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技術世界中的設計》教學設計(共4課時)浙江省海寧中學 方 興第4課時§2.3 技術試驗及其方法(2)一、教材分析《技術試驗及其方法》是蘇教版教材的《技術與設計1 》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技術試驗是技術設計中重要的課程內容、是技術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技術探究中一種重要的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設想、安裝、測試、調試、測量等簡單的技術試驗過程,學會簡單的技術試驗方法,理解技術試驗在技術發明、技術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術試驗能力”的同時,感受技術試驗是一種重要的技術方法。本節課重要學習技術試驗的實施方法以及試驗報告的撰寫。二、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能夠進行簡單的技術試驗,掌握結構造型影響結構強度,掌握承重測試的方法并能寫出科學、規范的技術試驗報告。2. 過程與方法:技術試驗的實施和呈現,引入——演示——學生活動——學生交流——教師總結。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技術試驗中體驗學習樂趣,引導學生創造、思考、觀察的能力,形成認真嚴謹的態度、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利用技術的相關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增強對技術未來的信心;并積極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增強民族自豪感。三、學情分析雖然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但實踐操作還是比較活躍的、激情比較高的。他們雖然對物理中所學的力學知識有一些了解,但是很難與具體實際中的事物聯。系起來在學生對中學的理、化、生等學科的學習中,學生對科學實驗已經很了解,知道科學實驗目的在于甄別真偽,但對技術試驗是很陌生的,甚至將兩者等同起來。他們不知道技術試驗目的在于選擇和優先,是一種很重要的技術方法,進行簡單的技術試驗,并能寫出科學、規范的技術試驗報告。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不能將技術試驗和科學實驗兩者很好的區別開來,這成為本節內容教學上的難點。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學生活動,掌握結構造型影響結構強度,能夠進行簡單的技術試驗,并能寫出科學、規范的技術試驗報告。2. 難點:學生試驗,掌握承重測試的方法,技術試驗的實施以及試驗報告的撰寫。五、教學策略學生活動,掌握結構造型影響結構強度。學生試驗,掌握承重測試的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設想、安裝、測試、調試、測量等簡單的技術試驗過程,學會簡單的技術試驗方法,理解技術試驗在技術發明、技術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術試驗能力”的同時,感受技術試驗是一種重要的技術方法。技術試驗的實施以及試驗報告的撰寫。六、教學準備1. 電教設備:多媒體、投影儀2. 教具及實踐器材: A3白紙、剪刀、固體膠,兩張凳子、若干鉤碼、掛籃、細繩等。七、教學過程(一) 引入新課:【復習舊知導入】 1. 什么是技術試驗?2. 舉例指出技術試驗的重要性。3. 根據目的的不同對技術試驗進行分類,可分為哪些?4. 技術試驗的方法有哪些?學生回答,大家體會,教師點評。(二) 進行新課:【板書】§2.3 技術試驗及其方法(2)1. 技術試驗的實施【學生活動】 李寧自己動手制作了一個小板凳,并進行了檢驗小板凳承重力和穩定性的小試驗,請同學們分析,如何檢驗小板凳承重力和穩定性?你們進行技術試驗時所用的方法是哪一種?測試內容 試驗方法穩定性 親自坐在椅子上感受一下舒適度 放一些重物在椅子上,看是否能承受結構強度 用手左右晃一晃,看是否穩固技術試驗的實施包括制定試驗計劃、抽取樣本、進行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等幾個步驟。