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結構與設計”單元測試題一、選擇題1、從力學角度來看,結構是指( )A、構成自身的空間形態 B、事物各個組成部分的有序搭配和排列C、必須同時承受拉力、壓力、彎曲力、扭轉力和剪切力的架構形態 D、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2、走鋼絲的人手上拿著一條長棒的目的是( )A、美觀 B、調整重心 C、保護 D、支撐3、下列物體結構中,受自然界事物結構啟發而產生的是( )A、書桌 B、櫥柜 C、飛機 D、黑板4、折疊傘的傘骨之間的連接屬于( )A、鉸連接 B、膠連接 C、剛連接 D、焊接5、常用的A形梯不直接采用鋁合金片,而用長方形截面的鋁合金構件。這一事例揭示了結構強度的影響因素是( )A、材料 B、構件的形狀 C、重心的高低 D、連接方式6、下列事件中,能用結構的穩定性來解釋的事實是( )A、 拔河的繩子斷裂B、廣告牌被臺風吹倒C、雞蛋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承受很大的外力D、鋼筋混凝土梁能承受很大的壓力和拉力7、下列物體的結構類型中不屬于殼體結構的是( )A、摩托車頭盔 B、電燈泡 C、乒乓球 D、籬笆墻8、下列結構中,不屬于利用不穩定結構實現某些功能的是( )A、游樂設施的蹺蹺板功能結構 B、房間門口的活頁功能結構C、學校運動場的籃球架結構 D、圓珠筆的筆嘴結構9、不倒翁“不倒”的主要原因是( )A、構成其材料的強度大 B、其形狀的美觀性較好C、其底部接觸面小 D、其重心低,底部接觸面是光滑的弧面10、如圖,水泥梁在受力后會發生形變,則下面關于它的上、下表面(沿表面)的受力說法中正確的是( )A、梁的上表面受到壓力,下表面受到壓力B、梁的上表面受到壓力,下表面受到拉力C、梁的上表面受到拉力,下表面受到壓力D、梁的上表面受到拉力,下表面受到拉力11、材質相同,截面粗細不同的兩個桿件,在相同的拉力作用下,遭受破壞的程度不一樣,細截面的桿件先被破壞,原因是( )。A、截面越小,桿件單位面積承受的應力越大B、截面越小,桿件的內力越小C、截面越大,桿件單位面積承受的應力越大D、截面越大,桿件的內力越大12、自行車的結構屬于( )A、框架結構 B、實體結構 C、殼體結構 D、組合結構二、非選擇題1、有些礦泉水瓶子上有凸起的紋路,這樣設計的作用是什么?2、摩托車頭盔在設計上采用了殼體結構,請問這樣的結構有什么特點?3、某通用技術興趣小組在學完《結構與設計》后,制作了如圖所示的一把折疊椅。為檢驗折疊椅椅面的強度,(1)小組成員輪流在椅子上試坐了一下,結果椅面完好;(2)在椅面上堆放磚塊,隨著磚塊數量的增加,最終椅面斷裂。試從結構受力的角度分析上面的現象。4、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的擴大,有部分中學生需要到離家較遠的學校上學。若需要為該部分學生設計一個中學生隨身攜帶的水壺,你該如何進行設計分析?請寫出影響設計的主要因素。蘇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結構與設計”單元測試題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D B C A B B D C D B A D二、非選擇題1、答:一是增加瓶子的強度,受力不容易變形;二是增大手與瓶子之間的摩擦力;三是可以比平滑的瓶子少裝水而顯得水很多,體現設計的經濟、美觀原則。2、答:當出現交通意外時,摩托車手頭盔的某一部位受到一個大的撞擊力,由于頭盔的殼體結構,使得所受力迅速分布到其表面,形成整個頭盔表面均勻受力,而不是某一點受很大的力,這樣就起到了保護摩托車手安全的目的3、答題要點:(1)小組成員試坐時,椅面主要承受自身的重力和人給椅面所施加的壓力,椅面內部產生了相應的應力,應力沒有超過椅面材料應力的最大值,因此椅面完好;(2)椅面斷裂:椅面主要承受自身的重力和磚塊給椅面所施加的壓力,椅面內部產生了相應的應力,隨著磚塊的增加,椅面承受的外力增大,內部產生的應力也增大,當應力超過椅面材料應力的最大值時,椅面斷裂。(若把題中的應力變為內力,亦可給分)4、答題要點:對于一個中學生隨身攜帶的水壺,我們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即人、物、環境,這里的人——中學生;物——水壺;環境——隨身攜帶。從水壺分析,(1)水壺壁需要能隔熱,避免燙傷學生;這就要求在選材時選用既環保安全的材料而且隔熱性能好,或者在水壺壁上增加隔熱層;(2)壺蓋需要選擇隔熱的,避免燙傷學生;(3)壺蓋和壺身要連在一起,不容易丟失;(4)而且水壺需要有背帶,壺的容量不要太大,便于學生攜帶;(5)壺身結構應以殼體結構為主,防止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磕碰損傷水壺;(6)水壺的主題材料不能選用玻璃等類似材料,防止水壺意外碎裂時,割傷學生;(7)水壺造型應盡量青春,適應中學生的審美需求等。(只要答出3條即可。亦可用相似的語言組織,只要從符合使用者對設計對象的穩定性和強度要求、安全因素、公眾和使用者的審美需求、使用者的個性化需要、對設計對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壽命等角度進行分析和論述均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