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8張PPT)魏晉南北朝美術陶瓷工藝1.工藝發展基礎三國時期論及經濟與工藝的發展,則當推江東的孫吳,由於亂世北人南遷,山越出居平地,於是勞動力增多,農業生產比前代更為發達,再加上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到了孫吳時期發揮了航運經濟效益。吳末整修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雲陽以西開闢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相聯通,成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由於江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江南陶瓷藝的高度發展。從三國、兩晉至南北朝,長達三百多年的分裂與動亂局面,有些地區的工藝美術,會因戰亂而停滯;在江南地區則因社會的相對安定,手工業者得以自由發展與生產技術改良;但同時因北方胡漢民族的崛起及融合,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反而有利於工藝美術的發展。不可諱言,這時期最重要的交流活動,即是佛教東傳和佛教藝術的影響,在部分工藝美術製作的宗教化過程,對於工藝美術題材、藝術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品紅陶穀倉罐 吳鳳凰二年南京趙士崗 青釉褐彩壺 吳南京長崗村→通往昇仙或西王母長生的入口 頭光、肉髻、通肩袈裟、結跏趺坐、蓮花座、獅子脅侍→坐佛像2.青瓷工藝展現這時期的最大成就即是青瓷的生產,南方是青瓷的主要產地,其中又以浙江、江蘇和江西等地為主,重要的窯址,計有越窯、甌窯、婺州窯和德清窯等四個系統。越窯系統:主要窯場分布在浙江餘姚、上虞一帶;甌窯系統:主要窯場分布在浙江南部的溫州一帶;婺州窯系統:主要窯場分布在浙江中部的金華地區;德清窯系統:主要窯場分布在杭嘉湖平原西端;均山窯系統:主要窯場分布在江蘇的宜興縣丁蜀鎮。其中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品質最好者,要屬越窯的系統,瓷器胎質堅硬細膩、釉色純淨而呈清灰色。由於南方青瓷的發達,北方也引進青瓷的生產,當地的青瓷約始於北魏晚期,除山東淄博發現有北朝青瓷窯址外,其他地區還是很少發現青瓷窯址。整體看北方青瓷,胎質比較粗糙、內胎呈灰色,釉層較薄多細紋片,或呈灰綠或黃綠色,有些則僅施半釉,且不很均勻。除了青瓷之外,東晉德清窯系統在北齊時期出現黑瓷,以及北朝後期出現的白瓷,也是新興製瓷工藝的新成就,其中白瓷的產生,為以後各種彩瓷系統奠定基礎。作為明器重要組成部分的陶塑俑像,突破了前代陶俑古拙生硬的作風,開始注重神態的刻畫,肅然拱立的文吏俑﹑神氣威武的武士俑﹑體態端莊的女侍俑以及從北朝才開始出現的駱駝俑﹐是這時期最有時代特色的陶塑作品。作品青瓷蓮花尊 南梁南京林山南京市博物館作品青瓷羊 三國南京清涼山南京市博物院 青瓷獸形尊西晉永寧二年宜興周墓墩南京市博物院隋唐美術陶瓷工藝1.隋唐陶瓷隋代的青瓷仍是瓷器生產的主流,但瓷器的品種較前代有所增加。隋代陶瓷的重要成就,即是白瓷的燒製成功。白瓷燒製的主要因素:嚴格精煉瓷土、減少鐵分,準確掌握燒製的溫度,故而燒製成功白度較高的瓷器。白瓷的出現,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並為日後彩繪瓷、青花瓷的發展奠定基礎。到了唐代知名的瓷窯享譽全國,並以窯名來代表瓷器的品種和特色。唐代的瓷窯以南方的越窯和北方的邢窯為代表。 作品白瓷「官」字款盤 唐代陝西西安火燒壁陝西西安文物園林局作品白釉雙龍把雙腹瓶隋代陝西西安李靜訓墓中國歷史博物館 白釉黑彩瓷侍吏俑隋代河南安陽張盛墓河南省博物館白瓷貼花高足缽唐代陝西西安韓森寨陝西歷史博物館2.