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無處不在的結構》教學設計 海南僑中 徐道安一、教學目標分析 (一)了解結構的含義。?。ǘ┠軓牧W的角度理解結構的概念。 (三)通過學習椅面、簡易橋梁的受力分析案例,分析結構是如何承受力的。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結構的建筑物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時是《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的第一節“無處不在的結構”的第一課時。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結構,結構多種多樣且決定著事物存在的性質。本課時要通過放映蜂窩、蜘蛛網、大樹、動物的身體與器官等結構圖。通過對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結構的分析和研究,使學生明白“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結構與設計”,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結構給了人們無限的創造靈感和啟示。人們將其成果應用到技術領域, 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本課時還要講解構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壓力、剪切力、扭轉力和彎曲力,講解應力概念。當一個結構受到外力作用時,內部各質點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發生改變, 產生一種抵抗的力,稱為內力。應力從認識常見的結構開始,通過學生熟悉的事例,展開技術視野中的力與結構討論, 通過有趣的小試驗, 強化對不同類型結構的特點的理解。 教學重點:結構概念教學難點:應力概念三、教學媒體、資源的運用 紙板承受壓力試驗需要廢舊紙盒的紙板和給紙板加壓的重物,由于是第一個課時,不要求學生準備材料,教師應提供足夠的材料。四、學生學習狀態分析 學生對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對結構的功能和分類也有一定的基礎。另外,學生在物理課中已學習了有關力學的知識,對物體的受力分析有比較好的基礎。但是由于受力分析是物理課教學中的難點,多數學生在受力分析中還是有困難的,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利用模型演示形變的情況,分析說明拉力、壓力、剪切力、扭轉力和彎曲力等。五、教學策略 從認識常見的結構開始,通過學生熟悉的事例,展開技術視野中的力與結構討論, 通過有趣的小試驗, 強化對不同類型結構的特點的理解。 ?。ㄒ唬┙谭ǎ?br/>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講授法、閱讀法、案例分析法和提問法,讓學生共同討論、分析、交流互動等教學形式交叉和滲透靈活運用,并始終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當中。本課時要求學生親歷紙板承受壓力試驗并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與教學相關的圖片展示給學生,都是為了讓學生盡快獲得感性認識,并上升到理性認識。 ?。ǘW法: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觀察、總結,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豐富自己的思維方式,獲得不同的體驗和不同的發展。引導學生從力學的角度理解結構的概念并注意基本受力形式與物理學中力的區別和聯系。六、教學過程:(一)通用技術必修2學習介紹: 1、通用技術必修2是一門什么課程?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國載人航天成功, 實現千年邀游太空夢; 長江三峽順利截流發電, 高峽出平湖; 水稻育種結碩果, 世界領先……我們今天努力學習技術, 是為了明天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 我們將要學習的通用技術必修2, 應用廣泛, 具有寬廣的遷移價值?!凹夹g與設計2”中的“結構與設計”“流程與設計”“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等四個主題都是具體的、通用的技術, 它們具有典型意義, 并與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聯。學習這些技術與設計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將使我們終身受益。同時也將使我們適應新世紀的科技發展、知識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成為有用的人才。 