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八年級下冊期中考試地理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一、地理差異顯著 1、自然地理差異(1)氣溫差異:在南往北,緯度逐漸升高,氣溫逐漸降低。(2)降水差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多。(3)地勢差異:自西向東,地勢呈階梯狀分布,逐級下降。2、人文地理差異(1)農業生產方式的差異:西牧東耕、南稻北麥。 (2)人口、城市、交通線的差異:東密西疏。(3)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東部發達,西部落后。 (4)飲食習俗的地區差異:長江三角洲人們喜歡吃甜,華北、東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重慶等地的居民多喜辣,山西人口味偏酸。飲食口味差異形成的原因:與當地氣候、水質等自然條件有一定關系。3、劃分地理差異的界限秦嶺 ——淮河(右圖 AB 一線)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于我國冬季 1月 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方; 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二、四大地理區域1、劃分依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2、四大地理區域名稱 (右圖 ):①西北地區、②青藏地區、③北方地區、④南方地區。3、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 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 (氣候 )。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主導因素是降水(是否受夏季風的影響) 。青藏地區和其他三大地區分界線是一、二級階梯分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主導因素是地勢(海拔高度)三、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1、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2、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第六章北方地區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一、 地理位置我國北方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二、 地形特征北方地區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東部有面積廣闊的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西部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三、 氣候1、 氣候類型:北方地區地跨我國的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2、 氣候特征: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 0攝氏度以下,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在 20攝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為 400~800 毫米,屬于半濕潤區。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四、 黑土地和黃土地1、 東北平原在冷濕的環境下,發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們常把東北平原稱為“黑土地”2、 黃土高原被深厚的黃土所覆蓋,黃河、海河從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區堆積,形成了廣闊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又常被稱為“黃土地”3、 “黑土地”與“黃土地的自然差異”黑土地 黃土地位置 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黃土高原自然條件 地形區 東北平原 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溫度帶 中溫帶和寒溫帶 暖溫帶干濕區 濕潤和半濕潤區 半濕潤和半干旱區生態環境問題 黑土流失、肥力下降,沼澤濕地,森林破壞嚴重嚴重的旱澇、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嚴重五、 重要的旱作農業區(一) 自然條件1、 北方地區平原廣闊,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2、 北方地區降水偏少,耕地多為旱地。(二) 主要作物1、 北方地區的糧食作物: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谷子等。2、 北方地區的經濟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三) 自然災害1、 災害及成因: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降水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嚴重。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1月平均氣溫 低于 0℃ 高于 0℃年降水量 少(一般 400--800 毫米) 多(一般高于 800毫米)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地形 平原與高原為主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河流流量 小 大河流有無結冰期 有 無人文景觀的差異 差異原因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農耕制度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到兩熟 一年兩至三熟 氣候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氣候、地形作物(糧食、油料、糖料) 小麥、花生、大豆、甜菜 水稻、油菜、甘蔗 氣候傳統民居 坡度較小,墻體較厚 屋頂坡度大,墻體高 氣候2 2、 解決措施:采取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措施 ,發展節水農業。第二節“白山黑水”——東北三省一、位置、氣候、地形1.稱謂 : 白山黑水 ,林海雪原,北大倉2.東北三省包括: A 黑龍江省, B 吉林省和 C 遼 寧省3.人們常用 “山環水繞, 沃野千里” 來形容東北 三省的山河大勢。4 山環:由 D 大興安嶺 E 長白山 F 小興安嶺如 馬蹄形分布著 K 東北平原,5.水繞: 1 黑龍江 2.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為臨 , 3.圖門江 4.鴨綠江與朝鮮為臨, 5遼河,河流 6松花江注入黑龍江6.東北三省氣候冷濕, 由于緯度較高, 又緊鄰著 冬季風源地,大部分地區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1、商品糧基地的發展條件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地廣人稀,適宜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2、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1)東北三省由于緯度較高,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2)東北平原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3、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 1)在春秋季節,由于農作物經常受寒潮的影響,容易發生低溫凍害。(2)由于大面積開荒,濕地面積銳減,生態環境惡化。三、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1、重工業基地的發展條件東北三省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水陸交通便利。2、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依托豐富的資源,東北三省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為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林等工業部門的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3、 工業分布的特點:沿鐵路干線和原料產地分布;主要的工業城市: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鞍山(鋼鐵工業)、大慶(石油工業)4、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20 世紀 90 年代,由于資源枯竭、設備老化、產業結構單一等原因,東北重工業基地出現經濟發展滯后的現象。國家明確提出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第三節 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一、文明的搖籃1. 稱謂 :文明的搖籃, 革命圣地延安寶塔山下的窯洞, 白羊肚頭巾, 信天游,黃土風情。2.范圍:黃土高原東起 A 太行山、西至 B 烏鞘嶺、北連 C長城、南抵 D秦嶺。跨越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省區。 3.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關于黃土高原的形成,其中“風成說 ”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 (注意區分:黃土高原是“風吹來的”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是流水侵蝕所形成的)5、黃土地貌景觀:,黃土塬(殘留的高原面) 、黃土梁(長條狀的山梁) 、黃土峁(孤立的饅頭狀山丘、 黃土川(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集中地地區)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景觀。二、嚴重的水土流水 1、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溝萬壑、支離破碎。