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09年度無錫市高中通用技術教學設計評比獲獎教案(三)(9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09年度無錫市高中通用技術教學設計評比獲獎教案(三)(9份)

資源簡介

《技術與設計1》第七章
§7.2工藝 教學設計
宜興市徐舍中學:蘇慶林
一、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技術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越來越耳熟能詳了。可以這樣說我們看的是技術,吃的也是技術。所以技術課程的開設對于現在的教學實情已是刻不容緩。人們生活在技術的世界里,必須了解技術。本章主要是要了解模型及其制作,而制作工藝是前提和保障,本節課重點是要讓學生知道怎樣正確使用金屬材料加工的工具與方法。考查學生對模型制作把握的準確性,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我們是一所農村中學,學生對于技術的敏感性相對來說差些,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學生家庭環境也制約他們課后的學習調查,另外還受實驗器材等硬件條件的制約,我們就必須學會因地制宜,發揮主觀能動性,揚長避短,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學目標的設計:
1.能夠結合生活中所熟知的簡單工藝,知道工藝的含義和常用工藝的種類;
2.了解金工常用的工具和設備,學會金屬材料的鋸削、銼削和鉆削等加工方法;
3.懂得工藝的重要性:工藝是產品制作的基礎;
4.能根據設計方案和已有條件選擇加工工藝、工具和設備,并能正確、安全地操作完成;
5.在講述常用工藝和工具、設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技術素養。
三、教學策略的設計:
把本節課的主要重點內容,通過設計好的問題串聯起來。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用問題帶動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內容學習。一味的照本宣科,必然是枯燥無味的。而要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必需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好問題的切入點,如果提的問題大多數都答不上來,那么這樣的問題就是失敗的,臺階一定要低些,讓大家都能夠往上走。這節課關鍵之一就是問題的設計能否引導學生學習。另外一點就是要成功設計小的動手實驗,讓學生參與進來,都能動起來,學生的興趣自然會被激發出來,在“做中學”。
四、教學媒體的設計:
用到多媒體投影儀,ppt課件,演示實驗的器材。
五、教學流程圖:
六、教學過程設計: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及預期目標 設計思路
導入新課 1、通過大屏幕投影展示幾幅生產、生活中常見的工藝產品設計圖(裝備工藝、制茶工藝、手工工藝、金屬加工工藝等)。 2、讓學生做一做安裝電話機的底板或電子計算器的后蓋等試驗;3、提出問題:為什么一些經典的產品設計會成為世界著名的產品?為什么同學們安裝電話機的底板或電子計算器的后蓋的效果都不盡相同呢? 4、介紹產品與生產技術和制造方法的相關概念,5、出示課題——“工藝 ” 學生觀看圖片后,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進入學習情境,并帶著問題進入本節內容的學習 。學生用固定螺釘按不同的順序固定底板蓋和底板。 細仔觀察在不同安裝順序下,底板蓋和底板之間的攏合緊密程度,并歸納出能使底板蓋和底板緊密攏合的操作工藝。知道技術和制造方法的不同(也就是制造工藝的不同),會造成產品的優劣; 通過常見的產品設計圖突出工藝的重要;建立初步的工藝概念。 讓學生先有親身體驗
認識工藝 工藝是指利用工具和設備對原材料、半成品進行技術處理,使之成為產品的程序與方法。材料加工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其大小、形狀、外觀或性質,以符合產品所需要的設計規格。投影綠茶與紅茶的制作過程,并提問茶葉通過加工后會出現綠茶和紅茶不同的產品呢?這茶葉的加工案例可以看出,原材料相同的情況下,加工工藝不同,即加工程序和方法不同,生產出來的產品會有很大的差別。同學們能不能例舉些生活中常見的工藝? 了解什么叫工藝并知道幾種常見的工藝。 “工藝” 常見的工藝有加工工藝、裝配工藝、檢測工藝、 鑄造工藝、表面處理工藝等。 明確工藝的概念。
案例分析與思考 1、制作一個木水桶要經過那幾道工藝?加工工藝—裝配工藝—表面處理工藝2、工藝對產品的質量有哪些影響?技術活動中加工程序與方法,即工藝,對我們的產品制作非常重要。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回答1、知道因生產的目的和功能不同,工藝可分成很多種 2、知道工藝對產品的質量 進行小組討論,知道因目的和功能不同,工藝有很多種類工藝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響產品的功能,強度以及外觀等方面
金屬材料的加工工藝 邊講邊示范1、劃線(工具:劃針、鋼尺、樣沖、材料:吹塑紙)(1)劃出基準(2)劃尺寸線(3)劃輪廓線(4)沖眼提問:劃線時劃針為什么要緊貼導向工具?2、鋸割(工具:鐵鋸、老虎鉗 材料:金屬管)注意:手持鐵鋸姿勢,鋸條安裝的正確性。操作要領:a、站位和握鋸姿勢要正確;b、推鋸加壓,回拉不加壓;c、鋸程要長;d、推拉要有節奏。起鋸方法:a、左手大拇指貼住鋸條,起鋸角要小。b、行程短,壓力小,鋸入2-3mm后才逐漸正常割鋸。3、銼削(工具:銼刀、老虎鉗、角鋼尺)操作要領:a.銼削時要注意身體和手臂動作的協調 b.在推銼過程中,左手的施壓要由大變小,右手的施壓要由小變大,使銼刀平穩而不上下擺動。4、鉆孔(工具:床鉆、樣沖、錘、鉗)注意:做到“二要二不”:操作要集中注意力,鉆孔要戴防護眼鏡,以防鉆屑飛出傷害眼睛;不準帶手套操作,以防鉆頭卷住手套而傷害手指;不能用手直接扶持小工件、薄工件,以免造成傷害事故。5、連接介紹金屬材料的連接方法(鉚接、黏接、焊接……)6、螺紋加工方法(1)攻絲方法(工具:錐頭、絲錐、扳手)底孔倒角→選擇絲錐→裝夾工件→攻內螺紋(2)套絲方法(工具:板牙、扳牙扳手、老虎鉗) 擴孔→選擇扳牙→裝夾工件→套外螺紋7、表面處理方法表面刷光→噴涂油漆或鍍層 表面處理是指在工件表面施以保護性或裝飾性處理的加工方法,不同材料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邊看老師示范邊自己動手實踐馬上行動:用3mm厚的吹塑紙制作一個8cm×8cm的正方形。制作完成后討論形成誤差的原因, 馬上行動:用手鋸鋸斷金屬管,并討論正確鋸割管狀材料的方法;經歷鋸割的操作實踐,領悟使用工具進行加工時要注意姿勢、力度、頻率與節奏等主要因素。 能夠辨別正確銼削方法。 馬上行動:在金屬板上鉆兩個相距5cm、直徑為4cm的小孔(要遵守“二要二不”安全操作規定);鉆孔完畢后,互查完成鉆孔的工件,并交流自己的休驗。 懂得根據連接件材料和使用場合的不同選合適的連接方法 學生動手操作實踐 通過金屬材料的加工工藝實踐練習,掌握模型制作中加工工藝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結提升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知道:工藝是產品制作的基礎,各種工藝都有其工藝特點和設備要求,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都要嚴格按照工藝要求來進行生產,以達到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積極參與討論,通過教師的分析總結,將知識內化。 促進學生知識內化,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課后作業 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產品技術工藝(如汽車、門窗、紙幣……)寫一份實驗報告。
七、教學反思:
我們學校原來勞技實驗的時候就做過螺紋的加工方法,在這節課中正好能因地制宜,發揮出作用。有些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盡量讓他們自己去做,一些受條件限制的,我們可以運動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補充。我們通用技術老師所教的班級都比較多,有的教十幾個班級甚至是二十幾個班級,每個班的學情都不一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盡量針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個人認為不在于多,太多了學生很難消化反倒起不到好的效果,走馬觀花。案例的選擇精些,只要能說明問題就可以。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意外情況,不如個別學生會突然提出老師都很難回答的問題,那就要靈活處理,也許這就是一個好的教學資源。有句話說得好: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活”才是教法的靈魂。
金屬材料的加工工藝
認識工藝
案例分析與思考
總結提升
課后作業
導入新課
PAGE
4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1》教學設計 
課題:正投影與三視圖
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 陸志新
(15306153769;zx2188@;中學高級教師)
一、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掌握一般技術圖樣所采用的投影方法;理解投影、正投影及三視圖成圖原理和規律;掌握簡單的三視圖的識讀和繪制。
