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樹》 活動目標:1、認識形形色色的樹,知道樹的名稱、形態、特點、生長規律等。走近樹,增進對樹的了解與認識,理解樹與人類的內在聯系。2、初步學會查找、收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懂得與他人交往的社會交際能力,養成合作品質,融入集體。3、過對樹的認識與研究,激發學生愛樹、護樹的情感,培養其環保意識;通過小課題研究、實踐活動等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活動過程:一、主題活動一:了解樹——“和樹交朋友”小課題研究活動準備:收集樹的圖片、資料,以及樹對人類的貢獻;通過調查,了解學校、社區、家附近種植著哪些樹。(一)激發興趣,導入主題師:一走進我們的校園,就會覺得她是個鳥語花香的地方,特別是那滿眼的綠色,到處蔓延。我們學校的綠化占了將近40%。蘇鐵、香樟、桂花樹等五十余種樹,使得校園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樹”在給校園帶來生命力的同時,更給大家帶來美的享受。那你認識它們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樹,了解樹。(二)引導實地觀察,和樹“親密接觸”1、帶領學生參觀綠色校園,認識校園中的五十余種樹。2、讓學生和樹“親密接觸”,多種感觀并用,觀察樹的特點,比較樹的樹干、樹枝、樹葉……認識各種樹的形態特征。3、通過去圖書館、上網、實地拍攝等途徑收集各種樹的圖片和資料、了解樹的特性、生長環境、對環境或人類的幫助等。(三)匯報交流,展示成果1、憑借收集的資料,自由組合成課題研究小組(2至5人)。確定一主題(或是樹的形態、或是樹的作用等)。進行更為詳細、深入的調查研究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2、課堂上用各種形式展示組內的課題研究報告。二、主題活動二:贊美樹——“樹與人類”文藝活動表演活動準備:課前收集樹的圖片、資料,有關描寫樹的詩歌、以及樹對人類的貢獻。(一)自主討論,評議反思1、討論:我們身邊有哪些樹,樹對人類的生活有什么影響?人類有哪些不愛護樹的行為?有沒有因為這些行為而自嘗了苦果?2、學生在組內討論后全班交流。3、學生交流匯報后,教師小結。(二)文藝表演,活動深化1、學生以“樹與人類”為主題在組內進行文藝表演:可以朗誦詩歌,贊美樹的形態美、品質高潔;可以自己書寫心聲,來贊美自己所喜愛的樹;可以放歌歌唱樹……(形式不拘一格,圍繞主題即可)2、以“樹與人類”為主題在組內排練課本劇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場景:人毀森林——自然災害——翻然悔悟——自覺護綠……(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表演)3、學生上臺表演后,師生一起評出“最佳創意獎”、“最佳表演獎”|、“最佳協作獎”,并向小組頒發獎品(有關樹的紀念品:如樹葉書簽、樹葉貼畫等)。三、主題活動三:愛護樹——“認養一棵樹”實踐活動活動準備:每位學生設計一張認養卡。(一)選擇樹,進行認養卡設計1、每位學生選擇一棵生長在學校、家中或小區的樹認養。2、每位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一張認養卡。例:認養證書此證書證明 幸運地被 所認養時間這棵 光榮地生長在3、作為個人樹的認養,每位學生還必須在認養卡背面附認養說明文。(說明文中寫明這棵樹的名稱、所屬種類、特征、生活習性、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對人類的貢獻。在對樹的描述時,還要對樹的樹葉、樹枝、樹芽、果實、樹干根等進行適當的描述。)4、兩天后,進行掛卡儀式。(1)每位學生設計的“認養卡”編號后,懸掛在班級黑板報上。全班同學輪流欣賞后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五張“認養卡”(自己設計的除外)。(2)欣賞交流認養說明文。(3)學生將“認養卡”正式懸掛在認養樹上。教師用照相機捕捉這一瞬間。如果在社區,可邀請家長幫助拍攝。5、正式認養后,要求學生對這棵樹加倍呵護。觀察它在不同季節的變化,定時寫觀察日記,在班中交流。活動評價方法:活動中始終采用自評與他人評議相結合、教師與小組評議相結合的方法,體現自主性與公平性。 活動延伸:通過這次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可以以“樹”為研究對象,繼續進行各種有意思的研究,并可以把收集到的有關樹的知識匯集起來可以寫有關樹形態特征的習作;可以組內出一份有關于樹的知識小報;可以自己設計一則保護樹木的宣傳語或宣傳畫;也可以用樹葉進行樹葉貼畫或進行葉脈書簽制作;還可以選擇樹的果實,進行種植、栽培,進行對樹木生長這一動態現象的進一步的觀察研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