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普 通 高 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研制工作組目 錄第一部分 前 言 …………………………………………………………………3一、課程性質 …………………………………………………………………3二、課程價值 …………………………………………………………………4第二部分 信息技術 ………………………………………………………………5一、課程的基本理念 ………………………………………………………… 5二、課程設計思路 …………………………………………………………… 6三、課程目標 ………………………………………………………………… 9四、內容標準 ………………………………………………………………………… 10(一)必修課程 …………………………………………………………………………… 10信息技術基礎 ………………………………………………………………10(二)選修課程 ……………………………………………………………………………13選修1:算法與程序設計 ……………………………………………………13選修2:多媒體技術應用 ………………………………………………16選修3:網絡技術應用 …………………………………………………18選修4:數據管理技術 ……………………………………………………20選修5:人工智能初步 …………………………………………………………… 22五、實施建議 …………………………………………………………………25教學建議 ………………………………………………………………… 25評價建議 ………………………………………………………………… 28教科書編寫建議 ……………………………………………………………32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 34六、案例 ………………………………………………………………………35第三部分 通用技術………………………………………………………………41一、課程的基本理念 …………………………………………………………41二、課程設計思路 ……………………………………………………………43三、課程目標 ………………………………………………………………………… 47四、內容標準 …………………………………………………………………49(一)必修課程 ……………………………………………………………………………49必修1:技術與設計1 …………………………………………………………… 50必修2:技術與設計2 ……………………………………………………………54(二)選修課程 ……………………………………………………………………………59選修1:電子控制技術 ……………………………………………………………60選修2:建筑及其設計 ……………………………………………………………63選修3:簡易機器人制作 …………………………………………………………65選修4:現代農業技術 ……………………………………………………………68選修5:家政與生活技術 …………………………………………………………74選修6:服裝及其設計 ……………………………………………………………77選修7:汽車駕駛與保養 …………………………………………………………81五、實施建議 ………………………………………………………………………… 84教學建議 ……………………………………………………………………………84評價建議 ……………………………………………………………………………87教科書編寫建議 ……………………………………………………………………90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92六、案例 ……………………………………………………………………………… 94第一部分 前 言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一方面,技術在科學知識實現其經濟與社會價值過程中的轉化作用,在國民經濟增長和人們生活質量提高中的推動作用,在增進人們的溝通與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另一方面,技術發展中所產生的負面問題也日益凸現。實踐證明:一個高速發展、高度繁榮的國家,不僅應有先進的科學,而且應有與科學發展相匹配、相協調的技術。因此,在普通高中設立技術學習領域,既是加強和改進基礎教育中的技術教育、深入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普通高中階段的技術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著力發展學生以信息的交流與處理、技術的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一定的人生規劃能力。技術課程不僅注重學生對符合時代需要、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的學習,而且注重學生對技術的思想和方法的領悟與運用,注重學生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與理解,注重學生技術學習中的探究、試驗與創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共通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應對未來挑戰、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1、課程性質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信息技術教育和勞動與技術教育相銜接,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基礎教育課程,是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技術是一個基礎的學習領域。1.1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的課程技術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立足于“做中學”和“學中做”。技術課程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每個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設計、制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展。1.2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技術課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是對學科體系的超越。它強調各學科、各方面知識的聯系與綜合運用。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綜合運用已有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社會、藝術等學科的知識,還要融合經濟、法律、倫理、心理、環保、審美等方面的意識。學生的技術學習活動不僅是已有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也是新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學習。1.3.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注重創造的課程技術的本質在于創造,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創造為核心的課程。它通過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通過技術的設計、制作和評價,通過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應用及實際問題的解決,為學生展示創造力提供廣闊的舞臺,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1.4.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技術是人類文化財富的一種積累形式。任何技術在凝結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體現科學性的同時,都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特征。技術課程不僅用技術內在的神秘感、創造性和獨特力量吸引學生的參與,而且用技術所蘊藏的藝術感、文化性、道德責任打動學生的心靈。2、課程價值技術學習領域設有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個科目。信息技術是目前發展迅捷、應用廣泛、體現時代發展特征的技術。這里,通用技術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并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是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學生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就具體技術而言,通用技術具有相對性。技術課程具有以下獨特的價值:2.1引導學生融入技術世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通過技術學習,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感受到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給經濟和社會帶來的變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術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生產、了解職業,了解它們與技術的聯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可以以親近技術的情感、積極探究的態度利用所學技術更為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對未來社會的主動適應性。2.2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一項項設計任務的完成,通過一個個技術問題的探究,激發創造的欲望,享受創造的樂趣,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能力,形成積極、果敢、合作、進取等品質。2.3強化學生的手腦并用,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技術課程強調心智技能與動作技能的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通過“動手做”,學生的技術設計與制作能力、技術試驗與技術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將得到增強。2。4增進學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學生交流和表達的能力無論是信息技術,還是更為寬泛的通用技術,都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注重意念的表達與傳遞。信息技術更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課程載體,它可以提高學生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流的技巧,可以提高學生對大眾信息文化的理解能力。貫穿于技術活動中的設計與制作、交流與評價也充分體現了這一價值。2.5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技術課程的學習方式是豐富多樣的,有個人的獨立操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學習、體驗學習、設計學習、網絡學習等等。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也是學生的學習工具。基本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其他科目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第二部分 信息技術1、課程的基本理念1.1提高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為基礎,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高中學生發展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1.2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臺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為契機,充分調動家庭、學校、社區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資源,為高中學生提供必備的軟硬件條件和積極健康的信息內容,營造良好的信息氛圍;既關注當前的學習,更重視可持續發展,為學生打造終身學臺。