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星球版地理八年級上冊復習資料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 1.優越的地理位置:位于東半球、北半球,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①從緯度位置看,南北跨緯度廣,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有少數地區屬熱帶,無寒帶;②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西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遼闊的國土:陸地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①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2000多千米,鄰國14個(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緬、老、越。)②我國領土四至:最北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緯度相差49度,距離相離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節差異);最東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最西是帕米爾高原(東西經度相差62度,距離相距5200千米,因而產生了晨昏差異);③臨海(從北到南):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領海寬度為12海里,海域面積300萬平方千米;④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有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⑤我的內海有渤海和瓊州海峽;臺灣海峽屬于東海。 3.行政區域的劃分:①我國的行政區域分為三級:省、縣、鄉②我國共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③我國的首都是北京。 4.省級行政區域:①緯度最高的省:黑龍江省 ②緯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③跨經度最廣的省:內蒙古自治區 ④跨緯度最廣的省:海南省 ⑤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的省:云南省(云或滇)、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廣東省(粵)、臺灣省(臺) 。 第二節 眾多的人口 1.人口最多的國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13.41億,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增長較快。① 新中國成立后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② 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破壞嚴重、住房困難、交通擁擠、失業人口增多等。 2.計劃生育①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特點)是:A、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B、老齡人口比例不斷提高。②我國人口基本政策是實行計劃生育。該政策的基本內容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3.人口分布不均衡:① 人口東多西少: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面積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面積57%,人口僅占6%。原因:東部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濕潤多雨,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而西部高原、山地多,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生產力低。②東西人口地理分界線:黑龍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騰沖縣 ③ 人口總數前四位的省級行政單位:河南(豫)、山東(魯)、廣東(粵)、四川(川或蜀)(2000年數據)④ 面積前三位的省級行政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⑤ 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級行政單位:西藏自治區 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的構成: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數的91.5%,其它55個民族占總人口的8.5%,所以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500萬以上的民族有9個。(壯滿回苗蒙,維彝土家藏,壯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2.民族分布:①特點: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②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③少數民族中回族分布最廣泛,云南是少數民族種類分布最多的省區。 3.民族政策:①平等、團結、互助、民族區域自治。②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彩的文化和傳統的體育活動。(比如:藏族的鍋樁舞、傣族的潑水節、朝鮮族的長鼓舞、壯族的干欄式木樓、蒙古族的摔跤和樂器馬頭琴、哈薩克族的冬不拉)② 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很多民族還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形地勢特征 一、地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 1.三級階梯界線的山脈: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2.構成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階梯包括: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地、高原、盆地為主。第二階梯包括: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等;海拔2000-1000米;高原、盆地為主。第三階梯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 南丘陵等;海拔500米以下,平原、丘陵為主。 3.地勢對我國的影響:A、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帶來降水;B、河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了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入海洋。 C、交通: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D、水電:在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蘊藏者豐富的水能。 二、地形特征: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我國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2.在各類地形中山地所占比重最大,約33%,平原面積僅占12%。 3.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占全國總面積的2/3。山區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三、地形復雜多樣 1.我國的主要山脈:山脈構成了我國地形的 “骨架”。A、東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間-列是長白山-武夷山;最東列是臺灣山脈。B、 東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陰山;中間-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列是南嶺。C、西北-東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小興安嶺等。D、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 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E、南北走向,主要有賀蘭山、橫斷山脈等。 2.主要地形區 A、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內蒙古高原(地形平坦,草場廣布)、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云貴高原(崎嶇不平,石灰巖廣布) 。B、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積最大)、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聚寶盆)、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C、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面積最大、黑土地)、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魚米之鄉) 。 D、三大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第二節 氣候基本特征 一、季風氣候顯著 1.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征: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顯著,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2.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是指一年內盛行風向隨著季節變換而顯著變化的風;季風氣候則是指一年內因盛行不同風向的季風而形成的氣候類型。