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亞洲 第一節 世界第一大洲1.雄踞東方的大洲(1)半球位置:亞洲的主體部分位于東半球 北半球。(2)緯度位置:赤道自亞洲南部的一些島嶼上穿過,北極圈與北回歸線分別穿過亞洲的北部和南部,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三帶。(3)海陸位置:亞洲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北臨A北冰洋,南臨B印度洋,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C太平洋。近海:U阿拉伯海、V孟加拉灣、W南海、X東海、Y黃海、Z日本海。群島:0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P日本群島.半島:Q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半島)、R印度半島、S中南半島。(4)相對位置:亞洲的西部與D歐洲毗鄰,西南與E 非洲相接,東北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洲相望。2.面積最大的大洲(1)洲界:西以H烏拉爾山、I烏拉爾河、J里海、K大高加索山脈、L黑海、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以M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東北以N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界。(2)亞洲陸地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為世界第一大洲。(3)亞洲所跨緯度為各大洲之最,亞洲東西跨經度160多度,東西時差達11個小時。(4)亞洲北至切柳斯金角,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至杰日尼奧夫角,西至巴巴角。(5)亞洲分區:東亞 、東南亞 、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我國位于東亞,東亞還包括日本、韓國、朝鮮、蒙古。3.人口最多的大洲. (1)各大洲人口數量:2010年亞洲人口42億,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2)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國(亞)、印度 (亞)、美國、印度尼西亞(亞)、巴西、巴基斯坦 (亞)、俄羅斯、孟加拉國(亞)、日本(亞)、尼日利亞,六國在亞洲。(3)亞洲現有48個國家和地區,絕大多數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發達國家有日本,發展中的大國有中國、印度等,靠石油輸出獲得高收入的國家有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世界最不發達國家有老撾、阿富汗等。(4)亞洲有1000多個民族,占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 以上。第二節 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1.山地高原為主 地勢起伏大(1)特征:①亞洲地形復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②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③亞洲地勢起伏大。(2)主要地形區:高原:(1) 伊朗高原、(2) 德干高原、(3) 青藏 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4) 蒙古高原(冷氣源)、(5) 中西伯利亞高原(冷氣源)、(6) 帕米爾高原。山脈:(7) 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的山脈)、(8) 昆侖山脈、(9) 天山山脈、(10) 阿爾泰山脈。平原:(11) 西西伯利亞平原、(12) 恒河平原、(13) 東北平原、(14) 華北平原。(3)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4.43米),最低的洼地:死海 (-415米)。(4)水系①特點:河流眾多,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②主要河湖:注入北冰洋:(15) 鄂畢河,(16) 葉尼塞河,(17) 勒拿河。注入太平洋:(18) 黃河,(19) 長江亞洲最長河),(20) 湄公河 (中國境內稱瀾滄江、亞洲流經國最多),(21) 黑龍江。 注入印度洋:(22) 恒河著名內流河:錫爾河,阿姆河(注入咸海〕 。湖泊:(23)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淡水),J里海 (世界最大咸水), 死海(最低)。(5)亞洲大陸沿30°N地形剖面圖圖中A蘇伊士運河、B死海、C喜馬拉雅山脈、D珠穆朗瑪峰、E青藏高原、F橫斷山脈、G四川盆地、H 長江中下游平原。2.氣候復雜多樣 季風氣候顯著(1)亞洲氣候特征: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顯著。(2)亞洲主要氣候類型:①熱帶雨林氣候; ②熱帶季風氣候;③熱帶沙漠氣候; ④亞熱帶季風氣候;4 溫帶季風氣候; 5 ⑥溫帶大陸性氣候;6 地中海氣候;⑧亞寒帶針葉林氣候;⑨寒帶氣候; ⑩高原山地氣候。(3)亞洲缺失熱帶草原氣候和溫帶海洋氣候。分布最廣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4)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原因①因為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三帶,②再加上各地距海遠近不同,③以及地形的差異,使得氣候類型復雜多樣。(5)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氣候,自北向南依次為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季風氣候的共同特點是雨熱同期,非常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但是季風氣候區降水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大,使得亞洲季風區水旱災害 頻繁。各具特色的地區第二節 中東1.三洲五海之地(1)位置、范圍:亞洲的西南部,非洲東北部,包括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亞及非洲的埃及,北回歸線從本區穿過,臨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是聯系亞、歐、非三洲, 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的樞紐。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直布羅陀海峽、霍爾木茲海峽。(2)、氣候:熱帶沙漠氣候面積廣大,氣候干旱,河流稀少——水資源短缺。2.世界油庫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產量最高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1)分布:波斯灣及其沿岸國家。