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地質版)一、教學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通過大量豐富多彩的實例,展示了技術起源的歷史場景,深入淺出的解釋了技術的內涵,辨證的分析了技術的兩個重要屬性,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并且文字、圖片等資料的大量使用,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2、教情分析由于是通用技術的第一節課,教師在課前應搜集足夠的教學資料,以便在教學過程當中根據課堂情況,隨時穿插引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實現教學目標。通過教學要讓學生明確課程意義、內容、要求和學習方法。為達上述目標,教師要用親切、充滿激情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進行講解。并要適當組織課堂討論,以便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的疑問,達到提高認識的目的。3、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剛開始高中的學習生活,將面對新環境,新課程,通用技術更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課程,會給他們帶來很多的懸念,如果能對他們的這種疑問給以恰當的引領,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極好契機。二、設計思路該節是通用技術課的第一節課,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采用教師講授,媒體演示,任務驅動,學生自主思考、合作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策略。首先通過媒體演示案例,接著設置任務,讓學生自主思考,發現和回答問題,然后進行分組合作討論,形成結論,最后教師總結評價,解決問題。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能聯系生活、生產實際說明技術是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表現。(2)了解技術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3)理解技術的內涵是隨時代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不斷擴展深化的,能舉例說明技術是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經濟增長的主動力。。(4)理解什么是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2、過程與方法(1)先舉例(拋磚引玉),然后由學生自主探討周圍不斷出現的新技術、新發明以及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而引起學生對學習技術課的興趣,并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觀察生活的能力。(2)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某些技術產生、發展的案例,理解技術是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3)列舉近代工業技術發展歷史,從而理解技術的內涵。(4)由學生對比舉例,發現生活中符合以及違反技術自然和社會屬性的事例,從而更好的理解技術的兩個屬性。3、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展現技術是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狀態,提高學生學習技術課的興趣。(2)通過讓學生自主的發現生活中的小困難,提高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3)通過展現人類不斷克服困難改變生存狀態的過程,增強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興趣和信心。四、重點、難點本節教材重點是技術的產生。難點是技術的內涵;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五、教學器材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實物展示平臺六、教學過程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古至今,人類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不斷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遠古的時候,人們在冬天只能身披樹葉難抵御寒冷,只能躲避在簡陋的山洞,只能吃生肉,這些困難都嚴重的影響人類的生存質量(投影原始人類生活想象圖)。那么人類又是如何從原始野蠻的狀態發展到如今高度文明的社會呢?一、技術的產生老師:聰明的人們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是如何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的呢?學生:發明制作衣服抵御寒冷,建造房屋遮風避雨,學會用火,食用熟食。老師:當這些目的都達到了,人們又發明各種時裝、建筑物和美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幻燈投影(圖略):原始人類生活想象圖 學會用火 多樣美食建造房屋 豪華建筑縫制衣物 漂亮服飾老師:課本中也舉出一些人類通過發明新技術改變自己生存狀態的例子,請同學閱讀總結回答。學生:為了更方便有效的記錄傳遞信息,發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為了能夠飛上天空,發明了飛機。老師:這是課本中的例子,同學們討論下,看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同學們分兩組討論,看哪個組舉出的例子多。(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為了方便出行,發明馬車,又發明汽車。學生:為了能在水面活動,發明了船。學生:為了方便聯系,發明電話。……老師:同學們總結討論一下這些事例,看這些技術的產生到底是為了什么呢?學生:飛機是為了能上天,船只是為了能下海,這些技術的產生都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老師:很好,技術的產生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具有目的性,技術的產生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需求和愿望促使人類發明新技術改變自己的生活!(設置任務,激發興趣)課下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還沒有徹底解決的難題在困擾我們,需要發明哪些新技術才能解決這些問題,試一下,看咱們自己能不能搞一些小發明、小創造來解決這些問題,美化我們的生活呢?二、技術的內涵老師:剛才我們討論了技術的發源,那么到底什么是技術,技術的內涵又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回顧一下人類社會一些主技術發展的主要階段。幻燈投影:時間 13—15世紀 18—19世紀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中葉事件 中國四大發明 紡織機械,蒸汽機發明。 內燃機,電機發明。 核能,航天,生物,信息網絡等技術影響 影響世界科技發展。 歐洲第一次技術革命。 第二次技術革命。 對技術內涵理解到新的高度。(幻燈投放相應圖片)技術源于希臘文,意思是對造型藝術合應用技術進行討論。它伴隨著人類的勞動而產生,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不斷發展,其內涵不斷擴展,人們對技術的認識也不斷深化。老師: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應該怎樣理解“技術是伴隨人類勞動而產生的”這句話?學生回答或老師總結:人類在勞動中總想不斷提高自己生效率,就要通不斷過改進原有技術,發明新技術。