2、過程與方法: 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入手,使學生掌握一般技術圖樣所采用的投影方法;通過一些案例、圖示等介紹三視圖的識讀、畫法;學生通過探究、實踐逐步學會規范的作圖方法和技能,能夠在平面的三視圖與實物的立體圖之間自由轉換,并且能夠表達出來。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技術交流中三視圖的作用;培養學生養成細致、嚴謹的態度。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主要教學內容:蘇教版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第六章第二節《常見的技術圖樣》之“正投影與三視圖”部分。《常見的技術圖樣》這一節是第六章《設計圖樣的繪制》的重要內容,而“正投影與三視圖”又是《常見的技術圖樣》這一節的重要內容,教材主要描述了正投影及三視圖的成圖原理,三視圖的識讀和繪制方法、規律等。本節內容也是后續內容“形體的尺寸標注”和“機械加工圖”的基礎。三視圖作為一種技術圖樣是設計交流與表達的一種重要形式。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重點掌握簡單的三視圖的識讀和繪制技能。
2、教學重點:三視圖成圖原理和規律;簡單的三視圖的識讀和繪制。
教學難點:能識讀和規范繪制三視圖。
三、教學對象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一年級學生,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和形體的表達能力,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學生對技術與設計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了技術語言的常見類型,能夠繪制草圖,識讀效果圖,但對技術設計的交流和表達還缺乏全面的、深入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與策略
本節的教學,主要采用“主導—主體”、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入手,使學生掌握一般技術圖樣所采用的投影方法;通過一些案例、圖示、動畫等介紹三視圖的成圖原理和畫法;學生通過探究、實踐逐步學會規范的作圖方法和技能,能夠對簡單的三視圖與立體的實物之間自由轉換,并且能夠準確表達。
教學媒體準備:多媒體教學設備、自制課件、有關教具等。
五、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方法、訓練設計
教 學 內 容 設 計 方法、訓練設計
[復習舊知]學校組織技術創新設計比賽,小紅準備制作一陶瓷作品,小紅可采取哪些方法來準確、完整表達她的設計意圖呢?教師根據學生作答情況簡要小結。[提問]1、什么是投影?2、物體的影子在什么情況下,能夠反映物體某個方向的形狀特征與大小?[板書]“正投影與三視圖”[板書]一、投影的概念、三要素物體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在地面或墻面上投下影子,這是一種自然現象。這種影子的內部灰黑一片,只能反映物體外形的輪廓,不能表達物體的本來面目,人們對自然界的這一物理現象加以科學的抽象和概括,把光線抽象為投影線(投射線),把物體抽象為形體(只研究其形狀、大小、位置,而不考慮它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把地面抽象為投影面,即假設光線能穿透物體,而將物體表面上的各個點和線都在承接影子的平面上落下它們的影子,從而使這些點、線的影子組成能夠反映物體形狀的“線框圖”,我們把這樣形成的“線框圖”稱為投影(也稱為視圖。另解:從某個方向正對著看物體,然后把物體的輪廓線畫在圖紙上,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平面圖形就是視圖)。把能夠產生光線的光源稱為投影中心,光線稱為投影線,承接影子的平面稱為投影面。這種把空間形體轉化為平面圖形的方法稱為投影法。要產生投影必須具備:投影線、形體、投影面。這就是投影的三要素。[板書]二、投影的分類1、中心投影 當投影中心S在有限的距離內,所有的投影線都交匯于一點,這種方法所產生的投影,稱為中心投影。2、平行投影把投影中心S移到離投影面無限遠處,則投影線可視為互相平行,由此產生的投影稱為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線互相平行,所得投影的大小與物體離投影中心的距離無關。根據投影線與投影面之間的位置關系,平行投影又分為斜投影和正投影兩種:投影線與投影面傾斜時稱為斜投影,投影線與投影面垂直時稱為正投影。[討論]1、從一個方向看物體所得的視圖能準確、真實地反映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嗎?2、使用中心投影法得到的圖形能反映物體的真實大小嗎?2、采取怎樣的投影方法,能夠確定物體的形狀特征與大小?結論:要確定物體的空間形狀,需要采用多面正投影。 [板書]三、三視圖[提問]數學上,空間點的位置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空間物體的大小又可以怎樣描述?[教師講解,學生探究]1、三視圖的三投影面體系2、三視圖的形成3、[探究]三視圖的投影關系:___視圖反映物體空間的___ 度和___度,不反映物體的___度。___視圖的上下左右對應物體的________關系 [教師小結]1、三視圖的投影規律:(1)三等對應關系主視圖與俯視圖長對正主視圖與左視圖高平齊俯視圖與左視圖寬相等(2)六向方位關系主視圖的上下左右對應物體的上下左右關系俯視圖的上下左右對應物體的后前左右關系左視圖的上下左右對應物體的上下后前關系2、讀圖的基本方法(1)形體分析法運用形體分析法看圖的基本要點是:根據投影的形狀特征,將其分解成若干部分;分析各部分的形狀、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和表面連接關系,想象出物體的空間形狀。(2)線面分析法運用線面分析法看圖的基本要點是:運用點線面的投影規律,分析視圖中的線條、線框的含義和空間位置,從而想象出物體的形狀。練習:根據三視圖,想象出物體的形狀。 [探究與質疑]教材P120有關正投影與三視圖的插圖中,在物體的三視圖上能看到“五角星、三角形、菱形”的圖形嗎?[板書]繪制三視圖的一般步驟(1)形體分析(2)制圖①選擇繪圖比例②選擇圖紙③繪制主左視圖的基準線④畫出主視圖⑤畫出45°角的斜參照線⑥分別畫出左視圖、俯視圖⑦檢查,勾畫出輪廓線⑧標注尺寸、代號、完成全圖[討論]不可見輪廓線如何表示?學生繪圖練習(P123 馬上練習)教師作課堂小結。課外作業布置。 通過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復習舊知。(主要復習技術語言的種類)學生思考、回答。導入新課。對于“投影”這一概念,教材未作詳細解釋,教師有必要補充。教師講解,注重影子、投影、視圖的關系。“投影的三要素”教材雖提到,但未作說明,教師補充。結合課件,圖片輔助說明。 “投影的分類”這一內容為教師補充,這樣學生更易理解正投影和三視圖的概念。圖片展示,輔助說明。組織學生討論。圖片展示。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小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結合課件或教具講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如有條件,可結合相關學具使用)在學生作答的基礎上,教師結合課件進行小結。結合教材P121案例分析“形體結構三視圖”講解。 通過前面的分析上升到理論高度。教師補充“形體”的含義:只研究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而不考慮它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引導學生對教材的質疑,加深對三視圖的理解與認識。通過案例分析,教師板書示范。學生練習。可請1-2名學生上臺板書。教師根據學生作答情況,適當點評。(可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作品)
 板書設計:
正投影與三視圖
一、投影的概念
投影的三要素
二、投影的分類
1、中心投影
2、平行投影(分為斜投影和正投影)
三、三視圖
1、三視圖的三投影面體系
2、三視圖的投影規律:
(1)三等對應關系
主視圖與俯視圖長對正
主視圖與左視圖高平齊
俯視圖與左視圖寬相等
(2)六向方位關系
主視圖的上下左右對應物體的上下左右關系
俯視圖的上下左右對應物體的后前左右關系
左視圖的上下左右對應物體的上下后前關系
3、讀圖的基本方法
(1)形體分析法
(2)線面分析法
4、繪制三視圖的一般步驟
(1)形體分析
(2)制圖
①選擇繪圖比例
②選擇圖紙
③繪制主左視圖的基準線
④畫出主視圖
⑤畫出45°角的斜參照線
⑥分別畫出左視圖、俯視圖
⑦勾畫出輪廓線
⑧標注尺寸、完成全圖
- 6 - 2.1 生活和生產中的流程
江蘇省懷仁中學
陳筱雅

一、教學分析
本節課是江蘇教育出版社《技術與設計2》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其中對時序、環節、流程概念的理解,是為后面學習流程設計、流程優化作好鋪墊。
經過《技術與設計1》的學習,學生的技術素養得到提高,也領略了技術世界的精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有關流程的案例比較多,只是還不是很清楚這些案例和流程之間的關系,希望通過本節學習能將流程更好的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運用。(2課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流程的含義及其對生活、生產的意義,理解流程中環節和時序的含義及意義,學會閱讀簡單的流程圖。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說明流程的表達及其對生活、生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流程中時序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時間意識;體會流程在生活、學習、生產中的意義;提高學生依據科學合理的流程處理問題的意識。
三、重、難點確立
重點:流程的含義,分析、理解流程的環節和時序及其意義
難點:流程的意義,分析具體事例中的環節和時序,采用科學合理的流程。
四、教學策略
結合教學目標和學情,本節課主要采用小組學習、案例分析、馬上行動等方式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生活中部分流程的案例讓學生體會到流程的意義,并能將課本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流程
引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我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一件事情。那究竟什么是流程?