1.3關注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充分考慮高中學生起點水平及個性方面的差異,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提倡通過課程內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關注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性,在達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鼓勵因地制宜、特色發展。1.4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強調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地應用到生產、生活乃至信息技術革新等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1.5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鼓勵高中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實際,運用合適的信息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共享思路、激發靈感、反思自我、增進友誼,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2、課程設計思路2.1課程設計思路與模塊結構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素養日益成為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訓練階段,發展成為與信息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體現如下三個特點:第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目標;第二,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課程內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課程結構形式。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術基礎”一個模塊,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后續選修模塊的前提。該模塊以信息處理與交流、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為主線,強調讓學生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并認識當前社會信息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建議該模塊在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信息技術科目的選修部分包括“選修1:算法與程序設計”“選修2:多媒體技術應用”“選修3:網絡技術應用”“選修4:數據管理技術”和“選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選修部分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臺。模塊內容設計既注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適度反映前沿進展,又關注技術文化與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在選修部分的五個模塊中“算法與程序設計”是作為計算機應用的技術基礎設置的;“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是作為一般信息技術應用設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為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專題設置的。為增強課程選擇的自由度,五個選修模塊并行設計,相對獨立。各選修模塊的開設條件有所不同,各學校至少應開設“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中的兩個,也要制定規劃,逐步克服經費、師資、場地、設備等因素的制約,開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內的所有選修模塊,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選擇。建議將選修模塊安排在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或以后開設。其中“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與數學課程中的部分內容相銜接,應在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或以后開設。信息技術的部分相關內容安排在“通用技術”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II”中設置有“控制與設計”主題,在選修部分設置有“電子控制技術”和“簡易機器人制作”兩個模塊。針對確能代表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但對條件要求較高,不宜在國家課程中硬性規定的內容,允許自行開發相應的地方課程或者校本課程。學校還要善于發現確有信息技術天賦和特長的學生,并給予專門的培養。應維持學生較長的信息技術學習歷程,以保證學習的有效性。如果學生僅修4個學分,建議分布在兩個學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完成必修模塊,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完成一個選修模塊。信息技術課程各模塊之間的關系結構如下圖:2.2關于學業的認定修滿4學分是取得高中畢業資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學分,選修2學分。建議有興趣、有潛能的高中學生再加修若干學分,為今后發展創造條件。2.3標準體例說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撰寫,采用“內容標準”“例子”“活動建議”相結合的形式。其中內容標準是主體,例子是對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活動建議是對教學活動方式的建議和引導。內容標準的撰寫,首先堅持靈活性,既給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給教材編寫、教學活動和工具的選用等留有多樣化的發揮空間;其次注重時效性,以保證在本標準實施期間對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持續的指導意義。例子是對內容標準的提示,是對內容標準的進一步解釋和具體說明,考慮到課程標準靈活性與時效性的要求,有些內容標準的描述比較概括,所以通過例子對其進行提示和解釋。但例子僅僅是提示,不是內容標準的具體規定。另外,例子中內容的時效性往往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舉一反三,長期生效。活動建議用于啟發和引導教學活動的實施。2.4學習目標要求與行為動詞為幫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標準中使用的行為動詞及對應的學習目標和掌握水平:各水平的要求 內容標準中使用的行為動詞知識性目標 低高 了解水平再認或回憶事實性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列舉屬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列舉、列出、了解、熟悉理解水平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釋、比較、檢索、知道、識別、理解、調查遷移應用水平歸納、總結規律和原理;將學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間的合理聯系等 分析、設計、制訂、評價、探討、總結、研究、選用、選擇、學會、畫出、適應、自學、發現、歸納、確定、判斷技能性目標 低高 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導下完成操作 嘗試、模仿、訪問、解剖、使用、運行、演示、調試獨立操作水平獨立完成操作;在評價和鑒別基礎上的調整與改進;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系等 獲取、加工、管理、表達、發布、交流、運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裝、開發、實現熟練操作水平根據需要評價、選擇并熟練操作技術和工具 熟練操作、熟練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規范地使用、創作情感性目標 低高 經歷(感受)水平從事并經歷一項活動的全過程,獲得感性認識 親歷、體驗、感受、交流、討論、觀察、(實地)考察、參觀反應(認同)水平在經歷基礎上獲得并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的反應等 關注、借鑒、欣賞領悟(內化)水平建立穩定的態度、一貫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價值觀等 形成、養成、確立、樹立、構建、增強、提升、保持3、課程目標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并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3.1 知識與技能(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2)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3.2 過程與方法(1)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2)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3)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儲和管理。(4)能采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5)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6)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3.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2)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3)能理解并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上述三個層面的目標相互滲透、有機聯系,共同構成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同層面信息素養的綜合提升和協調發展,不能人為地割裂三者之間的關系或通過相互孤立的活動分別培養。4、內容標準4.1必修課程信息技術基礎“信息技術基礎”以信息處理與交流為主線,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求,強調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的相互作用。本模塊是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基礎,也是學習各選修模塊的前提,具有普遍價值,為必修模塊。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夠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信息技術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明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形成與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本模塊的教學要強調在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上信息素養的提升;要面向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培養信息素養。本模塊由4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一)信息獲取1.內容標準(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舉信息技術的應用實例,了解信息技術的歷史和發展趨勢。