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二、技術的性質(第一課時) 第2課時 課型 新授課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思想方法與人文因素教育。) 使學生理解技術是人類有目的的“以人為本”的活動成果。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技術是人類有目的的“以人為本”的活動成果。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2、情感目標使學生懂得技術的發展要靠創新,沒有創新的技術就沒有生命力。通過技術發明和革新的案例,激發學生對技術創新的興趣,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技術的性質”是“走進技術世界”的第二節,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自然的關系后所要學習的,旨在告訴學生“技術是什么?”,“技術怎樣?”。在這一課時里同學們要把握技術的3個性質,即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要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學生加深理解。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教學難點是理解科學和技術的區別與聯系。學生對技術這個概念模糊不清,對科學和技術的區別與聯系似懂非懂,因此本課時要增加教學案例,幫助學生對身邊技術產品的認識,加深對技術的理解。這節課內容比較多,是學生步入技術世界的關鍵門檻,教師要把好這一關,當好學生走入技術世界的領路人。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以典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以實際技術產品為教學案例,通過直觀教學達到教學目的。引入以學生生活貼近的最新技術產品實物,讓學生從實物尋找技術的性質所在,激發師生互動,把教學活動推上高潮。 教學用具 電腦課外作業 P018. 2. 查閱有關空間技術的資料, 分析它怎樣體現了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和專利性等性質。(兩面性和專利性下個課時學習,同學們可以先演預習一下)課后隨筆 這一課時講前三個性質:技術的目的性;技術的創新性;技術的綜合性。在講技術的目的性進行“助聽器”案例分析時,學生對“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對這些親近生活的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就容易理解和把握。在教學中我不但采用了課本上的案例,又增添了自己精選的案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對技術的學習興趣。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明確目標 讓學生明確本課時學習的方向,為進入學習過程做好心理準備。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 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二、新授1、理解技術的目的性任何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總是從一定的具體目的出發,針對具體的問題,形成解決的方法,從而滿足人們某方面的具體需求。 板書:[一、技術的目的性]讓學生閱讀案例:助聽器的發明分成4人一個小組討論下面三個問題: a. 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使聽覺不太靈敏的人能自如地聽到外界的聲音、正常地與人交流)b.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將聲音放大、傳入耳中,體積小巧、方便佩戴)c. 滿足了什么具體的需求?(使耳聾人方便地與外界進行語言交流)師生互動:助聽器有什么用處?解決了什么人的要求?它的不斷改革又解決了什么需求?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點評。總結:任何技術的產品和發展都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活動的成果。補充案例:水龍頭分成4人一個小組討論下面三個問題:水龍頭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目的是控制用水。a.水龍頭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能開、能關,控制水的流量。b. 水龍頭滿足了人們什么需求?用水方便、節約。c.市場上有多少種能控制水的開關?引導學生回答:撥位水龍頭、定量沖洗水龍頭、腳踩水龍頭……學生討論:助聽器、水龍頭的每一次革新的目的是什么?解決了什么問題?深入提問:助聽器、水龍頭的發明過程說明了什么問題?教師就“助聽器、水龍頭的發明過程說明了什么問題”進行啟發。引導回答:技術的目的性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技術活動之中。人類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技術活動推進了技術的不斷優化和不斷發展。 2、懂得技術的創新性板書:[二、技術的創新性]讓學生分析案例:瓦特蒸汽機與第一次技術革 瓦特蒸汽機讓學生分組討論:蒸汽機的發明如何推動了技術的創新 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是一種成本效益合理的動力機器, 它改變了人類過去完全靠人力、畜力、水力作為主要動力的歷史, 形成了一個以動力技術為主導技術, 以機器 加工、蒸汽動力、機械制造、鐵路運輸和鋼鐵冶煉等技術為主導技術群的技術體系, 從而引發了第一次技術革命, 把人類從手工業時期帶到了機器時代。