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兩種。
知識和技能目標要求“了解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差異、不同區域的人文特征、歷史變遷及其各種問題;理解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內涵,以及人的發展與自然、社會的相互關系;知道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制度文明發展的一般過程和基本趨勢;會用多種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收集、保存、處理和評價社會信息”。
過程與方法
過程與方法是指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會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學習,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它倡導以活動帶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把知識和能力緊密結合起來。
過程與方法目標要求“嘗試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觀察、評價現實問題,提高判斷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創造過程,培養當代青年應有的創新能力;體會在社會生活中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學會恰當展示自己、關愛他人、與人合作;嘗試從不同角度、綜合多種知識探究社會問題,提高參與社會實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涵蓋的內容更加廣泛,包括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求“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志向,以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關心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形成崇尚科學的態度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以及終身學習的愿望;熱心社會公益活動,依法行使公民權利和義務,樹立民主與法制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行為化陳述
行為化是指對有關內容目標的操作提出行為要求和指導,以操作行為的實施與否作為衡量的標準。如“收入和支出的含義”可行為化為“根據個人家庭理財經驗(行為條件),領會(行為動詞)合理安排收入、支出的意義(表現程度)”;“民主政治的涵義”可行為化為“討論(行為動詞)本地特別關注的問題(行為條件),體驗(行為動詞)公民的主動參與對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作用(表現程度)。” 可見,行為目標陳述有四個要素,即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
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采用“使學生﹍”、“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等方式是不符合陳述要求的;行為動詞是用于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不能用諸如“培養、提高、掌握、靈活運用”等籠統、模糊的術語;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后預期應有的表現內容,并以此評估、測量學習過程或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新教材“新”在哪里?
先有標準后有教材,“一標多本”
教材(教科書)是課程資源,不是“圣經”
教科書人人可編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材的“新”特點
新教法“新”在哪里?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知識什么時候才有用)
以“學”定“教”而不是以“考”定“教”
“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
要教學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課題)
最高境界:“無招勝有招”
聯系閱讀→主動問答→自主討論→自評互判
引人入勝 精導妙引 結尾無窮
學習目標
案例:《大眾傳媒的影響》
課題:《綜合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大眾傳媒的影響
執教: 牛學文
學習目標
1、通過聯系閱讀,咱們需了解不同時代的傳媒及影響。
2、通過閱讀討論,咱們應學會全面、辨證地看待傳媒的影響。
3、在討論辯論過程中,咱們要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反思:目標出示時間短,解釋也不夠)
這是什么?
溫情提示:聯系閱讀
看書時間5分鐘。
邊看書邊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和自己身邊實際。
然后,提出一個能反映自己愿望和水平的問題(要解釋一下)。
溫情提示:主動問答
把自己提出的問題在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并加以解決。
之后,把最能代表你組愿望和水平的問題提出來由其他組回答。
活動開始前,先民主推選組長。
給本組起一個響亮的名字。
(反思:應參與討論,并適當點撥;小組的名字應反復提及)
溫情提示:自主討論
辯論規則:
第一、各方可以推薦4位能說會道的同學為主辯手,其他同學遞建議條;
第二、如果一方發言后,另一方長達10秒種沒有發言,則判另一方為輸。
現在給大家3分鐘準備時間。
(反思:辯論時間短,最好由學生主持,
應有點評)
自評互判
自我評價
本節課,我最大的收獲是 _____
本節課,我感受最深是_____
本節課,我最大的遺憾是______
互相評價
本節課發言最積極的同學是____
本節課論辯水平最高的同學是____
與以前比,本節課進步最大的同學_____
(反思:由學生自由發言)
嘿,讓我想想!
課后反思
1、行為不幽默,語言不連貫。
2、沒有反映出知識的淵博。
3、宏觀調控能力不強。
4、提出的問題過于籠統,針對性不強。
5、應寫詳案。
6、辯論賽應做好充分準備。
謝謝!樹 立 新 意 識 構 建 新 課 堂
-----從 《 健 康 人 生 》 教 學 案 例 談 起
周 輝 兵
作為綜合課程的《歷史與社會》,將歷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有機整合,有利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促進他們整體地、歷史地認識社會,在獲得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逐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也應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努力改變當前綜合社會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樹立新意識,構建新課堂。本文將以 《健康人生》教學案例為例,闡述《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應樹立主體意識、問題意識、綜合意識、方法意識和評判意識,努力構建《歷史與社會》新課堂。
一、樹立主體意識
現代主體教學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的過程。然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難發現,教學過程中忽視乃至無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狀況還比較嚴重,有的老師總是津津樂道于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述,至于效果如何,學生反映怎樣,那就顧不得了;還有的老師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且都是淺層次的提問,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而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學中必須要有主體意識,還學生課堂主人之地位。
《健康人生》是《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第九單元的內容,本課教學采用了“聯系自我、揭示課題→聯系閱讀、主動提問→多維討論,互動釋疑→自評互判,自省深思”的學教模式,努力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請看教師是怎樣在導入的環節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
師:2008年有一個世界盛會將會在中國北京召開,大家知道這次世界盛會叫什么?
生齊:2008年北京奧運會。
師:是的,我們為奧運喝彩,為北京喝彩,為體育喝彩,大家喜歡體育嗎?
