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金屬絲下料一、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1)了解金屬絲的材料具有范性和彈性等物理特性。(2)初步學會按照自己的需求表達設計。(3)初步學會選用基本工具來進行備料、下料、拉直成型等基本技能操作。2、過程與方法:(1)通過資料的收集、交流,并通過對金屬絲自行車模型的制作提高觀察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2)通過對自行車結構、功能的初步認識, 初步學會設計草圖的表達。(3)通過設想、結構草圖的設計以及備料、下料、模型制作工藝流程圖的設計等學習過程,了解技術活動的一般過程。(4)通過對金屬絲(用尖嘴鉗、平口鉗、斜口鉗、靠模等)進行拉直、下料等基本技能操作。初步學會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相互啟發、討論交流,形成協作精神。(2)通過欣賞、設計和動手制作一輛金屬絲仿真自行車模型的過程,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形成需求、質量、節約、創新等意識。二、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金屬絲仿真自行車模型草圖的設計。難點:實際下料與設計圖尺寸的一致性。三、教學器材教具:尖嘴鉗、平口鉗、斜口鉗、鋼直尺、水筆、剪刀、銼刀、圓規、布(用作拉直細金屬絲)、美工刀、鐵絲直徑分別是1.00mm(車把、車架、車身)、1.20mm(輪子)、1.60mm(輪軸孔、腳踏孔的靠模)、大小口徑不同的瓶子、原子筆芯空管、以及自行車系列的創意作品。學具:同上四、教學流程圖五、(一)引入主題1.教具展示:激發興趣。展示由各種金屬絲制作的生活日用品和各種智能玩具,以及部分自行車模型的作品,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作品所用的材料(金屬絲、各種顏色的彩色套管)、結構形狀有何特點?2.提出問題。(1)金屬絲有什么特點(金屬絲與木質、塑料等相比有何不同)?主要特點:金屬絲具有范性形變和彈性形變,它在工業技術上有重要用途。人們需要利用材料的范性,所謂范性是指物體(在這里指金屬絲)在外力的作用下,不再恢復原來的形狀。例如,一般情況下的金屬絲具有范性。我們就是利用了金屬絲具有范性的特性,用金屬絲材料來彎折自行車模型。(2)在這些自行車模型里為什么要套上彩色套管呢(美觀、牢固、控制彎折點)?3.觀察分析。仔細觀察并能講出自行車的結構、形狀、功能、特點。了解不同金屬絲(鐵絲和銅絲)材質的特點。金屬絲的種類很多,如鐵絲、銅絲、鋼絲、鋁絲等,其中鐵絲是用低碳鋼拉制成的一種金屬絲,價廉物美。(二)了解本節課的技術要素讓學生了解要制作仿真自行車模型,對自行車模型的基本結構形狀及功能有一個總體的思考。設計時,既要考慮自行車的基本結構(車把以及前叉、車架、鞍座以及后叉、車輪、腳踏)、基本功能(腳踏、車輪、車把方向能轉動)要具備,但又要注意模型制作上的局限,例如,鏈條的傳動在現有的條件下很難仿真,只能根據現有的條件來構思、設計。設計時思考如下問題:(1)根據設計要求,你準備選用哪一種材料來制作模型?(2)你準備制作那種車體造型、具有那種功能的自行車模型?(3)你設計的作品哪一部分有新意?(4)初步列出金屬絲自行車模型的制作工藝流程圖。(5)用簡圖來表達設計圖。說明:制作仿真自行車模型之前,仔細觀察各類自行車的結構、形狀、功能。結合實際條件,制定制作方案。(三)構思設計、操作過程和要領1.