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張PPT)人民音樂出版社新課程標準九年義務教育第四冊《蝸牛與黃鸝鳥》一、教學對象分析:小學二年級學生,年齡階段7—8歲左右 ,特征:模仿能力強,實際思考能力相對較差。教師情景引導,引發學生思考。二、教學目的: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音樂的感受及鑒賞能力 ;學習蝸牛不畏艱險,對目標執著追求的頑強精神;教育孩子們不要像黃鸝鳥那樣自以為是;培養孩子們團結互助的精神,并教導大家要熱愛大自然。三、教學設備:對于教學較好的學校, 選用自制多媒體課件 、音樂光盤、鋼琴;對于教學條件一般的學校 ,則采用錄音機播放音樂,手工圖片、風琴等。《蝸牛與黃鸝鳥》是第四冊第三單元“童趣”中的一個內容,它是一首民族特色濃郁的臺灣歌曲,采用2/4拍,五聲徵調式,一段體結構。歌曲的旋律輕松活潑,歌詞生動有趣,詞作者以物喻人, 用樹上兩只黃鸝鳥與背負重殼從地上“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蝸牛,隱喻兩種條件和差距懸殊的競爭者針對同一事物所表現出的不同心態。四、教材分析:五、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聆聽音樂,多次感受歌曲的旋律,體驗音樂作品的音樂情感,感受音樂的情感美,以講故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價值。2、過程與方法:第一、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揭示這課的主人公——蝸牛,它是一只不畏艱難,對目標執著追求的蝸牛。第二、以聆聽音樂讓同學們熟悉旋律后,老師用伴奏反復教唱歌曲,再讓同學們隨Flash演唱,使音樂完整形象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第三、以跟著老師打節奏的方式讓同學們模仿老師動作,使其學生們認識此課切分節奏的應用。第四、分組讓同學們給這首歌曲創編新詞,使同學們更加明白兩種動物的各自品質。3、知識與技能:以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來表現,即:重點使學生能夠演唱此曲,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觀、價值觀;難點在于此課切分節奏的把握。六、課堂總結:引導同學們回憶此課的內容,讓同學們對本課堂學過的知識增加印象,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七、課后作業:復習《蝸牛與黃鸝鳥》這首歌曲,并預習為這首歌曲創編的新歌詞。最后,同學們在音樂聲中走出教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