欣賞神七發射回歸模擬視頻
1、流程的含義
流程是一系列連續有規律的活動,這些活動以確定的方式發生或執行,導致特定結果的實現。
任何流程反映了一定的時序,體現出一定的環節。
時序是時間上的先后順序,時序有可顛倒的,也有不可顛倒的。如放學回家先吃晚飯還是先做作業,濃硫酸稀釋(先放水再放濃硫酸)等。
提問:你還知道哪些流程的時序可以顛倒?哪些不可以顛倒?
學生思考回答。
環節:把完成某個具體目標、組成某項生產或某個活動過程的若干階段或小的過程稱為環節。
環節的劃分是相對的,環節本身又可以是一個流程,即流程具有層次性。
例如A同學上午的活動流程中洗漱這一環節包括刷牙、洗臉等環節,而刷牙又可細分為擠牙膏、取水、刷牙、清洗等環節。
2、流程的表達
為了使流程的描述清晰可見,我們一般采用流程圖來表達流程。流程圖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最簡方框流程圖、文字表達、表格表達、圖示表達、模型表達、動畫演示等。
小組活動:用適當的方式表達看病的流程。
二、流程的意義
日常生活中,科學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導我們正確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序、合理,為我們的安全提供保障。
工農業生產中,運用科學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組織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保證安全生產、保護環境。
1、生活與流程
案例分析1:閱讀課本P44,洗衣、煮飯與燒菜的流程安排。
分析案例中有哪些不同的工作流程?找出最合理的流程安排,最多可以節省多少時間?
該例說明了科學合理的流程可以提高生活、工作效率。
案例分析2:青霉素注射的流程。
閱讀P44青霉素注射的流程的案例,青霉素注射的流程說明了什么?如何用流程圖表達?
說明了科學合理的流程為我們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案例分析3:太湖翠竹沖泡流程
“好景在太湖,好茶是翠竹”。太湖翠竹主要產地在無錫市八士鎮山林茶果場、雪浪鎮向陽林場、藕塘鎮七一林場、張涇茶林場、茶橋東郊林場和無錫胡埭劉糖茶場。上述茶林場環境優雅,山脈秀麗,具有生態優勢。自駕去斗山茶園:錫滬路—八士老街—八文線—斗山。太湖翠竹是我們<<家鄉特產綠茶,雖然名頭不及鐵觀音、龍井大,可芳香清冽,回味無窮,令人聯想到江南煙雨,霧失樓臺的感覺,還有那青石板小巷中款款行來的丁香花一般的姑娘。此茶最妙之處,還不在味道,在于其形狀。熱水沖開,充分浸泡之后,它不像其他茶葉那樣焉焉得躺在碗底,卻一葉葉卷曲起來,似桿桿翠竹,筆直的在杯中漂浮著,故以此得名。沖泡太湖翠竹最好用透明玻璃杯,一可賞味,二可觀形。
請學生找出去茶園的交通流程。
現場沖泡一杯茶,請學生仔細觀察,寫出流程。
(中投法:先將少量水沖入杯中,再投茶,最后沖水至七分滿。茶葉用量3克/人,水溫80℃,沖泡時間3分鐘左右)
說明科學合理的流程使我們生活得更有質量。
2、生產與流程
案例分析:太湖翠竹 “出生記”。
茶樹的嫩芽轉變成高檔茶芽可要經過千錘百煉。每片茶葉都來之不易哦。如果你有過將茶葉“壓箱底”的經歷,在看到高檔茶的制作過程后就明白什么叫暴殄天物了。
制茶的第一步是采摘青葉。關于采摘青葉的講究,很多無錫茶客能講出不少道道,就無須再嘮叨了。怎么處理采摘好的青葉,這可是個秘密。其中艱辛,一般人不知道。剛從茶園里采摘下來的青葉,要么帶有露水,要么被太陽曝曬過。所以在加工前,一定要經過“攤涼”這道工序,只有這么做才可以保證高檔茶的品質。
“攤涼”過后就是“殺青”了。按照標準化要求制茶的茶場都有茶葉微波殺青烘干設備。運作時,里面的溫度大概是130℃。青葉按流水線在“微波爐”過一遍大概要1分鐘。出來后,青葉內的水分就大大減少了,基本有了茶葉的雛形。
我們看到的“太湖翠竹”既扁又直,看上去很美觀。這是因為茶葉經過了壓榨和錘打。在制作“太湖翠竹”時,“殺青”后茶葉要經過“理條”。這道工序是將茶葉放置在“往復理條機”內,由機器反復壓榨茶葉,直至將茶葉壓直。
再下一步工序便是“烘干”,大概需要3-5分鐘。烘干過后,茶葉再進行“提香”,可以將茶葉內的香氣發揮得淋漓盡致。“提香”過后還要放入一種設備里揉碾,這時茶葉的形狀就扁了。然后再進烘干機,高檔太湖翠竹就可以真正出爐了。當然,最后也離不開攤涼。各家茶場還要在包裝時打上自己的商標。
閱讀此案例。小組思考:什么是工藝流程?太湖翠竹的工藝流程包括哪幾個環節,省略其中的某些環節行不行?
太湖翠竹炒制的基本工藝是鮮葉攤放,殺青,輕揉整形,烘干成形,燴炒提香五道工序,去掉任一環節都不能實現其工藝要求,出現產品質量問題。
三、小結
1、流程的含義,流程的表達
2、流程的意義:生活與流程,生產與流程教學設計:設計的一般過程
教學內容:第三章設計的過程、原則及評價第一節《設計的一般過程》。
設計意圖與理念:
設計的一般過程是一段以概念和理論知識傳輸為主的課程,在我們技術課堂上有很多類似的章節,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教師難講、學生不喜歡聽的現象。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設計的認識逐步深入,并體會到層層遞進地認識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設計中首先采用了三個W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即為什么要學(WHY)、什么是學習的內容(WHAT)、怎么使用(HOW)。
課堂的引入利用具體案例幫助學生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解決了我們為什么要學習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在認識為什么要學習以后,緊接著拋出一個問題什么是設計呢?然后利用討論法來認識設計的概念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的理論支撐。當學生在教師總結后知道了設計是什么之后,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如何使用設計呢?利用一個小的設計目標和學生共同探討使用設計來解決生活中實際需求的方法。這樣的三個W符合了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規律,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課堂的節奏,適合于我們技術類課程特點。我們技術課程很多內容都可以用三個W來講課堂串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節課在我們技術課程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一定量的理論知識,學生如何把這些零散的關于設計的概念,特點,原則等內容讓學生變成自己的知識。這一直是我們通用技術課上一個教學難點,零散的知識如何讓學生內化?為此我在課程設計上引入了思維導圖的方法來作為課堂的主線,采用動態地,依次呈現思維導圖的全部內容,用導圖來帶動學生的思維,實現知識的呈現,便于學生內化,具體的思維導圖見圖1.