構思設計依據:設計仿真型自行車模型依據,經初步考察,其車架的比例關系,可以用幾何學的原理來思考,其表述如下:在ABC三角形中,AB、AC是等腰,BC是底。腰與底之比約等于1.2:1。三角形BDC是等比三角形。制作時,按一定的比例縮小或放大。2.操作過程和要領操作一般過程:制圖(畫紙樣)——下料——切割。制圖:根據自行車的形狀、結構、功能有一個總體的思考。設計時,既要考慮自行車的基本結構(車把以及前叉、車架、鞍座以及后叉、車輪、腳踏)、基本功能(腳踏、車輪、車把方向能轉動)要具備,但又要注意模型制作上的局限,根據現有的條件來構思圖形、設計尺寸,在紙上畫出簡單的平面草圖。下料:下料之前,用墊布將金屬絲拉平、拉直。注意:千萬不能用手直接拉金屬絲。然后,用刻度尺量出所需要金屬絲的長度,最后,用記號筆做記號。切割:用斜口鉗在記號處將金屬絲剪斷,切口截面要平直,用銼刀銼去金屬絲切口上的毛刺,以免劃傷皮膚。操作要領:金屬絲整平、整直、整理——需選用合適“靠模”(借助某種工具來制作模型的目的)。使金屬絲拉平、拉直,最后整理,使金屬絲無彎折痕跡,然后再下料、切割。嘗試練習:建議先讓學生模仿制作比較簡單的金屬絲智能玩具(見右圖),以便了解金屬絲的性能(其他智能玩具作品可見教學參考圖示)。實踐操作: 自行車模型學生自行設計自行車模型的紙樣草圖。估算各主要部件材料的長短,計算金屬絲長度時,適當考慮它的余量,然后完成下料。金屬絲的下料,可按以下要求配料。如果放大或縮小可按比例尺寸決定。(1)車把與前叉:車把與前叉是一個整體,用1根金屬絲串接而成,總長度約等于180毫米。仔細觀察下列圖中兩種不同形狀的車把,見圖(2)、圖(3)。一般的平車車把寬度是40毫米,見圖(3)、圖(4)。如果是賽車形車把寬度要適當增加,見圖(2)。(2)三角車架、鞍座與后叉:需要金屬絲2根,每根長度是250毫米。(3)車輪車輪的直徑約26毫米。見圖(5)制作前后輪需要金屬絲2根,每根長度是130毫米。剪取長度為80毫米的塑料管2根,分別套在2根直徑1.20mm、長度為130毫米的金屬絲中部,兩端金屬絲各露出25毫米。(輪內露出的2根金屬絲長度略小于輪的直徑)根據主要部件所需的長度完成下料。下料的一般步驟:用卷尺量長度———→用記號筆做記號———→用斜口鉗在記號處剪斷,切口截面要平直———→用手(中間放一塊墊布)將金屬絲拉平直。注意事項:(1)進行下料,在裁剪時,一般情況下先長料后短料。(2)操作過程中安全要注意:工具使用規范,金屬絲下料,裁剪時要防止傷害事故發生。說明:要制作自行車模型,關鍵在于如何設計,根據設計要求來制作。教師在講解時,可利用多媒體或投影儀,播放一些有關自行車的實物或草圖,便于指導學生能正確地畫出設計圖案來。(四)展評臺評價標準:1.設計圖是否符合實際操作?2.金屬絲的長度尺寸是否符合要求?3.切口截面是否平直?金屬絲是否平直?說明:通過對自行車模型設計圖的評價,設計圖是否符合實際可操作性、是否有創新之處,以便相互取長補短。(五)開拓與創新1、根據教材提供的三輪貨車圖案,并結合你所觀察到周圍的實物,試設計可操作的三輪貨車草圖。拓展實踐:三輪貨車模型,見圖(6)學生設計三輪貨車模型的紙樣草圖。估算各主要部件材料的長短,計算金屬絲長度時,適當考慮它的余量,然后完成下料。2、查閱網上或書本上有關的“黃包車”的資料,設計一輛可操作的黃包車草圖。說明:通過對“三輪貨車”、“黃包車”圖案的設計,在學習中鼓勵學生形成共同的學習目標以及建立良好的協作精神。引入主題激發興趣問題討論確定主題設計樣片設計與制作的過程法方案設計工藝過程操作要領操作要領工藝過程實踐與嘗試評 價開拓與創新觀察分析圖(2)圖(3)圖(4)圖(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