在我國有夏季風和冬季風,夏季風的特點是溫暖濕潤,受它影響的地區氣溫升高,降水增多;冬季風的特點是寒冷干燥,受它影響的地區氣溫降低,降水減少。①我國季風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雨熱同期(夏季高溫多雨)②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為: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以東以南是季風區,以西以北是非季風區,由此看出。③夏季風的強弱、進退直接影響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季長短和雨帶推移。通常,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遲,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遲、結束早,雨季短。④受海陸位置、季風、地形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容易引發旱澇災害。降水地區分布不平衡,東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年降水量呈現出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的規律。 二、氣候復雜多樣 1.我國氣溫的特點:①冬季南北溫差大(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②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南北普遍高溫。 2.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我國的“三大火爐”是重慶、武漢和南京。 3.我國溫度帶的劃分:①依據:根據活動積溫②類型五個(北→南)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另外還有一個高原氣候區(青藏高原)。 4.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干濕地區:干旱地區(荒漠),半干旱地區(草原),半濕潤地區(森林草原),濕潤地區(森林)。 5.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各地氣候千差萬別。東部地區: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五、補充:秦嶺——淮河一線是:①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②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③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④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 ⑥耕地中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⑦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⑧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 第三節、河流和湖泊 一、河流湖泊眾多 1.我國的河流,其中長度在100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500多條。 2.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屬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區域,稱為外流區。大多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方地區的河流一般汛期較短、有結冰期,除東北地區部分河流外,它們大多流量小、含沙量大;南方地區的河流大多流量大、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3.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屬于內流河。內流河分布的區域,稱為內流區。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內陸地區。內流河水量小,夏季接納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后形成汛期,此后,河流水量逐漸減少,甚至斷流。 4.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5.我國湖泊眾多,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東部平原地區。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其中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 二、長江 1.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長度最長(6300千米),流域面積最廣(180萬平方千米),流量最大(1萬億立方米)(上游:源頭——湖北宜昌;中游: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中游蜿蜒曲折,荊江河段有“九曲回腸”之稱;下游:湖口至入海口)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 2.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正源沱沱河,流經青(青海)、藏(西藏)、川(四川)、云(云南)、渝(重慶)、鄂(湖北)、湘(湖南)、贛(江西)、皖(安徽)、蘇(江蘇)、滬(上海)11個省區,注入東海。 3.干流流經主要地區:青藏高原、橫斷山區、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與長江交匯處的城市:雅礱江:攀枝花 岷江:宜賓 嘉陵江:重慶;烏江:涪陵 漢江:武漢 湘江:岳陽 贛江:九江 。5.黃金水道:①干流橫貫東西,支流南北延伸,水運網龐大,無封凍期,宜賓以下四季通航,航運價值大;②長江流域經濟發達客貨需求量大,貨運量約占全國的60%。 6.水能寶庫:長江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頭——宜賓段和三峽段),蘊藏量占全國的1/3,可利用量占全國的一半。 7.主要水利設施:三峽水電站,葛洲壩水電站等。 8.開發利用:航運,發電,灌溉,淡水養殖,旅游。 9.長江洪澇發生原因: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長、水量大;②有三大洪水來源(宜昌以上的長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漢江);③社會原因:圍湖造田、濫伐森林、陡坡開荒等)。 10、長江治理措施:(荊江河段“九曲回腸”之稱)① 加固江防大堤;② 興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③建設一些大型的水利樞紐工程;④ 重點治理一些河段(如荊江,川江等);⑤ 在長江上游大力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亂砍濫伐森林、濫墾草地、過度放牧、破壞生態環境;⑥ 禁止人產圍湖造田,政府應實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實移民建鎮計劃,幫助農民發展替代產來,減少抗洪壓力;⑦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三、黃河 1.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呈巨大“幾”字型,向東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陜、晉、豫、魯九省區,注入渤海。 2.上中下游分界點:上游(源頭至河口):水能資源豐富,可以發電;并利用黃河水修渠灌溉,使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成為“塞上江南”。中游(河口至桃花峪):經黃土高原,大量泥沙流入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 (桃花峪至入海口):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3.干流流經主要地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4.在寧夏、內蒙古和山東境內的部分河段,受緯度位置影響,在初春時節,形成凌汛。 5.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流經地區降水集中,多暴雨,且黃土質地疏松,易被侵蝕;加上人為濫墾亂伐,破壞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 6.治理與開發 ①治理上中游: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植樹造林);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 ③開發水能:龍羊峽、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灌溉:河西走廊成 “塞上江南” 生活生產用水:“引黃濟青”、“引黃濟津”。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第一節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特點 1.根據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將土地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2.特點:A、我國土地利用類型齊全,其中草地和難利用土地比重較大,耕地、林地比重較小; B、我國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及低緩的丘陵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以旱地為主,以南地區以水田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和東南部的山區;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區;沙漠、戈壁等難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C、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但各類土地人均占有量小,特別是人均耕地面積很少。 D、我國耕地總體質量較差,我國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且開發難度較大。 3.