圖1
課標分析:
關于設計的一般過程在課標中的要求為:了解設計的基本知識,熟悉設計的一般過程。故本章節的教學重點落在如何讓學生體會設計過程,并將設計的理念內化為穩定的認知上。
教材分析:
“設計的一般過程”是江蘇教育出版社《技術與設計1》中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前面兩章的重點側重于技術和設計的基礎概念性的內容,從本章開始接觸到實踐操作內容,本節就是實踐操作的第一個環節,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
  1、通過本節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一般的設計應遵從的程序,同時還應該通過這樣一節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出通用技術課的吸引力。
2、由于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很難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全面感受到,所以我安排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制定設計方案部分。
學生分析:
1、學生在前面兩章中通過我們大量的事例了解了部分設計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但是沒有嘗試到親自設計的感覺,本節課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親自設計的成就感,從而促進他們想進一步學習的沖動。
2、本節課我們會讓學生來繪制自己的作品,需要學生有簡單繪畫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具體的案例,學生能夠認識到設計在生產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結合實際的設計實例,采用討論的方法,能夠討論出設計的概念是什么。
學生可以說出為什么設計會產生多種方案
90%以上的同學可以通過互相幫助和探究初步完成一個設計案例,案例制作過程中包含構思方法、制定方案、方案論證等過程。
學生的作品被鼓勵性點評,初步感受設計中創意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讓學生獨立或相互合作,做出有創意的方案設計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主動充分參與到設計中去,并能體驗到設計的樂趣
教學手段:
1、利用幻燈片來展示設計方案的一般過程和優秀的設計作品
2、利用實物展示臺來展示學生作品,完成設計方案篩選任務
3、主要采用討論法、探究法組織教學
二、教學過程(課堂實錄)
(一)為什么要學習設計(WHY)
請同學們看這樣的幾個案例(設計失敗導致不良后果的案例),從這些案例中學生可以看出,在工程開始設計的時候存在設計上的不足導致了不良的后果,所以學生可以體會到設計在我們制作一個作品或者工程的時候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如果要求我們制作一個作品必須首先考慮我們該如何設計作品。
設計意圖:把學生帶入設計的世界
(二)什么是設計(WHAT)
同學們認識了設計的重要性之后,你想知道什么是設計了吧?什么是設計呢?是不是在制作之前簡單想想就好了呢?遠遠不止,下面請同學們閱讀下面一段關于成功設計的材料,請大家分組討論回答這個問題,并用一句廣告詞來形容什么是設計(如:無設計不制作,設計無處不在等)。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展開閱讀和討論,教師輔導閱讀和討論,并關注部分總結廣告詞比較好的小組。
學生代表交流自己對設計的理解。
教師總結學生的發言并用學生的發言完善思維導圖形成什么是設計的答案。
設計意圖:首先采用廣告詞的方式來給設計下定義可以促進學生理解設計的含義從而形成精煉的詞語,用這種方式避免了原先對定義的簡單重復,帶來了學生的高層次的思考。其次,用思維導圖來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便于把學生帶入下一個環節。
(三)怎么設計(HOW)
同學們總結出了********(取學生中的精品)這樣的廣告詞,可見設計就是在制作作品之前要反復醞釀的一個過程,下面我們來看看該如何醞釀我們的設計呢?
給同學們一個這樣的設計要求:——制定一個便攜板凳設計方案(幻燈展示制定設計方案的過程)
通過上一節課在機房查閱資料,很多同學在網上肯定找到了相關的資料,那這當中有哪些是對你有啟發的呢?
那么下面我們就來用我們查閱到的有用的知識或是我們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我們剛剛提出的問題。
1、比較重 木頭,竹子 藤條 織物,皮等
2、不便攜 可折疊,可拆卸,縮小體積(可伸縮),組合的折疊自行車,傘
3、改變結構
通過知識呈現,向學生展示設計的原則等內容 完善全部的知識結構圖
提示學生由以上任意一個作為切入點來進行設計,并設計出自己的特色。
接下來布置任務:我會給大家10分鐘時間進行設計,并將你們的這一過程呈現在我給你們的表格中。然后我會請同學到前面來對自己的方案進行闡述,其他同學可以提出建議,希望大家的方案都能禁得起推敲。
(學生設計同時,教師巡視,并發現設計得比較好的)
提示: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一定要發揮自己最好的想象能力。
根據達成的目的不同,好的設計方案可能有很多,不要受別人的干擾。
學生完成設計,讓4-5名同學上來對自己的方案進行闡述,其他同學提出建議,老師做簡短點評(教師要以表揚為主,主要讓別的同學來點評)
學生上來展示,教師要求所有同學從自己的設計方案中篩選出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并填寫在表格中,然后最后一個同學從后往前將表格收上來。
總結 按照知識結構圖逐步講述三個W幫組學生強化知識
設計意圖:采用任務驅動法來促進學生思考和實踐,并利用思維導圖來完善本課的各個知識框架。
PAGE
1第二單元 流程的設計
第二節 流程的設計
官林中學 周文龍 1381221965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學會分析流程設計應考慮的基本因素。
2、能畫出流程設計的框圖。
3、能對生活、生產中的簡單事項進行流程設計。
過程與方法:經歷案例分析,學會從身邊例子把握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自己生活中的流程設計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養成科學、嚴謹的生活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夠結合生活中的案例進行流程設計,并畫出流程設計的框圖。
難點:畫出流程設計的框圖。
三、教學準備:
教具——小鐵錘模型、手工制作工具,教學課件。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實施內容 學生活動
新課引入 展示PPT1:案例 黃師傅的徒弟補輪胎,在沒有磨周圍胎皮的情況下,直接把補丁貼上去行嗎?為什么?教師:因為黃師傅的徒弟沒有按照補輪胎的正確的流程來操作。可見,我們學習流程有很多的現實意義。教師設問:流程的意義?教師啟發:從生活和生產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師:所以合理科學的流程對于指導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有效地組織生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那么合理科學的流程是怎樣來的呢?是靠人們設計出來的,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流程的設計。我們怎樣來設計一個流程呢?流程設計應考慮的基本因素這里面我們分兩個層次來講述1首先要樹立一個目標與要求展示PPT2(分生活和生產兩方面)、工作和生活中流程設計的目標: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等。、生產活動中流程設計要實現的具體目標:提高效率、提高質量、節省資源、安全生產、提高經濟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等。2其次要考慮影響流程設計中的基本因素生產活動的流程設計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藝、設備、人員、資金和環境。“馬上行動”:(1)處于城鄉結合地帶的某鄉,現要在鄉里 學生新建一個小化肥廠,在流程設計上應考慮哪些因素?(2)要把北方的大豆移栽到南方,在流程設計上需要考慮哪些相關因素?1:流程設計上需要考慮提高效率,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選用精良設備和技術人員以提高生產效率以及安全生產等。(大力表揚學生的環保意識)2:將北方大豆移栽到南方,從種植流程上需要考慮適合種植的季節、氣溫、濕度、土壤、病蟲害等因素,還有,要注意是否會引起生態不平衡。教師:補充由于動植物引進而引起的生態不平衡的例子(舉一例PPT3)教師組織學生閱讀“合成氨”案例要求學生分小組為單位,最后畫出流程圖 。(PPT4)教師講述: 生活和生產中流程的設計有兩種情況:一是流程的若干環節是顯性的,也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較容易描述,如上一節課的案例“洗衣、煮飯與燒菜的流程安排”中的流程設計。