例 烽火臺、信函、電報電話、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代表著信息傳播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2)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及其實際意義;學會根據問題確定信息需求和信息來源,并選擇適當的方法獲取信息。(3)掌握網絡信息檢索的幾種主要策略與技巧,能夠合法地獲取網上信息。(4)掌握信息價值判斷的基本方法,學會鑒別與評價信息。2.活動建議信息技術使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比如在因特網上,天氣信息可以隨著氣象臺的預報同步更新,但并不是所有做天氣預報的網站都充分利用了這個優勢。試就這個專題展開調查,了解相關網站上的天氣預報情況,就其更新速度、準確性(與實際情況相比較)等指標進行統計和分析,尋找更新最及時和最可信賴的天氣預報網站。(二)信息加工與表達1.內容標準(1)能夠根據任務需求,熟練使用文字處理、圖表處理等工具軟件加工信息,表達意圖;選擇恰當的工具軟件處理多媒體信息,呈現主題,表達創意。例 可使用多媒體素材加工軟件、多媒體著作軟件、網頁制作軟件等處理多媒體信息。(2)合乎規范地使用網絡等媒介發布信息、表達思想。(3)初步掌握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幾種基本方法,認識其工作過程與基本特征。(4)通過部分智能信息處理工具軟件的使用,體驗其基本工作過程,了解其實際應用價值。例1 模式識別類:光學字符識別(OCR)、手寫漢字輸入、語音漢字輸入等。例2 自然語言識別類:自然語言對話與機器翻譯等。2.活動建議(1)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除可使用文字處理、圖表處理或加工軟件進行信息處理以外,直接使用計算機程序解決實際問題也是一個基本方法。教師可以演示并解剖一段實用的計算機程序實例,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讓學生使用一種高級語言編程工具解決一個簡單問題。(2)使用雙向翻譯軟件,先將一段英文短文翻譯成中文,然后將該中文內容再次翻譯成英文,考察機器翻譯的準確性,討論機器翻譯的優缺點。(3)訪問一個自然語言處理網站如:http://www-ai.ijs.si/eliza/eliza.html或http://alice./live.html,用自然語言與其中的機器人對話,通過尋找其“談話”的破綻,討論當前使用計算機理解自然語言的局限性。(三)信息資源管理1.內容標準(1)通過實際操作或實地考察,了解當前常見的信息資源管理的目的與方法,描述各種方法的特點,分析其合理性。例1 個人藏書、圖書館藏書、音像資料、因特網信息等都是信息資源,都需要管理。例2 實施教學信息資源管理的目的: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等。(2)通過使用常見的數據庫應用系統,感受利用數據庫存儲、管理大量數據并實現高效檢索方面的優勢。(3)通過對簡單數據庫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數據庫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與方法。2.活動建議(1)在教師的引導下,選擇一個與課程學習有關的專題,分組討論建立數據庫的方法,設計建立數據庫的方案。可根據實際情況,適度參加學校教學資源庫建設。(2)訪問某個在線數據庫,譬如“科學數據庫”(http://www.sdb.ac.cn/),就某一個主題進行查詢,如“眼睛與視力”,并對查詢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就資料的準確性、豐富性、權威性等進行討論。(四)信息技術與社會1.內容標準(1)探討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個人生活與學習的影響。例1 利用因特網等多種信息渠道進行調查,制定蔬菜新品種引進計劃。例2 E-mail方便了人們的溝通與交流,但垃圾郵件又給人們帶來困擾。(2)能利用現代信息交流渠道廣泛地開展合作,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3)增強自覺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意識,負責任地參與信息實踐。(4)在使用因特網的過程中,認識網絡使用規范和有關倫理道德的基本內涵;能夠識別并抵制不良信息;樹立網絡交流中的安全意識。(5)樹立信息安全意識,學會病毒防范、信息保護的基本方法;了解計算機犯罪的危害性,養成安全的信息活動習慣。(6)了解信息技術可能帶來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養成健康使用信息技術的習慣。例1 青少年長期沉溺于網絡容易誘發實際生活中的社交恐懼癥。例2 長時間凝視監視器屏幕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影響健康。2.活動建議(1)假定學校要為學生開設網上討論區,需要制訂一份守則規范大家的行為。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展開調研并撰寫這個守則。(2)有一幅著名漫畫,題目為“在因特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又有人撰文說“別以為你是一條隱藏很深的狗”。組織學生討論:網絡中的匿名化活動帶來哪些新的倫理問題。(3)從傳播結構上看,電話是點對點的信息傳播網,廣播電視是點對面的信息傳播網,計算機網絡是點/面對點/面的信息傳播網。結合具體實例,討論信息傳播結構的不同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二)選修課程選修1:算法與程序設計本模塊旨在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設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從簡單問題出發,設計解決問題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制程序實現算法解決問題。本模塊為選修模塊。本模塊的教學,應注意與數學課程中有關內容的銜接,要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注意尋找、發現身邊的實際問題,進而設計出算法和計算機程序去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注意發現對程序設計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根據具體情況為他們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本模塊強調的是通過算法與程序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對程序設計語言的選擇不作具體規定。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一)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1.內容標準(1)結合實例,經歷分析問題、確定算法、編程求解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認識算法和程序設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2)經歷用自然語言、流程圖或偽代碼等方法描述算法的過程。(3)在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觀看演示、模仿、探究、實踐等環節,了解順序、選擇、循環三種基本結構及其重要作用,掌握計算機程序的基本概念,能解釋計算機程序執行的基本過程。(4)了解程序設計語言、編輯程序、編譯程序、連接程序以及程序開發環境等基本知識。2.活動建議有專家認為,對于能夠借助計算機技術來解決的問題,可以按照其結構化程度劃分成三個類型:結構化問題,是能夠通過形式化(或稱公式化)方法描述和求解的一類問題;非結構化問題,難以用確定的形式來描述,主要根據經驗來求解;半結構化問題,介于上述兩者之間。請依照該思路,調查結構化問題的實例,并歸納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規律。(二)程序設計語言初步1.內容標準(1)理解并掌握一種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知識,包括語句、數據類型、變量、常量、表達式、函數。會使用程序設計語言實現順序、選擇、循環三種控制結構。例1 順序結構:一列火車在某地時的速度為v0=40km/h,以加速度a=2m/min2加速行駛,求10min后的速度v和距開始點的距離s。例2 選擇結構:某商場為了對蘋果進行促銷,規定購買2公斤以上可以在原價每公斤1.5元的基礎上打8折。請設計一個程序計算購買x公斤蘋果的應付款。例3 循環結構:為校園歌手大賽設計一個評分程序,10名評委,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計算平均分。(2)理解模塊化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3)初步掌握調試、運行程序的方法。(4)在使用某種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思想與方法,熟悉對象、屬性、事件、事件驅動等概念并學會運用。(5)能夠說出程序設計語言產生、發展的歷史與過程,能夠解釋其意義。2.活動建議(1)選擇實例,根據解決問題的要求分析設計算法,恰當地使用三種控制結構編寫源程序,調試并運行該程序,在過程中體驗程序設計語言的邏輯特點。(2)分別就模塊化程序設計的思想與方法、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的思想與方法展開討論,展望計算機程序設計的發展趨勢。(三)算法與問題解決例舉1. 內容標準A 解析法與問題解決(1)了解解析法的基本概念及用解析法設計算法的基本過程。(2)能夠用解析法分析簡單問題,設計算法,編寫程序求解問題。例1 使用一根長度為L厘米的鐵絲,制作一個面積為S的矩形框,要求計算出滿足這種條件的矩形的高h和寬w。(本例問題可以歸結成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例2 計算從y1年m1月d1日起,到y2年m2月d2日之間的天數。B 窮舉法與問題解決(1)了解窮舉法的基本概念及用窮舉法設計算法的基本過程。(2)能夠根據具體問題的要求,使用窮舉法設計算法,編寫程序求解問題。例1 一張單據上有一個5位數的號碼,其中百位數和千位數已模糊不清,但知道該數能被57或67除盡。設計一個算法,找出該單據原有可能的號碼。例2 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三條邊a、b、c的長度都為整數,且一條直角邊a的長度已確定,斜邊c的長度不能超過某數I,找出滿足條件的所有直角三角形。C 查找、排序與問題解決(1)了解數組的概念,掌握使用數組存儲批量數據的基本方法。(2)通過實例,掌握使用數據查找算法設計程序解決問題的方法。例 使用順序查找算法和對分查找算法查找校運動會上某個班級或者某個運動員的比賽成績。(3)通過實例,掌握使用排序算法設計程序解決問題的方法。例 設計一個程序,按照選擇交換法,把學校運動會比賽成績(無序)按降序排序后存儲。D 遞歸法與問題解決(1)了解使用遞歸法設計算法的基本過程。(2)能夠根據具體問題的要求,使用遞歸法設計算法、編寫遞歸函數、編寫程序、求解問題。例1 寫出兩個正整數乘積m×n的遞歸函數。例2 漢諾塔問題:傳說在古代印度的貝拿勒斯圣廟里,安放了一塊黃銅板,板上插了三根寶石柱,在其中一根寶石柱上,自上而下按由小到大的順序串有64個金盤。這就是漢諾塔游戲。要求將左邊柱子上的64個金盤按照下面的規則移到右邊的柱子上。規則:a)一次只能移一個盤子。b)盤子只能在三個柱子上存放。c)任何時候大盤不能放在小盤上面。2.活動建議(1)從其他科目的學習或者生活實際中選擇問題,確定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算法和計算公式,用流程圖描述問題的計算過程,編寫程序,調試并運行該程序,獲得問題的答案,并討論該問題解決過程與所得答案的特點。(2)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指導以及自主調查,更多地了解常用算法,探討待解決的問題與算法之間的關系,嘗試歸納算法與程序設計應用的一般規律,討論使用計算機程序設計解決問題的優勢和局限性。選修2:多媒體技術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改善人機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進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多媒體技術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而設置的“多媒體技術應用”是選修模塊。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認識多媒體技術對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影響;學會對不同來源的媒體素材進行甄別和選擇;初步了解多媒體信息采集、加工原理,掌握應用多媒體技術促進交流并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與方法;初步具備根據主題表達的要求,規劃、設計與制作多媒體作品的能力。