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二 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四)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歷史發展趨勢24.舉例說明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發明,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理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原因(B)注:人類歷史演進按生產工具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生產工具: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生產工具是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志,認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原因1.列表比例歷史上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 主要發明成果及影響 史實描述及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 ①紡織工具: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 ②動力機器:英國機械師瓦特改良蒸汽機(成為工業革命的標志,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③交通工具:美國人富爾頓制造出以蒸汽機作動力的輪船(成為歐洲與美國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此后人們開始大規模建設鐵路 ④工廠和工廠制度的建立。 ①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工廠取代手工工場,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②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 ①電能的開發和利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完成了磁鐵產生電的實施。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可實際使用的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此后,以電力作能源的新發明大量涌現,人類邁入了電氣時代。)1879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明電燈。(電燈、電力鐵路、電影放映機等發明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生活。) ②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1885年卡爾·本茨試制汽車成功;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制成飛機并試飛成功。 ③電訊的發展。19世紀中期,美國人莫爾斯首次試拍有線電報成功,為近代電訊事業發展打下了基礎。19世紀晚期貝爾發明了有線電話。意大利人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報。 ④20世紀初美國人亨利福特采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由流水線生產成為一種趨勢。 ①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工業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人類邁入了電氣時代。②19世紀后期,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率先實現了電氣化,工業發展的勢頭,超過了英國③內燃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石油的開采和提煉,石油、電力、煤炭成為三大能源。同時帶來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依據材料):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帶動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極大改善人們生活,為現代生活奠定基礎;同時也帶來新的問題與困擾:環境污染、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激化、貧富分化等第三次工業革命 信息技術: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 (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核心) 空間技術:人造地球衛星、載人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的等,(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這些探索不僅發展的空間科學技術學技術也帶動了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 影響③計算機網絡將世界各地連接成一個整體,不僅接待的拓展了人類的社會生活空間,還對射人類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影響,推進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安全問題也日益凸現,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①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引發了各個領域的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②隨著社會信息化的進程,人民的社會生活也發生的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第四次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為代表 科技發展的啟示:(明確道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原因。知識可以改變,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可以改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 (做法)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青少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類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拓展題:⑴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條件(或推動英國科技發展的原因):政治條件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新體制,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促進科技進步。經濟條件②新航路開辟后,英國較早通過海外的殖民掠奪,積累了進一步發展生產的資本,英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③科學革命產生近代科學,迎來技術發明的高潮;④工業革命時期,大量的技術革新,推動生產力發展,加速科技進步;⑵以美國為例整合發展歷史 ①1775-83年獨立戰爭 ②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確立共和制政體③1862-65美國內戰 ④19世紀后期,美國完成工業革命后來居上,率先實現了電氣化。