然而,另一種流程的設計是隱性的,通過進行大量的試驗和漫長的探究才能得出的,例如,上一節課的案例“軸承的連續式淬火工藝“。流程設計的步驟(PPT5)第一步:首先要明確設計的目的和任務,明確流程所應遵循的內在變化規律。第二步:要分析現有材料、設備、資金、人員、工藝和環境等因素。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項,并進行初步的排列。第四步:分析各事項(步驟)之間先后順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時序和環節。 第五步:選擇一個合適的表達方式畫出流程圖,對于有嚴格時間的時序,要標注時間。注意:流程設計的基本要素是環節和時序。流程圖中最常用的形式是框圖,因為這種形式既簡單又明確。 繪制框圖的常用符號:三、流程設計舉例生產活動中的流程設計案例分析:“小鐵錘的加工流程設計”,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小鐵錘加工的流程設計的步驟,并比較手工制作和批量生產的流程各用什么方式表達。手工制作小鐵錘的加工流程用框圖表達,而批量生產的流程則用表格法表達。 教師說明:表格法是說明零件加工或機器裝配步驟的常用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過程嚴謹明確。問題1.案例中設計的兩種加工流程各有什么特點?問題2.在設計批量加工流程時,你認為 批量加工流程可以劃分為哪些環節?回答:批量加工流程的特點:一是機械化程度提高了,大多工序由機床完成;二是有的工序可以在同一時間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批量加工流程中,可分為錘頭加工、錘柄加工兩大環節,各環節還可分為若干道工序。小結:1、流程設計的目標及要求2、流程中的基本因素3、流程設計的步驟布置課后作業:P53練習3,設計一個小木錘的制作流程。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學生閱讀書本回答學生分組討論學生閱讀案例學生思考:
PAGE
1流程的設計(教學設計)
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 陶錫泉
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為“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第二單元第二節《流程的設計》
【教材給出的學學習目標】
1、學會分析流程設計應該考慮的基本因素。
2、能畫出流程設計框圖。
3、能對生活、生產中的簡單事項進行流程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從以下三個小節:1、流程設計應考慮的基本因素,2、流程設計的步驟,3、流程設計舉例。
眾所周知 “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流程都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基于人類對自然、對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因此本節教材首先從人事從生活和生產中流程設計的基本目標以及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出發,在講述流程設計應遵循的一般步驟的基礎上,以小鐵錘的兩種加工流程為例,進一步讓學生理解流程設計所需考慮的因素和設計步驟。教學重點應放在流程設計的思想方法和設計的一般方法上。
流程設計考慮的基本因素:首先應使學生認識到設計目標是技術活動的中心關注點,同樣也是流程設計的的關注點,告訴學生流程設計時在注重環節和時序的同時要時刻關注目標的達成;第二設計目標的確定是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教材從理論上說流程設計的一般步驟是:確定目標,明確任務;分析基本因素;明確主要事項(步驟);確定時序,劃分環節;畫出流程圖;判斷優化。但重點應放在前三項,這是流程設計的基礎。更要使學生知道“一個流程要經過精心設計和反復修改,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要學生知道流程設計需要考慮的基本問題及學會流程設計和表達。
本節教材教學計劃采用1課時,為彌補課時緊張采用課前預習(事先布置預任務)。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流程設計應考慮的基本因素;流程設計的步驟
難點:流程設計考慮的基本因素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合成氨的工藝流程及神舟七號的發射流程等案例,能分析出流程設計中應考慮的基本因素,并畫出流程設計的框圖。
(2)、了解流程設計的基本步驟。
(3)、能對生活、生產中的簡單事項進行流程設計。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討論、分析等方法使學生懂得應用相關的理論知識完成對重難點的理解。
(2)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動手實踐, 加深對教學重難點的掌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理解流程所蘊涵的思想與方法,流程就是質量,流程就是效率。
(2)、提高學生依據科學合理的流程處理問題的意識。
(3)、增強學生對技術世界的熱愛,增進良好的合作交流。
二、教學策略
1、流程的含義和流程是普遍存在,流程的設計學生比較容易勞理解,而由于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領域及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階段,流程設計所要考慮的因素各不相同。所以舉例時一要注意代表性和普遍性,二要注意社會經濟實際和學生的關切。
在教學實際中我們針對不同類型的班級(文科、理科、理科實驗班)選擇不同的案例進行分析:
文科班:行政報批流程、下崗工人再就業流程、小額貸款流程、家電(電腦)下鄉流程等。
理科班:合成氨的流程、法蘭盤加工流程、電子產品開發流程等。
理科實驗班:筆筒設計制作流程、新能源(太陽能、風能)應用流程、自動控制選擇流程等。
2、由于學生的生活、生產經歷有限,對生產實際中的問題分析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前后連貫教學,所舉案例盡量照顧前面教學中引用過的案例;二是在教學中滲透案例所涉及的技術原理及對流程設計的影響。
3、流程設計時引入用Word畫合適的流程圖的內容。
4、采用小組學學習的形式教學,學生6人一組,每組自主確定發言人和組織人。
三、主要教法應用
(1)講授法:通過教師引導、實例分析,理解流程所蘊涵的思想和方法,明確流程設計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流程設計應該考慮的主要因素。
(2)案例分析教學法:通過實踐活動,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分析流程設計中應考慮的基本因素。
(3)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了解流程設計的一般步驟,并能畫出生活和生產中簡單對象的流程設計框圖。
(4)小組學習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問題,從而通過他們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小組學習、案例分析、任務完成等。
四、媒體使用
多媒體教學設備一套。
五、教學進程(安排)
(一)課前準備
1、備課:寫出教案;制作好PPT。
2、案例準備:針對不同類型的班級確定案例事先告知學生,每個班準備3個案例,每個小組只需選擇其中一個。課余時間可上網查閱相關的技術原理等內容。
3、建立小組:按照課堂學習小組(事先已經組建),上課時每個小組圍坐在一起。
(二)教學進程
1、復習流程的含義、流程的表達、流程的意義。
2、新課教學:
A、流程設計應考慮的基本因素
(1)教師講解:流程設計是指人類在對自然和事物認識的基礎上,規劃做事的順序(劃分各個環節、規劃時序);自然界存在客觀規律,但不存在流程,任何流程都是人們設計出來的。
(2)學生自學(P50流程設計的目標與要求):學生回答P50思考。
(3)實例:制作小臺燈的流程(這是學生在上學期制作過的)
(結合實例)圍繞流程設計的目標讓學生看教材P51“流程設計中的基本因素”討論并回答:流程設計中應考慮哪些基本因素。
(4)師生討論::P51馬上行動
參考答案:第1題的因素主要是能源、資源消耗,技術,環境影響等。
第二題的因素主要是季節,氣溫,濕度,土壤及病蟲害等。
B、流程設計的步驟
(1)回憶技術設計的一般步驟
(2)分部展示流程設計的一般步驟
C、流程設計舉例
師生合作分析P52案例分析
(1)啟發學生分析小鐵錘的做法。
(2)寫出手工制作小鐵錘的流程
(3)寫出工廠成批生產鐵錘的流程
(4)學生回答P53思考題
D、學生完成P53練習題。
分析基本任務
明確主要任務(步驟)
畫出(或修改)流程圖
確定時序,劃分環節
達標否
修改方案
結束《簡單結構的設計》教學設計  
作者單位:無錫市第一中學 姓名:錢一千
一、教材依據  
通用技術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 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 第三節《簡單結構的設計》
