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結構強度的探析》說課稿說課人:三亞市崖城高級中學 王小雁一、說教材1、本課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是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第二節“穩固結構的探析”第2課時的內容。本節內容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前面所學習的結構的基礎知識以及結構與穩定性有更深的認識和鞏固,而且也是后面內容“結構的設計”的基礎。課標要求能夠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強度的因素,寫出試驗報告。在教學實施中,主要通過學生動手實踐和討論得出結論,達到課標要求。2、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強度的概念,掌握影響結構強度的因素;(2)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三個研究強度的實驗,培養學生具有簡單動手操作的能力;(3)能夠運用影響結構強度的因素來判斷結構的強度,并對如何增加結構的強度提出自己的看法。3、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形狀、使用的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難點:理解結構強度、應力之間的聯系4、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試驗、討論、分析等方法得到結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歸納能力,使學生體驗學習樂趣。二、學情分析學生在上節課已經對于結構的穩定性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解影響結構的穩定性的主要因素,為學習“結構與強度”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三、說教法1、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讓學生經歷體驗、觀察、思考和分析,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設計簡單易行且有代表性的技術試驗,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學習任務;2、農村高中學生基礎不扎實,普遍認知水平較低,動手操作能力差,教師上課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但普遍都存有好奇心。因此從試驗入手,引導學生在解釋相關現象的同時探究原理。3、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是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和理解結構強度、應力之間的聯系,解決是通過試驗、學生討論和協作等多種方式實現的,通過試驗、學生討論和協作以及幻燈片展示可以使學生把抽象的理論概念形象化,幫助理解,促進思維發展,并且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符合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規律。提出問題,利用分組討論與合作交流來解決所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把學過的知識內化,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四、說學法教學心理學告訴我們,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得到的體會才是深刻的、難忘的。為了使學生能理解和掌握新授知識本課主要采取實驗操作、分組討論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技術試驗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主探究、討論與交流的方式構建相關的知識體系,可以充分調動每個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通過小組討論,既能讓學生各抒己見,也能讓他們學會從別人的觀點中得到啟發,加深理解,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五、說教學流程(一)實驗導入(2分鐘)結構的強度首先請一位學生上來嘗試一下雞蛋碰石頭的感覺設計思路:用實驗可以把很抽象的概念“強度”形象化,使學生很容易的就把概念就理解了,再者,由于學生可以參與進來,可以提高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二)演示實驗 ,構建知識(6分鐘)1、應力:通過橡皮筋的形變程度不一樣向學生解釋應力的概念,分析結構強度、應力之間的聯系。2、分析影響結構強度的因素——橫截面形狀設計思路:教師演示,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橫截面形狀影響結構的強度,自己主動建構知識。(三)學生試驗與匯報(23—25分鐘)設計思路:學生分組試驗、討論,然后再由各組派代表演示并陳述討論結果。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對學生表達不完善的地方加以糾正與補充。(四)拓展練習(3分鐘)設計思路:拓展學生的思維,加強對影響結構的強度的幾個因素的理解。(五)小結(3分鐘)讓學生自己復習、小結本節課學習內容,克服遺忘,增強記憶和理解,教師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六)作業(2分鐘)六、板書設計:結構強度的探析1.2.2結構強度的探析一、概念:強度二、應力三、影響強度的主要因素:七、教學設計反思本節課總的設計思路是“由易及難,逐步深入”地展開。所選擇的試驗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也較容易獲得。教學中問題的設置,包括練習題的難度都是根據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的。教學設計中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內容過多容易使學生混亂等。不足之處在教學的過程中再逐步加以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