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簡單結構的設計教 材:(鳳凰國標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通用技術(必修2)文檔內容:簡單結構的設計章 節:第一單元 結構與設計 第三節 簡單結構的設計課 時:第一課時作 者:錢一千(無錫市第一中學) 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目標(1) 理解并鞏固結構的涵義、結構與力之間的關系。(2) 能熟練分析一個簡單結構應考慮的主要因素。(3) 能夠對紙結構進行合理的結構分析,并設計一個簡單紙結構。(4) 能制作一個簡單紙結構模型。2. 過程與方法目標(1) 設計過程中,能充分認識不同紙結構承重性能的差異。(2) 在制作過程中,能夠對影響紙結構的各個因素進行合理的分析與恰當的修正。(3) 能制作承重性較好的紙結構,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 形成和保持學生了解結構,研究結構的興趣與熱情。(2) 體驗解決問題過程的艱辛和獲得成功的喜悅。(3) 認識技術的創造性特征,培養勇于創造的個性。 二、教學重點完成簡單紙結構的設計,選擇合適的紙結構形狀和連接方式搭建紙結構模型。 三、教學難點選擇合適的紙結構和連接方式搭建紙橋結構模型。 四、教學方法教授、任務驅動、小組合作。 五、設計思想1.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第三節《簡單結構的設計》。這節內容有兩個方面要求:一是能夠對所做的結構進行簡單分析,熟悉設計一個簡單結構所應考慮的主要因素;二是進行一個簡單結構的設計,繪制設計圖并制作模型或原型。分析教材本單元的前后章節——《常見結構的認識》、《穩固結構的探析》,這些章節中涉及到結構與力、結構的類型、結構的穩定性、結構的強度等知識點與本節課有很強的延續性,因此本節課重點應放在如何在設計簡單結構的過程中,結合這些知識點,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出既符合要求又各具特點的簡單結構。2. 設計理念簡單結構的設計,關鍵在于這個簡單結構——“載體”的選擇。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選擇簡易相框的制作,在實際教學中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所以必須另選一個新的“載體”來制作簡單結構,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對結構設計的興趣。因為是結構設計,所以我很自然就會考慮到結構的承重,考慮到成本和制作的難易程度,我決定選擇紙材料,設計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紙結構,放棄木塊等其他材料的結構制作。紙張本身很柔弱,但是用紙張做出來的紙結構卻能承載一定的重量,這充分說明了結構設計之功效,而且也能體現結構與力的關系。同時我要學生明白,高中同學制作紙結構要進行一定的研究,怎么樣才能讓我們設計的紙結構用紙量少、承載重量高;怎么樣才能設計出承載比高的紙結構。為此,我們確定了紙結構制作的設計要求:制作梁式結構的紙板,整個紙結構必須全部使用普通A4(或16K)紙,最終設計出的紙結構用紙量應在3張以內。紙結構的連接只允許使用普通的膠水或雙面膠(膠水只能起到輔助連接,不可用來承重,所以不可使用乳膠等)。紙結構在主要受力面內應滿足幾何不變性,跨度要求15cm以上,寬度7cm以上,放置在2塊等高的木塊上,最低承重要求為一灌滿沙的沙盒(豎直放置于紙板中央保持穩定狀態,每個沙盒重約600g),在此基礎上承載比越高越好(可做破壞性試驗,看壓多少塊沙盒把紙板壓垮)。同時考慮到這堂課為紙結構設計第一節課,在讓學生大致了解紙結構制作過程的同時,讓學生摸索掌握制作紙結構的技巧,為后面學生制作紙橋等其他紙結構作好相應準備。3. 教學策略設計紙結構設計的要求并非這節課才提出,而是在結構設計的第一節課就已經提出,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前面知識的同時進行思考,本節課則是對紙橋制作進行具體指導。(1)首先對紙張的性質進行相應分析,讓學生掌握紙張的特點——抗拉性能強、抗壓性能弱。(2)由紙張的特點引出紙結構要承重就必須揚長避短,設計合適的結構提高抗壓性能,才能承受一定的重量。不同結構的承重能力不同,追求的目標是紙結構的承載比應該盡可能大。(3)紙結構形狀的選擇很重要,不同結構的紙結構抗壓性能不同,引導學生自己探討選擇合適的形狀。(4)紙結構的組合連接方式有多種,好的組合連接能夠有效提高紙板整體結構的強度。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合適的組合連接方式。(5)學生自主設計承重紙板,分成小組討論后形成小組方案。(6)小組制作紙板。(7)教師及時介入,通過對比介紹部分小組的作品,引導學生反思對自己的設計進行相應調整。(8)在學生完成作品之后進行作品的簡單測評,即選擇部分小組作品對其進行承重測試,對于測試的結果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調整修改原有設計。(9)教師指導學生思考,紙結構還能有什么應用,怎么設計?(為后續紙橋制作作準備)4. 學情分析高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的物理力學知識和動手實踐的基礎,制作紙結構完成情況應該普遍較好。但是由于是第一次接觸紙結構設計,很多很好的結構設計往往在制作過程中會因為設計與制作的脫節而“流產”。但是不斷地修正設計——動手制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創新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用心的學生都能體會到自己設計的樂趣。限于學生對紙結構認識的不同、掌握結構設計水平能力的不同,學生們最終制作出的紙橋完成設計要求的結果差異性也很大。動手能力強、思維靈活的同學更容易設計出承載比較高的作品,這樣可以讓他們把自己成功的經驗向其他同學們分享。動手能力較弱、思維比較遲緩的同學可能更多地體驗解決問題過程的艱辛,這個過程同樣是一份可貴的經驗,而且他們對結構設計的理解尤為深刻。 六、教學準備1. 教學資源的準備多媒體教學設備、通用技術專用教室、教學課件PPT、各類工具、普通A4紙張、膠水等。2. 