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美術 一、“嶺南畫派”與江南畫家群 20 世紀初,伴隨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在廣東出現了以革新傳統繪畫為己任的“嶺南畫派”。其領袖人物是被稱為“嶺南三杰”的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 以上海為中心的江南畫壇 ( 江蘇、浙江、安徽 ) ,自二十世紀初就十分活躍。畫家們組織畫會,辦刊物,辦展覽,呈現出一派生機。上海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大通商口岸和對外文化窗口,西畫家和傳統畫家都云集在這里。南京和杭州都是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城市,國立中央大學和杭州藝專分別設在這里。其中著名的中國畫家有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呂風子、賀天健、吳湖帆、劉海粟、陳之佛、豐子愷、潘天壽、張大千、傅抱石等。其中杰出者應首推黃賓虹。民國與新中國初期的美術嶺南畫派——居巢作品 清代晚期書畫家。字梅生,號梅巢,生于1811年,卒于1889年。他將所居稱為“今夕庵”。 他是番禹(今廣州)人,當時廣州為接觸西方文化最多的城市,他的繪畫也受到些影響。他所繪山水、花卉多秀雅,草蟲則活靈活現,書法師承惲壽平,工詩詞。 居巢年青時善游覽名跡,飽覽桂林山川,結交著名畫家,對其藝術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他善作花鳥,重視自然真情實景。提出“不能形似哪能神似”。景慕惲壽平,作品多為工筆,其用筆簡潔,敷色清淡,具有疏朗淡雅,瀟灑飄逸的格調,構圖方面也不落常套,時出新意。他是以工筆中兼寫意,以形寫神的手法,發展了工筆花鳥畫法。嶺南畫派——居廉作品 清代晚期畫家,居巢的從弟。他生于1828年,卒于1904年,享年77歲。字古泉,自號隔山老人。廣東番禺人。善繪花卉、翎毛、草蟲及人物。設色妍麗,筆致工整,也擅長指畫。注重寫生,線條精細,設色明麗,畫風與其兄相近,善用沒骨的“撞粉”、“撞水”法,即在色彩未干時,注入粉和水。作品具有清新活潑,文靜抒情的意趣。 市場價格 居廉作品的價格比其兄略高,1987年1月拍賣的立軸《湖石牡丹》達到12萬港元,而同時拍賣的任熊的一幅扇面則只有5500港元。1990年3月同時出售居廉的兩幅作品,一幅是《桃花蝴蝶》,賣了30800港元,另一幅《鐘馗醉酒》則是6萬港元。這一幅只有前一幅一半大小,價格卻比那幅貴一倍。嶺南畫派——高劍父作品 高劍父活動于辛亥革命的風雷之中,同樣在繪畫方面貫穿著他的革新思想。他既有深厚的傳統基礎,又從事東、西洋繪畫的研究,開擴了眼界,在藝術上得到不少新的啟示。 高劍父既擅長寫意,也能畫工筆。于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以至草蟲禽獸,無所不能。他大膽融合了傳統繪畫多種技法,又借鑒了日本畫、西洋畫,重視透視和立體感、設色大膽等表現技法,并注重寫生,從而創立了自己的新風格。嶺南畫派——高奇峰作品 名翁,廣東番禺人。17歲隨兄高劍父赴日本學畫。潛心研究傳統的四格、六法之外,力倡新國畫運動、曾受聘于嶺南大學任教。所作人物、花卉、走獸、禽鳥均氣韻生動,用筆雄奇豪放,小品灑脫舒暢,別具意趣。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參展均獲好評,與高劍父同被譽為嶺南畫派的開宗之師。嶺南畫派——陳樹人作品 陳樹人(1884~1948)是現代著名畫家,詩人,政治家。他原名政,字樹人,以字行。別署猛進 晚號安定老人。生于1883年,卒于1948年。 廣東番禹(今廣州)人。陳早年隨其岳父居古泉學畫。後留學東瀛,畢業于西京美術學校和東京立教大學 。歸國後與高劍父昆仲開創嶺南畫派 被稱為“嶺南三杰”。但其畫風有個人面目,與高氏兄弟有所不 同。他摒棄仿古,注重寫生。花卉賦色,清明秀美,嬌艷柔嫩,別具匠心。莫斯科、列寧格勒、巴黎、柏林、比利時等著名博物館 均收藏有陳氏作品,其聲¤可以想 見。 陳樹人在國民黨政府從政20年,雖居高位,但能“出污泥而不染”,且對繪畫吟詩,從未中輟。病逝于解放前夕 卒年66歲。著有《專愛集》、《戰塵集》等。嶺南畫派——趙少昂作品 趙少昂,字叔儀,1905午出生,廣東省番禹縣人。早年入私墊念書。原籍廣東省番禹縣,15歲入嶺南畫派高奇峰創辦的私立美術學館學畫。1927年起在佛山市立美術學校任教員。1929年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一次全國美展。