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垃圾一、主題的產生通過查找有關資料,學生知道了目前我國垃圾年產量約1.3億噸,約占貢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大批的垃圾不但是資源的浪費,而且是制造臟亂的罪魁,更是多項污染的禍首。垃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垃圾堆積場里,各種垃圾因腐爛而臭不可聞,招引和孳生成群的老鼠、蒼蠅、蟑螂。從而傳播疾病。垃圾中有許多的病菌和寄生蟲卵。它們隨著飄塵到外飛揚,污染大氣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質和農作物。垃圾中還含有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若處理不當,也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全班經過討論、共同確定以“鄉鎮垃圾”為主題,開展系列綜合實踐活動。二、活動目標(一)知識目標1.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強環保意識2.通過寫垃圾處理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二)能力目標1.通過活動,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2.讓學生觀察周圍環境,說出環境的變化,并了解當今社會人們是如何處理垃圾的3.通過寫觀察日記、心得體會、調查報告,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整理提練的能力(三)情感目標感受垃圾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保護美麗的地球。(四)認知水平1.了解垃圾的來源、分類和鄉鎮垃圾的特點。2.認識鄉鎮垃圾的危害。三、活動過程第一階段 準備階段1.出示題目石花鎮約有 戶家庭,如果每戶家庭每天產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內,會有多少垃圾呢?若以30天計算,每個月又會產生多少垃圾呢?若一年以365天計算,每年又會產生多少垃圾呢?2.學生計算,老師板書日 千克 噸月 千克 噸年 千克 噸3.看了上面的數據,你有什么話想說嗎?“我們剛才算的,只是石花一年之內家庭產生的垃圾量,這個是不是最終的數據呢?為什么?(加上賓館、飯店、石花鎮大大小小的40多家廠家,垃圾量大在超過上面的這個數字)石花就有那么多的垃圾,那么全世界呢?4.出示地球圖片,講述全球垃圾現狀,帖上垃圾覆蓋的效果?今天,老師就要和大家地起來研究有關垃圾的問題,這個問題可是世界級的難題,你們有沒有信心挑戰這個難題?5.分小組明確各小組的任務(1)信息組:查找有關垃圾的類別及產生來源的書籍、報刊文章、網上報道。(2)調查組:參觀環衛處、查找資料,了解石花日產垃圾的數量及處理情況(3)追蹤組:拜訪環保專家,了解垃圾處理的先進科學技術6.制定計劃:每小組民主推選組長、聘請自己喜歡的指導老師,制定自己小組活動計劃,調查校內外垃圾的的主要來源,以及垃圾分類情況。第二階段 實踐階段學生根據研究方案,將收集到的各類信息進行整合,以手抄報,廣告宣傳,調查報告等形式舉辦展覽辦報,全面展開匯報宣傳。劉芳:(調查組組長)同學們,你們了解石花嗎?你們了解石花鎮每天產生的垃圾是怎樣處理的嗎?生活垃圾的管理主要分為清掃、收集、運輸和處理四個環節。同學們每天在市區看到的清潔工人,大部分是清掃街道和收集垃圾的。清潔工人們大約每天4至5點上班,晚上會工作到10點。工作的時間長,工作量也相當大。他們中平均年齡將近40歲,清潔工人們的收入也不多,每月300元,石花的這些垃圾除了來自街道的各個小區外,大部分來自賓館、飯店、農貿市場等等,一天之內產生的垃圾量相當龐大,如果不加處理,后果不堪設想.。石花共有3個垃圾中轉站,分布各個街道。所有的垃圾都在中轉站裝好,統一運送到較遠的填埋廠,不焚燒,不堆肥,全部填埋掉。鮑雪蘭:(信息組成員)中國國家環保總局近日向社會公布了處理城市垃圾的國家行動方案。這個方案規定:今后中國的城市垃圾將進行填埋處理,并把垃圾填埋產生的氣體收集起來發電。(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2年10月25日)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將垃圾分成三類:一、有機垃圾:又稱濕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廢棄物。包括:瓜果皮、蔬菜皮、變質食品、剩飯菜等。二、無機垃圾:又稱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廢棄物。包括:廢紙、廢金屬、廢塑料、廢玻璃、廢織物(布料)等。三、有害垃圾:又稱危險廢棄物。包括:廢電池、過期藥品、水銀溫度計、廢油漆桶等。王成鵬:(追蹤組組長)消除白色污染的好辦法:連碟子一起吃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開發環保產品,以取代傳統的紙杯、紙碟、飯盒。前不久,波蘭一家面粉廠的廠主維索茨基想出了制造能吃得下肚的環保杯碟。他把磨完小麥剩下的麩子壓制成各種大小杯碟和碗具,適合旅行野餐或開生日會。人們可以在餐后將這些環保杯碟吃掉。(來源:《北京青年報》2002年10月22日)四、交流調查信息1.用辦板報的形式向全校進行宣傳。2.用環保繪畫,手抄報的形式向身邊的人進行宣傳。3.組成垃圾分類小組,回收學生生活中產生的各類垃圾。4.成立愛護環境基金獎獎勵會,。5.與環保局聯手回收垃圾并進行分類處理。第三階段 成果展示師:同學們,通過這段時間的調查,了解,觀察和親自體驗,大家對鄉鎮垃圾有了深入的了解,現在請你們進行成果匯報。分組匯報:1.各組自由展示,學生自由參觀、交流。2.全班性交流活動A.什么是垃圾 垃圾產生的途徑 (1) 查找資料,以文本形式展示;(2) 利用電腦繪畫技術將垃圾產生途徑用示意圖的形式展示;B.垃圾的種類 (1)收集資料、圖片,以手抄報或科技小報的形式展示:C.垃圾的危害 (1) 采訪環保專家,了解垃圾的危害,錄音并拍攝照片;(2) 拍攝常熟鎮內被垃圾嚴重污染的區域;(3) 聯系數學學科計算:按現在的速度,若人類不及時處理垃圾多久后人類將被自己制造的垃圾所覆蓋 D.廢電池的危害 (1) 查找資料,以文本形式展示;(2) 實驗研究:種幾盆植物,觀察、比較放入與不放廢電池物質植物的生長情況。E.