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松,多空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護;夏季多暴雨。(2)人為原因:過度開墾和放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等。3、水土流失的危害( 1)嚴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地表溝壑增多,土地邊的貧瘠,生態環境惡化。(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道,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難。4、水土保持的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第四節 祖國的首都——北京一、區域全貌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 40°N,116°E 海陸位置 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溫度帶 暖溫帶。干濕地區 半濕潤地區。鄰省 東南與天津相鄰,三面被河北省包圍。自然環境地形 平原為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河流 潮白河、溫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東南流。主要城市職能 我國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歷史古城 “五朝帝都”,我國六大古都之一。名勝古跡 故宮、長城、頤和園、周口店、天壇、十三陵。 (世界文化遺產)二、現代化的大都市1、北京的重要功能區:主要包括中央商務區、中關村科技園區、金融街、王府井商業街等。2、北京的交通網絡( 1)北京已經形成了航空、公路、鐵路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2)北京市區形成了環形加放射狀的快速道路網。(3)城市軌道交通也很發達,并且已初步建設成網。(4)北京是全國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和國際航空港。3、北京在城市建設中,十分重視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和環境質量的改善,目前,正朝著“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標邁進。第七章南方地區第一節 自然特征與農業一、 氣候濕熱的紅土地1、 位置與范圍:南方地區秦嶺 -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臨東海和南海。2、地形:南方地區地形復雜多樣, 東部與西部的差異明顯, 西部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東部有交錯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積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3、氣候:南方地區屬于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3、土壤:由于水熱充足,這里植被常綠。在濕熱的環境中發育了紅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區被稱為“紅土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土。云貴高原被稱為“喀斯特高原“ 4、河流:水量大、汛期長3 二、重要的水田農業區1、南方地區氣候濕熱,發展農業的水熱條件優越。 2、南方地區耕地多為水田,是我國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3、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條件良好,水田集中連片,山區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緩坡。4主要農作物(1) 糧食作物:主要種植水稻,也種植小麥。(2) 經濟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膠,以及柑橘,香蕉,菠蘿等熱帶、亞熱帶水果。(3) 三種常見的食材:蓮藕、椰子、竹筍。第二節 “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一、江海交匯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圍( 1)位置: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范圍: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溫和濕潤。 2. “魚米之鄉”大部分地區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星羅,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3.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沿江沿海港口眾多。 依托長江干支流發達的水運, 可以聯系廣大的內陸地區; 同時又是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并通過遠洋航線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獨厚的江海之利,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二、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1、古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 1)主要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2)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杭州、蘇州、揚州等。2、上海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綜合型工業城市。該城市不僅對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對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且隨著浦東的開放開發,該作用進一步增強。3、長江三角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城市群的有利條件①自然環境優越;②水路交通便利;③人口稠密,經濟發達;④國家政策的支持4、城市群不同城市間的“同城效應” (1)依據條件:交通的發展,主要指發達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2)生活方式:“同城效應”人們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間工作和生活,就想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樣。5、主要的旅游資源:蘇州園林、杭州西湖、江蘇的周莊、同里,浙江的烏鎮、西塘水鄉古鎮風光。第三節“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1.特別行政區項目 香 港 澳 門位置 珠江口 側,與廣東省 市相鄰 珠江口 ,與廣東省 市相鄰組成 由 A 、 B _、C 和附近很多島嶼組成 由 、 、 組成人口 約 710萬人( 2010 年) 約 55萬人( 2010 年)面積 1 104平方千米( 2010 年) 29.7平方千米( 2010 年)回歸時間 1997年 7月 1日 1999年 12 月 20日政治制度 我國政府制定了“ ”政策,祖國內地實行 制度,港澳實行 制度【名師點睛】香港地狹人稠,城市建設用地擴展方式: (1)“上天”—— ;(2)“下海”—— 2.港澳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系:(1)經濟發展條件:①不利條件:地狹人稠、自然資源匱乏。②有利條件:發揮地理位置優勢,依托祖國內地強有力的支持。(2)經濟特點——經濟繁榮,被譽為“東方明珠” 。①香港:重要的 中心、 中心、 中心及 中心。②澳門: 是支柱產業。(3)香港與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祖國內地:廉價勞動力、廠房、生產生活用水、能源、日常生活消費品。香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3、港澳祖國內地的合作模式( 1)改革開放初期——“前店后廠” ( 2)目前——先進制造業 +現代化服務業第四節 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1.自然地理概況:(1)范圍:包括 A 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 以及附近的 B 、C 等許多小島。(2)地理位置:①緯度位置: 穿過中南部,地跨 和 帶。②海陸位置:北臨 ,東臨 ,南臨 ,西隔 與 省相望。(3)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 2/3,臺灣山脈縱貫南北, 其中, 為最高峰。 平原主要分布在 地區。地勢中部高,東西低。氣候:屬于 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臺風和暴雨。河流:河流短急,水能豐富2.美麗富饒的寶島:臺灣島是一個美麗的寶島,島上風景名勝不勝枚舉。如 、 ; 臺灣島也是一個富饒的寶島, 自然環境優越, 資源十分豐富, 被譽為 。臺灣島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產 。島上森林面積廣闊,有的美譽。(樟樹)是臺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紅檜是特有的樹種。此外臺灣島還有海上米倉、東方甜島、水果之鄉、蘭花之鄉、植物王國的美譽。2 人口、城市( 1)分布特征: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區。(2)主要城市:①臺北 ②臺中 ③高雄。 3.外向型經濟:(1)發展過程:(2)臺灣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①大量受過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②海島多港口;③吸收外資;④大力建設出口加工區。【名師點睛】(1)出口貿易一直是臺灣重要的經濟命脈;(2)目前,祖國 大陸是臺 灣最大的貿易伙伴。【規律鏈接】自然地理環境 對農業 生 產的影響20世紀 50年代 以 為主20世紀 60~90年代 出口加工工業,形成 型經濟20世紀 90年代以來 以 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