1930年,他的作用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獲頒金牌獎 。同年在廣州創立嶺南藝苑。1932年,在廣州舉行一次個展。作品參加在莫斯科、巴黎、柏林舉辦的中國藝術展覽。1934年,旅游申國多個省份,包括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和山丙,探訪云岡、長城等名勝古跡,并于向京、天津、北京舉行個展。嶺南畫派——黎雄才作品 黎雄才 :1910年出生,廣東省高要縣人。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書畫。13歲就讀肇慶中學期間,跟隨陳鑒學習國畫。1932年,獲“春睡書院”資助,被派赴日本深造,入東京美術學校繼續攻讀美術。1935年學成回國,先后任教于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期間,黎氏遠走中國西南、西北各地,探訪寫生。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并創作、出版了大量畫稿、畫譜。 1949年后,黎雄才曾任教于華南文藝學院,中南美術專科學校,廣州美術學院。曾任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兼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研究院院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廣東書院和廣州美術學院顧問。嶺南畫派——楊善深作品 楊善深為當代嶺南畫派主要代表畫家,作品構思新穎,筆墨勁健,賦色明媚,以花鳥、走獸見長,山水、人物亦具特色。 其風格中西兼取,巧拙互用,注重寫生,雄放而不失秀雅,在繼承嶺南畫派傳統的基礎上摒棄甜媚,獨辟蹊徑。他將傳統山水畫中的皴法進一步發揮,于輪廓線泯合甚至獨立成為寫形狀物的手段。 他的枯皴干擦,有時像西洋木炭素描。而在用墨的濃淡虛實方面,在枯梗中見豐潤,在狂肆野辣中見含蓄拙厚。嶺南畫派——關山月作品 關山月在一首題畫詩中寫的:"甘苦硯邊數十年,贏來難得晚晴天",出于對"晚晴天"的愛重與珍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祖國呈現出來的嶄新面貌,使他越到晚年,創作的激情愈高,許多重量級的作品也源源不斷問世,早在1987年,美國加州長堤州立大學就曾頒證授予關氏"榮譽藝術大師"的稱號,從關氏一生在藝術上作出的巨大貢獻,特別是對中國畫的不斷革新創造所取得的成就來看,對這一稱號確實當之無愧。1997年,由江澤民主席親自題寫館名的"關山月美術館"在深圳市落成。嶺南畫派——歐豪年作品 歐豪年教授1935年生于廣東,17歲即師從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1970年定居臺灣,執教“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至今。歐教授在繪畫上兼擅花鳥、山水、人物、翎毛。他作畫著意于造境,在畫面中透露出中國的哲學思想。 黃賓虹 (1865 一 1955) :名質,字樸存,號賓虹。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后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并有輯本《 黃賓虹 畫語錄》。 張大千 (1899 一 1984) :原名正權,又名爰、季爰,字大千,別戌大千居士,畫室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早年隨其兄張善子赴日本學染織,回國后改學書畫,師從書法家李瑞清、曾熙,后遍臨古代名跡。他有很高的天資,摹古能力極強,在 30 年代便名聲遠播。 40 年代初他帶領弟子到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影響。 1949 年移居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國居住, 1979 年還居臺北。張大千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他多才藝,能詩,善畫人物、山水、花鳥。工筆、寫意俱佳。 傅抱石 (1904 一 1965) :名瑞磷,因愛石濤藝術,自名抱石。原籍江西新余。父親本是農民,因家貧流落南昌作補傘工。傅抱石生于南昌, 11 歲入瓷器店當學徒,因常見裱畫店與刻字鋪的書畫印章,誘發了他的藝術興趣,開始自學書畫篆刻,并逐漸能為人治印以補貼家用。后人南昌師范,畢業后曾任中學教師。 