生齊:喜歡。
師:我知道大家喜歡體育,不過今天老師在此想現場采訪一下同學們,都喜歡哪些體育運動,為什么喜歡,對你自身產生了哪些影響。
生1:我喜歡跑步,因為我從有關資料中得知跑步是鍛煉身體的最好方法,我每天清晨都堅持跑步15分鐘,同學們可以看我強健的體魄,這都是我堅持跑步的結果。
生2:我最喜歡的運動是打乒乓球,因為我認為打乒乓球可以增強我們的靈活性,尤其是我們手腳的協調性。打乒乓球使我身體棒,而且頭腦的反映也越來越快。
生3:我喜歡打藍球,這主要是受我爸爸的影響,我爸爸是中學的藍球老師,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爸爸就教我打藍球,現在我是學校藍球隊的主力隊員,參加比賽,多次獲大獎。打藍球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培養了我的團隊精神和拼搏精神。我愛藍球,更愛我們的學校。
生;……
師:剛才同學們都談了自己喜愛的體育運動,并且還談了通過體育運動對大家產生的影響,老師把這些影響歸納起來,就是體育運動帶來了大家健康,使大家擁有健康的人生。
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開展聯系相關知識和社會現實的閱讀活動,并主動地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聯系閱讀提出相關問題,問題提出后,教師組織學生綜合聯系相關知識,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組互動解決,再綜合相關知識,形成知識體系,升華知識內涵。最后再引導學生就知識、方法和過程等方面開展自評互判。這一系列教學過程,我們不難出,學生影響和控制著整個課堂的進程,學生從受支配地位地真正變成了主體參與,學生成為了課堂活動的參與者,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充分認可,學生主動思維的廣闊空間被順暢打開,這樣才能在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更好地習得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
那么,新課堂中應樹立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是否就淡化了教師的作用呢?答案肯定不是,相反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控制著課堂,教師控制著整個教學進程,教學過程中的課題揭示,問題設計,問題解決,課堂小節,練習設計都由教師控制。而在新課堂教學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題由學生揭示、新知由學生發現、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內容讓學生概括、教學讓學生評判、主題讓學生升華,學生影響和決定了整個教學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應作好充分準備,包括資料的收集、話題的選擇、活動方式的確定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等等;另外還要對課堂教學有預見性、課前能預測出學生將會出現的情況及對策;再者,應努力提高自身駑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不可遇見的問題,要能隨機應變,機智靈活地處理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學習目標的順利達成。
二、樹立問題意識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科學”,“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在現階段社會綜合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提問設計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學中教師往往把問題展示給學生,然后學生通過閱讀討論,最終解決所提的問題。這種教學形式雖注重了學生解決問題的主體性,但從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看,只停留在一個封閉的過程,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析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它的終點是最終解決了教師所提出的部分問題。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活動應盡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提出問題且問題越多越好,因而教學中應有如下的過程,引導學生發問:
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發現更多的問題
↑                ↓
在《健康人生》的教學中,在導入新課后,教師指導學生聯系相關知識和社會現實開展閱讀。并指導發現問題的方法,學生開展閱讀的主要任務:一是主動地獲取知識,二是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聯系閱讀,提出“有人說進行體育運動累死了,又花時間,而愛因斯坦卻為什么把它當生活的樂趣呢”、“課本列舉了兩個著名運動員的事例:鄧亞萍和雷·尤瑞,他們的事例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我們小組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為什么健身熱中以老年人居多 ”,“初三學生由于要參加中考,可不可以不上體育課 ”等問題,再組織學生通過生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加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針對材料提出問題并討論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發現更的問題,再進行討論解決。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層層推進的過程,是不斷激活學生思維的過程,是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過程。
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的作用有三:一是制造氛圍,,創造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一堂課學生提問數量的多與少,提問質量的好與壞與教師能否創造出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有關。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需要,運用自已的人格、形象、情感以及語言手段來調節和控制各種教育影響,努力創設積極的教學情境,形成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另外教師充分激勵學生發問,對能提出較好問題的同學給予表揚,對提出問題但問題質量不高的同學也應給予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敢問。二是組織教學,展示材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學生能否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與教師能否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問的情境有關。教師可借助圖片、地圖、文字材料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問;也可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的現實引導學生發問等等;三是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教師可以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形式引導學生發問 ,只有讓學生完全學會提問的方法,學生才會對自已充滿信心,進而才能提出質量較高的問題。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用一句話說教師的作用是使學生“無疑而生疑、生疑而思疑、思疑而破疑,破疑再生疑”。
三、樹立綜合意識
從社會學科自身特點看,社會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與社會現實生活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聯系較為密切,綜合性不僅在于對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綜合,還有對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綜合;不僅是對歷史發展過程和現實社會問題的綜合,還體現在對分析、認識某個事件或現象的角度的綜合。它是一門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及學習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課程。因而《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也應具有綜合意識,既做到對知識的綜合概括實現理論與理論的綜合,又應做到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綜合聯系,實現理論與現實的綜合,也應做到知識與方法的綜合滲透,實現理論與過程方法的綜合。
《健康人生》在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意識:一是在聯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自身對體育活動的感受開展閱讀,并能提出問題,這里體現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綜合;二是在分析討論“ 為什么健身熱中以老年人居多”等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得出的原因主要有 疾病、樂趣、退休在家有時間等等 ,這是理論與理論的綜合。三是在課堂自評互判的過程中,組織學生談學到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方法,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是理論與過程方法的綜合。
當然在對知識的綜合概括中,教師應輔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作小結,并能把相關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弄清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畫出知識圖表,以便及時系統鞏固,抓住關鍵,強化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聯系和概括能力;在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綜合聯系中,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從生活現實中獲取知識,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在知識與方法的綜合滲透中,教師應盡力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并能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創造更多適合自身學習的學習方法。
四、樹立方法意識
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教學過程中就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持續發展。那么,怎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持續發展,筆者認為,教學過程應加強學法指導,教給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健康人生》的教學中,體現了濃厚的方法意識:首先是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質疑:我們來看教學是怎樣開展的:
師:是的,從大家的事例中,我們看出體育與健康人生存在著必然的聯系,體育可以煉就強健的體魄,使我們具備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條件,使我們擁有健康人生。
體育運動可以帶給我們強健的體魄,除了這,大家想想,體育運動還帶給我們什么?
(生想后搖頭)
師:那么,如果有這一問題,大家將如何去解決呢?
生1:查資料
生2:請教老師
生3:看書
師:今天,在我們學習的《健康人生》中就闡述體育運動除了帶給我們強健的體魄,還會帶給我們什么?大家會看書嗎?