南青北白越窯:以盛產青瓷著名,窯址因集中於古代屬於越州的浙江餘姚、紹興、上虞和寧波一帶而得名,所產青瓷的胎質堅硬、胎體較薄、釉色瑩潤、純淨如翠,有類玉、似冰之譽。其產品多是進貢宮廷專用,政府亦在此設官督造。邢窯:以燒製皎潔如玉的白瓷為主,窯址在今河北省內邱縣。其瓷胎質細潔、釉色白潤,類銀似雪,器形素光大方而不施紋飾。產品是當時重要的地方特產,也曾進貢宮廷為主。作品青釉褐彩瓷貼花壺唐代湖南衡陽湖南省博物館青釉鳳首瓷壺 唐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3.發展特色(1) 彩 瓷:唐代新創的花釉瓷,可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上彩→即在黑釉、黃釉、天藍和褐釉上,施以天藍或月白的斑點,在深色釉上襯出淺色的彩斑,故是屬於釉上彩的表現,產地來自河南省郟縣、禹縣和魯山等地。釉下彩→在素胎上畫出彩色紋飾,然後再掛透明釉,即彩繪陶瓷的裝飾手法突破。(2) 絞 胎:以紋瓷為代表,是唐代新創的陶瓷工藝法,即把白、褐兩色的瓷土揉合在一起,然後拉坯成型,燒製完成後具有白褐相間木紋、虎皮之紋理,效果獨特,為壽州窯所創。(3) 唐三彩:延續漢代低溫釉陶的發展,到唐代始出現著名三彩,盛行於唐高宗至玄宗之間,以後始逐漸衰落。三彩的釉色鮮明,以黃、綠、白和赭為主,藍色則因釉料珍貴兒較少。作品黃釉褐綠彩雲紋瓷罐唐代江蘇揚州博物館 灰釉斑彩葫蘆瓷瓶唐代山東青島博物館作品絞胎陶枕 唐代上海博物館 絞胎騎射俑 唐代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陝西歷史博物館作品三彩駱駝載樂舞俑唐代陝西西安中堡村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三彩馬與牽馬俑唐代河南洛陽龍門東山河南洛陽文物工作隊 三彩抱鴨壺侍女俑唐代山西長治西郊唐墓山西長治博物館宋代美術陶瓷工藝宋瓷最受博物館、收藏家所鐘愛,因這個時期是中國陶瓷發展的重要偕段。由於經濟繁榮加速商品的流通,以及城鄉庶民生活及宮廷御用的大量需求,再加上宋代技術改良之下,使得陶瓷的產量激增,作品品質與藝術層次也相對提高。過去唐代以來素有「南青瓷(越窯)、北白瓷(邢窯)」,到了宋代更出現新的名窯,官窯方面計有定窯、汝窯、鈞窯、官窯和哥窯五大名窯;除了官窯系統,其他各地的民間窯廠,也有高度的發展,尤其景德鎮掘起後,成為元明清的主要官窯。 宋代北方的窯業,因朝政衰穨而逐步淪入遼、金的屬地,雖易主後窯業仍然持續發展。遼代就地取材燒造,以定窯的瓷器較具代表,並有著契丹族的民族特點。金代陶瓷則繼遼宋的窯業而發展,較為重要者事耀州窯的印花瓷、白釉黑花瓷器等。 1.官窯系統 定 窯汝 窯鈞 窯官 窯哥 窯【民間窯系】【定 窯】位於河北省曲陽縣,因曲陽在宋代屬於定州,故名定窯。宋代中唯一燒製白瓷,其瓷器壁體較薄,燒製時容易變形,故多用覆燒的方式。在裝飾上早期多為素地純釉表現,到北宋中期以後,便多以刻花、印花及劃花做為裝飾。除了白瓷之外,定窯也因應潮流燒製醬釉、黑釉或綠釉。宋代定窯具悠久的歷史,遠自唐代便有所發展,並對其他瓷窯產生很大影響,例如山西的平定窯、陽城窯、介休窯以及江西景德鎮窯等,均有模仿定窯白的瓷器生產。作品白瓷印花龍紋盤北 宋上海博物館醬釉彩壺北 宋合肥文管處【汝 窯】位於今河南省寶豐縣,因寶豐在宋代隸屬汝州,故名為「汝窯」。在北宋晚期,朝廷命汝窯燒製用的青瓷,稱之為「官窯汝瓷」,從此譽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汝窯所出以精巧瓷器為主,但不以裝飾紋樣為重,而多以釉色作為主要的表現。其釉色呈淡天青色(或蔥綠色),既有藍色之冷,又有綠色之暖,是一種寒暖適中、色調和諧的釉瓷,色感清逸高雅,再加上表層透明的開片紋理,即所謂之「冰裂紋」,成為宋代上流社會的時尚。作品青瓷盤口瓶北 宋河南文物所青釉瓷盤宋 代上海博物館【鈞 窯】位於今河南省禹縣神垕鎮,該地宋代屬鈞州,故名鈞窯。宋徽宗時在此地設置官窯,專門生產皇室使用的瓷器;歷經金代至元代,鈞窯瓷器產量與窯場分布逐漸增加﹐從河南擴及河北、山西一帶,形成龐大的鈞窯體系。