特點:儲量大、埋藏淺、出油多、油質好;主要產油國: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2)石油輸出向東:主要輸往東亞(日本、中國)。輸出線路:①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東亞。(見下圖路線Ⅲ)向西:主要輸往西歐各國和美國。②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各國。(見下圖路線Ⅰ)③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各國和美國。(見下圖路線Ⅱ)3.宗教與文化習俗(1)本區主要居民:阿拉伯人,為白色人種,說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教。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國稱阿拉伯國家。(2)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 “圣地”: 耶路撒冷。(3)中東地區沖突的地理背景沖突的原因主要有:①戰略位置重要; ②爭奪石油資源;③領土和水資源爭端; ④民族和宗教矛盾;⑤外部勢力的干預。4.三洲①亞洲②歐洲③非洲 五海④地中海⑤黑海⑥里海⑦阿拉伯海 ⑧紅海 海峽(運河)a霍爾木茲海峽b蘇伊士運河c土耳其海峽 國家及首都代號 國家 首都A 沙特阿拉伯 利雅得B 伊朗 德黑蘭C 伊拉克 巴格達D 科威特 科威特城E 阿聯酋 阿布扎比F 土耳其 安卡拉G 埃及 開羅H 敘利亞 大馬士革第四節 歐洲西部1.工業文明的搖籃(1)位置 緯度位置:大部分屬于中緯度地區。海陸位置: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周圍還臨黑海、波羅的海、北海等。(2)河流:河流眾多,水量豐富,水流平穩,航運發達,如:萊茵河(歐洲的黃金水道),多瑙河(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伏爾加河(歐洲最長的河流)等。(3)有“世界工業搖籃”之稱,早期的工業中心多靠近煤、鐵產地,如:英國的伯明翰、德國的魯爾區。2.畜牧業和園藝業氣候 :(1)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主要分布在歐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特點:全年溫和濕潤(冬季溫暖、夏季涼爽,氣溫年較差小,降水的季節分配均勻。對農業的影響:①氣候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不利于農作物的后期成熟,但多汁牧草生長旺盛。②歐洲西部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對肉類及奶制品的需求量大。因此一些國家重點發展畜牧業,荷蘭、丹麥是世界著名的乳畜大國。多數歐洲人愛吃牛肉、喝牛奶,餐桌上常見牛排、奶油等。(2)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地中海沿岸。特點:夏季高溫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對農業的影響:高溫期與多雨期不一致,成為油橄欖、無花果、柑橘等耐旱木本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近年來,這里的蔬菜、花卉、水果等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園藝業基地。3.繁榮的旅游業(1)居民:本區居民以白色人種為主,多信仰基督教。本區人口稠密,國家眾多,多數為發達國家。本區的區域性國際組織:歐洲聯盟(歐盟EU)(2)旅游業發達 ①挪威—峽灣風光、午夜太陽。②英國—倫敦塔橋、大英博物館、大本鐘、牛津大學、劍橋大學 。③法國—巴黎凱旋門、埃菲爾鐵塔、 “浪漫之都”巴黎。④西班牙—斗牛、地中海沿岸陽光沙灘。⑤荷蘭—風車、郁金香 、參觀圍海造田工程、品嘗奶酪。⑥瑞士—阿爾卑斯山、滑雪、世界表都“伯爾尼”。⑦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古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⑧德國—國會大廈、慕尼黑啤酒節(全球最盛大的民間節日)。⑨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多瑙河兩岸風光。 4.讀圖:臨海 A挪威海B北海C波羅的海D大西洋 E地中海F黑海 海峽 G直布羅陀海峽 H英吉利海峽 國家及首都 代號 國家 首都島國 ② 丹麥 哥本哈很半島國 ① 瑞典 斯德哥爾摩 ⑥ 意大利 羅馬 ⑦ 西班牙 馬德里 ⑧ 希臘 雅典臨海國 ③ 法國 巴黎 ④ 德國 柏林臨海國 ⑨ 比利時 布魯塞爾內陸國 ⑤ 瑞士 伯爾尼 ⑩ 奧地利 維也納第五節 極地地區 1、位置和范圍(1)北極地區:泛指北極圈66.5°N)以北的地區,以北冰洋為核心,周圍被①亞洲、②歐洲、③北美洲和島嶼④格陵蘭島(世界最大的島嶼)環繞。(2)南極地區:指南極圈(66.5°S)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⑤南極大陸及周圍的海洋⑥大西洋⑦太平洋⑧印度洋 2、氣候和資源南極地區:(1)南極大陸是世界上緯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平均氣溫最低的大陸——“冰雪高原”。(2)南極的氣候:酷寒、干燥、烈風——“白色沙漠”、“世界風極”。(3)海面景觀:冰山。(4)南極的自然資源a淡水資源(最豐富)。b礦產資源(煤、鐵等)c海洋生物資源(企鵝、磷蝦等)。北極地區:(1)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原因主要是:一是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二是南極海拔高)(2)資源: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等。生物資源——北極熊 (3)北冰洋北美洲沿岸居住著因紐特人,以捕魚和狩獵為生。3、極地科學考察(1)南極考察:①長城站,位于南極圈外的喬治王島。②中山站、③昆侖站、④泰山站、位于南極大陸,南極圈以內。這四個考察站中,無極晝極夜現象的是長城站,位于西半球的是長城站,緯度最高的是昆侖站,長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向。(2)我國首個北極科學考察站是黃河站。(3)到南極科學考察應在北半球的冬季,因為這一季節,南極洲處于極晝。到北冰洋科學考察應在北半球的夏季。4、極地保護在行動(1)主要的環境問題有:①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全球氣候日益變暖,極地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②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③燃油泄漏。④人類對極地動物的過度捕殺。(2)為了保護極地環境,相關國家建立了科學考察站,并簽訂了《南極條約》。內容:保護極地地區的生態環境;對極地地區的開發目前只能用于科學研究。①③④⑤ⅢⅠⅡC②ABDHFGE⑥⑧⑦cba①③④⑤ⅢⅠⅡC②ABDHFGE⑥⑧⑦cb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