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技術的未來備課人:施桂法一、教學目標:(一)、知識技能目標:1、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讓學生對技術產生積極情感和理性的態度。2、理解技術的兩面性及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看待技術。3、讓學生領略技術世界的奧秘和神奇,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二)能力方法目標: 1. 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抽象思維,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 2. 通過學習,培養小組合作、交流表達及科學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氛圍。2、通過學習,讓學生有加強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3、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二、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多媒體輔助;課外活動實踐等方法。三、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2、教學難點:如何培養學生理性看待技術。四、教學準備:教師要準備的主要是熟悉學生搜集的材料內容,把握好技術對未來發展起促進但同時也隱含著威脅。為保證學生課后能順利完成小論文,避免學生寫作漫無邊際,預先向學生提供一批用于寫作的參考論文題目,包括:寫作格式要求,作業完成日期和論文評分標準等等。學生要準備的是預習課本和相關內容,然后通過小媒體技術收集技術的未來的相關材料和內容。學生的分小組的所以事先要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一般一個小組有4——6個人,每組要先選出1個組長負責對整個小組的監督和督促工作,每個小組還要有一個發言人負責把小組的討論結果在課堂上的進行闡述,另外每組還要有資料收集員和記錄員,小組的每個人都要參與課堂的討論和課后小論文的撰寫。五、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 (1)回顧前面我們學的技術的價值,技術對人類、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會想到什么?問題一:技術是不是還會向前發展嗎,技術的發展是否會向大眾普及?(學生回答)問題二:技術發展的方向在哪里,技術的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學生回答)(2)板書課題:三 技術的未來2、創設情景:通過讓學生欣賞電影黑客帝國簡介〖1〗,讓他們明白新的技術和標準層出不窮,人類社會依靠技術將繼續發生重要變化,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面對技術對人類、對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人們常常會問: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處?3、提出問題:(1)、學生閱讀 “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月球城市”等案例。(2)、要求學生在閱讀案例時思考問題:技術的未來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如何看待技術的未來4、小組討論:(1)就“‘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根據自已所知道的技術,大膽設想,口頭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2)請描述到了2050年我們的生活大概是什么樣子,小組闡述未來生活的樣子。 5、教師引導和歸納:A.太空旅游;B.水上住宅;C.海上度假樂園;D.海底隧道:汽車、火車直通大陸。 引導學生通過“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月球城市”、太空旅游、水上住宅、海上度假樂園、海底隧道:臺灣汽車、火車直通大陸進行概括: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 6、是不是每個同學對“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嗎,有沒有不同看法?閱讀:愛因斯坦《告后人書》愛因斯坦簡介:愛因斯坦(1879~1955)Einstein,Albert 德裔美國科學家。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烏耳姆鎮的一個小業主家庭,自幼喜愛音樂。1900年畢業于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并取得瑞士籍。后在伯爾尼瑞士專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歷史性成就都是在這里作出的。1933年希特勒上臺,愛因斯坦因為是猶太人,又堅決捍衛民主,遭到迫害,被迫移居美國的普林斯頓。愛因斯坦在量子論、分子運動論、相對論等物理學的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他對社會進步事業也有重要貢獻。愛因斯坦《告后人書》告訴我們什么?問題提出:為什么愛因斯坦在《告后人書》中寫到:“一想到未來 , 大家都憂心忡忡。”7、小組辯論分組展開辨論,在這過程中,不僅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應變能力,加深鞏固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不僅能擴展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質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學現象的能力辯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正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進步。 反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災難。 (如學生辯論時有困難,引導學生從克隆、核能等〖2〗方面進行辯論) 辯論引導:對“技術的未來”,既不需要曠世悲愴,也不需要盲目樂觀。