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牛頓第一定律(第一課時)教材分析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說課內容3.1機械運動3.2力的存在3.4牛頓第一定律3.5 力的平衡高中 牛頓三大定律承上啟下培養和提高實驗設計與操作、現象描述、總結歸納的能力。學習“實驗+推理”這一科學方法。能敘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確認力和運動的關系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大膽推理的科學意識。體驗牛頓第一定律得出的過程,感受科學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結晶。實驗器材:小車、斜面、木板、毛巾、棉布、玻璃板①探究活動(15分鐘)②穿越時空(5分鐘)③新知解讀(10分鐘)1. 問題引入如何使小車運動起來?停止推動小車,小車狀態又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呢?力運動?1、提出問題:如果所受的阻力不同,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一樣嗎?2、建立假設:阻力越小,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越遠。3、設計實驗:類比真空罩實驗不斷的減小水平面的阻力,比較同一速度運動物體距離的長短。2. 探究新知探究阻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1)控制實驗條件:讓同一輛小車在同一個斜面的同一高度處靜止下滑。在水平木板上鋪粗糙程度不同的的材料如何使小車在水平面上開始的速度相同?實驗基本方法——控制變量法(2)實驗變量:如何使小車在水平運動時受到的阻力不同?實驗次數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離 小車速度減小的快慢1 毛巾 2 棉布 3 木板 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越小,通過的距離越長,速度減小得越慢。水平面光滑?4、收集事實和證據5、得出結論:如果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時不受到阻力的作用。那么它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最大最快較大較長較快較小長較慢最小最長最慢無阻力無限長不變最短推理理想平面實驗+推理實驗次數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離 速度變化快慢1 毛巾 2 棉布 3 木板 推理 玻璃 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如果運動中的物體不受力,它的速度將不變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力,將永遠沿原來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條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結果:① 靜止狀態;②作勻速直線運動。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運 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牛頓第一定律1、定律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3、定律揭示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實驗加推理2、定律發現3. 小結練習1、牛頓第一定律是--------------------------( ) A.是通過斜面小車實驗直接得到的結論 B.只是通過理論分析得出的規律 C.只是通過日常生活得出的規律 D.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分析推理得出 的結論D 2、牛頓第一定律適合于-------------------( ) A、靜止的物體 B、運動的物體 C、任何物體 D、地球上的任何物體C3. 小結練習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B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C .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 總保持靜止狀態。 D .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4、正在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外力突然消失, 則它將-----------------------------------------( ) A.立即停止 B.速度減小,最后停止 C.運動方向變為與原來相反 D.做勻速直線運動 DB牛一定律意義力運動維持改變內容靜止靜止不受外力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探究實驗+推理伽利略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各位評委老師好,上午好,我是來自******,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教材分析本節課來自于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四節,是在學生學習了機械運動和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是將力和運動聯系起來的一條紐帶。同時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的基礎,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二、學情分析本節課是授課對象是農村初中七年級學生,通過本章前幾節內容的學習已經具備了關于運動和力的基礎知識,知道力是什么,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而且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簡單的實驗操作能力。這時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動手動腦,好奇心強,求知欲強。但七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這一抽象的概念上有很大的難度,需要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系統探究問題的能力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給他們動手操作的機會。三、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以及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本節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這樣的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能敘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②確認力并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驗設計與操作、現象描述、總結歸納等能力②學習“實驗+推理”這一方法獲得科學規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在觀察與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大膽推理的科學意識。②體驗牛頓第一定律得出的過程,感受科學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結晶。四、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的重點: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理解理解抽象的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時難度非常大,而能否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將直接影響到慣性、二力平衡等知識的學習。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系。