以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開辟、經濟全球化為例,比較不同時期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理解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B)⑴例表比較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主要史實 影響 路徑或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絲綢之路 漢朝時溝通的絲綢之路對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長安-河西走廊-西亞-歐洲(大秦即意大利)(亞歐)玄奘西行 唐朝時玄奘西行去天竺研習佛學,他根據西行見聞寫成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長安出發,去天竺(今印度) (中印交流)鑒真東渡 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將佛教和醫藥建筑等技術介紹到那里,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中日交流馬可.波羅來華 元代時,馬可.波羅來華,他的朋友據此筆錄而成《馬可.波羅行紀》引起了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 中歐(意大利) 陸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從江蘇劉家港出發,東南亞,南亞、西亞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中非交流)東學西漸 18世紀,歐洲出現了中國文化熱 伏爾泰的工作室掛孔子像西學東漸 明朝后,西方人來到中國,將西方文明傳入中國 傳教士利馬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⑵新航路開辟目的與條件 主要人物及航海活動 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主觀目的:歐洲人希望從東北直接獲得黃金和香料的產品,傳播基督教 客觀因素,能制造適合遠洋的大船,豐富的航海知識和技術;指南針普遍應用于航海;地圓學說盛行等主觀因素:迫切需要黃金白銀的貴金屬,〈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廣為流傳;王室的支持;東西方傳統商路控制;教會鼓勵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好望角,1497年葡萄牙達伽馬到達印度,找到通往東方的新航路,1479年意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1517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 ①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加強了各大陸之間的聯系,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國際貿易迅速發展②世界開始有相對分散隔絕的狀態,走向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③促進了全球范圍內動植物品種的交流與傳播(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薯花生甘薯傳入歐亞;牛羊馬、橄欖葡萄等歐洲傳入美洲) ①對亞非拉國家殖民擴張掠奪財富資源; ②屠殺當地居民 ③販賣奴隸⑶經濟全球化:①原因:A.(歷史原因):新航路的開辟 B.20世紀90年代加速的原因:科技發展、冷戰的結束、跨國公司的推動②影響:(A.從經濟全球化角度談意義):經濟全球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X做法”順應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極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有利于世界各國經濟技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等。(B.經濟全球化帶來新問題與新挑戰):世界經濟發展失衡、治理困境等問題更加突出;“逆全球化”思潮、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上升。(C.對經濟全球化的總認識):經濟全球化是時代大潮,其發展大勢不可逆轉。我們要順應全球化的潮流,堅持對外開放,積極應對,趨利避害。③世界貿易組織(即WTO)成立:1995年成立性質:WTO是處理世界貿易問題的重要國際組織,擔當著制定世界市場規則的角度;職能:負責制定和監督執行多邊貿易規則,組織多邊貿易談判,解決各成員間的貿易爭端。中國入世的意義:2001年中國加入WTO,標志著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參與全球范圍內的競爭,促進與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和經濟發展。練習測試:(100分)(一)選擇題(40分)1.有學者說:“若就經濟角度而言,18世紀的歐洲顯然是首開先河的英國之歐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紀的歐洲則無疑是法國之歐洲”。材料中所說英國、法國開先河事件分別是( )【來源:21cnj*y.co*m】A.確立君主立憲制、啟蒙運動 B.工業革命、啟蒙運動C.確立君主立憲制、文藝復興運動 D.工業革命、文藝復興運動2.亨利·福特至今仍被美國公眾奉為“最偉大的企業家”,1913年,他的一項創舉成為20 世紀大規模生產的基礎。這項創舉是指( )A.工廠中采用蒸汽動力 B.建立工廠和工廠制度C.成功研制第一輛汽車 D.采用流水線生產汽車3.交通工具伴隨科技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人類社會進入汽車時代開始于( )A.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B.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 C.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4. 18世紀80年代后,英國工業品產量增長迅速,積累了大量資金,工業革命持續加速。推動工業革命“持續加速”的動力是( ) A.畜力、水力 B.改良蒸汽機 C.石油 D.電力5.1492年哥倫布從歐洲到美洲歷時37天,1838年人們乘船從歐洲到美洲僅需19天。這一巨大變化得益于( )A.工業革命 瓦特 富爾頓 B.第二次工業革命 格拉姆 卡爾·本茨C.工業革命 瓦特 史蒂芬孫 D.第二次工業革命 格拉姆 萊特兄弟6.下列為近代電訊事業發展打下了基礎的科技發明是( ) A.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B.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C.莫爾斯首次試拍有線電報成功 D.卡爾·本茨試制汽車成功7.科技使“天涯若比鄰”。下列發揮此類作用的科技成果中,屬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 )A.蒸汽機車的發明 B.內燃機的廣泛應用C.電報和電話的發明 D.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 8. 下面是某同學根據14~19世紀上半期世界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所做的有關西方近代化歷程示意圖。圖片①②③分別代指的歷史事件是( )A.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 B.文藝復興——工業革命——新航路開辟C.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工業革命 D.文藝復興—第一次世界大戰—工業革命9.“全部近代歷史上,沒有別的事件比它更驚人地影響了普通人的生活,或對人類的進步開拓了更廣闊的前景,或造成了更劇烈的苦難和不滿。”這里的“它”是指( ) A.文藝復興 B.啟蒙運動 C.工業革命 D.百日維新 10.“ ▲ (代指人名)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義,唐風洋溢奈良城。”這首詩是史學家郭沫若對某一歷史人物的點評,這位歷史人物應是指( ) A.東渡的鑒真 B.通西域的張騫 C.西行的玄奘 D.來華的馬可·波羅11. 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它把黃河文明、恒河文明、兩河文明和希臘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聯在了一起。