二、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第三節《簡單結構的設計》,這節課有兩個方面要求:一是能夠對所做的結構進行簡單分析,熟悉設計一個簡單結構所應考慮的主要因素;二是進行一個簡單結構的設計,繪制設計圖并制作模型或原型。分析教材本單元的前后章節——《常見結構的認識》、《穩固結構的探析》,這些章節中涉及到結構與力、結構的類型、結構的穩定性、結構的強度等知識點與本節課有很強的延續性,因此本節課重點應放在如何在設計簡單結構的過程中,結合這些知識點,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出既符合要求又各具特點的簡單結構。
2、設計理念:
簡單結構的設計,關鍵在于這個簡單結構——“載體”的選擇。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選擇簡易相框的制作,在實際教學中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現在的學生數碼相機的使用非常普遍。好的照片他們或許會用來作電腦桌面的壁紙,或許能放在手機中欣賞,卻很難會再打印出來放在相框中。甚至還有一些學生,他們擁有電子相框、MP4等電子設備,又怎么會有興趣來制作相框呢?所以必須另選一個新的“載體”來制作簡單結構,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對結構設計的興趣。因為是結構設計,所以我很自然就會考慮到橋梁的設計,考慮到成本和制作的難易程度,我決定選擇紙橋,放棄木橋等其他材料的橋梁結構制作。紙張本身很柔弱,但是用紙張做出來的紙橋卻能承載一定的重量,這充分說明了結構設計之功效,而且也能體現結構與力的關系。同時橋梁結構的類型很多,結構中的拱形結構和框架結構也能從紙橋設計中充分體現。同時我要學生明白,高中學生制作紙橋不是為了用紙做出來的像橋梁形狀的結構,而是應該讓我們設計的橋梁能夠承載一定的重量,設計出合理實用的結構。為此,我們確定了紙橋制作的設計要求:整個紙橋結構必須全部使用普通A4(或16K)紙,最終設計出的紙橋用紙量應在20張以內。構件的連接只允許使用普通的膠水(膠水只能起到輔助連接,不可用來承重,所以不可使用乳膠等)。紙橋在主要受力面內應滿足幾何不變性,跨度要求 20CM 以上,寬度 7CM 以上,高度 5CM 以上,最低承重要求為一瓶豎直放置的灌滿水的500ML的飲料瓶(豎直放置于橋面上應保持穩定狀態),在此基礎上承載比越高越好。同時考慮到學生具體情況,我要求相鄰兩個學生為一組,按小組設計制作紙橋,一方面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3、教學策略設計:
紙橋設計的要求并非這節課才提出,而是在結構設計的第一節課就已經提出,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前面知識的同時進行思考,本節課則是對紙橋制作進行具體指導。①首先對紙張的性質進行相應分析,讓學生掌握紙張的特點——抗拉性能強、抗壓性能弱。②由紙張的特點引出紙橋要承重就必須揚長避短,設計合適的結構提高抗壓性能,才能承受一定的重量。不同結構的承重能力不同,追求的目標是紙橋的承載比應該盡可能大。③紙橋構件的選擇很重要,不同結構的構件抗壓性能不同,引導學生自己探討選擇合適的構件。④構件的連接方式有多種,好的連接能夠有效提高紙橋整體結構的強度。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合適的連接方式。⑤介紹一些常見橋梁結構的類型,讓學生自主設計紙橋時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⑥學生設計并制作紙橋,在制作過程中能根據設計要求對自己的結構設計方案進行調整。⑦最后在學生全部完成作品之后進行作品的考核測試,即對制作出的紙橋結構進行承重測試,對于測試的結果指導學生進行相應修改。本節內容正常安排為四課時,第一第二課時為分析設計制作階段,①—⑥策略可在此階段完成;第三第四課時為修正測試評價階段,⑥—⑦策略可在此階段完成。  
4、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的物理力學知識和動手實踐的基礎,制作紙橋完成情況應該普遍較好。但是由于是第一次接觸結構設計,很多很好的結構設計往往在制作過程中會因為設計與制作的脫節而“流產”。但是不斷的修正設計——動手制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創新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用心的學生都能體會到自己設計的樂趣。限于學生對紙橋制作的結構認識的不同、掌握結構設計水平能力的不同,學生們最終制作出的紙橋完成設計要求的結果差異性也很大。動手能力強、思維靈活的同學更容易設計出承載比較高的作品,這樣可以讓他們把自己成功的經驗向其他同學們分享。動手能力較弱、思維比較遲緩的同學可能更多的體驗解決問題過程的艱辛,這個過程同樣是一份可貴的經驗,而且他們對結構設計的理解尤為深刻。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結構的涵義、結構與力之間的關系。  
2、理解設計一個簡單結構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3、能夠對紙橋進行合理的結構分析。  
4、能繪制紙橋結構的草圖,并制作紙橋結構模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制作過程中,能夠對影響紙橋結構的各個因素進行合理的分析與恰當的修正。  
2、初步學會制作簡單的紙橋結構,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形成和保持學生了解結構,研究結構的興趣與熱情。  
2、體驗解決問題過程的艱辛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3、認識技術的創造性特征,培養勇于創造的個性。  
四、教學重點
完成紙橋結構的設計并畫出草圖;選擇合適的構件類型和連接方式搭建紙橋結構模型。
五、教學難點
選擇合適的構件類型和連接方式搭建紙橋結構模型。  
六、教學準備  
教學資源準備:多媒體教學設備、通用技術專用教室、教學課件PPT、各類工具、普通A4紙張、膠水等  
教學課件的準備:教學課件比較簡潔,多以直觀的圖片來說明,抓住關鍵知識點突出中心。  
課時數:正常為四課時,也可壓縮為兩課時,學生制作紙橋過程課余時間完成  
七、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第一課時)  
老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簡單結構的設計,需要同學們自己來設計一個作品——紙橋。  
([圖片]介紹一個事例:一日本設計師在法國用7.5噸紙造了一座紙橋能同時站立20人。引入新課。)  
老師提問:平常你所了解紙張的特性是什么?(柔弱)為什么柔弱的紙張搭成的紙橋能承受這么重的重量?(由學生回答中引出)因為紙橋的結構,設計師設計的獨特的結構能承受這樣的重量。  
老師:我們來具體研究一下紙張的特性。[板書+課件]對于架在兩個橋墩上的紙橋,當中間放一個重物比如砝碼,它受到砝碼向下的壓力以外,還受到兩橋墩向上的支持力。綜合作用下橋面會發生彎曲形變,并產生相應的應力。在彎曲的過程中,紙橋的上表面處于彎曲的內層,受到向內的擠壓力;紙橋的下表面處于彎曲的外層,受到向外的拉力(如圖);紙橋的兩個側面由于上下受力方向不同,必然會彎曲。  
                                    
  HYPERLINK "http:///lj/jiaoxsj/UploadFiles_1564/200905/2009051821263164.jpg" \t "_blank"
 (引出結論)紙本身具有較強的抗拉能力,但抵抗壓力能力很弱。也就是說,在紙橋承受砝碼重力的時候,首先被破壞而出現折痕的是受到擠壓力的上表面,這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要想紙橋能夠承受一定的重量,設計合理的承重結構,就必須提高紙張上表面的抗壓能力,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2、理論探究(第一課時)  
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將一張紙立在桌子上是很困難的,但是把它折一下,或者卷成圓形,不但能立起來,而且還能在上面壓一小塊重物,也就是說,通過折邊或卷成圓弧形可以提高紙張的抗壓能力,由此,可得出結論選擇一個合理的截面形狀對于整個紙橋結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合理的截面形狀是構成整個紙橋結構各個構件的關鍵。  
(課件展示[圖片]——一些典型構件的形狀)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形狀的構件上表面抗壓能力強?承載比更大?(指導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  
(學生很快就能得到結論:方形結構抗壓性較弱,三角形和圓形結構抗壓性較強,而適當的將幾種結構組合形成的組合結構抗壓性能大大增強)  
老師:了解了紙橋構件的基本情況,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構件的連接。合理的構件連接方式能有效提高整個紙橋結構的強度。  
(課件展示[圖片]——一些典型構件的連接)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構件連接方式更牢固?更能提高整體結構的強度?  
