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第一節 技術的價值(第1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技術產生的原因,理解技術的內涵;理解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理解技術的重要性;能用正確的技術觀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培養對技術的探究精神。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周邊的技術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和探究能力。同時在探究中讓學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術問題的正確方法,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和正確使用的意識,讓學生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使學生能從以人為本的思想出發,去理解技術與人的關系,通過技術與人文的融合,提升學生對技術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技術產生的原因和技術對人類活動的價值 難點:技術觀的滲透和貫徹教學準備: 典型案例、圖片(flash制作)、視頻搜集,課件制作,百葉防風傘的制作、”“然與新技術”的文字素材。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引入 1.演示flash作品(生活中的圖片):mp3,手機,空調,小媒體,B超技術,雜交水稻等。2.播放視頻:美國電子科技成果展(http://v./v_show/id_ca00XODU2NzU4OA==.html ( http: / / v. / v_show / id_ca00XODU2NzU4OA==.html ))引入: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技術世界里,技術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技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同時技術也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從這節課開始讓我們一起走進技術的世界。 觀看圖片和視頻,感受生活中的技術和一些高科技技術。 從學生現實生活所接觸的技術內容向現代技術和高新技術延伸,明白生活中技術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理解技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技術的興趣和探究的思想。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一、技術的產生為什么會產生以下的技術:技術產生原因紡織技術農耕技術建筑技術汽車技術教師點撥、歸納:技術產生的原因: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愿望。2.要求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技術,并分析滿足了人類的哪些需求?教師對學生列舉的技術和分析進行適當的點評3.同學們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嗎?在風大時用傘,傘面經常會被吹翻?展示百葉防風傘作品:增強了傘的防風性,不但可以防風、防雨,還可通風。改進了原有傘的結構:把傘條分成四段,每段經過焊接,成梯形;把傘布分成四圈,縫在四段傘條上,傘布間有2至4厘米距離,傘面結構類似百葉窗面,減少傘面對風的阻力4.歸納:技術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愿望而對大自然的一種改造和利用。強調:技術沒有嚴格的定義,但同學們一定要把握好技術產生的原因。 1.學生思考,并給出答案(分別滿足我們的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2.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技術,并分析滿足了人類的哪些需求?(mp3, 手機,空調等)學生在回憶傘被吹翻的情景,并要求想改變這種狀況的愿望。分析百葉防風傘在普通的長傘上改進了哪些功能? 先具體分析生活中常見的典型技術產生的原因,然后按特殊到一般的原則歸納出技術產生的原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術觀的滲透和貫徹是本節教學的切入點和重點,通過展示教師的百葉防風傘,可以調動學生對技術學習的濃厚興趣,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本節課所要學習的觀點和理念。二、技術的發展為了更好的滿足人類不斷的需求,從而人們在生活中不斷的探索與改進中有了新的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案例分析:從火到燈的發展依次展示各個時期的火或燈的圖片,描述火到燈發展中人類的需求和不斷的努力對技術發展的驅動作用。歸納:技術因人而生、因人而變,技術既以人為動力,也以人為目的,技術因人而精彩。舉例:手機的發展、改進的過程(借助媒體展示各種手機圖片)1G手機:模擬式手機2G手機:TDMA技術和CDMA的技術(“順風耳”)3G手機:IMT-2000無線接口技術4G手機: 帶寬(“千里眼”) 學生分組討論(4人一組):如果人類沒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術,沒有發明燈,世界將會是怎樣一幅圖景?闡述身邊手機技術的發展 通過火到燈的技術發展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技術的發展源于人們的需求,人們不斷提高的需求又推動了技術不斷地發展,從而形成技術因人而生、因人而變的觀念。