引導學生列舉3個類似的實例:實例1:造紙術的發明蔡倫, 字敬仲, 桂陽(今湖南桂陽縣)人。公元88年 ( 東漢永和九年 ) 發明了造紙術。 一次偶然在郊外看見茂密的樹再度觸發了他造紙的靈感。他命人剝取大量樹皮, 磨成漿粉,經高溫蒸煮, 然后以固定尺度木模, 造成紙型, 再曝曬、風干, 終于造出了紙。 蔡倫我國的造紙術先傳到朝鮮、越南, 約610年傳到日本, 后又傳到阿拉伯。12世紀中葉再傳人歐洲400年后傳到美洲。紙的發明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被列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使中國躋身聞名古國。實例2: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萊特兄弟 第一架飛機1903年12月17日, 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在大西洋沿岸的吉迪赫克試飛成功。實例3:匈牙利拉茲羅發明了圓珠筆:1943年, 匈牙利一個印刷廠名叫拉茲羅 約瑟 夫 比克的校對員, 發現機器上剛印好的清樣含水分多, 用自來水筆改正, 會發生浸潤模糊的現象。為了克服這現象,他便經常琢磨使用各種辦法來進行改進。有一次, 比克找來一根圓管, 裝上油質顏料, 把筆尖改成鋼珠, 使這種筆書寫流暢, 于是, 世界上第一支圓珠筆誕生了。引導學生總結: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技術對人類富有挑戰意義的內在原因。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每一項技術的問世都是創新的成果,閃爍著創新的光芒。補充身邊案例分析:插筆架插筆架是一個很簡單的文具用品,隨便用一個圓筒底部密封就可以插筆了。(實物展示)如圖1 圖一:簡單插筆架接著老師在展示其他各種創新的插筆架,如圖 師生互動: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他們的創新目的是什么?解決什么問題?最后老師進行分析總結,讓學生們對技術的創新性加深理解。讓學生總結概括:技術的發展需要創新。討論:有人認為技術創新就是一項發明的第一次應用。你是否贊同 說說你的理由。引導學生回答:技術創新常常表現為技術革新與技術發明。技術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的變革和改進,技術發明則是一項新技術的產生。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技術發明對技術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問題提出:技術創新過程容易嗎?讓學生閱讀案例:顯示器的革新與電視機的創新教師分析電視機的創新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技術革新階段?(我們的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較缺乏,由教師直接分析) 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對電視機顯示器進行創新與改革?師生互動:好看、清晰、保護人們的健康等。讓學生思考:電視機的創新和發展經歷的技術革新階段 對你有何啟示?引導學生總結回答:技術的創新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歷程。有時一個產品往往要經歷漫長的進化過程,需要不斷的更新換代。技術的不斷革新是通向技術發展之路的重要機制。3、理解技術的綜合性板書:[三、技術的綜合性]讓學生分析:制作一個小板凳需要綜合運用哪些知識,在左圖中的小橢圓形空白處填寫這些學科的名稱。補充案例:雜交水稻技術需要多學科知識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種專家, 具有全面、深厚的農業科學知識。1973年,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終于成功地實現了水稻的三系配套,使水稻的產量提高了20%。這一成果轟動了世界。雜交水稻技術是植物學、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土壤肥料學、植物保護學等諸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這說明技術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引導學生總結:任何技術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種知識領域 , 凝結著各種知識的精華。讓學生從中明白道理:技術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性是技術的內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項技術都需要綜合運用多個學科、多方面的知識,技術是綜合知識的結晶。我們習慣于把技術與科學兩者聯系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 簡稱科技。其實, 技術與科學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問題提出:技術與科學有什么區別與聯系?補充案例:核能技術與核物理學核能是一種新型能源,它的發現源于核物理學。核物理學是一門內容高深的科學, 研究對象是微觀物質世界。核物理學這門科學, 不等于核能利用技術。人們要成功利用核能發電, 造福人類, 必須在核物理學理論的指導下, 綜合其他科學知識(如數學、化學、熱力學、力學、材料科學、機械工程學、自動控制學、儀器儀表學等),才能將理論轉化為技術,實現科學向生產力的轉化。 (圖1-10) 核能發電從上述案例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技術與科學兩者的區別:教師講解并引導學生填寫下表: 科學 科學是對各種事實和現象進行觀察、分類、歸納、演繹、分析、推理、計算和實驗,從而發現規律,并予以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系 側重: 認識自然 力求: 有所發現 回答: “ 是什么 ”“ 為什么 ” 實驗:驗證假設,形成結論 技術 技術則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 側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 力求:有所發明 回答: “ 怎么辦 ” 試驗:驗證方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并實現優化 技術與科學的區別(1) 科學與技術的含義不同。(2) 科學與技術的任務不同。科學側重認識自然,力求有所發現,回答“是什么” “為什么”。技術側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力求有所發明,回答“怎么辦”。(3) 驗證方式不同。科學通過實驗驗證假設,形成結論。技術通過試驗驗證方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并實現優化。補充兩個不同:(4) 科學與技術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學成果一般表現為理論、概念、定律、規則、論文等, 此類成果一般不具有商業性;而技術成果一般則以工藝流程、設計圖、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現,此類成果可以商品化。(5) 科學與生產不發生直接的聯系,而技術直接服務于生產,技術離開了實踐, 就無法體現其價值。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 科學與技術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引導學生“馬上行動”: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典型的科學活動,而瓦特發明蒸汽機則是典型的技術活動。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分別舉出3個以上科學活動和技術活動的實例。讓學生討論:有人將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比喻成一對“聯體嬰兒”,你怎樣評價 引導學生總結:技術與科學的聯系科學和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不是說科學和技術沒有一點聯系?引導學生概括:科學促進技術發展,技術推動科學進步。提問:技術與其他學科有何關系?引導學生回答:技術不僅與科學有著緊密的關系,而且與其他學科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當代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就十分密切。技術常常涉及工具、材料、技能、工藝、程序等, 而藝術則涉及人類的價值觀、審美觀、藝術修養等。藝術能觸發智慧的火花, 激發技術創造的想像力, 而技術進步也會帶來藝術創作方式的改變。(可以與模塊2“典型結構的欣賞”結合來講,達到兩個模塊相互貫通的目的)三、練習: P018. 2. 查閱有關空間技術的資料, 分析它怎樣體現了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和專利性等性質。(兩面性和專利性下個課時學習,同學們可以先演預習一下) 閱讀案例:助聽器的發明分成4人一個小組討論下面三個問題: a. 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b.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c. 滿足了什么具體的需求?師生互動:助聽器有什么用處?解決了什么人的要求?它的不斷改革又解決了什么需求?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點評。分成4人一個小組討論下面三個問題:水龍頭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a.水龍頭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b. 水龍頭滿足了人們什么需求?c.市場上有多少種能控制水的開關?引導學生回答:學生討論:助聽器、水龍頭的每一次革新的目的是什么?解決了什么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蒸汽機的發明如何推動了技術的創新 引導學生列舉3個類似的實例:實例1:造紙術的發明實例2: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實例3:匈牙利拉茲羅發明了圓珠筆:引導學生總結: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技術對人類富有挑戰意義的內在原因。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每一項技術的問世都是創新的成果,閃爍著創新的光芒讓學生總結概括:技術的發展需要創新。討論:有人認為技術創新就是一項發明的第一次應用。你是否贊同 說說你的理由。問題提出:技術創新過程容易嗎?引導學生總結回答:技術的創新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歷程。問題提出:技術與科學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 科學與技術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引導學生“馬上行動”:讓學生討論:有人將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比喻成一對“聯體嬰兒”,你怎樣評價 引導學生總結:技術與科學的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