生:會
師:怎么看
生1:帶著問題去看
生2:既要動腦,又要動手,把重點的知識劃一劃,并能把它記住。
生3:…………
師:看來大家對看書都有自己的一套,不過今天看書,老師有兩個要求:一是把書本知識與自身實際結合,與你所知道的其他的相關故事相結合,用最簡煉的話思索完成,體育運動帶給我們什么?二是看書過程中,把自己困惑的問題提出來?給大家8分鐘的時間完成兩項任務。(生聯系閱讀,師巡視指導或與生討論)
閱讀是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認知水平的重要途徑。而閱讀的最重要任務是理清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并能形成知識體系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找出知識的關鍵點,找準知識的聯系點,這樣才能使知識圖表知識全面且重點突出。實際上,學生閱讀理線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索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閱讀理線的過程中可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發現問題,提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其次是指導學生學會比較分析。比較分析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多指導學生找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相近,相反的有關知識,并通過多方面的比較分析,找出共同點,相似性,指明不同點,差異性。
《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應努力改變“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授人以魚”的現狀,確立“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授人以漁”的方法意識,幫助學生通過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學習過程,逐步掌握學習和認識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五、樹立評判意識
傳統的課堂教學最忽視的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自己和同學的學習評價,這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利優化知識學習,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交往方式和人際關系。因而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應具有評判意識,即教師應誘導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自評互判:自評就是自己評價自己,互判就是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判。自評的內容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在知識方面,通過學習,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和提高;在能力上,學到了哪些整合獲取知識,小組討論合作的技巧;在態度上,形成了什么態度,或想法上有何轉變;在學法上,學會了哪些方法。互判的內容為同學在課堂的表現,同學在課堂上表現的優點和弱點。自判互判可以采用書面交流和當堂交流的形成。
在《健康人生》的教學中,師發《學生課堂自評互判卡》(見下),組織學生自評互判。
自 評 表
自評人: ____月____日
自評內容 情況記載
總體自我評價 好 較好 一般 差
聯系閱讀,主動提問 好 較好 一般 差
能否積極參與合作 好 較好 一般 差
你的觀點的價值 高 較高 不高 差
小組發言次數
課堂發言次數
學會的方法有
最大的收獲
最大的遺憾
感觸最深的知識
互 判 表
互 判 者: 日期:______月_____日
綜合表現最好的是
問題提的最好的是
發言最好的是
我應該向他們學些什么
自評互判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它可以促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發現優點,鼓起信心,相互學習,共同前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鑒別、判斷能力。在自評互判的過程中,教師應學會傾聽,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發言,并能抓住學生發言中的精彩片段加以點撥深入,或啟發產生更多的問題,歸納一些充滿哲理的言論,發人深思,引導學生對教學主題延伸、升華,使課堂余味無窮。
《歷史與社會》課堂應是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張揚和自我完善的場所,應是產生問題、綜合分析問題,質疑問難的陳地,也應是掌握技能、學會方法的地方。《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只有樹立主體意識、問題意識、綜合意識、方法意識和評判意識,才是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新課改的要求。而如果沒有這些意識的滲透,《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除了走回老路,就只有窮頭末路了。
PAGE
1(共62張PPT)
關于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設計
關于課堂教學設計
關于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
關于課堂教學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什么是“設計”?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設計是“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先制定方法、圖樣等。”
國外有學者認為,“設計就是為創造某種具有實際效用的新事物而進行的探究。”
一般認為,設計是指在活動之前,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先對活動所進行的一種安排或策劃。
教學設計
面向教學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特殊的設計活動。它具有設計的一般性質,又必須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
教學設計是關注“學”的方案。作為連接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中介,它具有方法論的性質。
美國學者馬杰(R. F. Maget,1968):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樣判斷自己已經到達了那里?
促進學生學習的
資源和過程
設計
開發
運用
管理
評價
實踐
理論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尋找最佳解決方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教學設計的特點
首先是超前性和預測性。
其次是差距性和不確定性。
第三是創造性和想像性。
第四是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設計
屬于學科教學設計,它是從教學設計的一般原理出發,結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特點,按照學科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和學生認知規律的實際,結合教師自身特點和優勢,對教學過程的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運用所作出的一種策劃。
歷史與社會課教學設計的功能
1.有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有助于增強教學的系統性。
4.有助于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學理論
學習理論
傳播理論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系統理論
1、傳播理論與教學設計

美國政治家拉斯韋爾“5W”模式分析教學傳播活動
Who 誰 教師或其他教學信息源
says what 說什么 教學內容
In which channel 通過什么渠道 教學媒體和教學策略
To whom 對誰 教學對象(學習者)
With what effect 產生什么效果 教學效果(教學評價)
布雷多克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7W”模型:
why 為什么 教學目的和學習需要
where 在什么情況下 教學環境
1、傳播理論與教學設計
普通傳播和教學傳播的聯系
行為主義
學習本質:由條件引起外顯行為的變化 學習要素:辨別刺激——反應——增強刺激(強化) 學習策略:呈現刺激、提供練習、反饋、強化
認知主義
學習本質:信息加工過程
基本要素:知覺、編碼、存儲 短時記憶 長時記憶
