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2.1技術與設計的關系一、課程標準對本章的要求1.能夠對設計與技術的案例進行分析,理解設計的豐富內涵,理解技術與設計的關系,學會分析設計在技術發明和革新中的作用,了解技術更新對設計產生的重要影響。2.能夠從人機關系的角度對日常生活事件進行思考,能夠了解什么是人機關系,人機關系在設計中要實現的目標,以及在設計中如何合理運用人機關系,樹立“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3.能夠認真思考和分析技術試驗的案例,了解技術試驗的重要性。4.在技術試驗的過程中,能夠認真觀察和操作,能夠完成簡單的技術試驗,寫出規范的試驗報告,并形成認真嚴謹的態度、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技術與設計的關系,學會分析設計在技術發明和革新中的作用。2.了解技術更新對設計產生的重要影響。3.理解設計的豐富內涵。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分析等方法使學生靈活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設計——理解設計是推動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技術成果轉化的橋梁和紐帶;技術更新對設計產生重要影響——理解技術的先進程度決定了設計能否表現和實現。難點:理解技術與設計的關系。四、學生情況分析通過第一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完全融入了技術的世界,已經形成了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以及對待技術的積極情感和對技術未來的美好暢想。本章要為學生開啟設計的大門,那么技術與設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學生他們注意到身邊一些設計在不斷的更新完善,比如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也注意到有些設計現在很難實現,雖然我們已經規劃出來了,但苦于技術達不到。身邊這樣的事例很多,學生有所了解,但沒有進行歸納總結,去深究技術與設計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另外,學生以前沒有給設計進行過分類,很容易把藝術設計和技術設計的概念混淆,這節課要注意這兩個概念的區別。五、課時安排1課時六、教材分析“技術與設計的關系”是江蘇教育出版社《技術與設計I》中的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對技術有了較為深刻和全面的介紹。本章將技術的性質與設計聯系起來,是技術到設計的過渡章節,對設計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進行了鋪墊,其中的三節內容不存在邏輯關系,但都是圍繞技術與設計的重要問題展開的。這一節是對本模塊名稱的解讀,也是對本模塊教學的界定。七、教學用具多媒體八、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學會分析設計在技術發明和革新中的作用,要舉大量的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把學生吸引住,激發他們興趣,刺激他們大膽想像,并給予及時的鼓勵。本課通過“創設情境法”,采用啟發式、講述式、分析等多種教學方式,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努力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和邏輯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自己建構出本課的知識點。九、教學構思與流程技術更新對設計產生重要影響,圍繞“現在已經實現的一些技術,我們還可以把它應用在哪些設計中呢?”這個主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選擇代表總結發言。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找出技術設計和藝術設計的區別,并舉出一些事例。通用技術課上的要有內涵,有技術深度,使學生有新的體驗新的收獲。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生獲取知識不是通過教師教育,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學習資料,能通過自我建構重組的方式獲得知識。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十、教學過程序號 教學內容 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1 新課導入 展示一組有關設計的圖片得出“生活中處處存在設計”的結論 觀看,思考2 設計的豐富內涵 引導學生根據上面的圖片資料進行分析:設計需要綜合考慮諸多因素,設計既要照顧實用的的價值,體現出技術的魅力,也要考慮到美觀的要求,體現出藝術的風采。歸納技術設計和藝術設計的側重點。 討論,歸納技術設計和藝術設計的側重點。3 二、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設計 通過對案例“交通工具的發展歷程”的分析,說明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設計。每一個進步,都凝聚著設計者的心血。設計,就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根據預定的目的和環境限制的條件,去想像,去構思。經過不斷的艱辛的創造性勞動,人類的技術才得以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平,世界才變得如此豐富多彩。由此可見,設計在技術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設計是技術發展的基礎。技術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決問題,設計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參與討論4 閱讀024頁案例 閱讀書寫工具的有關內容以及相關內容。談談設計對技術的發展有什么重要的價值。 參與討論,思考5 三、技術更新對設計產生重要影響 由“達芬奇的飛行器”閱讀材料引出“技術更新對設計產生重要大影響”1)先進的技術可以使人們的設計得以實現,2)為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3)促進人們設計思維和手段的發展。 閱讀,討論,分析。6 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知識點和通過課堂討論達成的對人與技術的認識。 歸納人與技術的關系十一、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