本模塊教學要密切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實際,注重利用多媒體表現創意、表達思想,實現直觀有效的交流。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一)多媒體技術與社會生活1.內容標準(1)能夠說出多媒體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關注多媒體技術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影響。(2)通過調查和案例分析,了解多媒體在技術數字化信息環境中的普遍性。例 PC機上基于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就是一個多媒體產品。(3)通過網絡瀏覽、使用多媒體軟件或閱讀相關資料,體驗和認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動性和有效性。例1 改變網絡瀏覽器的多媒體支持屬性設置,觀察并體會改變前后的使用效果。例2 對同一組數據,分別采用電子數表與餅形圖、柱狀圖等形式表示,比較其表達效果的差異。(4)體驗并了解多媒體作品的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2.活動建議(1)通過閱讀資料、網絡瀏覽或參觀多媒體技術產品展覽等途徑,在自己感興趣的多媒體技術應用領域(如教育、商業、醫療、軍事、新聞出版、娛樂等)選定一個主題(如閱讀、電腦、風箏、足球等),就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多媒體技術對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響進行歸納與分析,將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小組或班級內交流。(2)多媒體技術在宣傳、廣告等方面有很好的呈現效果,但另一方面,多媒體信息的泛濫也給人們帶來諸多麻煩。試分析網絡瀏覽時“無用”信息對感官的干擾以及對注意力的強占等負面作用。在此基礎上,就“讀圖時代”“眼球經濟”等概念與多媒體技術應用之間的關系問題開展討論。(二)多媒體信息采集與加工1.內容標準(1)了解常見的多種媒體信息如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的類型、格式及其存儲、呈現和傳遞的基本特征與基本方法。例1 不同種類的計算機動畫具有不同的構成要素和表達特點。例2 流媒體在信息傳輸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2)能選擇適當的工具,分別對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進行采集;能解釋多媒體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例1 通過麥克風錄制聲音并存儲為聲音文件,分析聲音采樣、編碼的簡單原理。例2 從多媒體光盤或因特網上獲取視頻文件,或利用視頻抓圖軟件捕捉屏幕上的視頻片斷并存為AVI格式的視頻文件。(3)能根據信息呈現需求,選擇適當的工具和方法,分別對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適當的處理。2.活動建議通過實例分析,研討多媒體信息存儲、呈現與傳遞的特點,總結不同的媒體信息對表現主題、表達思想的作用;分析合理選擇與恰當運用不同類型的媒體,對表現主題、傳遞信息所產生的影響。(三)多媒體信息表達與交流1.內容標準(1)通過網絡瀏覽、軟件使用和資料閱讀,理解多媒體技術是人類在信息社會中表達思想、實現交流的一種有效技術。例 以不同方式組織文本、聲音、圖片、動畫乃至視頻等不同類型的信息,可以適用于不同的表達與交流任務。(2)通過案例分析,了解從問題解決的需要出發,規劃、設計、制作多媒體作品的一般方法。(3)學會使用非線性方式組織多媒體信息。(4)能根據表達、交流或創造的需要,選擇適當的媒體和多媒體編輯或集成工具完成多媒體作品,實現表達意圖,并能夠對創作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5)能使用一種常用的工具制作簡單的虛擬現實作品,并能描述其基本特點。例 使用全景環視工具制作一個簡單的作品。(6)通過評價與鑒賞他人的多媒體作品,體驗其創作思想,明了其中所蘊含的意義。2.活動建議設計并制作一個多媒體作品,例如“可愛的家鄉”“保護水資源”等等。采用小組合作方式確定主題、規劃內容、選擇媒體、策劃創意、設計信息呈現方式,完成作品。在班級或年級內展示,相互交流、共同欣賞。選修3:網絡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模塊介紹網絡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網的主要應用,是選修模塊。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掌握網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應用技能;掌握網站設計、制作的基本技術與評價方法;體驗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帶來的變化。本模塊的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對網絡技術和參與創造性活動的興趣;要結合實際條件,把網絡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避免技術與應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要充分展示網絡技術發展的指導思想,展示網絡技術與現代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一)因特網應用1.內容標準(1)通過使用因特網,了解因特網服務的基本類型、特點與應用領域;了解因特網服務組織的類型、提供的服務與服務特點。例1 因特網服務通過信息交流、信息獲取、資源共享等功能來實現。例2 因特網服務的應用領域包括:電子商務、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網上娛樂等。例3 ASP(應用服務提供商)和ISP(因特網接入服務商)有不同的服務內容和服務特點。(2)通過嘗試與分析,了解因特網信息檢索工具的類型與特點;知道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又稱集成搜索引擎)等因特網信息檢索工具的產生背景、工作原理與發展趨勢;掌握常用因特網信息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練使用檢索工具獲取所需信息。(3)通過使用或演示,了解與人們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特網應用技術的基本使用方法,初步了解其基本工作思想。例1 基于流媒體的因特網音頻、視頻技術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遠程教育、網上娛樂等方面。例2 ICQ不僅可用于網絡尋呼,還有聊天、文件傳輸等功能。(4)能夠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利用因特網獲取所需信息、實現信息交流;體驗因特網在跨時空、跨文化交流中的優勢,分析其局限性。例 因特網較好地支持了人們的交流,但語言壁壘對網上跨文化交流有阻礙作用。2.活動建議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瀏覽,了解不同類型網站(如政府網站、商業網站、教育網站、新聞網站、娛樂網站等)在內容、呈現方式以及所發揮作用等方面的差別。進一步就某一類因特網服務的一個專題進行網絡調查研究,如瀏覽商業網站,就因特網在商務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前景開展調查和討論。(二)網絡技術基礎1.內容標準(1)了解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功能、分類與拓撲結構。(2)理解網絡協議的基本概念,能描述網絡的開放系統互聯協議(OSI)分層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網TCP/IP協議的基本概念、思想與功能。例 了解因特網協議IPv6的產生背景,比較IPv6與IPv4的優劣。(3)能列舉并解釋網絡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換技術及其用途。例 IP電話采用的是分組交換技術,傳統電話采用的是電路交換技術。(4)能描述瀏覽器/服務器(B/S)結構、客戶機/服務器(C/S)結構的概念與特點。(5)理解IP地址的格式與分類;知道域名的概念和域名解釋的基本過程。(6)知道因特網IP地址、域名的管理辦法及相應的重要管理機構。例1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主要任務包括注冊服務(域名注冊、IP地址分配等)、目錄數據庫服務、信息服務、網站訪問流量認證等。例2 國際性的因特網組織包括因特網協會(Internet Society, 簡稱ISOC,網址http://www.isoc.org/)、因特網域名與地址管理機構(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簡稱ICANN,網址http://www.icann.org/,中文相關網址http://www.icann./),它們都是非盈利的因特網管理與服務機構。(7)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網的構建方法與使用方法;知道網絡服務器的主要作用與基本原理;能說出代理服務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2.活動建議(1)選擇校園網或當地的計算機網絡系統,畫出網絡拓撲圖,對該網絡應用情況進行調查,并就如何進一步提高網絡使用效率展開討論。(2)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搭建簡單的局域網,安裝代理服務器軟件,使多臺計算機同時聯入因特網。(三)網站設計與評價1.內容標準(1)知道WWW、網頁、主頁、網站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2)理解動態網頁的概念,能解釋其工作過程。(3)能夠根據表達任務的需求,使用常用的網頁制作軟件制作與發布動態網頁。(4)通過開發實踐,學會規劃、設計、制作、發布與管理簡單網站的基本方法。(5)能夠根據網站主題要求設計評價指標,對常見網站的建設質量與運行狀況進行評價。2.活動建議對于給定的主題,以小組合作方式制訂網站開發計劃、設計網頁結構、確定制作方案,并通過比較與評價,選出最佳方案,根據方案完成網站建設。例如,圍繞“家鄉旅游資源”或者其他科目學習的主題進行網站設計。選修4:數據管理技術數據管理技術已經在各個領域得到應用,廣泛地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之中。本模塊是針對數據管理技術應用而設置的選修模塊。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數據管理的基礎知識和數據庫設計的一般方法,學會使用大型專業數據庫,初步學會使用數據庫技術管理信息,處理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體驗并認識數據管理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影響。本模塊的教學,要突出對數據庫技術中“關系”這一核心特征的理解,著眼于數據管理技術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關注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介紹一種常用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一)數據管理基本知識1.內容標準(1)知道數據管理技術的基本概念,能說出數據管理技術的產生歷史與發展趨勢。(2)能夠使用現有數據庫輔助學習,開展專題研究。例 可以借助“國民體質與營養數據庫”(http://www.infh.ac.cn/),了解我國不同地區青少年的體質與營養現狀。(3)掌握關系數據庫中的庫、表、字段、記錄等概念,理解“關系”所表達的含義。(4)通過調查與實例分析,了解數據庫在多媒體和網絡方面的應用方法與應用價值。2.活動建議(1)通過參觀或使用各種數據庫應用系統(如圖書館圖書查詢系統、醫院管理系統、全國聯網火車售票系統等),分析其中基本數據的組織結構特點。(2)以小組為單位,每組確定一個研討專題,如“珍稀動物保護”,通過上網或其他途徑查找相關數據庫,寫出專題報告。(二)數據庫的建立、使用與維護1.內容標準(1)通過實例分析,初步掌握數據收集、數據分類和建立關系數據模型的基本方法。學會使用實體—關系圖描述關系數據模型。(2)熟悉一個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掌握建立數據庫結構、添加數據和編輯數據庫的常用方法。例1 建立某旅游景點基本情況的數據庫。例2 調查本班同學的基本信息,設計“本班同學基本信息數據庫”的結構,確定其中的字段、記錄等信息,并以表格的形式表示出來。(3)掌握數據檢索及報告輸出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數據篩選、排序及統計的方法。