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欣賞和評價典型結構設計》說課稿日照實驗高中 辛全福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內容及地位分析 選擇教材: 地質出版社 《技術與設計2》 教材內容:第一章《結構與設計》第五節《欣賞和評價典型結構設計》內容地位:通過前幾節有關結構理論的學習,學生對結構有了基本的認識,這節運用有關結構的理論欣賞評價典型結構設計,是對前面知識點的內在提升,有利于深化對結構概念的認識,為動手進行復雜結構設計打下鋪墊,也是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一個過程。《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的敘述和分析具體內容 活動建議 目標動詞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例 趙州橋 長城 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相關資料,選擇典型結構的案例,分析其結構的特點 欣賞、評價 (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案例,知道欣賞和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角度,分析其結構的特點。能從技術和文化角度欣賞和評價典型結構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比實驗探究趙州橋結構類型、受力特點。自主探究趙州橋的連接方式。經歷技術探究過程,體會技術探究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技術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領略技術世界的奧秘與神奇,關注技術的新發展,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欣賞和評價結構的能力并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三)教學重難點重點:從技術和文化角度欣賞和評價趙州橋。難點:從技術角度欣賞和評價趙州橋。原因:1、依據《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的敘述和分析2、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及知識水平3、典型結構設計的欣賞和評價是前幾節有關結構理論的應用。二、學情分析學生已經知道結構與設計的基本知識,會從表面層次欣賞和評價典型結構設計,但不能全面準確的欣賞和評價典型結構設計,尤其表現在分析結構的特點.。三、說教法在教學方法上,我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總的指導原則,結合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我主要采用了如下幾種教法:1、探究教學法 技術探究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的興趣,讓他們掌握探究的要素和特征并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過程,獲得直接經驗2、對比分析法通過拱結構與梁結構承載能力的探究,圓弧拱和半圓拱對橋基作用力的探究,通過對比學生可以自然理解趙州橋結構設計的優點和技術要求。四、說學法1.自主探究 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問題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究,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大大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2.小組協作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團隊合作,學生就更容易完成探究任務,在組內討論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刻。既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又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五、教學資源準備 1、制作多媒體課件 2、竹片、卡紙、螺母、粉筆盒、竹橋各8套六、教學過程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特點,結合高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體驗,設計教學流程如下:(一)欣賞案例導入 展示太師椅圖片讓學生欣賞和評價學生能從藝術、結構、材料等不同角度評價太師椅,教師點評,總結出欣賞和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角度,這樣導入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節課我就以趙州橋為例指導學生如何從技術和文化角度欣賞和評價典型結構。(二)新課教學 展示趙州橋圖片,對趙州橋做簡要介紹,設置懸念。讓學生認識到經過1400多年,經歷許多磨難,趙州橋仍然巍然屹立,這說明趙州橋的技術設計一定有獨到之處,從而使學生能主動從技術角度來欣賞和評價趙州橋,技術角度主要從結構類型、結構的受力分析、結構的連接方式分析1、技術角度:我在趙州橋結構類型、拱形橋對橋基作用力、趙州橋的連接方式三個技術問題上創設情景,提供器材,讓學生自主探究,理解趙州橋的設計。問題1:從形狀看趙州橋是什么結構?與梁結構有何區別?對于結構類型這個技術問題,我先讓學生觀察趙州橋并給出梁結構的橋,讓學生猜想拱結構與梁結構的承載能力的區別。然后讓學生設計拱結構和梁結構的橋,探究兩種橋的承載能力。我引導學生得出趙州橋為何采用拱結構。這一環節是通過現象讓學生猜想,實驗探究,學生得出結論,教師引導總結。培養學生技術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設計過程中思考問題的方法。(1)學生觀察(2)技術猜想(3)技術試驗(4)合作討論(5)探究結果展示,教師小結問題2:在拱型橋對橋基的作用力這個技術問題上,我先讓學生觀察趙州橋圓弧拱型與半圓拱型讓學生說出兩種橋的區別。然后提出弧拱型與半圓拱型對橋基作用力有何區別。學生運用模型自主探究趙州橋對橋基的作用力。通過這一環節的探究,使學生認識李春在設計趙州橋時為了行人方便采用圓弧拱型,但對橋基的要求更高了,我給學生介紹李春采用延伸橋臺后座的辦法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我又展示趙州橋圖片,讓學生說出趙州橋在大拱上又設計了四個小拱的優點是什么?最后總結,介紹這種敞肩型設計是李春的獨創。(1)學生觀察(2)技術猜想(3)技術試驗(4)合作討論(5)探究結果展示,教師小結問題3:趙州橋的連接方式連接方式是結構設計非常關鍵的因素,這也是教學難點。趙州橋的連接方式有兩個內容:石塊之間的連接,拱與拱的連接。我采用從提出設計課題開始到制定設計方案,繼而將設計思想用草圖表達出來,完成設計過程的模式。整個過程讓學生分組完成。通過技術設計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善于創造的精神和勇氣,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意識。(1)確定設計課題(2)制定設計方案(小組討論)(3)表達交流(在黑板畫草圖)(4)評價學生方案,評價趙州橋連接方式,優化設計方案,教師小結。以上從技術角度欣賞和評價,下面引導學生從文化角度欣賞和評價。2、文化角度學生分析,教師總結展示趙州橋的雕刻讓學生評價,讓技術所蘊含的人文因素滋潤學生的心田,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三、關注技術的新發展,運用所學知識欣賞評價現代的橋讓學生分析現在的橋,教師總結,讓學生理解最新的技術信息。通過這一環節,我讓學生知道欣賞和評價結構設計時多角度的,特別是從技術角度欣賞和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結構設計水平。(三)小結學生總結如何欣賞評價典型結構設計(四)布置作業運用所學知識,欣賞和評價上海浦東飛機場,并寫出評價報告。七、教學反思課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目標基本落實。在教學過程中,仍有少部分同學主動性差,基于此種情況,及時督促和鼓勵并對他們做出的成果進行肯定,讓他們在成就感驅使下主動參與,個別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趙州橋橋基的設計不理解,對于趙州橋連接方式的理解上不是很全面,在獨立探究階段中向教師提出了疑義,針對這些個別學生,我進行了個別的輔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