通過身邊的熟悉的手機技術的改進,再次感受技術發展的原因和技術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精彩,讓學生對技術問題產生更強烈的探究欲望。技術對人的價值 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我們需要技術和技術的發展,那到底技術對我們人類存在哪些價值呢? 學生思考 承上啟下的銜接,使學生帶著疑問學習,效果將事半功倍技術保護人1.擺出問題提問1:原始人最初為什么要選擇穴居或在樹上棲居等居住形式?提問2:瘧疾、天花、肺結構等疾病曾奪去數百人的生命,為什么現代人對它們不再如此恐慌?2.點評、歸納:技術具有保護人的作用。3.學生舉例,教師及時點評 1.學生思考,討論2.列舉并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保護人們的技術 借助兩個問題讓學生積極探討技術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從而使他們理解技術能保護人。同時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恰當、精練的總結和提升,積極發現學生回答中所蘊涵的閃光點,我認為這是引導學生技術價值觀、技術情感態度的一個重要契機。技術解放人1.哪位同學談談一下自己從小到大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的變化?歸納:從步行到用電動車,這位同學的出行效率提高了,也使腳得到了解放,體現了技術能解放人。技術對人的解放作用表現為:人依靠技術解放或延長了自己的手、腳、眼、耳、腦等身體器官,拓展了活動空間,提高了勞動效率,增強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的能力。以人的體力解放為例,隨著蒸汽動力、內燃動力、電力、核動力、太陽能動力等技術的發展,人的體力得到了愈加高效的解放。 學生回答:自行車、電動車等,并分析效率上的提高。 讓學生從自身的發展進行討論,易于學生理解技術對人的解放作用。技術發展人人類在探究技術、使用技術、發展技術的過程中,不公改變著客觀世界,而且改變著主觀世界。1.案例分析:偶然與新技術閱讀素材中任一個案例,討論:參與技術活動對你個人發展的作用和意義?1)電燈的發明(P005)2)望遠鏡的發明 1607年,在荷蘭一個名叫密特爾堡的小鎮上,住著一位名為利比斯赫的眼睛制造工匠。他的三個頑皮的孩子經常拿著他磨壞的鏡片當玩具。有一天,孩子們拿著磨壞的鏡片正在玩耍,其中一個孩子兩只手各拿一塊鏡片站在窗臺上,偶然將兩塊鏡片一前一后相隔一段距離重疊起來,猛然間,他發現通過這兩塊鏡片能將遠處的景物“拉”到眼前,看得十分清楚。他興奮地將這一發現告訴了父親。利比斯赫聽了以后,用同樣的方法果然看清了遠處的景物。 興奮之余,他仔細查看了這兩塊鏡片,原來是一塊老花鏡片和一塊近視鏡片。只要老花鏡片在前,近視鏡片在后,再適當調整兩塊鏡片之間的距離,就可以拉近遠處的景物,看得更加清楚。于是,利比斯赫將兩塊鏡片插到一個長度為30厘米圓筒的兩端,其中一塊可以移動。這樣,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就制造成功了。雖說這臺望遠鏡還很簡陋,但它宣告人類即將擁有千里眼。很快,各式各樣的更加先進的望遠鏡誕生了。3)“烘”出的烈性炸藥一天,瑞士化學家桑拜恩做實驗時,把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裝在坩堝里,在爐子上加熱。可一不小心坩堝被他打翻了,灶臺上、地上到處灑滿了混合液。桑拜恩情急之中,隨手拿了妻子的圍裙進行擦拭。擦完之后,他把圍裙放在爐子上烘干。過了一會,只聽得“哧”的一聲,爆炸發生了,圍裙瞬間化為灰燼。 桑拜恩順著這個“偶然”,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很快就發明了一種以混合酸(主要是硝酸)和纖維為主要成分的威力強大的新型炸藥———硝酸纖維炸藥。它在開礦山、修鐵路和戰場上都顯示出強大的威力。4)一束鮮花帶來的發明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波義耳正在向一只試管加進鹽酸,一不小心鹽酸濺到了旁邊的紫羅蘭上。波義耳非常心疼,趕快拿著紫羅蘭對著水龍頭沖洗。誰知沖洗后,他看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那些濺上鹽酸的紫羅蘭花瓣一轉眼間就變成了紅色。波義耳想:“其他的酸能不能使它變成紅色呢?”經過試驗,證明各種酸都可以使它變成紅色。 面對試驗結果,波義耳產生了一系列的聯想:酸能使紫羅蘭變成紅色,堿能否使它變成某種顏色呢?紫羅蘭遇酸會改變顏色,其他的鮮花也可以嗎?花瓣遇酸會變紅,花瓣的浸出液遇酸也能變紅嗎?如果是這樣,不就可以制成一種標記物質酸堿性質的指示劑嗎? 經過許許多多的試驗,波義耳終于發現,自然界中很多植物的花瓣及其浸出液,遇酸都會變紅,遇堿變藍,而變色效果最顯著的要數地衣類植物石蕊。于是他用石蕊的浸出液制成了石蕊試紙,這種試紙直到今天仍然被廣泛應用。2.點評、歸納技術促進人的精神和智力的發展,使得人的創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到提高,思維方式發生轉變,自我價值得以實現。 1.閱讀素材中任一個案例,討論:參與技術活動對你個人發展的作用和意義? 使學生明白:實踐出真知,許多重大的技術常常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創造者勝于常人之處就是能發現平常小事中的不平常之處,揭示其奧秘,造福于人類。從這些案例中體會技術能發展人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技術觀和技術價值觀。而且通過這種方式能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思考,又能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本節課的目的,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技術和人文結合,提高學生技術素養。歸納總結 技術產生的原因技術具有保護人、解放人、發展人的作用。 回顧本節知識 歸納總結使知識系統化。