3、拓展思維(第一課時)  
老師:談了這么多紙橋構件的選擇和連接,有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究竟該選擇什么樣的紙橋結構,能滿足我們紙橋設計的要求,能盡可能的提高紙橋結構的承載比?  
還是讓我們來看看現實生活中的橋梁結構吧,建筑學家的作品能給我們很好的啟迪。  
(課件展示[圖片]幾種典型的橋梁結構)  
(懸索橋略微說明,要想實現有難度;拱橋的設計必須考慮如何設計好拱形結構;重點還是放在橋面+橋墩設計承重結構上)  
(課件展示[圖片]別人制作的紙橋結構)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同學自己制作紙橋時候如何選擇合適的結構呢?(可讓學生繪制一下紙橋結構的草圖)  
4、實踐活動(第二課時)  
老師:我們探討了紙張的特性,簡單分析了紙橋構件的選擇與連接,也自己簡單設計了紙橋的草圖。那么接下來我們自己來制作一下紙橋結構。  
(同桌兩同學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制作)  
(老師邊觀察邊指導)  
(引導學生一邊制作一邊調整原有的設計方案)  
5、學生反思(第三課時)  
(選擇一個小組的作品進行簡單評述)  
老師:大家都選擇了不同設計方案來制作紙橋,我們來看看這個小組的同學設計制作的紙橋,他們采用的主要是什么結構?構件的形狀是什么?如何連接的?(學生思考回答)能不能再加以改進?如何改進   
(讓學生根據情況對自己作品進行深入思考,加以改進。已經完成的同學則可以對紙橋進行必要的美觀修飾,各組同學之間可以適當交流經驗,取長補短)  
6、測試評價(第四課時)  
(對每組學生的作品進行最低承重測試——一瓶豎直放置的灌滿水的500ML的飲料瓶,豎直放置于橋面上應保持穩定狀態。)  
(目測結構較為牢固的作品進行承重遞增測試——如無特定重物,可用課本疊加測試)  
(可評選出若干不同種類的作品:滿足最低承重要求且用紙量最少的;用紙量在20張以內承重最重的;結構造型最漂亮的等等)  
(如圖)  
   
△老師與學生綜合評價:圖2的紙橋結構承重性能最強。(為什么最強?)  
引導學生思考:這個作品的結構設計巧妙,而且構件的連接很有特色,大大提高了紙橋結構的強度。  
△老師與學生綜合評價:圖3和圖5的紙橋拱形結構設計很巧妙。結構造型非常漂亮。(巧妙在何處?)  
引導學生思考:拱形結構的下方用構件相連接,巧妙的將豎直方向上的壓力轉換為水平方向上的拉力。  
……  
7、教師指導(第四課時)  
(教師指導)
老師:今天這堂課,我們自己動手制作了紙橋,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結構設計。但是我們體驗到了結構設計的嚴謹與美感。最后因為時間的原因,我們僅僅選取了幾組同學的作品(甚至有的只能是半成品)來進行測試,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同學們對結構設計的熱情與興趣。很多同學的設計很有想法,但是還不是盡善盡美,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這些希望同學們課后能相互探討,獨立思考、協作完成。  
八、教學反思
這節課選擇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載體”,所以學生參與程度和熱情相當高,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得也比較扎實。然而,實際制作中,還有很多不足,總結一下有這樣幾點:  
1、學生掌握的結構設計思想與方法與動手實踐能力總有差異。盡管設計的方案很好,實際制作的時候很難把設計的意圖貫穿到紙橋制作過程中去。  
2、學生動手過程中,制作的工藝水準普遍不是很高,直接影響了整個紙橋結構的強度。  
3、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是短了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面能體現出的好的結構設計并不多,需要課后深入思考后才能有更好的作品制作出來。  
4、囿于老師自身的技術水平,不可能對每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最準確的指導。很多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能依靠自身摸索,最后得到的結果也未必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PAGE
1生活和生產中的流程
江蘇省懷仁中學 褚冬良 13915350897
一、教學目標分析
1、了解流程的涵義
2、通過對典型的流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時序和環節的意義
3、學會閱讀簡單的流程圖,
4、分析流程設計中應考慮的基本因素,并畫出流程設計的框圖
二、教學內容分析
1、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技術與設計2》的第二單元《生活和生產中的流程》的第一節課,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本節以時間為核心,從時序、環節兩方面,通過學生動手并對生活中的事例進行分析,引入和揭示流程的概念(流程、時序、環節)、意義以及流程的描述方法——流程圖。其中對時序、環節、流程概念的理解,是為后面學習流程設計、流程優化作好鋪墊。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流程中的環節和時序的意義,掌握流程是以時間為核心的概念,并學會閱讀簡單的流程圖。
  難點:流程的意義。
三、學生分析
大部分學生對流程會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不全面,對時序和環節概述的認識還不深入。見過一些生活和生產中的流程圖,但絕大部分學生尚不能自覺地從流程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怎樣系統地了解流程的含義?如何建立流程的思想?能否正確地運用流程來分析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這些任務都是需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共同完成的。
由于教學設備的的缺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按課文內容直接講授,是枯燥無味的,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可能更加消極。要想改變這種現象,必須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
四、教學策略
從理論上向學生講相關的流程的知識結構,把握好本節的學習主線,從感性上初步認識流程的相關內涵知識,讓感興趣的學生今后可以往這方面深入了解學習。
引入無錫三日游,利用媒體教學手段增加課堂氣氛,讓學生對流程有初步的認識。通過老師講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討論,師生互動,就象在旅游中度過,既輕松,又愉快。幫助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然后緊緊抓住時間這個核心來分析旅游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對時序和環節更好的理解。這樣學生即可以享受生活,又能夠掌握知識,也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習的興趣。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在生活、學習中,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一件事情或完成一項工作。那究竟什么是流程?我們先欣賞一段視頻“無錫是個好地方”。請結合視頻及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說說你對流程的理解。
1、認識流程
1)流程的含義
流程是一項活動或一系列連續有規律的事項或行為進行的程序。
這些活動、事項或行為以確定的方式發生或執行,導致特定結果的實現。
指出:任何流程反映了一定的時序,體現出一定的環節。
時序——是時間上的先后順序。
環節——把完成某個具體目標、組成某項生產或某個活動過程的若干階段或小的過程。
時序有可顛倒的,也有不可顛倒的。如煎雞蛋等。
問題:你還知道哪些流程的時序可以顛倒?哪些不可以顛倒?
