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中國美術史——原始時期美術舊石器時代美術打制石器:原因: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制造勞動工具是人類的特點概念:打制石器是當時人們利用天然礫石(鵝卵石)稍加打制而成的生產工具。分類: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用途)尖狀器、斧形器、刀形器、球狀器(形狀)特點:原始人在生產中對材料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喜好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次之新石器時期美術大約在拒今1萬年左右,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其標志是農耕時代和畜牧業的產生以及磨制石器、陶器和原始紡織的出現。新石器時代遺址重要的有: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美術磨制石器與玉器彩陶和黑陶巖畫與建筑磨制石器與玉器大汶口文化:玉獸面紋錛和玉鏟紅山文化:玉龍良渚文化:玉琮圖片欣賞玉龍圖片欣賞玉琮在中國的陶瓷發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脫胎而來。彩陶和黑陶原料不同 燒制溫度不同 硬度.吸水性陶 黏土.砂土 600攝氏度 低.有吸水性瓷 瓷土,高嶺土 1000攝氏度以上 高,密實不透水陶瓷的區別:人類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時代,約有八九千年的歷史。它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創造。陶器的產生陶器的造型可分為以下幾大類:1.汲水器,如《漩渦紋尖底瓶》;2.炊器,有罐、鼎、鬲等;3.飲器,杯、角、觚(gu)、(gui)等;4. 食器,有碗、缽盤等5.盛貯器,有壺、罐、甕、瓶、尊、盆、缸等。陶器的造型仰韶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4500—前2500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陜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肅東部,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地帶。 陶器基本為手制,出現了慢輪修整技術;陶質以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為主,灰陶、黑陶較少,出現白陶;陶質松軟,燒成溫度約900—1000℃。彩陶藝術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燒前彩畫,不易脫落,以黑彩為主、兼用紅色。主要器型有碗、缽、杯、罐、甕、瓶、、尖底瓶等。陶器常飾以線紋、繩紋、弦紋和附加堆文等。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廟底溝型公元前5500—前3000年仰韶文化圖示 半坡型彩陶:因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而得名。人面與魚形的組合是它的代表性紋飾。常見的器形有平底缽,直口尖底瓶、卷沿淺腹圈底(或小平底)盆網船形彩陶壺 陜西寶雞出土幾何紋彩陶盆人面魚紋彩陶盆 陜西西安出土底陶瓶 陜西臨潼出土廟底溝型彩陶:是因在河南陜縣廟底溝發現而得名,它晚于半坡型彩陶。器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缽為最典型。此外還有斂口淺腹盆、斂口罐、長頸罐、重唇尖底或平底瓶等。彩繪主要用黑或紫黑色,紋飾有幾何形圖案,如圓點、勾葉、弧線、三角帶狀紋、平行條紋、回旋鉤連紋、網格紋等。同時也有仿生紋和植物紋等。鸛銜魚紋彩陶缸 河南鄧汝出土蜥蜴紋彩陶瓶 甘肅武山出土彩陶缽 山西垣曲出土廟底溝型馬家窯型彩陶:因發現于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馬家窯型彩陶采用泥條盤筑法制作,造型有侈口長頸雙耳瓶、卷緣鼓腹盆、斂口深口甕、侈口有肩尖底瓶等。彩陶底以飛橙黃為主,常繪黑彩,也有黑白兩色和黑繪中加繪紅彩的。仿生花紋仍多鳥紋及鳥紋變形紋,波紋線很多,螺旋線最為出色,具有柔和均勻,流利生動,結構巧妙和強烈的動感。另外,有不少彩陶的通體畫滿花紋,又有內彩,內彩即在廣口的器皿里面飾彩。舞蹈紋彩陶盆 青海大通出土雙聯彩陶罐 青海民和出土鴨形彩陶壺 青海民和出土旋紋雙耳彩瓶 甘肅永靖出土帶蓋菱形紋陶壺 青海樂都出土漩渦紋尖底瓶 甘肅隴西出土谷紋方格彩陶壺 甘肅景泰出土菱形紋彩陶罐 甘肅永昌出土人形紋彩陶罐 青海樂都出土波折紋有流彩陶壺 青海樂都出土束腰彩陶罐 甘肅永登出土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發掘的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4040—前2240年。分布于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東部等地.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八角星形彩陶豆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河姆渡文化 元前4360年—前3360年。因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村發現而得名。以夾炭黑陶為主,加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燒成溫度800—930℃。器型有、罐、杯、盤、缽、盆、缸、盂、灶、器蓋、支座等。器表常有繩紋、刻劃紋。有一些彩繪陶,繪以咖啡色、黑褐色的變體植物紋。豬紋黑陶長圓形缽河姆渡文化龍山黑陶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優秀品種,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征,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的城子崖,所以又稱“龍山文化”。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為精美。 黑陶工藝主要利用陶輪輪制的方法。它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了鬲(Li)、豆、杯、鼎、等品種。 黑陶在燒制時采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陶 山東日照出土細柄高足鏤孔黑陶杯 山東日照出土龍山遺跡 陶罐龍山遺跡 陶豆龍山遺跡 陶甕龍山遺跡 陶碗中國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為著名。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優美見長,或是以紋飾豐富引人喜愛,或者是型和紋飾都很優美彩陶藝術中國的彩陶藝術不是單純地模擬自然形象,而是充分發揮創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寫形,使圖案靈活多變。圖片欣賞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圖案與器形、視角的關系,力求圖案的造型和構成與器形相協調。圖片欣賞圖片欣賞擬形陶器與原始雕塑概念:擬形陶器是指有動物或人物外形的陶器容器。圖片欣賞人頭形器口彩瓶陶彩塑女神頭像圖片欣賞仰韶文化半坡型尖底陶瓶龍山文化陶鬵龍山文化 陶豆龍山文化陶高足杯龍山文化陶鼎龍山文化 陶杯仰韶文化陶碗印紋陶文化殘片幾何形紋彩陶文飾及形狀半坡形彩陶人頭魚紋廟底溝型彩陶植物紋幾何形紋仰韶文化陶器幾何形紋仰韶文化陶器幾何形紋馬家窯文化半山型陶罐巖畫與建筑我們現在對史前繪畫的了解都是從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國的巖畫遺存中得來的,而今天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作品的創作大多出于宗教和巫術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審美和欣賞的需要。繪畫的萌芽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只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代的紋飾。但近年來,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巖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制。內蒙古陰山巖畫就是最早的巖畫之一。在那里,我們的先人們在長達一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這類圖像,這些互相連接的圖像把整個山體連變成了一條東西長達300公里的畫廊。據推測,是宗教或巫術的感召促使先人們不辭辛勞地創作了這些圖像。類似的圖像還可以在蘇北的連云港孔望山將軍崖巖畫遺址中見到。云南滄源巖畫太陽神巫祝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