技術也就伴隨著人類勞動而產生。這就是技術產生和發展的本質。總結:回顧技術發展的歷程,人們通常認為,技術是指人類為了滿足社會需要,遵循自然規律,在長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技巧合手段,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創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環境的方法、手段合技能的總和。這就是技術的內涵。三、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老師:在近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曾經有一段時期,好多科學家瘋狂的追逐一種叫永動機的技術發明,認為它可以不耗費任何資源,而不斷向人類社會提供能量。同學們考慮,為什么科學家要去發明這樣一項技術呢?永動機模型(圖略)學生:人類社會發展迅速,無論是生活還是工農業生產都需要大量的能力支持,而現有的技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所以才要去發明這樣的技術。老師:那么可以簡單的總結為這是人類社會的需要。但是這種技術最終未能成為現實,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它違反了自然規律,不符合自然界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老師:正確。原因同學們在物理學的學習中都研究過,“永動機”違反自然規律,在這里,我們說它不具備技術的自然屬性!那么同學們還能舉出違反技術自然屬性的例子嗎?下面分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古代的煉金術士試圖用化學的方法把其他的物質轉化為黃金,這是違反科學原理的,還有尋求長生藥的煉丹士!學生:前段時間有人宣稱他有把水變成油的技術,這也是違反自然屬性的!……老師:很好!通過理解技術的自然屬性可以在生活中辨別那些騙人的偽科學。下面就由同學們總結一下什么叫自然屬性。學生:技術是對客觀規律的應用,任何技術都必須符合自然規律,這就是技術的自然屬性。老師:剛才講了很多違反技術自然屬性的例子,下面由同學們再舉出一些合理利用自然規律,符合自然屬性的技術事例。(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利用植物生長規律和自然環境條件,建立立體生態農業體系。學生:利用太陽能發電,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學生:利用萬有引力使衛星能圍繞地球運動。……老師:剛才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很好的反映了技術的自然屬性。下面同學們再分析下面的圖片。(投放黃河奔騰、蝗蟲飛舞、農田干旱的圖片資料)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們的國家一直承受著各種自然災難,黃河泛濫改道,有些地方被稱做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鬧蝗災,農田顆粒無收;干旱更是困擾著靠天吃飯的中國農民。然而這一切在新中國成立后都有了巨大改變。(投放黃河水利工程、豐收農田、農田灌溉系統圖片)同學們分析下,為什么解放前后我們國家有如此巨大變化呢?(學生討論)學生:我們科學技術發展了,可以有辦法阻止災害發生。學生:人民是國家主人,自然災害受到高度關注。學生: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減輕自然災害的愿望很迫切。……老師:解放前人們也期望好的生活,為什么這些問題無法解決呢?學生:以前科學水平達不到!學生:舊社會十分腐敗,災害得不到關注。老師:很好!從這個巨大的反差我們可以看出,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應用要受社會條件的制約,并且,它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這就是技術的社會屬性。同學們還能舉出體現技術社會屬性的技術案例嗎?(學生討論)學生:人體器官移植技術,可以延續病人生命。老師:對,這種技術在科技水平達到后才出現,雖然病人一直都需要,但這是在以前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學生:建立三峽水電站。老師:這即可以滿足人們用電需要,還能減輕長江的水澇災害,滿足了社會的要求。……老師:同學們,剛才雖然是把技術的兩個屬性分開來說的,但是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它們都是同時具備兩個屬性。任何的技術都是同時具備這兩個屬性,缺一不可!也就是說任何技術既要符合自然規律,又要滿足社會需要,還要受到社會條件制約!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探討知道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了解了技術的內涵,分析了技術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這些都為我們學習下面的技術課打下了基礎。希望同學們課下完成以下任務。課下作業:1、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小問題,看能不能憑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發明一些實用技術,把你的想法寫下來,為下面的學習做準備。2、搜集資料(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查找符合(或違反)自然規律的技術事例,進行分析,寫出簡單的調查報告。七、教學流程1、導入:創設情景,由學生想象技術起源時的歷史場景。2、老師提問,學生思考人類為了改變生活發明了哪些技術,這些技術都滿足了人們的什么需求,從而導出“技術的產生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需求和愿望促使人類發明新技術改變自己的生活”。3、通過展示人類社會技術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讓學生理解“技術是伴隨人類勞動而產生的”,并進一步闡明技術的內涵。4、通過永動機的例子,并由學生自己思考舉出類似的例子,說明技術自然屬性的意義所在,然后再由學生思考符合自然規律的、成功的技術實例,進而加深理解對自然屬性的理解;通過蝗災、干旱、澇災等自然災害的減少,說明技術社會屬性的意義。最后總結說明技術的兩個屬性缺一不可。5、課堂小結,簡要總結所學內容——技術的起源、內涵和兩個屬性。6、布置課下作業,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八、教學參考《技術與技術1教師用書》 地質出版社《高中物理教科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 山東教育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 岳麓版九、對課堂效果的分析1、技術分析:⑴這是通用技術的第一節課,必須想辦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要展示大量生動的實例;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己去發現、探討,由于是第一次接觸這類課程,老師必須對學生的討論、研究作好引導工作,避免走錯方向,從而形成好的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⑵通過案例引導出知識點,根據情況可以由學生概括,也可以由老師總結,這都需要分析不同知識點的特點。⑶布置適當的課下任務,不在于強迫學生完成作業,而是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為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2、評價分析:⑴通過這堂課,學生能夠提高學習通用技術課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⑵學生在技術的起源,技術的內涵與概念,技術的屬性等方面能作到基本理解和掌握,并能夠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⑶學生能夠熟悉這門新的課程的學習思路和方式,不再有陌生感,從而消除對新事物的恐懼,降低學習時的緊張程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