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2張PPT)
跟著節氣去探究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當今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來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春雨驚春清谷天
立春?Spring begins
2月3-5日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我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古時人們以立春為春節,在這一天舉行迎春大典。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
春雨驚春清谷天
雨水?The rains
2月18-20日
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雨水節氣的天氣特點對越冬作物生長有很大的影響,農諺說:“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 、 “雨水有雨百陰”、“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谷雨”等等。
春雨驚春清谷天
驚蟄?Insects awaken
3月5-7日
蟄是藏的意思,隨著氣溫回升、土壤解凍,開始出現初雷,地下冬眠的小動物似被雷聲驚醒,開始出土活動,故取名叫驚蟄。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后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春雨驚春清谷天
春分?Vernal Equinox
3月20-22日
分者半也,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春分這一天,晝夜幾乎相等,其后開始晝長夜短。
春分的諺語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不暖,秋分不寒”等。
春雨驚春清谷天
清明?Clear and bright
4月4-6日
此時氣溫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清明含有明潔之意。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清明時節,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春雨驚春清谷天
谷雨?Grain rain
4月19-21日
有雨生“五谷”的含意。
谷雨節的天氣諺語大部分圍繞有雨無雨這個中心,如“谷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無干土”等等。
夏滿芒夏暑相連
立夏?Summer begins
5月5-7日
立夏是指夏季開始。
立夏以后,是華南中稻大面積栽插的需水關鍵期,大雨來臨的早遲和雨量的多少,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此時如不下較大的雨,那些無水灌溉的農田就無法犁耙栽秧。
夏滿芒夏暑相連
小滿?Grain buds
5月20-27日
從小滿開始,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里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
夏滿芒夏暑相連
芒種?Grain in ear
6月5-7日
“芒”是指小麥,大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并開始收割,搶收十分急迫;“種”指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
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于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夏滿芒夏暑相連
夏至?Summer solstice
6月21-22日
夏至在北半球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
夏至以后,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夏滿芒夏暑相連
小暑?Slight heat
7月6-8日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小暑節氣的諺語有“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等
大暑?Great heat
7月22-24日
大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秋處露秋寒霜降
立秋?Autumn begins
8月7-9日
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秋處露秋寒霜降
處暑?Stopping the heat
8月22-24日
"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有關處暑的諺語有:
“處暑有雨十八江、處暑無雨干斷江。”
“處暑一聲雷,秋里大雨來。”
“處暑里的雨,谷倉里的米。”
“處暑雷唱歌,陰雨天氣多”
秋處露秋寒霜降
白露?White dews
9月7-9日
白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
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
秋處露秋寒霜降
秋分?Autumn equinox
9月22-24日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秋處露秋寒霜降
寒露?Cold dews
10月8-9日
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且帶寒意。中國大部地區天氣涼爽,雨水減少,秋熟作物將先后成熟登場。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秋處露秋寒霜降
霜降?Hoar-frost falls
10月23-24日
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
“秋雨透地,降霜來遲。”
“霜降見霜,谷米滿倉。”
“九月霜降無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Winter begins
11月7-8日
冬是終了的意思,有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我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有不少關于立冬方面的諺語:如“立冬打雷要反春”、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卜”、“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等等。
冬雪雪冬小大寒
小雪?Light snow
11月22-23日
將每年“立冬”后,開始降雪量較小的雪,稱作為“小雪”。
我國民間流傳著“小雪對小暑”,“大雪對大暑”的說法。意思是說小雪前后出現的天氣與小暑前后的天氣相對應,如廣西有“小雪落了雪,小暑有干旱;小雪下了雨,小暑不干旱”等等。
冬雪雪冬小大寒
大雪?Heavy snow
12月6-8日
大雪節氣受冷空氣影響,常出現較大的降雪,引起地面積雪。俗話說:“瑞雪兆豐年”,積雪覆蓋大地,能凍死害蟲,為越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
有農諺“大雪小雪,煮飯不息”、“大雪冬至后,籃裝水不漏”等說法。
冬雪雪冬小大寒
冬至?Winter solstice
12月21-23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冬雪雪冬小大寒
小寒?Slight cold
1月5-7日
小寒之后,我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此時,天氣寒冷,但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
我國有“小寒勝大寒”之說,“小寒、大寒凍作一團”和“街上走走,金錢丟手”兩句古代民間諺語,都是形容這一節氣的寒冷。
大寒?Great cold
1月20-21日
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
人們常說“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言外之意,大寒已非常冷。大寒僅表明了古人看待寒冷氣候變化的一種趨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