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技術與設計2》第一章第二節 結構的強度教學案例黑龍江省實驗中學 陳 醉引入:我在中央電視臺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一名勇敢的洞穴探險者,僅僅憑借一根麻繩,進行洞穴探險活動,結果在途中發生了不幸,繩子斷了,人也掉進了70余米深的洞穴里,摔成重傷。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繩子不結實,不像專業探險家們采用的粗尼龍繩那樣牢固,并且沒有科學、先進的設備做保障。生活中,我們常說的“結實與不結實,牢固與不牢固”就是指結構的強度。那么,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結構的強度,以及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案例分析: 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人坐在一只小板凳上,用力搖幾下,板凳就壞了,人也摔倒在地上。人踩在窗戶的防盜網上擦玻璃,防盜網合金條的焊接處斷裂,險些釀成大禍。問題: 根據你的理解,結合教材,上述情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是由于板凳、防盜網沒有能夠承受住人的重力所造成的后果。我們說它們不結實,板凳和防盜網合金條的焊接處不結實,板凳和防盜網的結構不能夠抵抗外力---人的重力所造成的對它們的破壞。結構的強度就是指結構具有抵抗被外力破壞的能力。結構的強度是通過構件和材料來體現的。構件在外力的作用下會變形。同時構件內部各質點之間的作用力發生了改變,這種作用力的改變稱作內力。 一般說來,外力越大,則構件的內力越大。內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構件就會被破壞。在工程設計中,不允許任何構件在正常工作情況下被破壞。技術試驗1: 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技術試驗,這是一張白紙,我很容易把它撕碎,這是一條皮帶,有誰能用手把它撕碎?(叫一名學生上來試一試,學生回答)結論:不同的材料,構成的結構其強度各不相同。結構的強度與材料有關;從強度角度看,外力越大,構件內力隨之越大,構件危險就越大。 構件單位截面面積所受的內力稱為構件的應力。公式:σ = N/A σ——應力 兆帕 (MPa)N——內力 牛 NA——橫截面積 米 m 公式表示:應力、內力和橫截面積之間的定量關系。由公式可知,在內力不變的情況下,構件和材料的橫截面積越大,應力越小,危險性就越小。 同截面垂直的應力稱為正應力或反應力。如,柱體垂直受壓時,其橫截面上的應力就是正應力。 同截面相切的力稱為剪應力或切應力,如剪切物體時,剪切面上就有剪應力。而梁彎曲時,其橫截面上除了具有正應力外,還有剪應力。技術試驗2:如圖,一張A4紙承載砝碼的質量有限,改變A4白紙的形狀,會不會增加承載重量?動手試一試,并記錄承載鉤碼(砝碼)的質量。想一想,你能有幾種方法? 技術試驗提示:1、直接在白紙上2、將白紙折疊成柱狀3、將白紙折疊成瓦棱狀4、將白紙折疊成三角棱柱狀5、將白紙折疊成槽型6、將白紙卷成圓柱狀分別增加砝碼(鉤碼)重量,直到變形為止,記錄承載的重量,分別比較上述試驗結果,記錄并進行交流。(學生動手做,并交流)試驗結論: 結構的強度與結構所用材料的形狀有關。技術試驗3: 分別用A4白紙,圍成兩個四棱柱體桿件,其中一個,接口處用透明膠帶粘連,分別作承重試驗。觀察現象并分析。粘連不粘連 (學生動手做,并交流)結論:結構的強度與結構的連接方式有關。不同的連接方式,結構的強度也不同。總結 影響結構強度的因素: 結構的強度,一般取決于它對張力和壓力兩方面的反應能力,具體地說取決于以下因素: 形狀:構成的形狀略有改變,強度就會改變。 材料:不同材料有不同承受應力極限的能力。形狀相同,材料不同,強度就不同。 材料的連接方式:不同的連接方式,受力傳遞方式和效果不一樣。作業: 收集橋梁結構的材料、圖片等相關信息,制定橋梁結構設計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