這里的“它”開始出現于( )A.鄭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鑒真東渡 D.張騫通西域12.鄭和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下列各組關聯可用來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張騫出使西域——西漢疆域的擴大 ②絲綢之路的開辟——漢唐盛世的出現③清朝的海禁政策——近代中國的落伍 ④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等國的崛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假如你穿越時光隧道來到漢朝,你可能經歷的事情是( )A.見到鄭和下西洋的船隊 B.進入太學學習儒家經典C.廣大人民穿著用棉布織的衣服 D.乘坐裝有指南針的海船從事海外貿易14.“向海而興,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為海制。”下列能印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有( )①張騫通西域 ②新航路開辟③雅克薩之戰 ④鴉片戰爭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5.今日中國堅定地走和平發展之路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大多學者研究認為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船隊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發展海外貿易 B.獲取商業利潤 C.尋找新大陸 D.宏揚國威16.鄭和下西洋和歐洲人開辟新航路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對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關于兩者影響共同點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都加強了與非洲、美洲之間的聯系 B.都促成了新的民族的形成C.都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與交流 D.都帶來了戰爭與掠奪 17.下列事例體現“東學西漸”現象的是( )傳教士利馬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 B.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C.伏爾泰的工作室掛孔子像 D.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18.歷史學家吳于廑認為,近代世界由分散向整體發展,以 1500 年左右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下列史實可以作為這種歷史分期依據的是( ) A.文藝復興 B.新航路開辟 C.啟蒙運動 D.法國大革命19.“英國的面積僅有24萬平方千米,但是在世界近代史上,它卻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世界發展的領頭羊。”這里“領頭羊”作用主要表現在( )A.最先掀起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B.最早開辟新航路和進行殖民擴張C.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頒布憲法 D.開啟君主立憲制和工業文明時代20.文藝復興始于意大利,新航線開辟始于葡萄牙。一個發現了“人”,一個發現了“世界”。它們共同推動了( )A.大西洋沿岸經濟繁榮 B.促進人類思想的解放C.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 D.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二)非選擇題(60分)21.(11分)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700年英國煤產量只有260萬噸,1795年就超過1000萬噸,1854年則達到6000萬噸;1740年英國的鐵產量只有1735噸,1791年則達到125079噸,1861年增長到380萬噸。⑴指出這一時期英國煤鐵產量快速增長的原因。(3分)材料二:18世紀90年代,美國北方工業迅速發展。19世紀60年代,全美在資本投資方面,有一美元投入到制造業,就有七美元投入到農業方面;全國勞動力有一半以上從事農業生產。到1900年,全美國民生產總值中,制造業產值由1860年的33%增至58%,60%的勞動力從事非農業生產。 ——摘編自楊生茂、陸鏡生《美國史新編》⑵概括1860年到1900年美國生產領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多種原因。(4分)材料三: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州五號發射升入太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基礎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神州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中國向著建設空間站的目標穩步邁進。⑶材料揭示了中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成就的取得有什么重大意義?(4分)22.(13分)閱讀馬戛爾尼使華有關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馬戛爾尼使華航行路線示意圖和旅途見聞 (1793年7月1日,正值夏季。我們從六橫島上岸。岸邊小平原上種著水稻,耕作得很精細。附近村莊的房子用木頭建造,房頂上用稻草搭蓋著,房子四周種的是竹子。——摘編自《英使謁見乾隆紀實》)⑴寫出圖中D處所臨的大洋和所在的大洲。(2分)材料一中“我們”看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現在圖中A、B、C中的哪一處?理由是什么?(3分)材料二:英使團進呈的禮物包括天體運行儀、地球儀、望遠鏡、戰艦模型、連珠槍、榴彈炮、鋼鐵制品等,代表著歐洲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卻被清政府視為“奇巧”之物,不受重視。——改編自《英使謁見乾隆紀實》⑵請運用所學知識,說明公元1500年以來推動英國科技進步的主要原因。(6分)⑶中英這段交往歷史對我國建設科技強國有何啟示?(2分)23.(12分)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唐圖10圖11) (漢朝到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的最盛時期之一。漢使到達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多國,唐王朝也曾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往。在此期間,中國接受了許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樂舞蹈、穿戴服飾等;同時,中國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絲綢、瓷器等。? ——改編自《中外關系史:新史料與新問題》)(1)圖11中的路線①②分別反映了唐朝對外交流中的什么歷史事件?運用所學知識比較它們的相同點。(4分)(2)為了開辟和保障圖10的路線,西漢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3)根據材料概括漢唐時期對外交流的特點。請以絲綢之路為例,結合材料分析中外交流帶來的影響。(5分) ((第 篇))24.(12分)從史料中汲取信息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閱讀史料,回答問題。史料一: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印象圖①18世紀初歐洲漫畫 圖②19世紀末日本漫畫 圖③2009年美國《時代》封面史料二:昔同治(1862—1874)初年,德相畢士麻克(人名)語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講求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原,其在此乎?”