2、學習通用技術必修2課程要注意的幾點: ?。?) 圍繞教材內容,以技術設計為主線索,認真鉆研各主題的技術與設計要點。充分調動自己的感知、思維、想像, 進行調查研究、批判性思考、 創新性想像,努力提高技術理論素養,增強各種思維能力。 (2) 參照教材中的案例,觸類旁通, 舉一反三。密切聯系實際, 挖掘技術實例, 既動腦又動手, 做好剖析、試驗、實習、設計制作、交流、評價各環節, 努力提高技術實踐素養, 培養動手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 ?。?) 發揚在老師引導下的團隊合作精神, 把學習技術課程的過程, 變為一個創新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要以多種視角、多種思路、多種方法, 去探究一個個技術問題, 完成一項項設計任務, 努力造就我們的創造品質, 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 4 學習技術課程, 尤其是“技術與設計”,會遇到困難, 會感到辛苦, 我們要以堅強的意志力, 鼓起戰勝困難繼續前進的勇氣, 努力增強我們的耐挫力, 磨煉我們的意志品質。 同學們,努力吧!(二)案例引入 ?。ò鍟镜谝粏卧?結構與設計】 1、放映蜂窩、蜘蛛網、大樹、動物的身體與器官等結構圖。 (板書)【一、無處不在的結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結構,結構多種多樣且決定著事物存在的性質。 2、引導學生觀察結構圖。 引導學生分析蜂窩的結構。這種結構的優點在哪里? 3、讓學生歸納結構概念: 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4、讓學生閱讀案例: 蒼耳子與尼龍搭扣; 鳥與飛機; 鷹眼與導彈跟蹤系統。 5、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研究結構?(三)思考與分析: 1、啟發學生回答:通過對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結構的分析和研究, 給了人們無限的創造靈感和啟示。人們將其成果應用到技術領域, 更好地服務于人類。 2、討論以上三個案例,重點討論“鷹眼與導彈跟蹤系統”。 鷹可以在幾千米的高空準確無誤地辨別地面上的動物,這是因為它的眼部結構比較特殊。人類每只眼睛的視網膜上都有一個凹槽,叫做中央凹。而老鷹眼中的中央凹卻有兩個, 這兩個中央凹的作用不同, 其中一個專門用于接收來自鷹頭側面物體的像, 另一個用于接收來自鷹頭前方物體的像。這樣,老鷹的視覺范圍就寬多了,能兼顧前方和側面。根據鷹眼的結構,人們正在研制“ 鷹眼”導彈系統。這種導彈系統能自動尋找、識別目標并跟蹤攻擊。 3、進一步拓展: 除了根據鷹眼的結構,人們正在研制“ 鷹眼”導彈系統以外,你還受到哪些啟發? 如果在人類的視網膜上象鷹一樣有兩個凹槽,世界將會如何變化? 將來運用技術手段在人的視網膜造出兩個凹槽,有這種可能嗎? 看來我們人類好多地方不如動物,不能象鳥一樣在空中自由飛翔,不能象魚一樣在水中歡快游蕩,奔跑速度不如狗,打斗力氣不如虎。人類憑什么能成為動物界的統治者呢 啟發學生回答:憑大腦,憑學習,人類把幾千年知識在幾年十幾年中繼承過來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知識總量幾年就要翻一番。 教育學生:人與人之間有競爭,而且可能很激烈,能否立于不敗之地,在于不斷學習。 生產生活中還有哪些產品的結構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結構的啟發而產生的? 羊毛衣,潛水艇……。 讓學生閱讀案例:魁北克大橋的坍塌。 大橋坍塌的原因是什么? 擅自改變橋的結構。 在社會領域,也普遍存在著結構現象。 一篇文章的內容結構影響文章的表達與質量, 一家企業的人員結構關乎企業的運行與效率。 請分別列舉自然界、技術領域、社會領域給你印象較深的有關結構的事例?(四)學習“2 結構與力” 1、(板書)【2 結構與力】 從力學角度來說, 結構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 2、分析一塊豆腐的受力情況,講解應力概念。 當一個結構受到外力作用時,內部各質點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發生改變, 產生一種抵抗的力 , 稱為內力。應力達到某一極限值時, 結構就會遭到破壞。用公式表示應力為σ =F/s, 其中 ,F 是內力 ,S 是受力面積 , σ是應力。 3、講解構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壓力、剪切力、扭轉力和彎曲力。 4、案例分析:人坐在椅子上, 椅面受到的力;行人和車輛通行的橋面受到的力。 5、指導學生概括五種基本受力形式:拉力 物體所承受的拉拽力壓力 擠壓物體的力剪切力 兩個距離很近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體上的平行力扭轉力 反方向向物體兩端均勻施力 ,使物體發生扭轉形變的力彎曲力 作用于物體 ,使它產生彎曲的力 學習椅面、簡易橋梁的受力分析案例,分析結構是如何承受力的。 