教學策略:九大教學事件、不同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
學習本質:學習者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既包括結構性知識,又包括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
基本要素:同化和順應、學習的生成過程
教學策略:創設交互學習環境,供學習者自我調節、思考
2、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
人本主義
代表人物:馬斯洛、羅杰斯、羅洛 · 梅
羅杰斯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能夠適應變化、知道如何學習的“自由”人。他試圖把認知和情感合二為一,以培養出完整的人。
他提出10種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
構建真實的問題情景、提供學習資源、使用學生合約、利用社區、同伴教學、分組學習、探究訓練、程序教學、交朋友小組和自我評價
3、教學理論與教學設計
贊可夫發展教學理論
布魯納發現教學法
布盧姆掌握學習
加涅對學習條件的指導教學模式
4、教學設計的方法論基礎——系統理論
系統方法,就是運用系統論的思想、觀點,研究和處理各種復雜的系統問題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側重于系統的整體性分析,從組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中去發現系統的規律性,從而指明解決復雜系統問題的一般步驟、程序和方法。
教學設計強調運用系統方法
1)教學系統各要素間相互作用、依賴,并與外部環境構成更大的系統
2)系統計劃、精細設計的過程;
3)每一步驟“輸出”的決策均是下一步的“輸入”,每一步又均從下一步的的反饋中得到檢驗;
4)理論性、科學性、操作性
教學設計的層次
常見的教學設計類型
以教為中心的模式
以學為中心的模式
兼容模式(雙主模式)
教學過程設計的一般流程
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教學對象:學習者一般特征、初始能力
教學目標:可觀測的行為目標
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方法、組織形式、媒體
教學評價 :診斷性、形成性、總結性評價
相互聯系、制約的系統元素
方法
評價
目標
學習者
教學設計要回答的四個問題
教學的目標是什么?(前端分析)
如何達到目標?(策略、媒體)
如何知道已經達到目標?(評價)
教學對象的情況如何?(學習者)
前端
分析
學習者分析
學習需要分析
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
1、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和學習風格,為后續的教學系統設計步驟提供依據。
學習準備的分析
(1)認知發展水平與一般特征分析
(2)學習者起點水平分析
學習者學習風格的分析
對學習者感知不同刺激和對刺激作出反應這兩方面產生影響的反映學習者個性特點的心理特征。
學習者分析的重要性
學習者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認知過程
學習者已有才能是學習必需的內部條件
學習者信息將影響設計過程的各個環節
確定學習需要
分析差距原因,確定問題性質
分析解決問題的資源與約束條件
確定優先順序
期 望
現 狀
差 距
闡明總教學目標
2、學習需要分析
3、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分析
分析教學資源和約束條件
設計課題的認定
闡明總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學習)目標(結果)的分析與設計
學習目標分類系統
布盧姆目標
加涅學習結果
認知領域
言語信息
智力技能
認知策略
態度
情感領域
動作技能
動作技能領域
智力水平


評價
綜合
分析
應用
理解知道
認知領域
動作技能水平
創新
適應
復雜反應
機械動作
有指導反應
準備
知覺
動作技能領域
價值連續內化過程
個性化
組織化
價值判斷
反應
注意
情感領域
闡明學習目標的意義
對課程
提供能力為基礎的框架
提供課程方向和穩定性
對學生
減輕情緒焦慮
有利激發學習動機
檢查自己的尺規
對教師
對交流
統一評教評學的依據
師生與家長、社會間意義明確的交流
制定恰當的教學策略
選編合適的教學資料
對學生做出正確的診斷和評定
認知目標 層次
知識點
學習目標 知道 領會 應用 分析 綜合 評價
教學目標系列列表法
ABCD 法
采用行為術語的編寫方法
對象 Audience
B
行為 Behavior
條件 Condition
標準 Degree
A
C
D
目標的闡明
1-4知道表示歷史時段的常用詞匯或習慣用法,并學會使用它們。
(A)學生在(C)閱讀一段歷史文獻資料時,能(B)找出其中表示歷史年代的詞匯和習慣用法,如公元、世紀、年代、時代、朝代和國號等,(D)準確率應達到90%以上。
(三)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的設計
1、教學內容的處理策略
2、教學模式的選擇與運用
3、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4、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
5、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
制定教學策略的目的
前期分析
目標
策略
為什么
是什么
如何做
制定教學策略的依據
考慮教師自身的條件
從教學目標出發
符合教學內容的要求
適合教學對象的特點
考慮當地教學條件的可能性
學與教的理論為依據
教學策略的制定
教學方法選擇
講授法
演示法
示范— 模仿
討 論
練習—反饋法
指導教學法
自 學
合作學習
模擬教學
發現教學
問題解決
益智性游戲
……
任務驅動
教學媒體的選擇
媒體是利用不同
技術開發的
(含設計、制作、傳遞)
印刷技術
視聽技術
基于計算機的技術
整合技術
人際交流技術
媒體選擇因素
教學目標、任務類型
學生特征
媒體材料易獲得性及
使用條件
媒體成本效益
教師對媒體的掌握與偏愛
媒體特征與教學功能
傳遞策略
媒體選擇的施蘭姆原則
P=V/C
P—媒體選擇的幾率
V—媒體的功率
C—需付出的代價
注意:
* 沒有一種超級最佳媒體
* 避免把媒體當做“花瓶”和“保姆”
* 不盲目追求新技術媒體
教學組織形式選擇
小組相互作用
集體授課
個別化學習
支架式教學
搭腳手架
進入情境
獨立探索
合作教學
效果評價
“最鄰近發展區”
新教學模式1
拋錨式教學
創設情境
確定問題
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效果評價
(基于問題的教學)
新教學模式2
隨機式教學
呈現基本情境
隨機進入教學
思維發展訓練
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效果評價
新教學模式3
(四)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
1、評價功能
診斷功能
激勵功能
調控功能
教學功能
2、評價種類
形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
3、教學設計成果評價的主要內容
系統方法如何體現?
運用了哪些學習理論、教學理論?
學習者分析是否充分?并如何影響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處理?
教學內容處理是否恰當?如何檢驗?
如何設計課堂形成性評價?
是否進行學習需求分析?
4、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指標
課堂教學的評價
教學材料的評價指標
適用性— 看其能否有效地向學生傳遞課程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服務。 科學性— 看其是否正確地反映了課程的基礎知識或先進水平。 技術性— 看其傳遞的教學信息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技術質量。 藝術性— 看其是否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經濟性—看其是否以較小的代價獲得了較大的效益。
教學材料的評價
歷史與社會教學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了解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特點
處理好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
小團體交往類型
充分挖掘、用好各種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
校內的教學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
校外的教學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院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信息化教學資源——如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網絡資源等。
校園環境資源——
注意教學設計各要素之間的“整合”
不同學習結果類型的整合(目標整合)
不同學習理論的整合
背景變量整合到系統分析 過程中
媒體、任務、學習者的整合
教學策略的整合
設計藝術與科學的整合
各種設計模式的整合
各設計步驟的整合
……
謝謝各位老師
聯系方式
Tel 057185514220(H)057187061751-186(0)
E-mail hzjyszy@mail.hz.zj.cn
教學資源 http://www.
http://www.
