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一 )單元第( 四 )課導學案課題打棗使用時間課時1課型綜合導學目標欣賞《打棗》,感受樂曲詼諧、幽默的音樂形象。進一步體驗吹管樂器嗩吶的獨特魅力和演奏技巧。通過活動“民間燈會”,進一步感受民歌的魅力,喜歡我國的鄉土音樂。重難點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了解河北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如何讓學生通過欣賞樂曲《打棗》,體驗嗩吶的音色特點和演奏技巧,喜歡河北吹歌。導學環節導學過程欣賞《打棗》。導入。播放樂曲。教師: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天高云淡,碩果飄香,到處是豐收的景象。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用神奇的樂器講述的有關收獲的故事。猜一猜這個神奇的樂器是什么?故事里的人們在干什么?出示課題。教師介紹樂曲內容并出示嗩吶實物或圖片,介紹嗩吶的形制、音色及簡單的吹奏方法。(如果教師或會吹嗩吶的學生現場演奏更好。)指導學生唱熟主題樂段。復聽樂曲。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結構。(樂曲運用了民間音樂中常用的變奏手法,是由主題部分稍加變化構成的。)聽辨主題樂段共出現了幾次。(五次)每次有什么不同。分段欣賞。引子。教師:你仿佛來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欣賞第一段。教師:這段音樂在演奏方式和旋律上有什么特點?速度怎樣?表現了怎樣的情景?全班分兩組隨音樂小聲跟唱,一組模仿嗩吶演奏姿勢唱嗩吶聲部,一組模仿自己喜歡的樂器演奏姿勢唱伴奏聲部。欣賞第二段。教師:你能聽出是什么樂器演奏的嗎?這段音樂與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像是什么人在說話?教師為學生講解咔戲獨特的演奏技法。欣賞第三段。教師:這段音樂與第二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是誰在說話?教師出示口弦圖片為學生講解。欣賞第四段。教師:這段音樂與前兩段音樂相比又有什么不同?是幾個人在說話?他們在說什么?你能聽出哪一句是嗩吶演奏的,哪一句是咔戲演奏的,哪一句是口弦演奏的嗎?欣賞第五段。教師:這段音樂在速度、力度、演奏方式、音樂情緒上有哪些特點?刻畫了什么場面?播放演奏家候彥秋的演奏視頻,鼓勵學生邊聽邊構思一個打棗的故事。(標題建議為“打棗趣聞”“棗莊之行”“八月十五到,遍地紅瑪瑙”等。)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不同的表演形式(如配樂故事、情景劇、啞劇、小品等)隨音樂表演。教師點評,提出建議。導入活動“民間燈會”。播放所選民歌,將全班同學以風箏命名,分為蜈蚣隊和花蝴蝶隊,用小組擂臺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教師公布成績,進行點評。教師小結:今天,我們不僅欣賞了有趣的民間樂曲《打棗》,體驗了河北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了解了嗩吶演奏家高超的技藝,還進行了“民間燈會”的民歌比賽活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尋找更多優秀的民間音樂作品,介紹給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者。課后反思 本單元主要讓學生了解和喜愛家鄉河北的民歌民樂,歌曲《獻花》的學唱是重點,欣賞在于讓學生拓寬視野,加大對我省民歌民樂的了解。由于存在年齡差,孩子以前對這樣的內容了解較少。在欣賞學唱時難免覺得有些新奇,一些孩子還會偷偷發笑。對這種現象要理解包容,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們從生疏到熟悉,對傳統民歌樂曲感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