在實施技術試驗之前,必須對試驗過程作周密的設計。“采取哪些試驗方法?”“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情況一旦發生如何應對?”------這些都需要在試驗實施之前做到了然于胸。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技術試驗的順利實施。課堂試驗探究【演示1】 教師拿出一張A4白紙,放在事先準備好的兩兩盒粉筆盒上(相距15cm),在上面放鉤碼,觀察;這兩下,再放鉤碼,觀察;拿出,瓦楞形折紙,放鉤碼,觀察。同樣一張紙,只是做了折疊,承受力的能力變化卻如此之大?【演示2】 在講臺上放置兩張凳子,然后將瓦楞形折紙再加一個矩形外套,架在兩張凳子(相距15cm)之間,用吊盤中央放重物進行試驗,觀察。【總結】 結果我們每位同學都知道,一張紙,只是做了折疊,承受力的能力變化卻如此之大。由這個簡單的試驗引出今天活動的主題——紙制橋梁的承重試驗,希望同學們認真思考,仔細制作,設計出自己最完美的紙制橋梁結構。【學生活動】設計要求:1. 承受盡可能大的力。2. 橋梁的長度至少200mm,寬度至少30mm (A4紙(29.7×21cm)有尺),厚度、外形都不限。3. 只用所給的2張A4紙制作,不可以加紙,2張A4紙的邊料可以做填充物,不可以加其他任何填充物。4. 粘紙時,只能用桌上所給的固體膠。【進行試驗】 在兩張凳子(相距15cm)之間,用吊盤中央放重物進行試驗,觀察,記錄各組的最大承重力。比較。【學生介紹】 試驗完成后,最好安排由得分優秀的小組介紹他們作品的制作方法。然后教師與學生一起仔細研究,討論這些橋梁結構的特點,并分析出這個橋梁模型結構為什么會有比較高的承受力的原因。【教師點評】 承重大的組,觀察仔細,勤于思考,善于找到解決事物的關鍵所在;承重較小的組,發展空間尚在,潛力巨大,經過努力,一定會設計出更合理的紙橋。【拓展1】 制作紙質橋梁不是最終目的,(1)出示紙箱紙板截面,觀察結構;(2)出示礦泉水瓶,觀察結構;(3)出示鋁合金窗框截面,觀察結構。總結:物體的結構造型對強度有很大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例都是通過改變物體的結構造型來增加物體的強度的。【拓展2】 試驗完成后,如果大多數學生都有比較高的學習興趣的話,教師可以把這個活動繼續深入下去。我們可以再發給學生2張A4紙和幾根普通的白線(選擇彈力較小的線),讓學生回家后用這些工具重新設計和制作一個橋梁模型,再來測試一下,哪個小組的作品結構是最好的。2. 技術試驗報告的寫作技術試驗報告是技術試驗工作完成后應當形成的成果,其項目包括試驗目的、試驗準備、試驗步驟、試驗記錄、試驗總結等。試驗報告的文字應力求簡明扼要。試驗記錄作為試驗的原始記錄,應該是完整和真實的。記錄內容應包括試驗的全過程,當試驗現象反常時,應做出明顯標記,作詳細的記錄。教師試驗結束,學生分別對本組所確定的試驗方案進行試驗,試驗結束后,學生根據本組的試驗情況,課后提交一份技術試驗報告。【討論】 技術試驗報告的格式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技術試驗內容或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試驗報告。自己確定一個技術試驗內容,并嘗試設計該試驗的報告。3. 技術試驗在設計中的作用在技術設計活動中,技術試驗是必不可少的。在技術設計后期,進行綜合性的整體試驗可為設計的評價提供準確、客觀的數據,此時,技術試驗更是必要。通過試驗可以發現問題、深化認識、推動技術設計的發展。以臺燈設計為例,我們可以通過光照度和反光性的試驗來解決性能的設計問題,通過穩固性試驗來解決結構的設計問題,通過材料絕緣測試來解決設計的安全性問題。(三) 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2.3 技術試驗及其方法(第2課時)1. 技術試驗的實施2. 技術試驗報告的寫作試驗名稱:試驗目的:試驗準備:試驗過程:試驗總結:3. 技術試驗在設計中的作用八、課內練習及作業布置(見試題精編)(注意:課堂練習完成后通過投影儀投影,交流反饋,教師點評)【課后練習】 高二(1)班的氣象興趣小組決定設計制作一個統計降雨量的小儀器——降雨量度量器,并用其進行降雨量統計的試驗。請為他們設計一份試驗報告。試題精編1. 如圖所示是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需要在全國進行傳遞(包括登上珠穆朗瑪峰)。