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過程模型
人類學習的生成過程模型
學習需要是指學習者的需要(即學習者的現狀與期望之間存在的差距),而不是教師的需要 ;獲得的數據必須真實、可靠地反映學習者和有關人員的情況,它包括現在和將來應該達到的狀況,切忌僅憑主觀想象或感覺來處理學習需要問題。
需要分析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所以在實踐中要經常對學習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問和進行檢驗避免在確定問題前就去尋找解決方案(共21張PPT)
寧波萬里國際學校中學 雒軍萍
一、教材分析:
(一)課程標準要求:
5—2: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個人消費行為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5—3:觀察和了解我們需要的商品和服務是如何供給的,感受
市場的作用。
5—5:模擬簡單的投資活動,感受投資雖可以增加財富,同時
又具有一定的風險。
5—6:采用模擬方式,體會從事某種經營活動需要考慮的因素。
5—1:根據個人家庭理財經驗,領會合理安排收入和支出的意義。
5—4:列舉個人儲蓄、保險、納稅、貸款等經濟行為,領會它們
對保障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意義。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日常的生活經驗,初步了解消費和市場的重要
作用,分析影響消費的多種因素。
2、通過分析不同的案例,明確善于把握機會才能在創業
投資中獲得成功,懂得在投資活動中要注意規避風險。
3、體會信用對個人創業成功及社會健康發展的意義。
4、學會根據自己的家庭收入選擇不同的投資方式,合
理安排支出。
5、理解國家的收入與支出對社會生活的作用,逐步樹立自覺納稅的意識。
6、在辯論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根據具體情況
進行預算,合理消費。
7、能夠尊重、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單元教材分析:
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
永遠面對的選擇
創業有方,信用無價
為國為家,人人有責
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
(消費)
(投資)
(理財)
(綜合探究)
(選擇和規則)
(選擇和規則)
二、教學建議:
(一)課時安排:
建議安排10——11課時。
(二)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本單元的教學應基于學生的生活,強調學生
的主動參與。
2、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3、立足于全體學生的發展,處理好兩個方面
的關系。
三、評價建議:
1、注重各種調查、模擬活動的操作。
2、對于經濟學方面的概念,在描述
事實時能夠恰當的運用。
第一課 永遠面對的選擇
一、教材分析:
永遠面對的選擇
合理的購物方式 (消費)
(主線)
生活從哪里開始
(消費)
時尚與未來 (消費)
二、重點與難點:
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受消費和市場的
作用,根據學生及其家庭的實際能力選擇合
理的購物方式并在消費時注意保護環境。
引導學生做具體的調查,了解影響人們
購物的因素以及如何看待消費方式的差異。
第一課 永遠面對的選擇
本課重點:
本課難點:
第一課 永遠面對的選擇
三、活動建議:
1、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講述,培養學生的
語言表達能力。
2、組織學生討論或辯論,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
性和敏捷性。
3、協助學生一起調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4、收集俗語,分組比賽或組織演講比賽,培養
學生的競爭意識。
第一課 永遠面對的選擇
四、評價建議:
1、注重各種調查、模擬活動的操作。
2、消費方面,對于學生的選擇,教師不宜
作任何價值判斷,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能有
理有據,自圓其說,能夠選擇合理的消費
方式就應看作是達到了教學目標。
第二課 創業有方 信用無價
一、教材分析:
創業有方,信用無價
爸爸成功創業的學問
叔叔把握機會的啟示
信用是金
(創業)
第二課 創業有方 信用無價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本課的重點是誠信,誠信是中華民族
的傳統美德,誠信不僅對于創業及經營活動有
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整個社會都有著非同
尋常的意義。
2、難點:本課的難點是創業。對于學生來說,
創業是一個比較遙遠的話題,但同時又是同學
生以后的生活密切相關。
第二課 創業有方 信用無價
三、活動建議:
1、請進來,走出去:
2、角色扮演:
3、故事比賽:
4、編輯手抄報:
第二課 創業有方 信用無價
四、評價建議:
在教學的評價中,課本所涉及的經濟學方面
的概念不應作為評價的重點,應注重各種模擬活
動的操作。教師提供相關素材,由學生模擬使個
人財產增值的投資過程,并設想作為經營者要獲
得成功應考慮什么因素。
第三課 為國為家 人人有責
一、教材分析:
我們都是當家人
為國為家 人人有責
(小家)媽媽的帳本
國家的帳本(大家)
理財
理財
(稅收)
第三課 為國為家 人人有責
二、重點與難點:
家庭理財,怎樣合理地安排收入支出。
本課難點:
國家的財政預算及其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
本課重點:
三、活動建議:
1、作調查訪問:
2、組織記者招待會:
3、為家庭做預算:
第三課 為國為家 人人有責
第三課 為國為家 人人有責
四、評價建議:
本節所涉及的經濟學概念較多,在評價的
過程中,不需要學生做理論上的概括,只要求
學生在描述具體的事實時能夠恰當運用既可。
評價還應側重于學生探討或調查訪問的過程,
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與家庭理財和國家
理財相關的基礎知識。
綜合探究八 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
一、教材分析:
二、重點與難點:
本課以前三課的內容為基礎,又是前三課內容的
升華和運用。
1、重點:本課的重點是探討文明的生活怎么過。
2、難點: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
綜合探究八 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
三、活動建議:
四、評價建議:
本課是綜合探究課,評價的重點應放在調查
探究和討論的過程。(共16張PPT)
歷史與社會新課程理念談
寧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陳天寧
(1)新課程的培養目標
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強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四有”新人。
一、新的課程改革目標
新課程培養目標的時代性
◆首先是高度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強調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了解中國歷史和國情,對國家和民族負有責任感,具有民主與法制精神,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動。
◆其次是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再次是強調培養學生具有強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新課程改革具體目標
1、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設置綜合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慌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綜合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于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上述目標構成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是:
a、課程目標的改變就是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明確對知識和技能選擇的原則。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b、課程結構的改變要從兒童、青少年構建智慧的重要基礎,是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過多地強調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視學生的經驗,必然違反學生的認知規律。
c、課程內容的改變是給與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有利于學生自主、多樣、持續地發展。
d、課程實施的改變是從知識激增和信息化時代趨勢下,掌握知識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掌握知識。
e、課程評價的改變。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
改善評價結果的使用狀況。
(3)新課程目標的表達
1、新課程目標對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2、新課程目標對過程與方法的要求。
3、新課程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
二、新課程與教學改革
(1)力主建立師生積極互動,立足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雙邊關系
1、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起點和依據,加大對原有傳統教學中不合理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進行變革的力度,確立學生主體性地位并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
2、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
3、多樣而恰當的教學方法。
4、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5、重視信息技術。
(2)學透新課程,創設新教法
1、注重科學的教學目的,選擇恰當的教學切入點。
2、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計教學過程。
3、改變課堂的組織形式。
①小組合作式
②人體互動式
③角色體驗式
④人機對話式
4、調查學情,傾聽學聲,為新課程順利實施指明方向。
5、活用新課程教材,關注社會生活問題。
6、活用新教材,構建“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
7、倡導參與式的教學,把學生調動到教學活動中去
(3)轉變學習方式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1、自主學習。
2、合作學習。
3、探究學習。
三、新課程與評價改革
(1)重建評價體系的觀念
從評價目的由注重甄別與選拔,轉為“育人為本”和“促進發展”。
從評價主體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由“重他評”走向“重自評”。
從評價標準由注重學科學業成績,轉為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從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轉為終結性、過程性和發展性并重的全面評價。
從評價類別由注重量化評價,忽視質的評價,注重相對評價,忽視絕對評價和個人差異性評價走向定性定量的有機“結合”。
從評價反饋由“主觀臆斷”、“蓋棺定論”走向“辯證全面”、“終身學習”發展
(2)改進學習評價的方法
1、個人代表作品檔案法
2、觀察法
3、活動法
4、學生自我評價法
5、測驗法
6、學期和學年報告法
(3)考試方式的改革樹 立 新 意 識 構 建 新 課 堂
-----從《小漁村變大城市》教學案例談起
周 輝 兵
作為綜合課程的《歷史與社會》,將歷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有機整合,有利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促進他們整體地、歷史地認識社會,在獲得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逐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也應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努力改變當前綜合社會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樹立新意識,構建新課堂。本文將以 《小漁村變大城市》教學案例為例,闡述《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應樹立主體意識、問題意識、綜合意識、方法意識和評判意識,努力構建《歷史與社會》新課堂。
一、樹立主體意識
現代主體教學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的過程。然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難發現,教學過程中忽視乃至無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狀況還比較嚴重,有的老師總是津津樂道于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述,至于效果如何,學生反映怎樣,那就顧不得了;還有的老師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且都是淺層次的提問,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而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學中必須要有主體意識,還學生課堂主人之地位。
《小漁村變大城市》是《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課教學采用了“感悟身邊、揭示課題 ;聯系閱讀、主動提問 ;互動解決、綜合聯系;自評互判、深化主題”的學教模式,努力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請看教師是怎樣在導入的環節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
師:同學們,我們都熱愛自己的家,熱愛自己的學校,當然也了解自己家庭和學校的過去,誰愿意介紹一下自己的家庭或自己的學校,并說說她的過去呢?