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錯誤認識,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擺脫這種觀念,正確認識力與運動的關系五、教法和學法:教法: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遵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關系。我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矛盾沖突教學法,引發學生經驗知識與科學實驗的沖突,提高他們的探究熱情。直觀演示法以及活動探究法:讓學生充分參與,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法:①實驗觀察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②合作學習法:③主動探究法:通過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六、教學程序包括問題引入,探究新知,小結練習。1、導入新課:我采取問題引入新課:1、學生桌子上已經放了實驗器材,如何讓靜止的小車動起來呢?2、停止用力,物體會如何呢?誤導學生:物體受力就會運動,物體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我將實驗演示推小車,讓學生仔細觀察: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沒有推力為什么小車還能繼續前行呢?學生又會產生“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的直觀感覺。對前面得到的觀點產生動搖,覺得物體的運動好像不需要力維持。我又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如足球離開腳后,沒有受到腳的踢力,但是還能繼續前進。聯想自己騎自行車的經歷,前進的自行車,突然停止踩踏時還能繼續前行一段距離。前后兩種觀點是矛盾的,那到底哪個對哪個錯呢?(設計意圖:這里采用矛盾沖突教學法讓學生發現矛盾,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探究的興趣。)2、新課教授:力和物體的運動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面對這一復雜的問題,學生難以直接作答。我就先讓他們思考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將做什么運動?由于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完全不受力的情況。我們采用的的方法是;先用實驗探究不同阻力對物體運動的的影響,然后再推測物體不受力時將做什么運動。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探究的6個過程進行。提出問題:如果所受的阻力不同,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一樣嗎?(改變問法使探究的問題更具體,有利于學生對實驗進行設計)建立猜想:阻力越小,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越遠。設計實驗:讓學生回顧在探究聲音能否在真空中傳播,通過慢慢的抽取鐘罩內的空氣,聽電鈴的聲音變化。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法,設計實驗。通過不斷的減小水平面的阻力,比較同一速度運動物體通過距離的長短。指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如何使小車在水平面上開始的速度相同?讓同一輛小車在同一個斜面的同一高度處靜止下滑。如何使小車在水平運動時受到的阻力不同?在水平木板上鋪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通過問題的分解,降低了設計難度。學生交流評價設計方案后,教師集中大家的意見,總結出本次實驗的方案如圖:讓相同的小車、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靜止開始下滑,觀察比較在不同阻力的水平面上通過距離的大小,分析物體受到阻力大小與運動距離之間的關系。根據這一實驗思路,設計出數據記錄表格如圖:實驗次數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離 小車速度減小的快慢1 毛巾 2 粗布條 3 木板 對課本上的數據記錄表格進行處理,增加了“表面材料”、“小車速度減小的快慢”,使探究的目的更加具體化,便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之后大膽讓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巡查指導。驗證猜想: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探究,記錄實驗數據然后各組匯報探究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小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減小的快慢之間的關系。實驗結論: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越小,通過的距離越長,速度減小得越慢。第三步:推測小車不受到任何阻力,運動情況會怎樣呢?由于在實際生活中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沒有的,因此這是讓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是本節課的教學關鍵,采取以下方法突破:師生一起分析數據記錄表格,在表格中增加兩個推理:推理1讓小車在比較光滑的玻璃表面運動,推理2若在木板表面鋪上一種無摩擦的光滑材料,推測小車的運動情況會如何?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如果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時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那么它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對學生的猜想進行鼓勵。400年前伽利略用類似的方法得出這個結論,如果運動中的物體不受力,它的速度將不變。同時代的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明確指出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力,將永遠沿原來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前面研究的是物運動物體不受外力的情況,那么如果物體原來是靜止的,不受力的作用時,物體將處于什么狀態呢?這時學生不難得出:仍處于靜止狀態。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在伽利略等科學家研究的基礎上對大量的事實進行了深入地研究,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設計意圖:這部分科學史的介紹是讓學生體會科學是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科學的發現是眾多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分析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①師生一起分析討論定律中:一切物體、沒有受到外力、總保持、或這些關鍵詞的理解,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理解。②牛頓第一定律的應用:分析力與運動的關系,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力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3、感悟收獲、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獲,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反映三維目標達成。)練習,設計一些有梯度的練習,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鞏固。(設計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推小車.mp4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PPT.ppt 說課稿.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