(4)掌握數據庫之間的鏈接、數據導入導出的基本方法。(5)了解結構化查詢語言SQL的基本概念;掌握SQL的基本數據操作與數據查詢語句(SELECT、INSERT、DELETE、UPDATE)的使用方法。2.活動建議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某科目教學的過程性評價要求,為該科目設計學生“個人學程檔案”數據庫方案,經過小組討論比較,選一個最佳方案推薦給老師,將其應用于實際教學活動中。(三) 數據庫應用系統1.內容標準(1)理解層次和網狀數據模型的基本概念。(2)通過案例分析,理解數據庫、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據庫應用系統的概念及相互關系。(3)初步掌握設計和實現簡單的數據庫應用系統的基本方法。(4)能描述數據庫應用系統在信息資源管理中的作用。(5)明確數據規范化的思想、意義,知道其在數據庫應用系統建設和使用中的價值與作用。2.活動建議(1)設計并實現一個管理家庭光盤資料或個人圖書的數據庫應用系統,使之具有友好的數據輸入、數據查詢及統計界面。(2)收集數據庫應用方面的相關資料,把它們分類、編目并建立一個數據庫,供同學、老師共享。選修5:人工智能初步人工智能技術是當前信息技術應用發展的熱點之一。與一般的信息處理技術相比,人工智能技術在求解策略和處理手段上具有獨到之處。“人工智能初步”模塊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人工智能領域內容易為高中學生所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內容,是選修模塊。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能描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會使用一種人工智能語言解決簡單問題,把握其基本特點;能利用簡易的專家系統外殼開發簡單的專家系統;知道人工智能對人類學習、生活的影響;通過感受人工智能技術的豐富魅力,增強對信息技術發展前景的向往和對未來生活的追求。本模塊的教學應強調讓學生體驗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要根據高中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本校實際情況開展教學;要發現有特長的學生并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本模塊對采用的人工智能語言與專家系統工具不作具體要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本模塊由3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一)知識及其表達1.內容標準(1)能描述人工智能的概念與基本特點;知道人工智能技術隨著計算機硬、軟件技術的進步和應用需求而發展的事實和客觀規律。(2)列舉人工智能的主要應用領域;通過演示或實際操作,體驗人工智能的若干典型應用,知道其發展現狀。例1 符號運算: 通過網站http://www./ 在線執行符號運算軟件Mathematica,進行多項式乘、除以及因式分解等代數運算。例2 模式識別:聲音識別、指紋識別、簽名識別等識別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例3 機器證明:這是我國科學家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之一。例4 智能代理:該技術在網上信息檢索、個性化服務等方面有著廣泛的用途。(3)掌握知識的概念;學會知識表達的基本方法。例1 用產生式規則表達簡單的“動物識別”知識。例2 將上述“動物識別”的產生式規則用“與/或圖”來表達。例3 采用框架表達“天氣預報”知識。2.活動建議(1)就下列話題展開討論:利用符號運算軟件能解決中學課程中的哪些問題?具有哪些優點?(2)對產生式規則、與/或圖、框架等常用的知識表示方法的特點、適用場合進行比較。(3)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已經在許多領域中得到了應用,“在家里尋找外星人”(SETI@home)項目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和分布計算思想的一個成功案例。該項目由美國行星學會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于1999年5月開始實施,它利用特定屏幕保護程序調用全球上網的個人計算機的閑置能力,分析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獲得的數據,幫助科學家探索外星生物。教師先向學生簡單解釋神經網絡、分布計算的基本思想以及SETI@home項目的社會意義,學生登錄http://setiathome.ssl.berkeley.edu/home_chinese.html 網站了解或親自參與該項目。通過該活動使學生知道人工智能領域中神經網絡、分布式計算的概念,了解SETI@home項目的具體內容,感受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于人類文明的價值。(二)推理與專家系統1.內容標準(1)演示或使用簡單的產生式專家系統軟件,感受用專家系統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了解專家系統的基本結構。例 通過網站 http://www./ 在線執行“PC產品顧問”(Desktop PC Product Advisor)專家系統,為準備添置的個人電腦規劃合理的硬軟件配置。(2)通過實例分析,知道專家系統正向、反向推理的基本原理;會描述一種常用的不精確推理的基本過程。(3)了解專家系統解釋機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專家系統中的重要作用。例 執行專家系統,分別使用“Why”和“How”命令,了解其解釋過程。(4)了解專家系統外殼的概念;學會使用一個簡易的專家系統外殼,并能用它開發簡單的專家系統。例 在專家系統的開發過程中,通常采用“原型化”策略。2.活動建議(1)針對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一個分類問題,利用簡易專家系統外殼開發一個簡單的專家系統。例如,用于識別校園中植物的專家系統。(2)有人認為:“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經歷了數值計算、數據處理、知識處理三個階段,專家系統是知識處理階段的典型代表。”在學習了專家系統的相關內容后,讓學生從信息技術的應用對象、策略與方法等方面對上述三個階段的特點進行比較。(三)人工智能語言與問題求解 1.內容標準(1)了解一種人工智能語言的基本數據結構和程序結構,掌握相關概念,知道人工智能語言的主要特征。例 瀏覽Prolog語言網站http://www.visual-/,考察它的實例程序。(2)初步學會使用該語言設計程序求解簡單問題,并能夠上機調試、執行相應的程序。例1 用匹配方法解決簡單的查詢問題。例2 用遞歸方法求解漢諾塔(Hanoi)問題。(3)了解狀態空間的概念與方法,學會用該方法描述待求解的問題。例 “井字棋”問題。(4)通過簡單博弈問題的分析,了解用盲目搜索技術進行狀態空間搜索的基本過程,知道啟發式搜索的基本思想及其優點。 例 1996年,“深藍”計算機向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挑戰失敗。1997年,“深藍”的后嗣替“父”報仇,以3.5:2.5的總比分擊敗卡斯帕羅夫。事實上,“深藍”序列計算機中存放了包括卡斯帕羅夫的所有比賽棋譜在內的近百年的棋譜歷史記錄,它的“智能”主要體現在對海量的實戰棋譜所進行的啟發式搜索上。 2.活動建議(1)以小組為單位,對本模塊教學中尚未涉及的人工智能應用問題展開調查,就它們的應用情況、工作過程、優點與局限性以及對人們生活和工作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討論與分析。(2)觀看、閱讀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影視作品或文學作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描述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前景,以班級網站或板報的方式展示和交流。5、實施建議5.1教學建議信息技術課程由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但發生了質的飛躍,已經由單純的技能訓練上升為全面的信息素養的培養。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面臨著從內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轉型。要完成這一轉型,關鍵在于:一方面,要廣泛借鑒國內外信息技術課程短暫歷史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在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具體建議如下:(1)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一方面,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信息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文化環境。其次,要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小環境,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在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于創新。(2)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首先,可以學習、借鑒其他科目的成功經驗,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采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驗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長補短。其次,可以吸收國內外信息技術教學的成功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并善于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因此,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任務”的特定含義,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濫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應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以便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3)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通過問題解決進行學習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一方面,通過問題解決活動學習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與監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學生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甚至可以間接或直接地參與到社會生產、信息技術革新等各項活動中去。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盡量將信息技術課安排在計算機房等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場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解決問題;教師不僅要結合實際,為學生安排可以在課堂上完成的任務,也要注意把一些“課外”的實際問題交給學生去處理,如機房的建設與管理、校園網的建設與管理、學習資源的建設等。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要合理安排教學,讓學生親身經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與確立主題,分析需求并規劃、設計內容,根據需要與創意獲取并加工信息,準確表達意圖或主題思想;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評價和反思問題解決的各環節及效果,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需要注意的是,用于問題解決的綜合性項目不宜過多,且大小要與學習的階段性進展相適應;組織形式也要靈活多樣,要合理安排好個人工作、小組合作、班級交流等活動形式;要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分解項目任務,再落實到個人、小組,達到既使學生體驗完整過程又減輕每個學生工作強度的目的(參見案例1);前后項目的設計中,不要出現對問題解決環節和具體方法的簡單重復,以免造成學生學習時間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費。