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制作青團艾糍教學目的1分組查閱資料,加深對家鄉清明節資料和習俗的了解,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并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看待這些風俗習慣。2究過程中,增長見識,發揮個人特長,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精神。3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并根據資料總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難點:怎樣制作好圓圓的青團,不露餡課前準備:制作青團艾糍的食材課時:1課時一、課堂導入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出示所需食材:糯米粉: 100克 綿白糖(可選) :20克 溫水(糯米粉用): 50克 澄粉(小麥淀粉 生粉): 30克 開水(澄粉用) :40克 菠菜(葉) :50克 熟豬油/食用油 :10克 紅豆沙 :120克 三、教師示范制作步驟:1、艾葉葉洗凈,水燒開加入一點點鹽,放入艾葉汆燙變色撈出,放入冷開水中過涼,用料理機打成細泥(越細越好),用細篩濾掉汁水,菠菜泥留用。2、糯米粉加入綿白糖(若豆沙味甜的話可不加)及溫水攪成半濕狀,澄粉沖入開水攪成透明狀;再將糯米粉與澄粉混合,乘熱加入熟豬油揉捏均勻;沒有豬油的話,可分次加入食用油。3、放入容器里,盡量攤薄一點容易熟,冷水上鍋蒸10~15分鐘左右;可用筷子撥開察看,若內部粉團還是白色的,就再多蒸一會兒。4、熟透的糯米團呈透明色,熱的時候黏度較高。5、將過濾出來的艾葉泥加入剛出鍋的糯米團中,使勁攪拌使糯米團上色;再次重申,這里要用的是艾葉泥而不是艾葉汁!6、待糯米團溫熱后,戴上一次性手套,抹上一點食用油,反復揉捏成均勻的青綠色糕團;只要耐心揉捏,效果一定會很均勻的;手套抹油、面團抹油,都可以有效減輕黏度,還可以延長成品柔軟的天數...7、將做好的青團坯等分成若干份(每份30克左右),包入事先準備好的紅豆沙(每份20克左右),大小由自己決定。8、只要青團坯制作成功,操作過程戴手套、抹油,且等糕團冷卻,包起來非常順利,完全不會粘手。9、包好的青團表面刷上食用油(可以有效緩解變硬),用裁剪好的保鮮膜包裹起來,既方便,又衛生,隔2~3天吃都很柔軟。四、學生實踐,制作青團。1、把制作好面團,分發到每個小組。2、把豆沙平均分到碗中,分發到小組。3、跟老師一步一步完成,老師巡視,實在做得不好,老師適當幫忙。4、品嘗大會。5、教師總結:作為中國傳統節日已有數千年,其所體現的根祖文化,對于凝聚炎黃子孫的民族意識,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謀求共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出示小貼士青團,是清明節氣流行于江浙滬等地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最傳統的是用艾草汁揉入糯米粉,包上豆沙餡兒做成的碧綠團子。因為艾草不容易找,也不太喜歡那個氣味,于是就用綠葉蔬菜來代替。菠菜,在我看來是最合適的青汁材料,色澤翠綠且無特殊氣味,攪碎成泥后質感細膩,與各種食材都很相融。本菜譜采用先蒸后包的方法,將菠菜泥揉入蒸熟的糯米粉團中,于是便有了青翠誘人的色澤;之前也試過將菠菜汁揉入生粉團再入鍋蒸,顏色就如煮過頭的綠葉菜不再翠綠;兩種方法可隨意;糯米粉中添加澄粉,可以中和黏度,增加透明質感,使青團看上去有光澤,吃口更有嚼勁;紅豆沙不要炒制過干,濕濕的如半流質狀,咬在嘴里能與糯米團融在一起,感覺才不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