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簡單結構的設計>>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夠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懂得設計一個簡單結構應考慮的主要因素。技能目標:通過對簡易相片架的分析,能根據設計方案,做出一個簡單結構的實物。情感目標:體驗小組合作的樂趣、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悅,形成與他人合作的學習習慣。二、教學內容分析本教學設計是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第三小節的內容。本節的內容是對前面所學的內容:結構的類型、結構與穩定性、結構與強度的綜合應用。本節內容側重在于通過設計一個簡單結構,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結構設計過程,讓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設計中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體現出技術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設計是以人為本的理念。三、教學對象分析學生對通過對結構一節內容的學習,對結構已有基本的了解,而且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物理學的相關知識,對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分析應該不存在困難。只是對影響結構強度的因素還比較模糊,但這也不是學生感到困難地方,只需老師講解應當可以理解。因為學生沒有親自經歷、感受結構的設計過程,很難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設計中去。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設計,體驗結構的穩定性、結構的強度是如何在結構中體現出來的。四、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時,將《設計的一般過程》運用到本節課的設計當中來,采取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分工形式,安排設計任務為驅動, 充分利用“頭腦風暴法”的特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打開思路, 形成多種設計方案, 然后對多種方案中進行篩選。教師通過對不同組的方案分析后,各小組根據本小組的合理方案,課后動手制作出可以使用的原型。學生制作好作品后,為了更好地鼓勵學生,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可以把他們的作品放到學校的展覽室展覽。同時把作品的相片放到學校的通用技術網站上,供同學們交流使用。以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五、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確定一個簡單對象進行結構設計,并繪制設計圖樣,做出模型或原型。教學難點: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一個簡單對象進行結構設計。六 、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室、相片架、若干白紙、設計相片架的材料。七、教學過程1.引入新課:出示各種相片架的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當你們看到如此精美的相框時,是不是自己也想動手制作一個呢。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設計一個相框時,應如何實現其穩定性,結構強度更強?希望通過我們的分析,課后同學們能設計出一個既實用,又精美的相框。我們都知道,任何產品都是由結構組成的。只是結構有復雜和簡單之分,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罷了。那么怎樣去設計一個簡單的結構,實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呢 本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結構設計的天地,共同來探討這個問題。2.學生活動教學環節之一:機智問答(1)討論問題1:結構設計總體上應考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還應考慮材料、民俗文化、地域特點等。(2)討論問題2:請各小組討論設計簡易相片架在結構方面應考慮那些因素,請小組長把討論的結果匯報上來。主要因素有:穩定性、結構強度、美觀、個性化需要、成本等。出示實物相片架,同時用PPT展示一相片架的圖片,如圖所示正面 側面 背面教學環節之二:設計才藝展示(3)結構穩定性設計方案比賽學生活動任務一:請各小組成員認真觀察這個相片架的結構,然后用“頭腦風暴法”,設計出不同的支撐架,使該相片架的結構更穩定,同時結合結構的穩定性一節內容,說明所設計的結構是怎樣達到穩定的。小組活動結束后,組長負責收集不同的結構設計方案遞交上來,然后由學生對自己的方案做結構穩定性說明。對于優秀的方案,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同時給各小組的方案打分(4)結構強度設計方案比賽學生活動任務二:請各小組在結構穩定性設計的基礎上,改動原有的設計方案,盡量做到能增強原有相片架的結構強度。同樣,教師對于優秀的設計方案,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給各小組的方案打分。教學環節之三:小組作品互評(5)作品互評:請各小組成員評價各組所設計的相片架是如何體現出了美觀、個性化需要、節約成本的?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問題,給各小組打分。最后把各小組的成績相加,分數最高的小組獲勝。3.課后練習請同學們根據本小組設計出的比較合理的方案,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方案,課后到通用技術試驗室把這個結構的實物模型做出來。教師把做好的實物模型放到學校的展覽室展覽。同時把相片上傳到學校的通用技術網站,供大家交流使用。八、教學反思本節課我采用了分組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活動占去了課堂上的大部份時間。教師在教學時,時間上要控制好。而且要做好小組間的互評工作,因為學生可以通過互評,加深對設計方案的理解,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簡單結構的設計,一定要讓學生經歷設計到制作的完整過程,這樣的教學效果才有效。教學當中,我感覺到從理論到運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的。不少學生都知道影響結構穩定性、強度的因素有哪些。可是問他們為什么這樣的設計更穩定時,卻說得不是很準確。所以一定要讓學生真正制作,從作品中去理解、感受,才能活學活用。這樣才能體現通用技術的學科特點,教學上才有有效性。要制作作品,材料上要準備好,因為班級人數眾多,材料的耗費很大,因此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而且時間上要安排好,一個作品從構思到完成,通常都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需要額外的時間,這對老師來說,是比較辛苦的。教學要講究策略,我做了一個教學有效性對比實驗。我發現只是一般講授教學的班級,學生只是一味的聽,無所事事。學生參與程度不高,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我也感覺講得索然無味。采用分組教學,任務驅動,加之用小組比賽的方法進行教學的班級,學生的主動性大為提高,而且課堂靈活開放,教師也比較輕松,只需稍加引導既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