鈞窯瓷器原屬青瓷系統,後因受到唐代花釉瓷器的複色釉影響,並且在燒製過程中產生「窯變」,故其製品的釉色最為絢麗多彩。鈞窯瓷器的釉色大多青中帶紅,即青釉之中出現或深或淺的紅色,有些則是天青與玫瑰紫或海棠紅錯綜相間。作品青瓷窯變花盆宋 代臺北故宮月白釉出戟瓷宋 代北京故宮【官 窯】官方直接經營燒製、專供宮廷使用的青瓷窯。據史載的窯址有二處:1.北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至宣和年間(1119~1125),設在京城汴梁(河南開封),但具體的窯址迄今尚未發現。2.靖康之變後南宋在江南建政,仍依北宋舊制在都城臨安(浙江杭州)設窯,繼續燒造宮廷專用的瓷器。官窯青瓷以粉青釉色為主,並有紫口鐵足,即利用釉往下的流動,口邊僅剩稀薄的釉層,故看到透出紫色的內胎;至於足部則不施釉,燒成後呈現鐵色,再與青釉的色調相映,形成色彩對比強烈的效果。作品青瓷弦紋瓶宋 代北京故宮【哥 窯】哥窯原與龍泉窯同出一系,均在浙江省龍泉縣,因南宋時章姓兄弟兩人都經營瓷窯,其兄所營者便以「哥窯」命名之,其弟所營則以地名龍泉命名。哥窯的釉色有粉青、米色、灰青、魚肚白等色,其中又以粉青為正色。釉面布滿龜裂紋片的開片,別具古樸自然的天趣,隨著龜裂紋理又有魚子紋、蟹爪紋等名稱。除開片之外,釉中也會出現大小氣泡,稱聚球攢珠。作品粉青釉瓷爐宋 代北京故宮博物院2.民間窯系磁州窯耀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吉州窯【磁州窯】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彭城和磁縣觀臺等地,因兩地在宋代均屬磁州,故名磁州窯,是宋代知名的民間瓷窯。磁州窯的釉色較為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尤以白釉最為馳名。磁州窯常見之瓷胎裝飾手法:畫花: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的傳統技法,在白色的釉地上畫出黑色的花紋,其筆力豪放洗練、獨具特色,富有民間色彩。剔花:又稱為雕釉,在器胎上先施以白釉,然後按紋飾的要求將花紋以外的釉面剔去,使花紋具有淺浮雕的感覺。珍珠地:受唐代金銀器中的鏨花工藝影響,花紋以外的釉面上,用小圓筒戳成大小一致、排列均勻細密的小圓圈,使之布滿在花紋周圍的空地上。白釉黑彩四繫瓷瓶宋 代河南博物館珍珠地虎紋瓷瓶宋 代北京故宮【耀州 窯】窯址分布於陝西銅川西南一帶,因銅川在宋代屬於耀州,故名耀州窯。此窯以燒製青瓷為主,並兼燒造醬色釉器。其器形種類較多,大都為日用器皿,其中以碗的造型最具特色,其形制多呈喇叭狀,而外形則作蓮瓣形。耀州窯青瓷的釉色,是在青中微微閃耀著黃色,故屬於橄欖綠的青釉色系。由於耀州窯青瓷的器胎較其他厚重,因而會在器壁上加工,最常見的是印花、刻花和剔花。青瓷牡丹萱草紋瓶北 宋上海市博物館褐釉剔花瓷瓶金 代陝西歷博館【龍泉 窯】位於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從五代掘起時,受到越窯﹑婺州窯和甌窯的影響。到北宋中期因越窯衰落,龍泉窯開始起而代之;其後到了南宋建都在臨安(杭州),因地緣之便更加速其發展,也是龍泉窯陶業的鼎盛時期。特別是在南宋中期以後,成為南方新興的青瓷窯系。龍泉窯的釉色原料是採用石灰鹼釉,創燒新的梅子青和粉青釉,並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另外器表所施的石灰鹼釉,在高溫時黏度較大,不容易向下流釉,故而可以掛一層厚釉。釉層較厚時,能夠增加釉色濃度和質感,透過光線的折射時,呈現像玉般的柔和光澤。青瓷龍瓶南 宋浙江博物館青瓷鳳耳瓶南 宋上海博物館【景德鎮 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原名為昌南鎮,北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因燒製精美瓷器而聞名,故改地名為景德鎮。