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亂砍濫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濫墾草原或過度放牧導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鹽堿化;因亂建設濫占耕地導致的大量農田喪失等等。 4.對策:法律《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第二節 節約與保護水資源 1.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再加上分布不均,污染和浪費現象嚴重。 2.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的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地區分布很不均勻。從時間分配看,我國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3.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總量不足,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的不均衡。 4.解決水資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興修水利工程,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的問題,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峽水利樞紐工程②跨流域調水,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最引人注目的是南水北調工程③節約用水,防止水污染④世界水日:3月22日 中國水周:3月22日至3月28日。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與文化 第一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一、農業的分類及分布 1.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2.種植業分布:集中分布在東部平原地區。 北方(秦嶺—淮河以北):旱地 東北一年一熟;華北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小麥、玉米、大豆、甜菜、花生。 南方(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油菜 。3.畜牧業的分布:①類型:牧區畜牧業,農耕區畜牧業。②四大牧區:新疆牧區、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③著名畜種分別是: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西藏牦牛、藏綿羊,青海牦牛、新疆細毛羊。 4.林業的分布:三大林區:東北林區(最大)、東南林區、西南林區。 5.漁業的分布:長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我國漁業生產主要集中在東部、南部海域。四大海洋漁場: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部沿海漁場、北部灣漁場。我國最大漁場是位于東海的舟山漁場。 二、農業基地建設 1.因地制宜發展農業:①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首先要考慮自然條件的特點。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熱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在河湖較多、水流平緩的地方,適宜發展淡水漁業;在降水較少、草場廣布的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等。②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還要充分考慮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條件,如市場需求、技術進步和國家政策等因素。 2.農產品主產區: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在自然條件良好、生產規模較大、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規劃出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甘肅、新疆等若干農產品主產區。 3.走現代農業之路:良種培育、節水灌溉、農產品精深加工。 第二節 持續協調發展工業 一、工業與我們 1.工業生產主要是從自然界取得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工業生產發展的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3.重工業是以提供生產資料為主的工業部門;輕工業是以提供生活資料為主的工業部門。 二、工業的分布 1.東部地區工業分布密集,西部地區工業分布稀疏,呈現出沿海、沿江河、沿鐵路線分布的特點。 2.兩大工業地帶:東部沿海和長江沿岸。 3.四大工業基地:①遼中南工業基地 重工業為主②京津唐工業基地 北方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③滬寧杭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 ④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輕工業為主。 三、工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高新技術產業特點:①從業人員中科研人員所占的比重大;②成本中用與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所占份額大;③產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換代快。④此外能源、原材料消耗少,對環境污染小,產品附加值高。 3.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大多依附于大城市與高校和科研單位集聚地,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4.在東部沿海地區,已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 第三節 合理發展交通運輸 一、我國的鐵路干線和樞紐 1.現代交通運輸方式: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運、航空運輸、管道運輸(只能運輸氣體和液體)。 2.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3.我國交通運輸的分布特點: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交通運輸網密度大,而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網密度較小。 4.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5.我國鐵路網的骨架,呈東西方向延伸的有:濱綏—濱洲線、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昆線、南昆線等;呈南北方向延伸的有:京哈線、京滬線、京九線、京廣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青藏線等。 6.交通運輸樞紐:重要的鐵路樞紐有北京、上海、廣州、鄭州、沈陽、武漢、重慶、西安、成都等。 7.公路分布:東部公路網密度大,西部公路網密度小。目前,除西藏自治區以外,全國各省級行政區都有高速公路。 8.水上運輸:包括內河航運和海洋運輸;內河航運:長江、珠江、松花江、京杭運河地位重要;內河干流航線多沿東西方向延伸,支流航線多沿南北方向延伸;南方的內河通航能力比北方大。 8.航空運輸:主要國際航空港:北京、上海、廣州、香港。 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和選擇 ①選擇客運或貨運方式需要考慮的因素:與運輸價格的高低、速度的快慢、運輸量的多少有很大的關系。②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航空運輸 速度最快 運量最小,費用最高 ; 鐵路運輸 速度快、費用低、運量大、連續性好 靈活性較差、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方便、機動靈活、速度快 運費較貴、運量較小 ;水路運輸 費用最低、運量最大 速度最慢 ③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不大的用航空運輸(飛機);容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短程用公路運輸(汽車)、遠程用鐵路運輸(火車);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用鐵路運輸(火車)或水運(船舶)。 第四節 繁榮地方特色文化 1.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1)服飾與地理環境:服飾的款式、面料、色彩和衣著的季節更換等均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舉例:藏袍(氣溫日較差很大);蒙古族毛皮服飾(牧區)。(2)飲食文化與地理環境:北方吃面食(種小麥);南方吃米飯(種水稻);新疆等 地以肉奶為主(牧區);北方飲暖性的紅茶和花茶(低溫);南方飲綠茶(炎熱)。(3)傳統民居與地理環境:北方民居:院落開闊(地形平坦),坐北朝南(便于采 光),墻厚窗小(冬季低溫,保溫)。南方民居:院落較小(地形復雜),墻薄窗大(夏季高溫,散熱),屋頂坡度大(降水多,便于雨水流瀉)。傣家竹樓:下層架空,上層住人(炎熱,潮濕)。陜北窯洞:(氣候干燥,冬季低溫)。 2.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觀的保護:到2012年7月,我國已有43項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量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居第三位。中國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長城、北京故宮、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承德避暑山莊、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皖南古村落、黃山、泰山等。 3.開發特色文化旅游資源要堅持科學利用、合理保護,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4.地方文化與旅游業的發展:民俗旅游:黎族—竹竿舞;傣族—潑水節;漢族—趕廟會、扭秧歌、舞獅子、賽龍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