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探究技術,并共同建構協調的未來的技術世界。8、課堂小結: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解放和發展了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對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同時也隱含威脅;我們應理性對待技術的未來發展。9、練習: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每個小組撰寫一篇關于技術的未來的小論文。〖1〗黑客帝國1劇情簡介 在矩陣中生活的一名年輕的網絡黑客尼奧(基努·里維斯)發現,看似正常的現實世界實際上似乎被某種力量控制著,尼奧便在網絡上調查此事。而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類反抗組織的船長莫菲斯(勞倫斯·菲什伯恩),也一直在矩陣中尋找傳說的救世主,就這樣在人類反抗組織成員崔妮蒂(凱莉·安·摩絲)的指引下,兩人見面了,尼奧也在莫菲斯的指引下,回到了真正的現實中,逃離了矩陣,這才了解到,原來他一直活在虛擬世界當中,真正的歷史是,在20XX年,人類發明了AI(人工智能),然后機械人叛變,與人類爆發戰爭,人類節節敗退,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把整個天空布滿了烏云,以切斷機械人的能源(太陽能),誰知機械人又開發出了新的能源---生物能源,就是利用基因工程,人工制造人類,然后把他們接上矩陣,讓他們在虛擬世界中生存,以獲得多余的能量,尼奧就是其中一個.尼奧知道后,也加入了人類反抗組織,在莫菲斯訓練下,漸漸成為了一名厲害的"黑客",并漸漸展露出,與其他黑客的不同之處,讓莫菲斯也更加肯定他就是救世主,就在這個時候,人類反抗組織出現了叛徒,莫菲斯被捕,尼奧救出了莫菲斯,但在逃跑過程中,被矩陣的"殺毒軟件"特工殺死, 結果反而讓尼奧得到了新的力量,并復活了,真正的成為了救世主,并把在矩陣無所不能的特工殺死了(刪除了) 從此,人類與機械的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黑客三部曲中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思想精髓始終是一致的,那就是影片處處涉及和思考的關于人類未來命運和如何對待它的問題。" 人和網絡的關系 《黑客帝國》里的人們生活在計算機網絡,他們的世界實際是虛擬的世界。雖然這個故事本身也是"虛擬"的,但它的背后是人們對未來計算機與網絡世界的不可預知的深深的憂慮。從網絡爆炸式的發展速度來看,像影片里那樣"黑客帝國"式的生活也許終將到來,但不管結局如何,不可否認的是未來的發展,將幾乎無一不與網絡相關。 "未來生活,也許網絡不會'殺了'我們的身體。但它已經'殺了'我們現有的生活方式。" 人和人工智能的關系 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緊張無疑是由于人類在地球上的統治地位因此而受到了威脅。這種對自己所處環境與地位改變的擔心是人類時時刻刻存在的。 quot;克隆人"的緊張也無非是同樣的一個問題。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創造新技術,但又無時無刻不面臨著新技術的挑戰。"人工智能"的問題只是我們在進化過程中遭遇的難題之一,能否將其克服,也終將只能依靠人類自己。 人類的進化 "從上面的敘述看來,第一,二集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是人和機器的斗爭。其實描述的是機器自身進化的過程,人是有學習進化的能力,機器也有,它利用和研究人類那些目前還不能由機器表達的情感,來進化自身,從而達到更好的控制人類。" 人類自身進化的過程也是這樣的吧? 半年的時間轉瞬即逝,當熱情的影迷們還沉浸在挖掘《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的內涵的時候,《黑客》系列的終結篇馬上就要與全球觀眾見面了。如果說第一集是“小試牛刀”的話,那第二集就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頭腦風暴”:幾乎沒有一個觀眾在剛看完第一遍時能完整理解電影到底說了什么,甚至直到今天,在經歷了全球影迷的共同猜測與攻關之后,我們還不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因為一切的謎底都在這第三集中。 在10月27日《黑客帝國3》于洛杉磯 ( http: / / baike. / view / 7731.htm" \t "_blank )新落成的“迪士尼音樂大廳”(Walter Disney Concert Hall)舉行全球首映禮之前,恐怕還沒有一個影迷敢打包票自己的猜測,或者自己得到的消息一定是正確的。任何所謂影片介紹都只是“隔靴搔癢”。但是,作為死忠影迷,即使隔著層層封鎖,還是忍不住要搔上兩搔的。下面,就讓我們揭開史上保密度最高電影的一角面紗吧!〖2〗克隆技術所引發的問題? 1997年, 英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圖 ), 引起世界轟動; 此后, 又相繼出現了克隆牛、克隆豬、克隆兔等。這說明人類在高等動物無性生殖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克隆技術在農業、畜牧業以及生物醫藥領域有很大的實用價值。近年來, 人們圍繞克隆人的問題, 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人擔心克隆人會引發破壞人類倫理道德、正常家庭和社會結構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思考] 核技術帶來的困擾? 1945年7月16日5時30分, 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 第一顆原子彈 " 瘦子 " 爆炸。 " 瘦子 " 爆炸時, 瞬時閃光照亮了 16公里以外的山脈, 隨后產生的蘑菇云上升到了萬米高空, 發射鋼塔被高溫完全蒸發了, 爆炸地點周圍700米的沙漠表面被炙熱的火焰熔成了一片玻璃體, 發射地面形成了一個直徑 1000 米的巨大彈坑。 1945年8月6日, 美國的轟炸機從日本廣島的上空, 投下原子彈 " 小男孩 " 。頓時, 廣島成了一片火海, 成了 20 多萬人的大墳墓。 8月9日, 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了原子彈 " 胖子 ", 使長崎變成了一片廢墟, 幾乎一切都蕩然無存。 消息傳來, 愛因斯坦、費米、西拉德等科學家感到震驚, 同時, 感到深深的內疚。他們呼吁 : 科學技術的成果應該為人類創造美好的未來, 而不是用來毀滅人類。太空旅游、 水上住宅、海上度假樂園、 海底隧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