(4)關注基礎水平和認知特點差異,鼓勵個性化發展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點水平參差不齊,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學,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可以通過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到合適的內容;教師還應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不同意見和創造性思路的迸發,鼓勵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水平差異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教學;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采用補課的方法為其奠定必要的基礎,消除他們對信息技術的神秘感,增強其學習的信心;也可以采用異質分組的方法,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協同完成學習任務;對于少數冒尖的學生,給予專門輔導,使其吃飽吃好,早日成才。(5)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從當前來看,信息技術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周期短,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發展、變化的信息技術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信息時代公民的需要。教師應在認識信息技術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臺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通之處,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經驗,通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給出任務之后,通過組織學生共同研討、分析任務,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步驟、策略與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評價,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強對信息技術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應用需求與發展變化相聯結,主動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譬如,每一類新的工具都是為解決某些特定問題而設計的,而這類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換代產品,都是為滿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設計的。要引導學生在具體工具的使用中認識其優點、發現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創造性的改進建議,養成主動地適應發展變化的習慣。5.2評價建議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應圍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規定的培養目標評價教與學,保證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達成。應通過評價的合理實施,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步提高信息素養。(2)評價原則1.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通過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實際的技術操作過程及活動過程,分析學生的典型信息技術作品,全面考察學生信息技術操作的熟練程度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向學生呈現評價結果時應多采用評價報告、學習建議等方式,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這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進學生進一步的發展。要慎用定量評價,呈現評價結果時要盡量避免給學生貼標簽或排名次,弱化評價對學生的選拔與甄別功能,減輕評價對學生造成的壓力。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的同時,也要利用評價結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學過程,發揮評價與教學的相互促進作用。2.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教師應注意發揮在信息技術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評價能力,適時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評價促進學習;組織學生開展互評,在互評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建議教師根據評價目的和當地現狀創造條件組織家長、學校、外部考試機構、教育團體等有關機構和人員參與教學評價。為了減少各評價主體的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干擾,教師可以在評價之前設計統一的評價標準,并與各評價主體充分交流,提高評價主體之間的一致性,保證評價的客觀與公正。評價結束后,教師應及時收集評價信息,統計、歸納評價結果,并盡快反饋給學生和參與評價的有關人員。3.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實踐高中學生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水平、學習風格和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很大,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要正視這種個別差異。同時,高中學生個性特征分化更為明顯,進行信息技術創造的欲望也更為強烈,評價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的確定和選用,要在保證達到最低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點學生在已有基礎上取得的進步都應該得到認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在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和創造性,對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設計思路和不同設計風格、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技術解決方案等,都應給予恰當的認可與鼓勵。(2)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1.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信息技術課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應針對不同評價內容和相應的課程目標,適當選擇和靈活運用評價方式,適當滲透表現性評價的理念,以學生在信息技術操作或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作為評價依據,全面評估學生在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相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要正確理解過程性評價的特點,處理好以下關鍵環節,切實發揮過程性評價的功能。(1)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量規首先應根據評價內容和相應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的評價目的,然后根據評價目的確定評價標準。應將評價標準進一步分解為評價指標,并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構建規范的評價量規。在制定評價標準或評價量規時,首先要根據評價目的劃分出能客觀反映有關學習過程和結果的重要維度或重要方面,然后為每個方面制定不同水平的評價等級。必要時,可以為不同的指標制定不同的權重。對于比較重要的評價,要在正式評價之前挑選部分學生進行預試或預測驗,考察評價指標是否合適,并進行調整和修改。評價量規的指標要全面、精練、可行。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制定量規,或者在評價前向學生說明量規和評價標準,以引導和激勵學生的學習。例如,要求學生就某一主題分組合作開展研究,研究結束后要求學生制作多媒體演示文稿展示研究結果并進行口頭報告。對此,可以從以下方面制定評價量規。對研究主題的理解和表現:包括觀點是否準確,論證是否清楚;內容是否全面,能否包括任務要求的所有基本主題及其他相關主題;主題內容邏輯順序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主題的表達能否引發思考和探詢更多信息的動機等。多媒體作品制作水平: 包括能否準確、合理地應用聲音、動畫、視頻等多媒體素材表達主題;整體布局是否平衡合理;頁面設計是否與主題風格一致,界面是否美觀并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圖片、動畫的使用是否合理并有助于理解相關文本;是否提供了用于導航和檢索的目錄頁和準確的鏈接;是否體現了學生的技術創新和創造性,例如能將以前學到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創造性地運用到當前任務中,或根據任務主動學習和應用新的信息技術等。口頭報告:語言是否準確、生動;表達是否條理清晰,易于理解;能否根據聽眾的特點靈活地使用信息傳遞和交流技巧。小組協作:分工是否明確;小組成員能否在完成各自任務的同時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務。(2)通過日常觀察或設置真實任務搜集評價資料在信息技術課的過程性評價中,可以通過現場觀察、檔案袋或成長記錄的方式,系統客觀地觀察和記錄學生在自然情境中的真實表現,也可以設置特定的作業、項目或任務來引發學生某種特定的行為,搜集有價值的評價信息。用于過程性評價的作業、項目或任務應指向具有普遍意義的目標,任務應該是多層次的,可考察學生綜合的信息素養,不能過偏;任務應密切聯系學生的學習或生活實際,避免設置脫離學生生活或學習經驗的任務情境;任務對所有學生都應是公平的,不能偏難或過于偏向某些學生的生活經驗。信息技術課中設計的任務主要以典型作品設計和項目型作業或實踐活動為主。典型作品設計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隨時搜集、分析學生的典型信息技術作品,也可以在測驗、考試時設計特定的典型作品設計任務。對學生信息技術作品的評價要重視學生作品設計的思路和過程,不能只評價作品的優劣。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作品分析大多比較耗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適當組織學生遵循統一規范的標準開展自評或互評。項目型作業或實踐活動通過對學生項目型作業或實踐活動的評價,可以相對全面地了解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水平。例如,可以圍繞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規劃意識和規劃能力、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包括信息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學習態度和參與意識、投入程度、交流能力與合作精神、問題解決能力等制定面向活動過程的評價指標。如果需要對學生活動過程、設計過程、思維過程等方面進行深入考查,可以選擇少數學生進行深度訪談,訪談之前應設計好訪談主題或問題,制定訪談計劃并作好訪談記錄。