如果對火炬進行外界環境適應性試驗,那么不需要進行的是( )A.防風試驗B.高原試驗C.高溫試驗D.雨中試驗2. 在手機開發過程中,需要對一些零部件進行性能試驗,下列針對手機按鍵的試驗項目不必要的是( )A. 按鍵表面的耐麿損試驗B. 按鍵可承愛的按擊次數試驗C. 按鍵材料的耐超高溫試驗D. 按鍵表面的觸感試驗3. 為了比較兩根材質、橫截面積、長度相同,但橫截面形狀不同的木棍強度(如圖所示),下列試驗過程中不必要的步驟是( )A. 分別將木棍的兩端擱在桌子上B. 分別在木棍的中間掛上鉤碼C. 觀察并記錄木棍斷裂時所能承受的鉤碼質量D. 計算兩根木棍所能承受的鉤碼質量平均值4. 分析題 李琳準備在房間里放置一個落地式書架,可利用的空間尺寸為長1000mm、寬500mm、高2800mm。請用已刨削的杉木板為主要原料,為李琳設計、制造一個書架。在不借助任何工具和設備的情況下,設計一個技術試驗方案,測試其穩定性。請完成以下技術試驗方案,在有“ ▲ ”處填上相應的內容。5. 分析題 雨傘是我們生活中常用品(如圖所示),但雨傘的種類多,質量與價值也各不相同。請你設計一個簡單的試驗方案,檢測雨傘的性能。試驗名稱: ▲試驗目的: ▲試驗準備: ▲試驗方法:①抗風性能試驗: ▲②防水性能試驗: ▲試題精編參考答案: 1~3 C C D 4.書架結構造型與穩定性的關系的試驗報告 ; 探究書架的結構造型與穩定性的關系;將書本疊放在書架上部隔板的左側或右側,用手摁住書架左、右方向中間位置稍用力搖晃,書架應無明顯晃動;書架下部柜里不裝書,上面的隔板上擺滿書,前、后稍用力搖晃,書架應無明顯晃動。5.試驗名稱:雨傘性能試驗;試驗目的:測試雨傘性能;試驗準備:待測雨傘、水、水盆等;試驗方法:抗風性能試驗:撐開雨傘,握住傘柄,舉高后用力快速向下拉,觀察雨傘是否翻轉或變形,并作記錄;防水性能試驗:撐開雨傘,在雨傘傘面上潑大量的水,或者在大雨下撐傘,觀察雨傘是否漏水,并作記錄。教學體會在進行技術試驗教學時。我不讓學生立刻就到通用技術教室做試驗,那樣很多的學生就會亂搞,根本不知道去做什么,混過去就下課走人了,課堂教學亂哄哄,效果極差。我在做試驗之前,先分組討論試驗的過程與方法,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并寫出試驗的方案。學生大多數都能夠設計出試驗的方案,并能夠說出試驗時應注意的地方。只是在進行分組試驗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的試驗過程都有不合理之處。比如伸出臺面的構件長度不相同,構件的連接方式不相同,構件的周長也不太相同。因為構件的形狀在制作時不夠規范,試驗的結果有很多種情況。我都讓學生從試驗過程中找出導致試驗會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這點要比讓學生簡單地做完試驗要重要得多,至少通過過程的分析,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試驗態度,從而讓他們樹立科學的試驗觀。紙橋的制作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活動,成本低廉,技術含量卻很高。學生在設計和制作時,可以有很多的方案,可以有效的開拓學生的創新意識。另外雖然同學們都知道橋梁是由橋面、橋墩等組成的,也知道橋梁的承受力與橋面形狀和所用的材料有關。但是由于學生平時較少接觸“壓力”、“形變”、“承重”等實際問題,所以他們雖然對物理中所學的力學知識有一些了解,但是很難與具體實際中的事物聯系起來。通過本次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觀察到什么樣的形狀是最可以承受重量。教學是一件“遺憾”的事,預先思考的在實踐時有很大出入,本來想學生承重試驗后,再讓較好的組別進行經驗介紹,結果到下課了,試驗還沒有結束,拓展內容也沒有進行。1.考慮不夠周全,應該規定寬度。2.其他班級安排,一節課制作,一節課試驗與練習。3.制作時先講清方法與試驗規則。4.學生活動的氣氛還是值得肯定的。5. 本次活動時間約需60~75分鐘,建議先安排設計和制作,第二節課再次完成測試、試驗報告,效果可能比較好,時間也會比較寬裕。試驗名稱: ▲試驗目的: ▲試驗準備:若干書本、書架試驗過程:①把書架放置在平整處,前后、左右方向用手輕輕搖晃,書架應無明顯晃動,否則應重新防止書架;②將書本疊滿書架的每一格;③檢驗左右方向的穩定性: ▲④檢驗前后方向的穩定性: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