環節的劃分是相對的,環節本身又可以是一個流程,即流程具有層次性。
用視頻“無錫是個好地方”舉例子。
無錫三日游的流程:
第一天
1、8:00——12:00游玩佛教圣地靈山
2、12:00在靈山腳下素食館吃飯
3、13:30——17:30游玩錫惠公園
4、18:00—— 逛無錫夜市,品嘗特色小吃(步行街、商業街)
5、22:30在國際飯店住宿
第二天
1、7:30——11:30游玩無錫影視基地唐城
2、11:30——17:30游玩黿頭渚,在里面品嘗湖鮮。
3、18:00 湖濱飯店吃飯并住宿
4、19:00——蠡湖市民廣場
第三天
1、8:00——12:00農家樂(吃飯,摘水果,釣魚,燒烤等)
2、13:00回家
這樣的安排是根據旅游線路,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進行的,這就是時序。
你們都知道旅游線路上各個點都有若干個景點,所有旅游景點的游覽在整個旅游過程中可以看作一個環節。
同學們對流程已經有一定的理解,現在能不能隨便說出一些流程的例子?(回答)
大家都知道流程了,但是用什么來表達流程才簡單明了呢? (回答)
為了使流程的描述清晰可見,我們一般采用流程圖來表達流程。
2) 流程的表達
用文字表達。如上旅游安排
方框表示。如下圖
靈山 錫惠公園 無錫夜市
表格表示
圖示表示
模型表示等
二、練習:
1、使用抽油煙機,
2、寄信
叫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流程的表示圖,其他學生觀察、思考,最后大家來評價
三、總結:
可顛倒
時序
不可顛
流程的含義
環節
流程
文字
表格
流程表達方式 方框
圖示
模型
……《穩固結構的探析》教學設計
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 湯愛軍 電話:87161676 郵箱:hz_taj@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1、理解結構穩定性概念;2、知道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1、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2、通過模型的搭建及試驗過程,實踐中體驗結構穩定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培養探究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要點】:學會用試驗的方法來驗證結構穩定性
【教學策略】:以教材知識點為基本探析內容,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采用演示加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教學中首先以“活動”引入結構穩定性概念,然后通過技術試驗,實例分析引導學生對影響結構穩定的因素進行探析,最后通過搭建結構模型增強對結構穩定性的感性認識。
【教學準備】:課件,ABC三個礦泉水瓶(外表相同,C瓶瓶蓋內置鉛塊),臺扇,4條木片和螺釘,簡易房模型一個,簡易房模型材料若干。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小活動:兩學生相對站立,伸出手臂,手掌相對,用力推擊對方手掌或躲閃對方手掌,站立不穩,腳步挪動者輸。
結構穩定性概念: 是指結構在負載(外力)的作用下維持其原有的平衡狀態的能力。
(設計意圖:1、以活動形式開始上課容易使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2、活動過程結果有助于結構穩定性概念的理解;3、在后面的知識拓展環節將會要求學生依據本節課所學知識,對活動中如何獲勝進行分析)
二、試驗探究: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試驗一: (穩定性與支撐面的關系)
1、將A、B兩瓶礦泉水瓶(少量水)一正一倒放置課桌臺上,打開風扇。
學生觀察哪個先倒,為什么?B瓶倒(直覺經驗)
得出結論:結構的穩定性與支撐面的面積大小有關。支撐面越大越穩定,越小越不穩定
2、屏幕顯示大壩的圖片
思考:為什么大壩的橫截面總是建成梯形?
大壩需要承受很大的力,如自身的重力,水的沖擊力、壓力等等,要起到防洪的作用,大壩必須非常穩固。大壩建成梯形,增大了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支撐面越大越堅實,穩定性就越好。
3、讓學生聯系身邊的實物進行討論分析,例如:課桌椅
思考:為什么許多課桌椅的支撐腳要做成往外傾斜?
分析:課桌椅的支撐腳做成往外傾斜是為了進一步增大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積,增加穩定性。
圖片展示:支撐面 接觸面,兩者不同
試驗二:(探究結構的穩定性與重心高低、位置的關系)
1、取臺上A、C兩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再向瓶中加入少量等量水,將C瓶倒置,另一個正置(A瓶),問:哪一個先倒?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判斷(學生可能根據從試驗一中獲得的經驗判斷:C瓶倒)
打開風扇,學生觀察結果:A瓶倒
問:為何 學生眾說紛紜
打開瓶蓋,揭秘
得出結論:結構穩定性不但與支撐面的面積大小有關,重心位置的高低也是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重心越低,穩定性越好;重心越高,穩定性越差。
(設計意圖:1、在演示試驗過程中加入少量水,目的是增加一個干擾因素,看學生在分析時能不能做出正確判斷,是否能從眾多表象中抓住關鍵因素;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果學生注意觀察到倒置的不是剛才的B瓶,而是用C瓶,就會考慮到是不是瓶不一樣,進而找出真正原因)
2、讓學生聯系身邊的實物進行討論分析,例如:落地風扇
思考:落地扇為什么不易傾倒?
分析:落地扇的底座采用較重的材料,風扇比底座輕很多,使落地扇的重心降低。
3、屏幕顯示比薩斜塔的圖片,比薩斜塔為什么不倒塌?
分析長方體重心的垂線位置與穩定性示意圖
比薩斜塔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所在點的垂線落在塔的底面的范圍內。當塔傾斜到一定程度,重心的垂線不再落在塔的底面時,塔就會傾倒。
得出結論:對于一個結構體而言,如果重心所在點的垂線落在結構底面的范圍內,就是穩定的,不會出現傾倒。
試驗三:(結構的穩定性與結構的形狀的關系)
1、用三條木片和三個螺釘做一個三角形框架,做完后拉一下它,可以發現已經固定住了,無法變形;反之,用同樣方法(螺釘松緊適當,與三角形的松緊相同)做一個四邊形框架,拉一下,產生變形。
結論:結構的穩定性與結構的形狀有關
2、圖片展示簡易房結構,觀察其中三角形框架。
3、案例分析:靜態的自行車是如何保持穩定的。
在單腳支撐的情況下,支撐架也是和前后兩個車輪構成一個三角形,當重心的投影落在其支撐面內,是穩定的。
三、知識拓展:
1、探討結構的穩定性還與哪些因素有關?
舉例:結構的穩定性還跟材料有關
設計試驗證明:分別用泡沫、木頭材料制成兩形狀完全相同的物體,要將它們拉倒,哪個用的力更大?
2、不穩定結構的應用舉例:如倒置的啤酒瓶,地震儀,在打水的桶口邊掛一重物,在水面時能自動翻倒打水。
3、利用結構穩定性分析:在開始上課的小活動中如何取勝?
降低重心,兩腳分開(支撐面擴大)或改變兩腳站立姿勢(改變結構形狀)
(設計意圖:知道了結構穩定性影響因素后,應用于解決分析實際問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動手實踐:
1、大屏幕放映簡易房模型的圖片,可有多種形狀
2、學生分組,每組建簡易房模型1座
材料:①12mm木棒(標準件):加工好,有3孔;②50mm木棒(原材料,無孔);③螺絲若干;④20*20mm卡紙一張(做模型頂棚)
要求:高度不低于15cm,長寬不小于12cm,搭建完成后做承重和抗風試驗。如圖:
3、承重試驗:不小于5kg;
抗風試驗:不超過臺扇2級風力下穩定(距臺扇15mm)
4、分層教學:完成上述兩試驗的小組可再進行如下試驗:①探究使簡易房模型在3級風力下(與臺扇距離保持不變)穩定的技術改進措施;②探究簡易房模型承重的極限值。
5、小組自評和互評
(設計意圖:1、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有標準件(指12mm木棒)和原材料兩種,學生可以選擇用標準件裝配,也可以用原材料自定長度進行加工(鉆3mm小孔),還可以用原材料和部分標準件組合加工;2、簡易房的穩定性易受到雪災和風災影響,故對模型進行承重試驗和抗風試驗,檢測其穩定性)
五、歸納總結
1、展示小組模型
2、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永靖县| 商都县| 霍林郭勒市| 镇赉县| 黄龙县| 达州市| 偃师市| 富川| 漯河市| 永春县| 阿巴嘎旗| 昂仁县| 根河市| 长丰县| 老河口市| 平安县| 铜川市| 甘谷县| 鄯善县| 花莲县| 个旧市| 罗甸县| 南开区| 类乌齐县| 南澳县| 乌兰浩特市| 电白县| 托克托县| 南丹县| 昌平区| 新乡县| 宽城| 晋城| 缙云县| 漠河县| 农安县| 宣化县| 南涧| 清远市|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