自唐代起是燒製青瓷,至北宋時改以燒製青白瓷為主,又名為青白釉,是景德鎮窯所新創。青白釉瓷器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或印花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等之稱。靖康之變後隨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製瓷工匠也隨之南下,於是帶來定窯白瓷的製作技術,並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其所產的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故又有粉定之稱。青白瓷酒壺、溫酒南 宋江西博物館青白釉人形注子宋 代安徽懷寧文管處【吉州 窯】位於今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屬於民間的窯系。吉安在宋代屬於吉州,故名吉州窯;又因瓷窯集中於永和鎮,故又有永和窯之稱。吉州窯瓷器的品種非常豐富﹐北宋時主要燒製較為精緻的青白瓷,南宋則以白釉和黑釉為最,同時還燒製紅綠彩和綠釉瓷,其中白釉又分為仿定窯瓷器和白地黑花釉下彩器。至於吉州窯瓷器中最為突出者,當屬黑釉系列的瓷器,並具有各種斑紋,其中又以玳瑁斑(玳皮)尤為出色。另一特色是利用剪紙的紋飾裝飾,又稱剪紙漏花,是將剪出的花紋,黏貼在瓷器的坯胎上,施釉後揭去剪紙,露出被剪紙所遮住的紋樣輪廓。黑釉剪紙文字玳皮瓷盞宋 代江西省博物館元代美術陶瓷工藝1.景德鎮窯元代的陶瓷工藝與宋、遼、金時期截然不同,過去知名的瓷窯,如磁州窯、鈞窯、官窯、汝窯、龍泉窯、吉州窯……等,到了元代已經衰落。唯獨江西景德鎮窯,經過數百年的奠基發展,成為元代重要的官辦窯址。景德鎮又名浮梁,最初朝廷在當地專設浮染瓷局,負責燒造皇室的用瓷;該局停辦之後,改由地方政府接手,即饒州路總管監燒。景德鎮陶瓷的最大特色,是「青花」、「釉裡紅」的彩瓷,紅、藍單色的彩釉瓷出現,象徵元代彩釉瓷的新發展。(1)「青 花」:以氧化鈷料為主,上釉後以還原焰燒成。鈷料是珍貴礦產,除域外進口之外,國內本土產於浙江、雲南及江西。進口的鈷料色澤深邃如青金、莊重典雅;本土的鈷料則呈色灰藍,或是藍中泛青灰。(2)「釉裡紅」:是以氧化銅呈色,但其顯色技術要比青花難度大,如果顯色成功,堪與寶石紅媲美;但大部份都泛出深淺不同的灰色,有的是呈烏金或淡墨色。作品青花蒙恬將軍玉壺春瓷瓶元代景德鎮窯湖南博物館青花纏枝牡丹瓷蓋梅瓶元代景德鎮窯江西高安博物館青花鴛鴦蓮紋瓷盤元代 景德鎮窯北京故宮作品釉裡紅印花螭紋瓷高足轉杯元代景德鎮窯江西高安博物館釉裡紅松竹梅玉壺春瓷瓶元代景德鎮窯北京故宮影青釉裡紅瓷塔式罐元代景德鎮窯江西博物館2.陶瓷文獻關於元代景德鎮窯陶瓷業,可見於蔣祈著的《陶記》。該書約成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至泰定二年(1325年)之間。書中詳載元代景德鎮瓷器的生產概況,包括組織形式、陶工分工、原材料等級、來源、器物的名稱、種類和式樣、釉色的種類、瓷窯的形式和名目,以及瓷器的燒製程序、火候,還有瓷器的銷售情況……。是研究景德鎮陶瓷業史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中國瓷器科技的重要文獻。作品3.其他發展北方窯場要以磁州窯為主,其品種繁多、產量龐大。均窯的顯色不見火焰紅和火焰青,僅見月白地或點紅斑者。龍泉窯瓷器釉色偏綠,器體大型化。 白釉黑花龍紋瓷扁壺元代磁州窯首都博物館青瓷香盧元代鈞窯內蒙自治博物館青瓷印花纏枝紋瓶元代龍泉窯安徽博物館明代美術陶瓷工藝1.景德陶瓷發展位在江西景德鎮窯的官窯與民窯系統,由於產量與品質超越以往,幾乎壟斷全國瓷器的消費市場;相形之下各地方的窯址,也就更加沒落。明代的景德鎮窯在不同時期,各有其精湛的表現特色:明朝初年,自元代興起青花瓷和釉裡紅之後,發展到此時已經到達頂峰階段,其中的特點如下:(1)明成祖永樂年(1403~1424年)的釉裡紅,已經燒出寶石紅和甜白釉。