垃圾的處理方法 (1) 聯系垃圾處理廠,了解、拍攝目前本市垃圾處理的方法;(2) 聯系環保局,搜集垃圾處理的錄像、VCD等資料;(3) 利用網絡,查找國內其他城市,國外發達國家先進的垃圾處理方法。F.垃圾在自然情況下的分解情況 (1) 搜集各類垃圾樣品,進行實驗前的猜測、記錄(哪些容易分解 哪些不容易分解 )(2) 掩埋實驗,隔周查看分解情況,拍照并記錄;G.垃圾的回收利用 (1) 查找資料,了解垃圾回收方法;(2) 搜集垃圾回收的錄像、VCD;(3) 利用廢棄物品,做一些工藝品;H.常熟市區垃圾現狀 垃圾分類收集的現狀 (1) 走訪垃圾中轉站,了解有關數據,制成統計表;(2) 采訪清潔工、環保工作人員及市民,了解常熟市垃圾分類收集的現狀;(3) 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市區內垃圾分類收集的情況;(4) 針對現狀,談談自己的想法;四、學生收獲通過此次活動,隊員們收獲頗豐。一方面,對垃圾問題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自己的探索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行為習慣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大家從中領悟到活動的重要,作為小學生、小隊員應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不亂丟垃圾,力所能及地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美化我們的校園、家園,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五、教學反思環保已深入人心,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讓學生體會到了環保的重要性,開始留意身邊的環境,爭做一個光榮的環保人。就是樹立資源意識,生存意識。要讓大家都認識到,保護環境與資源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保護環境不僅是關乎子孫后代的千秋大業,而且已經直接關系到人類社會今天的生存!不能抱著環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別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對保護環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煩的思想。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固然負有重要的責任,而每個單位,每個企業,每個人對此更是承擔了更為直接、更為具體的責任。只要我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為社會、也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藍天。在這一點上,已經有不少好的建議,難道我們還有什么需要猶豫的嗎?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了許多水污染的問題,我們要行動起來為保護我們的水環境。六、總體點評通過本節的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較明顯的進步。但隨著課程的實施,存在的問題也漸漸凸現,我們發現在活動中存在一些困惑和誤區,主要是教師怕上綜合實踐課,甚至干脆占用,上成其他課。原因主要有:(1)教師對課程從理念上還未真正把握,或仍視為單純的活動課,或等同于學科課程。(2)教師的綜合素質與該課程實施還未匹配,或一包到底,或覺得無從著手,業務素質不夠。(3)現有對教師的評價仍強調學科教學質量,對課程實施帶來影響。(4)考慮到活動過程中的安全因素及其他社會原因,給課程實施帶來難度。要走出綜合實踐活動的誤區,必須進行深入反思,明確努力方向:(1)要切實轉變觀念,要讓教師站在未來人才需要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上來認識,課程的實施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2)要積極拓展外部環境,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活動開展的有利氛圍。(3)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辦法。評價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導向和激勵功能,其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目前評價卻是綜合實踐活動中較薄弱的環節。在評價過程中我們突出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即教師、學生、家長、校外指導均可成為評價者。評價以形成性、發展性為主,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注意評價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采用即時評語的方式記錄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行為、情感、參與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現,將其作為評價的標準。為了促進孩子們相互合作、形成團隊精神,我們改變了評價方法。我們不是單一的看一個學生的表現,而是評價一個小組。課堂上我們用小旗子進行獎勵,鼓勵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夠積極的溶進集體中,使一些人際關系不好的同學也能在集體學習中化解矛盾。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個大有所為,前景廣闊的課程,它讓學生在實踐中興奮起來,更讓我們老師的頭腦活躍起來,再也不用昏昏欲睡的地邁上講臺照本宣科,而每一天都有新的思考,每一節課都是一次新的挑戰,讓老師們真正永葆了自已的教學“青春”。這學期我們將更加努力,邁向更新的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