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 元 三 主題 古詩新唱 單元目標 1、通過對本單元音樂作品的欣賞和演唱,能夠對古詩與音樂相融合的作品感興趣,體驗詩歌的音樂美,加深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 2、欣賞《讀唐詩》,理解“唐詩里有畫唐詩里有歌,唐詩里有樂唐詩里有苦”的意境。增進對我國古詩文化的了解與熱愛之情。 3、欣賞《回鄉偶書》,能夠用情景劇的形式,表現聆聽后的感受與體驗。 4、欣賞《靜夜思》,感受歌曲的古典風格特點,體驗詩與歌的意境和情感。 5、能夠用深沉、飽滿的聲音演唱歌曲《鋤禾》,并能用和諧、均衡的聲音唱好二聲部。知道尊重農民的勞動,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6、愿意和同學一起參與音樂活動,體驗合作的快樂。 內容分析 1、《鋤禾》是作曲家李西安為唐代詩人李紳的古詩譜寫的一首歌曲,生動地描繪了農民在田間勞動的艱辛,說明糧食粒粒都來之不易的道理,教育我們要尊重農民的勞動,愛惜糧食。歌曲為六聲徵調式,四二拍,是帶有輪唱的A+A結構。 2、歌曲《讀唐詩》由魏德泮作詞、谷建芬作曲。歌曲的旋律樸實優美、流暢自然,富有兒童情趣。歌詞朗朗上口、清新自然。歌詞中隱藏了八首唐詩的素材,篇幅精煉,詞曲結合緊密,內涵深遠。 學習準備 1、CD機或VCD機等音響設備;本單元歌曲樂曲《讀唐詩》、《回鄉偶書》、《靜夜思》、《鋤禾》的音響資料。 2、鋼琴、手風琴或電子琴、小打擊樂等伴奏樂器。 3、教師課前制作電腦多媒體課件。 4、本課相關教具,音樂教室開展音樂活動。課時 四六年級音樂單元導學案設計第( 三 )單元第( 三 )課導學案課題 鋤禾 使用時間 課時 1 課型 綜合導學目標 能夠用深沉、飽滿的聲音演唱歌曲《鋤禾》,并能夠用和諧、均衡的聲音唱好二聲部。 知道尊重農民的勞動,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重難點 如何指導學生用深沉、飽滿的聲音演唱《鋤禾》,并能用和諧、均衡的聲音唱好二聲部。導學環節 導學過程 聽錄音范唱,鼓勵欣賞思考:歌曲是怎樣表現農民勞動景象的?你有什么感想? 復聽歌曲。教師:歌曲分幾種演唱形式? 指導學生按古詩的音律,背誦《鋤禾》。 教師范唱,學生隨琴輕聲跟唱。 指導學生用自然、飽滿的聲音學唱歌曲的齊唱部分,并指出此樂段音樂力度和速度的變化。 組織學生進行二部輪唱的學習,引導學生先分組進行節奏練習,再跟琴輕輕地合唱,注意做到用和諧、均衡的聲音演唱歌曲。 指導學生用清晰的吐字,飽滿、深厚的聲音完整演唱歌曲。 教師:為了完美地表現歌曲的內容,想一想:哪一句要唱得富有動感?哪一句要唱得有力度?哪一句要唱得堅實、飽滿? 指導學生按設計的演唱方案進行演唱。 教師與學生進行評價。 鼓勵學生分組設計新的演唱方式,如:表演唱、領唱與輪唱、齊唱與輪唱等進行表演。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通過學唱《鋤禾》,結合我們生活中存在的浪費糧食的現象,我們應該怎樣做? 第( 三 )單元第( 四 )課導學案課題 詩情樂意 使用時間 課時 1 課型 綜合導學目標 喜歡與他人合作,自選音源表現古詩的意境,體驗創作的快樂。重難點 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古詩與音樂相融合的作品感興趣,體驗詞曲的完美結合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增進對我國古詩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導學環節 導學過程 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詩情樂意”第一題。 教師小結。 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詩情樂意”第二題。 學生自由結組,選取聲源,表現唐詩《春曉》的意境。教師進行小組評價。 教師總結。 布置作業:各小組搜集跟古詩有關的作品,如:國畫、音樂、詩歌、攝影、雕塑、書法等,進行交流欣賞。 將你熟悉的歌曲旋律與古詩結合起來,編成一首新歌,取一個合適的名字,下節課唱給大家。課后反思 本單元的歌曲學生們比較喜歡聽,帶領他們做的身體律動練習也完成的較好。不過個別孩子不太愛動,也許是大了有些害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