教學課件的準備教學課件比較簡潔,多以直觀的圖片來說明,抓住關鍵知識點,突出中心。 七、教學過程1. 提出問題([圖片]介紹兩個事例:(1) 一把紙結構制作的椅子上能坐人。(2) 一位日本設計師在法國用7.5噸紙造了一座紙橋,能同時站立20人。——引入新課。)老師提問:平常你所了解紙張的特性是什么?(柔弱)為什么柔弱的紙張搭成的紙椅、紙橋能承受這么重的重量?(由學生回答中引出)因為紙椅、紙橋的結構,設計師設計的獨特的結構能承受這樣的重量。我們如何來設計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紙結構?老師:我們來具體研究一下紙張的特性。(板書+課件)對于架在兩個橋墩上的紙板,當中間放一個重物比如砝碼,它受到砝碼向下的壓力以外,還受到兩橋墩向上的支持力。綜合作用下橋面會發生彎曲形變,并產生相應的應力。在彎曲的過程中,紙橋的上表面處于彎曲的內層,受到向內的擠壓力;紙橋的下表面處于彎曲的外層,受到向外的拉力(如圖);紙橋的兩個側面由于上下受力方向不同,必然會彎曲。(引出結論)紙本身具有較強的抗拉能力,但抵抗壓力能力很弱。也就是說,在紙板承受砝碼重力的時候,首先被破壞而出現折痕的是受到擠壓力的上表面,這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要想紙橋能夠承受一定的重量,設計合理的承重結構,就必須揚長避短,提高紙張的抗壓能力,發揮紙張的抗拉能力,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2. 理論探究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紙張的拉力表現得非常驚人。用紙張的一端掛上重物(可用兩塊磁鐵吸引夾住紙張),拉住紙張的另一端可以輕松將重物提起。而同時,紙張的抗壓能力相對來說表現的極為特殊。將一張紙立在桌子上是很困難的,但是把它折一下,或者卷成圓形,不但能立起來,而且還能在上面壓一小塊重物,也就是說,通過折邊或卷成圓弧形可以提高紙張的抗壓能力。由此,可得出結論:選擇一個合理的截面形狀對于整個紙結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合理的截面形狀是構成整個紙結構構件的關鍵。(課件展示[圖片]——一些典型紙結構的形狀)(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形狀的紙結構抗壓能力強?承載比更大?(板書對幾種基本形狀的紙結構進行受力分析)老師:了解了紙橋構件的基本情況,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構件的連接。合理的構件連接方式能有效提高整個紙橋結構的強度。(課件展示[圖片]——一些典型紙結構的組合連接)(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構件組合連接方式更牢固?更能提高整體結構的強度?3. 拓展思維老師:談了這么多紙結構的形狀和組合連接,有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紙橋構件的形狀和組合連接,如何合理搭配,才能盡可能滿足我們紙橋設計的要求,提高紙橋結構的承載比?(請學生按照設計要求設計紙板結構模型,在學案上畫出草圖)4. 實踐活動老師:我們探討了紙張的特性,簡單分析了紙結構的形狀和組合連接,也自己設計了紙板結構模型。下面讓我們自己來制作一下簡單的普通紙板結構模型。(同桌兩同學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制作)(圖示幾種簡單紙結構的制作過程)(學生動手制作,老師在旁邊進行觀察指導)5. 學生反思(選擇幾個小組的作品進行簡單評述)老師:大家都選擇了不同設計方案來制作簡單紙板結構模型,我們來看看這個小組的同學設計制作的簡單紙橋模型,他們采用的主要是什么結構形狀?如何組合連接的?(學生思考回答)能不能再加以改進?如何改進 (讓學生根據情況對自己作品進行深入思考,加以改進。各組同學之間可以適當交流經驗,取長補短)6. 測試評價(挑選幾組學生的作品進行承重破壞性測試——在紙板的中央,依次放上沙盒,直到紙板結構發生形變破壞,記下相應砝碼重量。)7. 教師指導老師與學生綜合評價:**小組的簡單紙橋結構承重性能最強。(為什么最強?)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小組選擇的是怎樣的構件形狀?構件的連接如何?怎么搭配的?老師:今天這堂課,我們自己動手制作了簡單紙橋結構模型,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結構設計。但是我們體驗到了結構設計的嚴謹與美感。最后因為時間的原因,我們僅僅選取了幾組同學的作品來進行測試,盡管我們做的只是最普通的紙橋結構模型,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同學們對結構設計的熱情與興趣。很多同學的設計很有想法,但是還不是盡善盡美,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希望同學們課后能相互探討,獨立思考、協作完成更好的結構作品。 八、教學反思這節課選擇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載體”,所以學生參與程度和熱情相當高,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得也比較扎實。然而,實際制作中,還有很多不足,總結一下有這樣幾點:1. 學生掌握的結構設計思想與方法與動手實踐能力總有差異。盡管設計的方案很好,實際制作的時候很難把設計的意圖完全貫徹到紙橋制作過程中去。2. 學生動手過程中,但是制作的工藝水準普遍不是很高,直接影響了整個紙結構的強度。3. 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是短了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面能體現出的好的結構設計并不多,需要課后深入思考后才能有更好的作品制作出來。4. 囿于老師自身的技術水平,不可能對每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最準確的指導。很多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能依靠自身摸索,最后得到的結果也未必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