生1:我有一個溫馨的家,我的家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組成。我的家是一個有200多平方的套房,我家有電腦、空調等現代化設置,但聽我爺爺說,我的家原在農村,家庭比較窮,這些年來,我家富了,生活條件也好了,我感到很幸福。
生2:我想介紹一下我們的學校,在校史陳列史里,我了解到了我們的學校原來只有2個班級,只有四間破舊的老屋,教師也只有一個,而現在她變了模樣。現在我們的學校,有40多個班級,有好幾幢房子,且分為辦公區、學習區、生活區和運動區,老師也有近200年。
師: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生齊:我們的家、我們的學校都在變化著,變得更好。
師:那我們生活的城市又是怎樣的呢?
生1:我們市原來很落后,近幾年來經濟發展很快。
生2:我們市原來的道路很狹窄,現在很寬闊,且綠化得很好。
生:……
師:我們的家,我們的學校,我們生活的城市在發展變化之中,實際上其它的城市都在發展,也都在變化之中,今天就讓我們去深圳看看、看它是怎么發展變化著的。(導入新課)
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開展聯系相關知識和社會現實的閱讀活動,并主動地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聯系閱讀提出相關問題,問題提出后,教師組織學生綜合聯系相關知識,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組互動解決,再綜合相關知識,形成知識體系,升華知識內涵。最后再引導學生就知識、方法和過程等方面開展自評互判。這一系列教學過程,我們不難出,學生影響和控制著整個課堂的進程,學生從受支配地位地真正變成了主體參與,學生成為了課堂活動的參與者,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充分認可,學生主動思維的廣闊空間被順暢打開,這樣才能在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更好地習得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
那么,新課堂中應樹立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是否就淡化了教師的作用呢?答案肯定不是,相反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控制著課堂,教師控制著整個教學進程,教學過程中的課題揭示,問題設計,問題解決,課堂小節,練習設計都由教師控制。而在新課堂教學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題由學生揭示、新知由學生發現、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內容讓學生概括、教學讓學生評判、主題讓學生升華,學生影響和決定了整個教學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應作好充分準備,包括資料的收集、話題的選擇、活動方式的確定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等等;另外還要對課堂教學有預見性、課前能預測出學生將會出現的情況及對策;再者,應努力提高自身駑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不可遇見的問題,要能隨機應變,機智靈活地處理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學習目標的順利達成。
二、樹立問題意識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科學”,“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在現階段社會綜合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提問設計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學中教師往往把問題展示給學生,然后學生通過閱讀討論,最終解決所提的問題。這種教學形式雖注重了學生解決問題的主體性,但從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看,只停留在一個封閉的過程,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析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它的終點是最終解決了教師所提出的部分問題。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活動應盡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提出問題且問題越多越好,因而教學中應有如下的過程,引導學生發問:
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發現更多的問題
↑                ↓
在《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教學中,在導入新課后,教師指導學生聯系相關知識和社會現實開展閱讀。并指導發現問題的方法,學生開展閱讀的主要任務:一是主動地獲取知識,二是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聯系閱讀,提出“深圳在哪里”、“為什么深圳人用開荒牛作為自己的象征”、“深圳的發展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深圳為什么會由小漁村變成大城市”等問題,再組織學生通過生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加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針對材料提出問題并討論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發現更的問題,再進行討論解決。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層層推進的過程,是不斷激活學生思維的過程,是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過程。
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的作用有三:一是制造氛圍,,創造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一堂課學生提問數量的多與少,提問質量的好與壞與教師能否創造出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有關。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需要,運用自已的人格、形象、情感以及語言手段來調節和控制各種教育影響,努力創設積極的教學情境,形成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另外教師充分激勵學生發問,對能提出較好問題的同學給予表揚,對提出問題但問題質量不高的同學也應給予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敢問。二是組織教學,展示材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學生能否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與教師能否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問的情境有關。教師可借助圖片、地圖、文字材料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問;也可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的現實引導學生發問等等;三是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教師可以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形式引導學生發問 ,只有讓學生完全學會提問的方法,學生才會對自已充滿信心,進而才能提出質量較高的問題。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用一句話說教師的作用是使學生“無疑而生疑、生疑而思疑、思疑而破疑,破疑再生疑”。
三、樹立綜合意識
從社會學科自身特點看,社會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與社會現實生活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聯系較為密切,綜合性不僅在于對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綜合,還有對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綜合;不僅是對歷史發展過程和現實社會問題的綜合,還體現在對分析、認識某個事件或現象的角度的綜合。它是一門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及學習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課程。因而《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也應具有綜合意識,既做到對知識的綜合概括實現理論與理論的綜合,又應做到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綜合聯系,實現理論與現實的綜合,也應做到知識與方法的綜合滲透,實現理論與過程方法的綜合。
《小漁村變大城市》在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意識:一是在聯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自身了解深圳的有關情況開展閱讀,并能提出問題,這里體現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綜合;二是在分析討論“深圳為何能從小漁村變成大城市”的過程中,學生得出的原因主要有改革開放的政策、科技的作用、外來人口的支援、深圳人開拓創新的精神等等,教師再引導學生綜合分析得出深圳由小漁村變成大城市的主要因素為人的作用,這是理論與理論的綜合。三是在課堂自評互判的過程中,組織學生談學到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方法,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是理論與過程方法的綜合。
當然在對知識的綜合概括中,教師應輔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作小結,并能把相關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弄清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畫出知識圖表,以便及時系統鞏固,抓住關鍵,強化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聯系和概括能力;在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綜合聯系中,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從生活現實中獲取知識,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在知識與方法的綜合滲透中,教師應盡力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并能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創造更多適合自身學習的學習方法。
四、樹立方法意識
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教學過程中就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持續發展。那么,怎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持續發展,筆者認為,教學過程應加強學法指導,教給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教學中,體現了濃厚的方法意識:首先是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質疑:我們來看教學是怎樣開展的:
師:大家想了解深圳的發展變化嗎?如果不在課堂上你會怎么去了解深圳?