----引自梁啟超《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1)請你列舉18世紀前中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以印證圖①創作者所表達的中國印象的合理性。(2分)(2)圖②作者心目中的中國印象與圖①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對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材料二中的德相畢士麻克早在同治初年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請運用所學知識概括出這一觀點,并結合近代中國有關史實予以說明。(6分)(3)圖③的作者用“中國時刻”表達著對當今中國崛起的肯定和贊嘆。在這一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作為炎黃子孫的你,應當如何從這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汲取精神力量,自覺承擔起歷史責任?(4分)23.(12分)從古到今,世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從未間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鄭和七下西洋,在亞非許多國家留下了遺跡。鄭和使團教給當地人建造城市和掘井取水的本領,教他們治病,向他們傳授農田施肥的技術。徐光啟向利瑪竇學習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等知識,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克拉維烏斯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注釋本的前六卷。——摘編自呂文利《絲路記憶》(1)鄭和、徐光啟在中外文明交流上的主要貢獻有什么不同?(2分)材料二:政府成立后系統而全面的移植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終于促使列強于1894年同意第一次修改不平等條約,1895年,躋身世界第三造船大國行列。但從小學起以“忠君(天皇)愛國”思想教育學生,將以前各種封建的、軍國主義的形式內容進一步強化和系統化。——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事件的名稱,并依據材料對此事件進行簡要評價。(4分)材料三:回顧歷史、展望世界,我們應該……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3)結合20世紀中國的相關史實闡述堅持文明交流互鑒的理由。(6分)(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參考答案:??????????????????????????????????????????????????????????????????????????????????????????????????????????????????????????????????????????????選擇題:1-5:BDCBA 6-10:CDACA 11-15:ADBCD 16-20:CCBDD(二)非選擇題:21.(11分)(1)工業革命提高了煤鐵的開采能力;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工業革命,對煤鐵的需求量增加。(3分)(2)變化:制造業比重上升,非農人口比重上升。(2分)原因:美國內戰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經濟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美國生產力的發展。(4分)空間技術。(1分)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不僅發展了空間科學技術,也帶動了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分)22.(13分)(1)大西洋 南美洲(2分) B處 因為7月該地正值夏季,說明該地處于北半球,故可排除C;種植水稻、用稻草搭蓋房頂等信息,說明該地更可能是A、B中地處南方的B。(3分)(2)科學革命產生近代科學,迎來技術發明的高潮;工業革命時期,大量的技術革新,推動生產力發展,加速科技進步;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新體制,促進科技進步。(6分)(3)開放包容,交流互鑒。(2分,其他答案符合題意也可)23.⑴①鑒真東渡②玄奘西行;(2分)相同點:都傳播了佛教;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路途遙遠,歷程艱辛。(任意答兩點2分)⑵開辟:西漢政府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1分);保障:先后設置酒泉、張掖等四郡;設置西域都護府;占領河西走廊,構筑軍事防御設施;在河西地區大規模屯田開墾。(開辟一點1分,保障任意答兩點2分)⑶漢唐時期對外交流頻繁(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即可,1分)。絲綢之路的開通溝通了亞歐兩大洲,使西方文明如音樂舞蹈等傳入東方,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2分)將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傳播到世界,促進了中西方經濟交流,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分)。(兩個角度,一個角度2分,沒有結合材料分析各扣1分)⑴本題為開放性設問,學生答案只要列舉18世紀前中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即可得2分。示例:宋元時期的火藥武器應用于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巨大轉折點。(2分)⑵德相畢士麻克認為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在于中國只學習西方的器物,沒有學習西方的思想和政治制度。(2分)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只注重西方器物的學習,沒有觸動中國的政治體制,最終沒能使中國富強起來。(4分)⑶我們要樹立民族自信心,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要胸懷天下,放眼世界,有開放的心態;要勇于創新,銳意改革;立足實踐,從小事做起,做一個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公民。(4分,任答兩點即可。學生答案若表述有異,只要意思相似可同樣給分,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題意,也可酌情給分)25.(12分)(1)鄭和將中華文明傳播到亞非各國,徐光啟學習并介紹西方文明到中國。(2)明治維新。促進日本經濟發展,改變了其落后面貌,使日本走上工業化道路,獲得了與西方列強平等的地位,但保留了封建殘余。(3)答案示例: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學習西方的政治文明,發動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政府,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俄國十月革命后,中國先進分子向俄國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開創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領導人民取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80年代,我國設立四個經濟特區,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4分)可見,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必須堅持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