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3古代印度一、學習目標1.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環境,初步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文明的培育和制約作用2.掌握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佛教的產生與發展。二、課前自主學習1.古代印度的興起與發展(1)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位于南亞次大陸的______、______流域,溫暖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和豐沛的河水使得這里發展______的條件十分優越。(2)______的出現: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進入文明時代。(3)______的入侵: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陸續建立起一些小國。2.古代印度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1)產生時間:______進入印度后。(2)基本內容等級名稱包含的社會階層職權與義務第一等級______祭司掌管祭祀第二等級______由國王、武士和官吏組成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______廣大的農民、牧民、商人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______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3)主要特點:不同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之間不得______。(4)重要影響:激化了社會矛盾。3.佛教(1)產生背景①______激化了社會矛盾,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______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②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2)產生時間、地區: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3)創始人:______,后來被人們稱為______。(4)教義①早期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婆羅門的特權。②宣揚“______”,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答案:1.印度河;恒河;農業; 城市國家;雅利安人; 2.雅利安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通婚 3.種姓制度;婆羅門;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 眾生平等三、問題探究1.閱閱讀教材P7、P8,圖1-10以及資料,思考:(1)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哪幾個等級?各等級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答案提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剎帝利:國王、官吏、武士,把持國家軍政大權;吠舍:農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二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和奴役,從事最低賤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能通婚。(2)哪些等級是統治階級?哪些等級是被統治階級?答案提示:婆羅門、剎帝利是統治階級,吠舍和首陀羅是被統治階級。(3)種姓制度與印度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答案提示:種姓制度逐漸成為印度社會前進的障礙,激化了社會矛盾。種姓制度雖已廢除,但在當今印度社會仍有根深蒂固的影響。課堂檢測一、選擇題1.征服印度原始居民并建立國家的是( )A. 蘇美爾人 B. 希伯來人 C. 猶太人 D. 雅利安人2.下列選項中,屬于古代印度統治階層的有( )①法老 ②商人 ③貴族 ④國王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②③3.古代印度社會有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高高在上的是婆羅門和剎帝利,而吠舍和首陀羅社會地位低下。這種制度被稱為( )A. 世襲制 B. 分封制C. 種姓制度 D. 中央集權制度4.下列有關佛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B. 主張忍耐順從,刻苦修行C. 宣揚“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D. 公元前6世紀傳入中國5.下列有關古代印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古代印度位于南亞次大陸上,與現在印度的疆域一致B.印度河和恒河流經古代印度C.公元前3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D.印度是伊斯蘭教的誕生地6.“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這種制度( )A.規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C.認為印度人生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D.規定不同等級的人們之間可以通婚二、非選擇題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殺害婆羅門者應損毀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殺1個剎帝利,應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 000頭母牛和1頭公牛。殺1個吠舍,應同樣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頭母牛和1頭公牛。殺1個首陀羅,應同樣立誓守戒l年,并交出10頭母牛和l頭公牛。請回答:(1)以上材料是古代什么地方的法律條文?(2)從材料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存在著哪幾個等級?此等級制度史稱什么?根據材料判斷最高的是哪個等級?最低的是哪個等級?你判斷的根據是什么?答案:1.D 2.C 3.C 4.D 5.B 6.B答:(1)古印度 (2)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種姓制度。 (3)最高等級為婆羅門;最低等級為首陀羅。殺害婆羅門者應損毀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受罰最重;殺1個首陀羅,應同樣立誓守戒l年,并交出l0頭母牛和l頭公牛,處罰最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