又如,可以圍繞以下方面制定評價指標,評價學生利用信息解決問題以及開展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生能否結合任務或問題情境的要求確定合適的信息來源;學生能否制定切實可行的信息收集計劃;學生能否根據問題要求采集和評價信息、管理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解決問題;能否利用信息技術清楚地表達觀點、思想,呈現問題解決的答案;能否根據問題解決的需要評價各種可用的信息技術設備、工具和資源的潛在優勢和不足,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設備、工具和資源解決問題;能否體會到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并能利用合適的信息技術與他人進行有效交流、合作;能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相關能力。(3)評價結果的處理評價結論既可以針對某一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全面分析,也可以針對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分別進行分析。評價結論中的分數或量化評價結果主要提供有關學生表現水平的參考依據,必須將這些量化結果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切忌單純利用量規分數對學生的學習下結論或排名次。在使用評價結果時要注意考察不同評價者的評價結果是否一致,如果出現較大差異,應注意分析其中的原因,減少評價者的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的不良影響。2.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學生對待信息技術的態度、信息技術的使用習慣以及在信息活動中表現出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是在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通過適當的過程性評價方式隨時把握、及時引導。可以向學生呈現蘊含人文、道德、社會沖突的案例或問題情境,如“信息技術的使用與知識產權”專題,讓學生對這些案例或情境進行討論、分析,或撰寫短文,再根據學生表達的觀點把握他們的情感、態度以及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要注意觀察學生在教學過程和各種信息活動中的實際行為表現,考查學生是否真正將有關的法律、法規、道德規范等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并自覺指導自己的實踐。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最終要落實為教師對學生的適時預防、關懷或引導,要避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簡單量化或脫離實際單純打分。3.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開展總結性評價應正確認識期末考試等總結性評價的作用和功能。期末考試的主要功能是考察學生所學模塊的基礎知識、實際操作技能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診斷本學期教學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和學生改進隨后的教與學。在組織期末考試等總結性評價時,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具體考試內容選擇合適的題型和考試方式,綜合運用紙筆測驗、上機測驗等多種評價方法;要創造條件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協調發展,避免只重視知識記憶和計算機操作,忽視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傾向;要注意結合學生平時學習表現和過程性評價結果,改變單純以一次測驗或考試為依據,評定學生一學期或整個學段學習情況的局面,適度加大過程性評價在期末成績評定中的比重。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各有所長,適合不同的評價內容和目標,應相互補充,綜合運用。紙筆測驗的效率較高,適于短時間內對大量學生進行集中考察,適于考察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但不適于評價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信息技術的紙筆測驗,要控制選擇題、填空題等客觀題型的比例,適度設置和增加要求學生通過理解和探究來解決的開放性題目,如問題解決分析、作品設計、短文寫作等,以拓展紙筆測驗在評價內容和評價目標等方面的廣度。上機測驗是信息技術課總結性評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供選擇的上機測驗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通過實際操作完成的獨立任務,如軟件操作水平測試、作品設計與制作等;另一類是綜合任務中的上機環節,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項目研究過程中的上機活動。期末考試等總結性評價一定要安排上機測驗,設計一定比例的聯系實際的設計、制作或其他類型的信息處理任務,以評價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工具或軟件的熟練程度,測查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方法和能力。教師和有關機構要針對具體評價目的,靈活選用上機測驗的題型和考試方式,不能單純依賴題型單一、只考察基本知識與操作能力的機考系統,否則容易對信息技術教學產生誤導。(3)評價的組織實施1.選用評價方式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評價目標,體現針對性和效益性學校、教師在分析有關評價方法的優劣、選用具體的評價方式時,既要考慮評價方式是否適合具體的教學目標、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客體的具體特點;又要講究效益,充分考慮各種評價方式對學校的信息基礎設施、設備以及對教師、學生的時間和精力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礎上,結合班級規模、時間和經費及其他現有條件,選擇有針對性、高效益的評價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較低、省時、省力的評價方式就能達到相同的評價目的,則不要選用高成本的評價方式。要注意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相互補充。2.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提高評價效率信息技術在編制評價題目、實施和管理評價過程、匯總分析評價結果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信息技術課程評價,可以提高評價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技術教師應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評價活動。可借助合適的信息技術搜集、管理評價素材,輔助評價題目的編制和評價標準的制定等;可借助測驗管理軟件,針對不同學生實施分層次評價,或者對評價實施的時間、評價時限等進行控制和管理;可利用電子表格、數據庫軟件或其他統計軟件準確、迅速地統計、分析評價結果,或者對測試題目進行難度、區分度等方面的分析;可利用信息技術記錄和收集學生學習過程的信息,幫助實現過程性評價。注意結合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及本地教學條件,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結合自己的評價經驗創造性地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評價活動,強調信息技術在評價中的應用效益和實際效果。不要脫離目標和實際,為用信息技術而用信息技術,避免使用題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試系統或考試軟件。3.提高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評價的專業技能,加強團隊合作應通過各個層面的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和教師自我發展,使教師在深入理解信息技術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提高自己的評價理念,熟悉有關評價方法,分析這些方法的優點、局限和適用的內容及目標,逐步提高運用有關評價方法的信心和操作技能。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以建立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咨詢和支持系統,為教師提供有關評價服務和幫助。應鼓勵教師之間、學校之間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方面的研討和經驗交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評價方案的合作設計,不斷提高教師教學評價的水平。學校與家長、社區之間要加強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方面的溝通,引導家長和社會理解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式。同時,積極爭取行政人員對學校和教師評價工作的支持。6.教科書編寫建議信息技術教科書的編寫應以《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要為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提供直接指導。教科書應滲透學生自主學習、勤于動手、主動探究的思想,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切實達成課程目標。(1)要強調適應性我國信息技術教學起步晚,各地信息技術教學的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師資水平等都存在較大差異,課程開設情況參差不齊。為此,信息技術教科書更應該強調多樣性,以適應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在充分調查地方的信息基礎設施、師資狀況及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基礎上,編寫適合地方情況的教科書,保證不同地區都能開好信息技術課。高中學生信息技術的起點差異比較大,教科書的設計要有一定開放性,具體要求要有一定彈性,內容的呈現要有較大靈活性。既保證起點水平較低的學生能夠適應,也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2)要體現科學性、通用性和前瞻性信息技術是一門應用廣泛而又發展迅速的學科,許多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比較混亂。所以,高中信息技術教科書的內容應力圖科學、客觀、準確,使用通俗易懂而又嚴謹的語言解釋基本概念。高中信息技術教科書要向學生介紹具有廣泛適用價值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以及蘊含在信息技術中的基本思想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要適當選擇能反映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的內容,讓學生有機會了解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學習中的作用,激發學生進行技術創新的動機,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3)要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教科書要密切聯系實際,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學習實踐以及當地的社會發展,適度設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課題,以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學技術”與“用技術”融合在一起,主動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發展能力。(4)要突出特色、強調創新課程標準中各模塊的內部結構、撰寫順序和描述方法是在標準撰寫中為課程理念表達和內容呈現的方便而做出的選擇,但不一定是教科書編寫的最佳選擇。例如,“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中的三個主題以及各主題中條目陳列的以思想方法為主要線索,內容上,三個主題相互聯系,彼此交織在一起。這種結構顯然不能直接作為教科書的結構。