生1:我會去上網,了解深圳的相關知識。
生2:我會去深圳旅游,真正地體會深圳的發展變化。
生:……
師:很遺憾,在課堂上我們只能通過有關材料,通過我們的同學來學習探討深圳的發展變化。大家會看材料嗎?
生:會。
師:怎么看呢?
生1:看一遍,并記住有關知識。
生2:要有腦子去看。
師:此話怎樣?
生2:看書時要思考。
生:……
師:看來大家對如何看書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老師也教大家一種讀書的方法,要聯系問讀法。有兩個要求,一是閱讀時應注意聯系我們所掌握的相關知識和有關社會生活的現實。二是在閱讀過程中大家得始終得問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想了解哪些知識,把自己想問的問題提出來。
(學生按要求閱讀并能提出問題)
閱讀是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認知水平的重要途徑。而閱讀的最重要任務是理清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并能形成知識體系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找出知識的關鍵點,找準知識的聯系點,這樣才能使知識圖表知識全面且重點突出。實際上,學生閱讀理線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索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閱讀理線的過程中可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發現問題,提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其次是指導學生學會比較分析。比較分析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多指導學生找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相近,相反的有關知識,并通過多方面的比較分析,找出共同點,相似性,指明不同點,差異性。《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比較深圳、古樓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變化得出每個城市發展變化的不同特點,深圳反映的是從無到有的變化。古樓蘭體現的是從有到無的變化,原來非常繁榮,現在卻只剩下斷壁殘垣。而北京、上海原來繁榮,現在更繁榮,反映的是新舊交融的變化
《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應努力改變“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授人以魚”的現狀,確立“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授人以漁”的方法意識,幫助學生通過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學習過程,逐步掌握學習和認識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五、樹立評判意識
傳統的課堂教學最忽視的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自己和同學的學習評價,這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利優化知識學習,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交往方式和人際關系。因而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應具有評判意識,即教師應誘導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自評互判:自評就是自己評價自己,互判就是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判。自評的內容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在知識方面,通過學習,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和提高;在能力上,學到了哪些整合獲取知識,小組討論合作的技巧;在態度上,形成了什么態度,或想法上有何轉變;在學法上,學會了哪些方法。互判的內容為同學在課堂的表現,同學在課堂上表現的優點和弱點。自判互判可以采用書面交流和當堂交流的形成。
在《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教學中,師發《學生課堂自評互判卡》(見下),組織學生自評互判。這里不妨摘錄一下學生的評判發言:
生1:通過今天的學習,我了解美麗如畫的城市深圳,她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但以前她卻是一個小漁村,我驚嘆于她的變化。
生2:我學會了分析深圳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其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的作用。
生3:我們小組開展合作,發言積極,應當是屬于課堂上表現最好的一組。
生4:其實我們班的同學都很不錯,都能自覺地參與學習。
生:……
生: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深圳的發展,聯系我們這個城市的發展,我得出一個結論,我們不僅是幾個城市在發展,我們浙江省也在高速地發展,我們中國的經濟也在世界上一枝獨秀,令世人矚目。
自 評 表
自評人: ____月____日
自評內容 情況記載
總體自我評價 好 較好 一般 差
聯系閱讀,主動提問 好 較好 一般 差
能否積極參與合作 好 較好 一般 差
你的觀點的價值 高 較高 不高 差
小組發言次數
課堂發言次數
學會的方法有
最大的收獲
最大的遺憾
感觸最深的知識
互 判 表
互 判 者: 日期:______月_____日
綜合表現最好的是
問題提的最好的是
發言最好的是
我應該向他們學些什么
自評互判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它可以促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發現優點,鼓起信心,相互學習,共同前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鑒別、判斷能力。在自評互判的過程中,教師應學會傾聽,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發言,并能抓住學生發言中的精彩片段加以點撥深入,或啟發產生更多的問題,歸納一些充滿哲理的言論,發人深思,引導學生對教學主題延伸、升華,使課堂余味無窮。
《歷史與社會》課堂應是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張揚和自我完善的場所,應是產生問題、綜合分析問題,質疑問難的陳地,也應是掌握技能、學會方法的地方。《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只有樹立主體意識、問題意識、綜合意識、方法意識和評判意識,才是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新課改的要求。而如果沒有這些意識的滲透,《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除了走回老路,就只有窮頭末路了。
PAGE
1(共12張PPT)
走進社會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臨安錦城四中 金霞
我們生活的世界
個人和社會生活的時空
生活在社區里
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
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
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
社會生活的變遷
個人和社會生活的領域
走進社會
生活的規則
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
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人地關系
人與社會關系
主 要 內 容
● 教材內容特點
● 教材結構分析
● 單元教學建議
● 我對本單元教學后的感受
一、本單元 教材內容特點:
▲ 體現現實性
▲ 體現情感性
