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雕塑模塊教學設計課標要求:了解中西雕塑的杰出代表及藝術特征,能掌握分析和鑒賞中西雕塑作品的藝術風貌,能夠比較.分析進而識別重要神像雕塑作品的風格.特點及時代特征。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中西雕塑的不同特點,中國佛教雕刻手法演變的大致線索,西方雕塑的三種風格(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教學重點:雕塑的審美特征和演變的大致線索。教學方法:本課以框架式學習為主。美術是視覺藝術所以訓練學生的鑒別能力和觀察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以分組討論、生生互動的方式注重學生的形象理解與記憶。西方神像雕刻結合知識框架由學生自學完成。最后由學生結合學案進行形象記憶與知識落實,檢測本課知識學習掌握情況。學情分析:本課學習是美術的另一大門類,小知識點較多,所以要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知識框架。一、雕塑的分類雕塑是運用可塑性、可雕性的物質材料,通過 、 、 、鑄、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審美理想的具有三維實體的造型藝術。雕塑的種類很多,按所用材料,可分為 雕、 雕、 塑、陶塑、金屬雕塑等。雕塑按形態可分為三種。 是不附著背景的完全立體的可從四面觀賞的一種雕塑。例如,《思想者》。 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種雕塑。按照表面形象凸起的厚度,又分為 、 、 三種。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屬于 。 是在浮雕基礎上鏤空背景部分,有重視一面藝術效果的單面雕,也有兩面都雕出完美藝術效果的雙面雕,多用于裝飾園林、墻飾、室內隔擋等。雕塑按置放地點,又分為戶外雕塑和室內雕塑,戶外雕塑主要介紹城市雕塑(包括名人紀念性雕塑、園林雕塑、街景雕塑及城標等),室內雕塑主要有架上雕塑和案頭雕塑等。二、雕塑的藝術特點從欣賞的角度來講,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雕塑的形體。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給予人的感受,首先來自它的形體。形體美是雕塑形式美的靈魂。雕塑的形體,不僅要比例勻稱,結構嚴謹,更要通過形體展示形象的動勢、情緒與生命力。(二)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雕塑作品,不可能像繪畫那樣進行復雜的精細描繪和環境空間的表現,因而形象單純,所以通常賦予形體和體積以象征性和寓意性來表達主題。(三)注重作品的材質與內容的關系。雕塑材料的不同和對材料運用得如何,涉及到作品內容的體現。(四)雕塑作品與環境的協調統一性。雕塑作品大多是為某一特定環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與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發生關系,并受其制約。三、基礎知識梳理(一)外國古代雕塑(1)古埃及雕塑:既有現實主義特征又有強烈的宗教色彩, 是埃及古王國時期雕塑的代表作。(2)兩河流域雕塑:兩河流域以亞述王朝的雕塑為代表,浮雕 是亞述雕塑的杰作。(3)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塑:古希臘的美術成就突出的體現在雕塑和建筑藝術領域。古希臘雕塑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座豐碑,造型高度寫實,姿態優雅,容貌端莊,反映了古希臘人對和諧理想美的追求。完全以 的形象和思想情感去塑造神像。特點是寫實與理想化相結合,以人體為美。著名的雕塑作品有被羅丹稱為“古代的神品”的 、和米隆的 ,由單人圓雕發展到多人群雕的代表作品是 。古羅馬雕刻的主要成就集中體現在肖像雕刻上,其特點是既寫實而又個性化。典型作品有 和后來成為歐洲名人騎馬像范本的 。(4)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雕塑:繼承古希臘藝術的前提下,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弘揚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集雕刻家、畫家、建筑師和詩人于一身的大師 代表了這一時期的最高水平。作品有《大衛》和 等,他還為 教堂設計了拱頂。(5)17—19世紀歐洲雕塑:題材得到拓展,形式更加多樣化。巴洛克風格的大師貝爾尼尼的雕塑作品是 ,法國浪漫主義雕刻家呂德的代表作品是 。19世紀法國最杰出的雕塑家 是現代雕塑的先驅、西方現實主義雕塑的最后一位大師。他的著名作品有 、 、 。(6)被稱作原始維納斯的雕塑作品是 。(7)西方現代雕塑與傳統雕塑相比,它打破了雕塑的傳統觀念,在 的運用、雕塑與 的結合、雕塑與 的結合等方面,都發生了極大地變化。(二)中國古代雕塑(1)陵墓雕塑: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塑造藝術上采用生動 的手法。其塑造方法是 與 相結合。霍去病墓石雕群:是漢代杰出的石雕群,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式造型,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寫意智慧和西漢時期大氣磅礴的藝術風貌。作品有 、 。(2)宗教雕塑:敦煌石窟:位于甘肅省,現存北魏到宋代彩塑,其中唐代彩塑造像是敦煌彩塑藝術的優秀代表。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主要建于北魏,其中 最具代表性。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建于北魏,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其中唐代奉先寺成就最高,寺中的主像是 大佛。大足石窟:位于四川省大足縣。與敦煌、云岡、龍門并稱我國四大石窟。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天水,創始為十六國的后秦,至北周;以泥彩塑像為主,被譽為“中國彩陶藝術博物館”。(3)中西雕塑技法結合的成功嘗試——《收租院》 作者將西方雕塑技巧與中國民間雕塑技巧融合為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