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結構的建筑物的圖片。(五)指導學生做“紙板承受壓力試驗”: 比較不同形狀的紙板承受壓力的大小。 試驗準備、試驗過程(略) 回答問題: 1.哪種情況下紙板的抗壓能力最強 2.舉例說明這一結論在實際應用中有什么意義。 3.如果把紙板折成瓦楞狀,試驗結果會發生什么變化 (六)探究:觀察右圖,說明石磨的推桿為什么要用一根繩子吊起來。 進一步挖掘:石磨在推動過程中,繩子在空間的軌跡是一個什么圖形??。ㄆ撸┱n后作業:p011 練習1、2題七、教學反思: 我反思本課時的閃光點主要有三點: ?。ㄒ唬滩倪M行了挖掘。顧建軍主編的江蘇教育版的教材精選了一些很好的案例。“鷹眼與導彈跟蹤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很值得深挖。我讓學生自學了這個案例之后,并不是要學生回答案例中的相關知識就完事。而是要學生討論并回答三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研究鷹眼的結構?這個問題較易回答,通過對鷹眼結構的分析研究把成果運用到技術領域,開發出新的產品,如導彈跟蹤系統,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在人類的視網膜上象鷹一樣有兩個凹槽,世界將會如何變化。問題一提出,教室里非常安靜,隨后課堂氣氛開始活躍,同學們議論紛紛,幾個同學迫不及待地回答: “人會具有老鷹的辨別力”。 “人會變成‘超人’”。 “會出現新的犯罪”。 ……。 第三個問題是:將來運用技術手段在人的視網膜上造出兩個凹槽,有這種可能嗎?課堂氣氛進一步活躍,又是幾個同學搶著發言: “有這種可能,現在我們能夠破譯人的遺傳密碼”。 “可以通過把老鷹的基因移植到人體上來,使人類視網膜具有兩個凹槽”。 ……。 課上到這里我仍然繼續發揮:“看來我們人類好多地方不如動物,不能象鳥一樣在空中自由飛翔,不能象魚一樣在水中歡快游蕩,奔跑速度不如狗,打斗力氣不如虎。人類憑什么能成為動物界的統治者呢 學生回答,憑大腦,憑學習,人類把幾千年知識在幾年十幾年中繼承過來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知識總量幾年就要翻一番。然后乘機教育學生,人與人之間有競爭,而且可能很激烈,能否立于不敗之地,在于不斷學習。 ?。ǘ滩倪M行了拓寬。高一學生已對物體受力分析有了較好的基礎,我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當在一個水平桌面上的A物體上面加上一個B物體時,A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與未加B物體前一樣仍然是零,從所受的合外力來看似乎與它上面不加B物體是一樣的。這時我提出問題,對于A物體來說,上面加了B物體,難道真的對它沒有影響嗎?學生回答有影響,然后我再問,會影響到A物體的什么,引導學生回答出“架構形態”。如果A物體是塊豆腐,上面的物體又很重,那么它原來的架構形態將不復存在。在這里,我通過對教材進行了拓寬讓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架構形態。同時進一步指出,物理學與通用技術研究力的角度不同,物理學往往研究外力,把物體當質點,哪怕是地球,在研究它繞太陽轉動時,仍把它當作質點。而技術學則關注一個物體內部受力情況。 (三)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探究石磨的推桿為什么要用一根繩子吊起來時,我進一步提問,石磨在推動過程中,繩子在空間的軌跡是一個什么圖形?啟發學生回答出“圓錐形”,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技術空間想象能力。 不足的是在小試驗中給紙板加壓的重物不規范,也未對重物的質量進行測量,應盡快建立試驗室,購足試驗儀器,為教師教學提供方便。八、案例點評: 拓寬深挖法就是通過適當的講授,拓展教材的廣度,挖掘教材的深度。徐老師這節課除拓展教材的寬度外,還挖掘了教材的深度。徐老師通過分析一塊豆腐的受力情況,講解“架構形態”和應力概念,對教材進行了拓寬。通過“鷹眼與導彈跟蹤系統”的案例分析,對教材進行了深挖。通過探究石磨的推桿為什么要用一根繩子吊起來,啟發學生回答石磨在推動過程中,繩子在空間的軌跡是一個“圓錐形”,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技術空間想象能力。從以上生動的例子可以看出,通用技術教師教學的創造性首先體現在對教材的處理上。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該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導演對劇本的處理是一種再創造,與此同理,教師并不是教材和參考書的 “留聲機”,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和藝術的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這就是一個教學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