1933 年得熊式輝、徐悲鴻的幫助,得官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帝國美術學校攻讀東方美術史兼習工藝雕刻。兩年后回國,先后任中央大學、南京 師范學院 教授、江蘇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西嶺印社副社長等職。傅抱石早年臨摹過倪瓚、王蒙、程遂、石濤等人的作品,后又得日本畫的陶冶。抗日戰爭期間,他居于重慶,深得川蜀江山之助,藝術臻于成熟。 齊白石 (1864 一 1957) : 名璜,號白石。湖南湘潭人,家貧,十二歲學木工,擅雕花。少年時從芥子園畫譜開始習畫,至二十七歲才拜師學書畫,進而學詩、篆刻、兼畫肖像等。近六十歲定居北京,因受陳師曾影響,由工筆和小寫意轉為大寫意,上承徐青藤、八大山人和揚州畫派,近師吳昌碩等,自創一體。其花卉魚蟲、山水、人物,俱生動傳神。常用詩畫抒懷,愛憎十分鮮明。他的畫熱烈、詼諧、有趣,雅俗共賞。 徐悲鴻 (1895 一 1953) :江蘇宜興人,受其父影響,自幼喜歡繪畫, 1915 年只身赴上海謀職學畫, 1919 年公費赴法留學,專攻美術。 1927 年歸國先后執教南國藝術學院和中央大學藝術科,不遺余力地推行寫實繪畫主張。抗日戰爭期間曾到東南亞義買集資支援抗日。 1946 年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1949 年改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兼中華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代表性作品有《九方皋》、《愚公移山》、《巴人汲水》及《奔馬》、《群馬》等。 群奔 弘一大師俗家姓李,幼名成蹊,字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1880年生于天津,出家之前39年,才華洋溢,在書畫、金石、戲劇、詩詞、音樂、文學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他所演出的《茶花女》開中國話劇之先河,所填之詞如《送別》在海峽兩岸家喻戶曉,傳唱至今。他還是中國用人體模特教學的第一人,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出家之后,他放下世俗牽絆,終生刻苦修行,直至1942年圓寂。博物館為此次特展印制的宣傳資料上這樣評價說:“我國近代藝術史上‘弘一大師’是一聲永恒的回響。除了是藝術史上的奇才、也是近代佛教史上的律學高僧。”李叔同不僅是高僧、藝術大師、音樂家更是書畫家。他“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象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象個青衣,起老生象個老生,起大面又象個大面”(豐子愷語)。 都說李叔同做人做得太完美,風骨、才骨、傲骨一樣不少,作詩作得雅,起文起得正,又會書畫又懂篆印,編曲演戲樣樣在行……弘一大師李叔同血衣,著名畫家王式廓的素描作品正面圖片: 反面圖片: 王式廓:[近現代](一九一一至一九七三)山東掖縣人。早年學習美術,一九三五年在上海美專畢業后,曾到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一九三七回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一九三八年到延安并于一九四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研究員,晉冀魯豫邊區北方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主任、院黨委委員。一九七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在河南農村深入生活時,因勞累過度腦溢血逝世,終年六十二歲。在藝術上取得重要成就,其代表作有木刻改造二流子及大型素描等。人物性格刻劃入微,以質樸、渾厚的藝術風格,生動地塑造了一系列中國農民的形像。 潘玉良(1895——1977),江蘇揚州人。旅居法國的著名愛國女畫家,是中國近代女畫家中最早走出國門,學習西畫且卓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她出生貧微,少時未曾有讀書的機會,卻有著頑強的堅持為藝術獻身的信念。歷經坎坷,始終不渝。 潘玉良作品,富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明快的時代氣息。不僅擅長油畫,其彩墨、素描也獨具功力。同時,她還涉獵雕塑、版畫的創作。