教科書的編寫應在遵循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達到其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在體系結構的設計、內容的組織編排、技術的運用、資源的提供等方面大膽創新,嘗試適當的呈現方式,并形成不同教科書的特色,實現教科書多方面、多層次的創新。要針對特定的教學對象,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靈活介紹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教師和學生在使用教科書時能創造性地教學或學習,實現教科書從教學范本向教學資源的價值轉變。不應無視具體教學要求,機械套用單一的教學方式,也不能在教科書中對教學方式限制過死,影響教師的教學創新和學生學習的靈活性。(5)要滲透人文精神,貫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信息技術教科書要展現信息技術發展、信息技術創新和信息技術應用中蘊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終滲透有關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并有意識地設計相關的人文、社會教育主題,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不斷內化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倫理道德觀念與法律法規意識,逐步養成負責、健康、安全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7.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信息技術課程資源是課程得以實施的重要前提,要十分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1)基礎設施與設備對于信息技術課程而言,必要的基礎設施、基本設備是課程實施的物質基礎。要配備能滿足教學需要的計算機房、多媒體教室等設施;配備數量合理、配置適當的計算機和相應的外部設備(打印機、投影儀、掃描儀等);具備上網條件。在規劃和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購置設備時,要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費、量力而行”的原則,對投入進行全面規劃;還要結合本地或本校的發展水平和特色,因地制宜,避免 “一刀切”和“盲目攀比”等現象。在管理和使用已有設施和設備時,堅持“面向教學”的原則,為各學科教師提供有效服務;注意提高學校現有設施、設備的利用率,學校的計算機教室、圖書室或電子閱覽室等要盡可能向師生開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學校與家庭、社區之間信息設備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掘和利用當地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電視臺、展覽館、信息中心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校外資源。要根據教學要求,做好有關設備的維護,充分利用周末等時間進行機房維護,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做好必要的設備更新。(2)教學信息資源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信息資源包括兩類,其一是數字化資源,如教學軟件、專業資源網站等;其二是非數字化資源,如圖書、報刊、錄像等。教師應密切結合教學實際,收集、組織、開發必要的教學資源,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資源庫。在教學資源的建設中,應面向學生的需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持;應遵循相關技術規范,便于交流與共享;應充分利用網上共享資源,避免低水平重復開發。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信息資源的收集、組織、開發,讓學生在參與資源建設的過程中學習。應重視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相關網站的開發、應用與管理,為信息技術的學習創設豐富、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3)師資隊伍建設各地區、各學校應制定相應的師資建設計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建設的步伐。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師培訓,鼓勵和組織教師參加進修、學歷教育等國家和地方的教師培訓,規劃和開展持續的校本培訓;要通過案例培訓、參與性培訓等多種多樣的教師培訓模式,持續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教學能力;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級各類信息技術教研活動,不斷提高教學研究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6、案例案例1南極洲探險標 題:南極洲探險涉及標準:模塊“信息技術基礎”;條目(一)信息獲取(1)(2)(3)(4),(二)信息加工與表達(1)(2)(3)(4),(三)信息資源管理(1)(2)(3),信息技術與社會(1)(2)(3)(4)(5)。建議學時:6學習目標:(1)說明當前信息技術的變化及這些變化對學習、工作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2)能夠選擇恰當的工具和軟件來支持學習和研究。(3)與他人合作,利用遠程通信手段和協作工具來研究與課題相關的問題。(4)選擇和利用適當的工具和信息資源完成各種任務并解決問題。(5)研究和評價在實際問題中,信息資源的可靠性、相關性、綜合性。過程設計:(1)將全班學生分組,3~5人一組,各組確定一名組長,并填寫下表1。表1 小組分工表組長:組員 性別 年齡 分工 主要工作1.收集資料2.整理資料3.問題解決4.演示制作5.匯報講演(2)每組從后面的主題選擇建議中,通過抽簽方式任選一個主題進行研究。(3)為了更好地探討研究主題,每個小組要列出所選主題所應研究或解決的若干問題,并填寫在下表2中。表2 研究問題及計劃項目主題:編號 需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 需要使用的工具、軟件、手段 所需時間 可能出現的困難123456(4)確定獲取資料的來源(因特網、報刊書籍、廣播電視、訪問科學家或研究人員或家庭成員),通過各種手段獲取資料,并按一定規則或原則對資料分類。形成小組資料文件夾(表3給出了一種參考的分類方式)表3 資料的分類編號 資料主題 資料類別 已有資料 需要搜集的資料 負責人1 文本圖像音頻動畫視頻其他2 文本圖像音頻動畫視頻其他3 文本圖像音頻動畫視頻(5)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共同整理各組獲取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有效管理,供各小組共享。分類方法可參考表3。(6)小組討論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并開始實施。(7)每組選擇一種或多種方式(電子文檔、多媒體、動畫、表格、網頁、程序設計等)呈現所研究的結果。(8)完成主題研究后,各組在全班對其研究結果進行匯報演示。(9)師生共同制定評價內容、標準,各小組間對匯報進行自評、互評。可參考表4。表4 評價參考表評價內容 分值 標準 小組自評 小組互評 教師評價(10)師生對所做主題研究進行總結。主題選擇建議:(1)利用因特網獲取有關人類在南極定居的歷史、文化以及環境變化的信息,采用適當方式展示出來。(2)利用書籍、文章、因特網研究一名南極探險者,并用文字處理軟件來創辦一份期刊,假設內容是一位探險者寫的。(3)利用因特網獲取和記錄南極的天氣統計數據。編制一個圖表,把這些數據與自己家鄉的天氣統計數字作比較。創立一個數字化的天氣預報,進行報道,并比較這些數據。(4)寫一份一個月的南極旅行計劃,并對所需經費進行預算。(5)利用因特網研究南極的動物。利用文字處理軟件描述一種非常適應南極環境的遺傳變異動物;利用多媒體軟件畫一幅動物的解剖組織結構圖;用交互式的手段來闡明環境適應問題。(6)利用因特網研究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繪制一個比較本地與南極臭氧層數值的圖表或用軟件建立一個三維模型;為全球臭氧層的發展做一個預測。利用視頻、演示或多媒體創作軟件設計一個關于臭氧層的公益廣告。(7)創建一個有關南極動物指南的網頁,包括企鵝、海豹、鯨、海豚、磷蝦群、魚和鳥類等。(8)研究埃里伯斯火山,制作這個火山的多媒體演示作品,內容可包括:火山的類型、結構,火山在極地板塊構造學中的重要性,火山給生態系統帶來的威脅……(9)創建一個板塊構造學的動畫演示作品,說明南極洲是怎樣與大陸分開而漂移到現在的位置的。(10)研究以下問題:天氣是怎樣隨著緯度的不同而變化的?天氣的哪些方面(溫度、降雨等)能通過緯度來預測?利用南極的數據、自己所在城市的數據、南極和自己所在城市之間地區的數據來支持這些發現,并選擇一種適當且引人注目的方法來展示這些發現。(11)研究教室里的計算機是以何種方式通過因特網與正在南極的科學家實現聯系的。調查初露鋒芒的新技術,并就今后十年可能出現的技術聯結方式提出建議。(12)研究因特網上幾個討論臭氧層的站點,為每個網站準備一份分析報告,內容包括網站的準確性、相關性、恰當性、綜合性及可能出現的偏見。參考網站:(1)世界地理網:http://www.earth-/dh/dlyj/njz.htm(2)南極洲旅行:http://www./seed/zh/watch/antarctica/(3)中國科普博覽—冰雪館:http:///gb/earth/icesnow/antarctica/(4)地球村:http://world99./antorctica.htm(5)北極在召喚:http://www.gmdaily./2_zhuanti/keji/bj/default.htm(6)旅游網:http://travel./spore/pages/leisure280300.html(7)中國教育科研網—人與自然: http://www./20011101/3007739.shtml(8)南極洲探險記:http://www.envi.org.tw/resource/southpole/soumain3.htm(9)百科知識網:http://www./search/kdg.asp kl=1418(10)中國網:http://www.china./chinese/TEC-c/93573.htm(11)地理教與學:http://dili.fsjy.net/index.htm(12)人民網:http:///GB/kejiao/42/154/20020124/654941.html(13)中基網—南極考察:http://www.cbe21.com/subject/geography/article.php article_id=502(14)自然地理雜志: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15)Historic timelines:http://www.search-/history.htm(16)The Internet Public Library:http://www.ipl.org/div/news/browse/AQ/(17)Antarctic Explorers: http://www./va/ ( http: / / www. / va / )history/ages/discovery.html(18)Discover 網站:http://www./(19)Discover magazine:http://www.dc./magazines/discover/(20)Gas Concentrations-ozone:http://www.acd.ucar.edu/(21)Data Product-Ozone:http://toms.gsfc.nasa.gov/ ( http: / / toms.gsfc.nasa.gov / )ozone/ozone01.html(22)International AntarcticCentre:http://www.iceberg.co.nz/ ( http: / / www.iceberg.co.nz / )(23)Mount Erebus Volcanic Observatory:http:// www.ees.nmt.edu/Geop/ ( http: / / www.ees.nmt.edu / Geop / )erebus.html(24)Polar Star:http://www.polarstar.org/案例評析:本案例以“南極洲探險”為主題,整合了信息技術、天文、地理、生物等學科進行研究。通過這一主題活動,培養學生選擇合適工具、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從多個角度提出子課題,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子課題。其意義在于:第一,每組學生都可以經歷一次完整的專題研究活動;第二,全班學生針對不同子課題的活動,在資源、方法、過程、成果等方面可以相互支持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