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勞動技術教材和通用技術教材的比較(原題目:通用技術新舊教材的比較)何威年原有的勞動技術教材以傳授學科技能為主,例如“制圖”和“電子制作”,單一的技能知識和操作。新的通用技術教材很好的發掘了技術的所有內容,淺顯易懂的教會了學生如何掌握此類內容。新教材在內容上主要把知識點分為3塊內容:1、知識與技能知識是客觀事物的屬性和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陳述性的知識,也稱說明性知識,是指事實性的信息,即“是什么”的知識,該類知識是描述性的,能夠被敘述出來;另一種是程序性知識,是指怎樣進行認知活動的知識,即“如何做”的知識,其特征是難以可言傳。通用技術課程中,既有陳述性的知識也有程序性知識,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識。2、過程與方法對過程與方法,需要了解的是學生信息的篩選、知識的運用、思考的性質、方法的形成、方案的確定、模型的制作等技術活動過程中的學習狀況,以及對技術活動的過程的體驗等。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對學生技術活動的精神層面的分析和評價。對學生技術活動的情感、態度的評價,首先,評價要使學生保持對技術的親近感、新鮮感、持久的興趣和激情,有激情才可能有創新;第二,評價要讓學生懂得技術活動不總是圈定在冷冰冰的技能傳授和功能實現的范圍,技術世界除物質性以外,更有其精神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面性;第三,評價要樹立學生對技術應有的態度和品質,技術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發展的,正如學術意味著爭鳴,技術也意味著探索,多一份對技術的執著,就多一份創造的可能。對技術活動的價值觀的評價過程,是引導學生理解技術文化的過程。技術文化是技術的精神家園,學生對“技術是文化”、“技術中的文化”和“技術與文化”等的理解,不是憑借陳述性知識所能表述的,是在具體的技術活動的體驗中,在對其技術實踐的評價(他評與自評)中逐步生成的。它體現在技術的人性化關照,技術的美學表達,技術的生態意識,技術的倫理意識,技術的批判意識等諸多方面。通用技術課程各模塊的內容標準中均體現了對技術文化的關注。在對技術活動的情感、態度的評價中,可操作性是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可以根據評價的內容對其進行分解,提出評價的具體指標,對難以提出評價指標的內容,則可模糊一些,由評價者依據經驗、在一定的資料支持下進行質性描述,避免輕易量化、固化一種不成熟的模式,以防片面的評價而措傷學生對技術的熱情。從通用技術課程內容的內在組織看,它所依循的是與自然科學相似的技術科學的邏輯體系。通用技術課程的目標不僅僅止步于創意與實踐,其對大部分孩子的啟蒙意義還有職業意識的啟蒙、勞動意識的啟蒙、甚至于生涯規劃意識的啟蒙。本人實際教學了一個學期后陸續發現新教材的一些特點,通用技術課程與研究性學習的強烈聯系。例如“技術與設計1”的主線與我們研究性學習課程啟蒙的框架比較接近,學生課程實踐的主題選擇同樣也是開放的。我認為,通用技術課程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支架之一,研究性學習可以是通用技術課程實踐的重要延伸形式。通用技術課程是研究性學習中項目設計領域課程目標的獨立與成熟,研究性學習是通用技術課程實現其價值的“實踐園”。我建議學校要探索通用技術課程與研究性學習聯合互動的模式,同時通用技術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可以相應的部分結合起來,這也許也是課程發展路徑的一種選擇。與原有的教材不同,新的通用技術教材與其它學科一樣,也包含若干概念和許多體現這些概念的案例,但是與一般的課程有非常多的不同之處。在通用技術的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模式是“一條主線、一批實例加若干活動”。主線的概念簡潔而有組織,實例生動而令人尋味,活動熱烈展現學生豐富才情便是我們追求的比較理想的課堂面貌。但是,同樣是概念、實例和活動,著力于以實例說明概念,還是以實例生成概念;關注概念應用于活動,還是于活動中生成概念卻表現為兩種不同的課程觀。傳統的學科課程,往往以實例說明概念原理,然后引導學生應用概念原理于具體活動和作業,這樣的課程構局就會關注課程知識的覆蓋面,關注知識概念的積累和自在的組織。通用技術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技術及其設計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以及培養學生運用技術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重心不在知識概念的積累,而是在于將知識概念轉化為認識技術活動的基本方法。所以,其教學就不能滿足于說明與解釋,而要強調體悟與生成。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還發現教材《技術與設計1》與《技術與設計2》在難度上存在的明顯臺階,模塊1的內容相對較易,所以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可更多地考慮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模塊2的內容專業性比較強,教學上可適當展開,盡可能降低臺階。內容上看,二個模塊的內容都不能少,但模塊2不要想得太深、挖得過深。除此以外,本人還發現了幾個教材和教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難以處理,在這里提出來希望給點建議和方法。1、新教材在“知識與技能”的技能方面要求較高,有些內容甚至超過我們絕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章、節、內容跳躍性很大,知識點太多太雜,還有大量的重復,學生學起來沒興趣,老師教起來也非常吃力。2、個《技術與設計1》從第四章開始到第七章“模型和原型制作”,由于沒有實驗室和工具、材料,再加上高考沉重負擔,學生社會實踐非常少和高二文理分班了,有不少學生認為老師在給他們紙上談兵,不但不能增加對技術課興趣,反而驟減。3、教材中作業操作難度較大。如社會實踐、綜合能力考查,有些超出了高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知識層次。本學期我布置作品制作作業,每班的作業少交了不少,交上來的作業也有不少是應付了事,究其原因一是學生沒有時間,白天8節課,晚上平均3個鐘頭寫作業,據初步調查高中學生都在晚11點左右休息。二是非高考科目哪有心思去查閱資料,哪有心思關心副課,那有時間去動手制作和社會實踐。三是我校以住校生居多。4、我感覺這門課涉及知識面太廣也太雜,并有一定難度,老師技術素養達不到課程要求,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