▲ 體現價值觀
二、本單元教材結構分析:
個人生活在社會中
社會是我們共同的
我們在 社會舞臺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我們在社會舞臺上受傳媒影響最大
走進社會
在社會中成長
大眾傳媒的影響
你我他的世界
在社會的舞臺上
三、我對本單元教學后的感受:
案例1
《社會舞臺上的不同角色》
……
說一說
我的角色
案例2
《大眾傳媒的影響》
辯一辯
電視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四、本單元教學建議:
▲ 聯系生活教學策略
▲ 情感教學策略
▲ 根據課型選擇教法
我領著學生走進社會
學生帶著我融入社會
師生共鳴(共20張PPT)
廣播電視廣告有“規矩”了
《廣播電視廣告播放管理暫行辦法》
第七單元 社會生活的規則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教研室 徐紅武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學建議
1、教材地位作用 1、教材處理
2、教學目標 2、教學策略
3、教材特點 3、教學資源
4、教學案例
1、本單元與七年級下冊中其他單元的關聯
前提
第六單元 走進社會 第七單元 社會生活的規則
深化 (承上啟下紐帶橋梁)
深 滲 深 前
入 透 究
理 體 拓 提
解 現 展
第八單元 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
第九單元 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第七單元 社會生活的規則
生活離不開規則 沒有規矩
關于規則的故事 規則有什么用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不成方圓
權利:在規則中行使 自由:在規則中擁有
規則為什么有用
義務:在規則中履行 (在規則中自由成長)

尋求社會保障和緊急救險的規則

當個人權益受到侵犯時 我是社會小主人 如何運用規則
在生活中運用規則
承擔社會責任的選擇



3、本單元與七年級上冊信息的關聯
從內容上看
從學法上看
單元教學目標
1、親身體察和體驗我們身邊的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法規、守則、公約,尤其是與中學生息息相關的一些法律法規。
2、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理解規則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懂得在現代社會,漠視規則,就漠視生活;理解規則,才能理解生活;要過好生活,就應該用好規則這個道理。
3、進一步用好社會調查這一極好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學習能力
4、在以“規則”為核心的參與活動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守法守則的意識,逐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做有責任心的社會主人,逐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人文素養,為社會,為學校,為家庭,為他人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行使參與監督權等
教材特點
1、生活為基 5、探究為主
2、知行為索 6、實踐為導
3、案例為載 7、圖片為綴
4、參與為軸 8、法德為盟
教學建議
教材處理
第一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1、打破常規,重組教材
2、教材案例有選擇
第二課“在規則中自由成長”
1、調整教材,優化整合
2、教材信息有取舍
第三課“在生活中運用規則”
1、抓住關鍵,利于教學
2、就地取材,激發責任
綜合探究七“我是社會小主人”
1、提高認識,深度處理
教學策略
角色扮演教學策略
現代技術教學策略
問題探究教學策略
社會調查教學策略
辯論式教學策略
討論式教學策略
愉快教學策略
遷移和擴容策略
教學資源
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經驗
課文中提供的信息
教師提供和學生自主收集的資源
教與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
教學案例
第三課 在生活中運用規則教學流程的整體構架

活動一 活動二 活動三 活動四


1、你的選擇 2、你的理由 3、你的收獲

活動五
活動主題 關于社會保障制度
活動形式 以案為例討論交流
活動載體 觀看“桑蘭事件”的錄象資料、以及本地相關案例
問題探究
1、在意外傷殘或遇到危難時,桑蘭或某某作出了怎樣的選擇?
2、你認為,他們作出這樣的選擇的理由是什么?(小組合作學習,自由闡述,適時穿插相關制度的知識及展示當地兒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相關圖片)
3、在活動中,你有一些什么收獲?(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道德意識、責任意識、權利、義務等多個角度來談收獲)
活動目標 初步了解社會保障制度的有關內容,初步學會選擇在遇到意外傷殘或遇到危難時,正確運用規則。
活動一:
活動主題 關于緊急救險的規則
活動形式 角色扮演
活動載體 自由組合,分小組分別扮演遇到火災、危急病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救助、求助的場景(給出內容、時間等要求,課前進行排演)
問題探究
1、仔細觀看后,請指出這三個場景短劇中,有哪些你認為不對或有問題的地方。(即對劇中行為正確與不正確的選擇,合理與不合理的選擇。)
2、請說明理由。(適時補充110、120、119等使用知識和其他安全小知識)
3、在活動中,你有一些什么收獲?(同上)
活動目標 初步了解遇險時的緊急救助常識,初步學會選擇并正確運用此類規則。
活動二:
活動主題 關于消費者權益
活動形式 討論分析情景材料
活動載體 教師編輯一則關于中學生消費和其他權益受侵害的綜合材料(或繪制一組相關漫畫)。材料中應該盡量包含中學生有可能遇到的多個情景和多種情況。編輯時注意情境創設要貼近生活,故事情節要連環,問題要多樣化,正面與反面的結合。(可對課文55至56頁的案例加以處理)
問題探究
1、認真閱讀后,請你說說故事主人翁的哪些做法你是贊同的,哪些做法你不贊同?
2、假如你遇到與故事主人翁類似的情況,你會選擇什么方式解決問題?簡單說明理由。(適時補充消費者權益、其他權益和律師的相關知識)
3、在活動中,你有一些什么收獲?(同上)
活動目標 通過分析,初步了解消費者權益等相關法律知識,學會選擇有效解決侵權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三:
活動主題 關于其他規則
活動形式 漫畫分析討論
活動載體 請有繪畫特長的學生將課文58頁的第一個案例繪制成類似于“君子動口”的情境漫畫,教師引導進行適當的改編。
問題探究
1、欣賞漫畫,請指出漫畫中的哪些人物的哪做法是對的或是錯的。
2、如果你在場,你會怎么說,怎么做?請說明理由。(適時補充相關知識)
3、在活動中,你有一些什么收獲?(同上)
活動目標 在前三個活動的基礎上再進行活動(四),是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道德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為做富有責任心和規則意識的公民奠定基礎。
活動四:
活動主題 關于對規則的實踐
活動形式 任務驅動調查實踐
活動載體 請學生調查自己所在的地區、社區、學校、班級、家庭等是否存在前四個活動中存在的類似的問題或其他問題 。
問題探究
1、你所在的地區、社區、學校、家庭等是否存在前四個活動中存在的類似的問題?或其他問題?
2、面對這個或這些問題,談談你的看法和做法(要談出自己先前的想法和做法,到現在的想法和做法的一些變化。)
3、制定計劃,定期為自己所在的地區、社區、學校、班級和家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
活動目標 實踐體驗,學以致用,做富有責任心和規則意識的公民。
活動五:
再 見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冈市| 嘉善县| 景谷| 乐亭县| 兴隆县| 板桥市| 科尔| 盐边县| 新丰县| 政和县| 鲁甸县| 浙江省| 肃宁县| 内江市| 明光市| 同仁县| 遵化市| 滨州市| 彰化县| 泗阳县| 南康市| 台州市| 平舆县| 上高县| 阿荣旗| 玉龙| 开江县| 通海县| 远安县| 怀化市| 句容市| 五家渠市| 竹溪县| 拜泉县| 宣汉县| 清涧县| 辽中县| 五原县| 岫岩| 道孚县|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