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六 )單元第( 四 )課導學案課題 跳蚤之歌 使用時間 課時 1 課型 綜合導學目標 初步了解俄羅斯音樂的特點與風格,體會歌曲對當時朝政的諷刺。了解音樂家穆索爾斯基的生平及其代表作。重難點 欣賞《跳蚤之歌》,使學生認識和理解旋律的特點,以及歌曲中包含的哲理。如何從音樂要素入手,指導學生分析《跳蚤之歌》獨特的風格特點。導學環節 導學過程 講故事導入。教師: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國王,非常喜歡跳蚤,于是,他養了一只大跳蚤,對它比對自己的兒子還好。不僅讓它吃好、喝好、穿好,而且還封它為宰相,給它掛勛章。結果會怎樣呢?欲知后事如何,且聽這節課我們來慢慢分解。 出示歌詞。邀請朗誦好的同學根據歌詞內容分角色為大家有表情地朗讀。(角色分配提示:畫外音1至3人、國王1人、笑聲1人。)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故事中表現笑聲的“哈哈哈”出現了幾次?每次出現的含義是什么? 引導學生對剛才幾位同學的朗誦做出評價,教師點評。教師:同學們講得都非常精彩,朗誦的同學也非常出色,生動形象。這段歌詞,選自德國詩人歌德的詩劇《浮士德》第一部第五場中魔鬼梅菲斯特與一群朋友在酒店里所唱的《跳蚤》一歌中的詩句。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將它譜寫成曲,變成了一首著名的諷刺歌曲。下面我們就來聽一聽,這么復雜的內容,作曲家是怎樣表現的,歌唱家又是怎樣演唱的。 初聽《跳蚤之歌》。感受歌曲的情緒及演唱特點。 復聽歌曲。指導學生為歌曲劃分段落。 分段欣賞,對比每段在笑聲、旋律、節奏、表現內容等方面的不同。欣賞引子。教師:鋼琴伴奏具有什么特點?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形象?(十六分音符的快速上行級進、裝飾音和跳音的運用,表現了諷刺的笑聲和跳蚤蹦跳的形象。)欣賞第一段。鼓勵學生邊聽邊畫旋律線和圖形譜,并觀察有什么特點。(旋律近似口語和朗誦調)欣賞第二段。教師:與第一段的音樂有什么不同?描寫了什么?欣賞第三段。教師:這一段的笑聲和前面有什么不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具有怎樣的作用? 欣賞男低音歌唱家劉秉義的演唱視頻,進一步體驗歌曲的風格特點。師生共同總結歌曲的特色。⑴具有濃郁的俄羅斯風格和生活氣息。⑵詞曲緊密結合,感情真摯動人。全曲旋律既風趣、自然,又非常口語化,如:“跳蚤”音調是短促念白式的,顯得滑稽可笑;笑聲巧妙運用音樂語言表現了日常生活中的嘲諷口氣。⑶音樂形象生動、潑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笑聲、跳蚤多次出現,但情態各異,生動地刻畫了愚昧、昏庸的國王,傲慢、張狂的跳蚤和人民群眾的形象。鼓勵學生自由結組,以國王和跳蚤的故事為題即興編創一個小品來表現這部作品。(角色分配提示:畫外音1人、國王1人、裁縫1人、跳蚤1人、人民群眾若干。)各小組分組準備,教師巡回指導,提出合理建議。各小組成果展示。教師點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