(2)明宣帝宣德年(1426~1435年)的青花瓷,則是以寶石藍而聞名於世。明朝中葉,出現不同色系的釉瓷之外,還發展釉上的彩繪瓷:(1)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的官窯系統,出現創新的彩繪瓷,除了青花瓷質細堅、釉肥膩之外,還有新形式的「鬥彩」燒成。所謂鬥彩,是指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彩釉相鬥,可做為彩繪瓷的表現技法。(2)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年),出現黃釉瓷、黃綠彩瓷。(3)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年),出現孔雀藍釉,也是景德鎮新興的瓷器。明朝末期,出現許多新興瓷器和釉上彩:(1)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釉上彩已呈紅、黃、綠、紫等多色系,稱之為「五彩」,意即多彩之意。(2)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20年),此時的五彩瓷,另加描金的表現。作品五彩魚藻紋瓷罐明代嘉靖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青花海水龍紋瓷扁瓶明代宣德年北京故宮博物院 釉裡紅三魚高足瓷杯明代宣德年上海博物館鬥彩瓷雞缸杯明代北京故宮博物院一、清代美術(一)陶瓷工藝1.景德陶瓷興衰到了清代的景德鎮窯,不論是青花、鬥彩、五彩或單色釉瓷,則因新文化的影響,而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除此之外,還有清康熙才出現的創新表現,例如「粉彩」和「琺瑯彩」。(1)「粉彩」:是將玻璃白調入釉料,燒成後呈現不透明的狀態,使得表面色感直接而鮮艷,可以用來表現重彩的工筆花鳥畫。(2)「琺瑯彩」:是將琺瑯料圖繪在瓷胎上,再烘燒而成。清代的琺瑯彩並非在景德鎮燒,只是將素燒好的瓷胎運抵北京,直接交給造辦處上琺瑯彩繪;再進宮廷御窯的琺瑯彩窯燒,成品全交由皇室獨用,所以幾不對外流用。(3)康熙朝以後的單色釉瓷,同樣色彩豐富艷美,並開展出許多亮麗的色釉表現,都是前代未曾有過,如豇豆紅、胭脂水、珊瑚紅、豆綠、翠綠、鸚鵡綠、蟹殼青、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4)乾隆朝則對瓷胎的造型表現,嘗試怪異取巧和創新變革,於是出現象生瓷、斑斕彩和轉心瓶等。嘉慶年以後景德鎮窯由盛而衰,面對其他地區民窯系統的競爭而每況愈下。清代中葉以後,地方名窯逐漸展露頭角,例如建窯、廣窯(廣東石灣)、宜興窯(江蘇)、德化窯(福建),成為後繼行銷海內外的重要陶瓷貨源。2.景德陶瓷文獻關於景德鎮窯業的振興,清代刊行二本重要的著作文獻→《陶說》、 《景德鎮陶錄》。這二本不僅是研究景德鎮窯瓷器史,也是中國古代陶瓷史的重要參考典籍。(1)《陶說》:作者朱琰浙江海鹽人,此書首次刻行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以敘述景德鎮窯為重點。記有清代前期景德鎮窯瓷器的面貌及種類,並附「陶冶圖說」共二十幅,以及簡單的文字說明,內容包括瓷器的生產過程。《陶說》問世後即受到世人重視,當十九世紀中國瓷器大量銷入歐洲,更引起學者對該書的重視,故曾被譯成法文、英文本出版。(2)《景德鎮陶錄》:作者藍浦江西景德鎮人,於乾隆(1736~1795)末年完成此書,全書原只有八卷,後來由其弟子鄭廷珪增補為十卷,延到嘉慶二十年(1815)才刊印。書中有詳細的御窯廠大事紀,包括宮廷燒製御用瓷器,以及景德鎮官員督辦陶務等事宜;還有關於景德鎮窯瓷器的燒製情況,例如窯別、工種、作坊、瓷器款識和釉彩及釉彩原料配方等,也是認識景德陶瓷的重要參考文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