經過極其艱辛的藝術實踐,創立了“合中西為一冶”的獨特風格,享譽畫壇。她從社會的底層,一步步走向世界,成為一代卓越的繪畫藝術家。她敢于挑戰命運的勇氣,對藝術的忠誠與勤奮,對祖國的感情與才思,令世人敬重。 潘玉良旅居法國四十余載,1977年病逝于巴黎。按其遺愿,四千余件作品運回故里“奉獻國人”,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館。林風眠是一位融合中西畫法的繪畫大師,但他走了一條與徐悲鴻不同的 藝術道路。 林風眠(1900—1991)出生在廣東省梅縣一個農民家庭。祖父是一位木匠,林風眠小時候給祖父當助手,并學習書法和中國畫。18歲的時候,林風眠赴法國勤工儉學,開始學習油畫。后來,他又到德國,對歐洲古典繪畫大師十分敬仰,同時,對后期印象派、現代諸流派也懷有濃厚的興趣。1925年,林風眠回國,任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20年代末,他又轉任杭州藝專校長。40年代后期,他離開教學工作,潛心從事創作。 林風眠在青年時代主張為人生而藝術。他從歐洲留學期間所帶回的作品就是用寫實手法表現的主題性巨幅油畫,如《摸索》,描寫了以荷馬為首的世界各國先哲跟隨其共同探索人生真諦的內容。1925年,他創作了國畫《生之欲》,畫中4只老虎,兩大兩幼,從蘆葦中奔出,意取叔本華詩句,并吸收了嶺南畫派的表現手法。這幅畫送往巴黎參加萬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并且成為他從油畫向國畫的轉折點。 林風眠筆下的中國畫和傳統中國畫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他采用的表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的,但是,畫面效果和作品所體現的意境 卻又體現了東方詩意,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審美趣味。林風眠沒有使用傳統的筆墨,沒有以書法用筆作為造型手段,他用了一種較為輕快、活潑而富有力度的線——這些線在造型的同時,傳達了一種生命活力和音樂般的韻律。他習慣用大塊面的涂染,有如水彩或水粉的畫法,例如他畫的風景畫大都是這樣。盡管看上去沒有繼承中國畫傳統的表現方法,但畫面總體傳達了濃重的中國畫韻味,空靈、含蓄、蘊籍,富有詩意。 林風眠繪畫的題材內容很廣泛,有風景畫,如《秋艷》、《風景》等,花鳥畫《櫻花小鳥》、《夜梟》等,還有戲曲人物畫、裸女、瓶花靜物等。不論哪一類作品,都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如此,是因為畫家在創作中投入了真情實感。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表現主義色彩,從中透出特有的一種孤寂、空漠的情調,一種平和而含蓄的美。常書鴻(1904-1994),浙江杭州人。1925年任省立工業專科學校美術教員,1927年赴法國留學,一年後進入里昂美術專科學校,學習油畫。1936年,常書鴻接受教育部長王世杰邀請,回國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抗戰爆發後,他隨國立北平藝專遷校云南,任代理校長之職,1942年9月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委會成立,常書鴻任副主任,1943年3月到達敦煌,後任該所所長,1982年3月,調任國家文物局顧問、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譽所長,舉家遷往北京。 五、新木刻運動 最早介紹西方木刻藝術、倡導新木刻運動的是魯迅。 木刻運動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地發展是因為接受了魯迅“為人生而藝術”的主張,強調“戰斗性”。他教導青年木刻家關心社會現實,關心勞動大眾的生活,希望他們真誠地表現“眼中、心中的世界”。成長出一大批木刻版畫家。如陳鐵耕、江豐、黃山定、胡一川、黃新波、賴少其等。 早期的木刻作品雖生機勃勃,卻帶有明顯的模仿痕跡,形式相當歐化,制作也比較粗糙。至抗日戰爭期間,木刻藝術逐漸成熟起來,尤其是在延安集中了一批從全國各地來的青年美術家,其中有些原本就是魯迅培養的木刻作者。代表畫家有古元、彥涵、力群、王式廓、羅工柳、李少言、沈柔堅、莫樸、艾炎、蘇光、郭均、石魯等。這批木刻家以及他們的作品的出現,標志了中國木刻藝術的成熟。古元(1919—1996),廣東省中山市人1982《駱駝贊》《祥林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