課后拓展 出點子:小明平常在使用牙膏時總是浪費掉很多,如果能方便控制牙膏的量,就是他的最大的愿望了。現在你能幫他想一些技術上的改進方法來滿足他的需求嗎? 培養學生對技術探究的精神,理解整節課所體現的技術觀。 ( http: / / blog. / 6000 / 705341.aspx )PAGE4課題:技術的性質(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技術的性質包括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專利性等;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并了解技術發明與技術革新的不同;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理解科學與技術的區別與聯系;了解技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分析,理解內化技術的目的性即是“因人而生,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具體表現;通過討論及案例理解創新對技術發展的作用;通過討論分析身邊的常用物品感受技術活動具有跨學科性質;通過舉例分析理解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交流、討論培養技術意識,破除對技術及創新的神秘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技術活動,培養創新意識;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通過《神州6號》、印刷術技術發展的實例分析、探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品質和民族自豪感;二、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1、知道創新對技術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2、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難點:理解科學與技術的區別和聯系三、教學方法: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案例分析法、問題教學法、小組研討法、辯論法、探究法、練習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和講授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四、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圖片、視頻資料,教學案例收集,詳實的技術資料,實物,實物投影儀,小媒體學生:課前做好介紹神五和神六的課件,印刷技術發展史,預習技術的性質。五、教學過程: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并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與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技術活動實例圖片。如:美味佳肴,同齡人的小制作小發明等圖片說明:技術并不神秘,技術活動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烹制美味 復習上節課內容,感受技術活動的普遍性及對生活的重要性,認識到只有更加深入了解技術才能更好的使用技術和 回顧相關知識,創設情境,制造懸念,引出新課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佳肴,修理小家電等到小制作,小發明,小創造直至新產品的開發和研制,進行科學研究等,都離不開技術活動,他們涉及的領域不同,難易程度也不一樣,我們能不能通過仔細分析這些例子和圖片,找到它們的共同特點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討的內容:技術的性質。【新課教學】〖板書〗§1.2技術的性質多媒體演示學習目標:技術的目的性 技術的創新性 技術的綜合性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技術的這三個特性。『案例分析』P11助聽器的發明多媒體演示:某人通過助聽器與人交談圖片隨著技術發展出現的各種助聽器圖片多媒體演示:『案例分析』助聽器的發明(1) 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2)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3) 滿足了什么具體的需求?討論引導:1、為什么要發明助聽器? 2、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人們做了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提問:以上案例說明技術具有什么性質?〖板書〗技術的目的性小結:任何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都是人類________,_______活動的成果,它總是從一定的具體目的出發,針對具體的問題,形成解決的方法,從而滿足________________(以人為本)。舉例:從生活中列舉一些常見技術產品,并說出他們滿足了哪些人的具體需求?多媒體演示:各發展時期的洗衣機圖片提問:如果你們家買洗衣機,你會買什么樣的洗衣機呢?為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技術的另一性質——創新性 開發技術。同時通過圖片觀察和例子分析,在懸念中自然進入新課學習。了解“學習目標”,為進入學習過程做好心理準備。觀察圖片,閱讀案例分組討論:A、助聽器發明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1小組)B、助聽器發明解決了什么具體問題(2、3小組)C、助聽器的發明滿足了什么具體需求?(4小組)學生統一回答:技術的目的性形成因人而生,以人為本,最終為人服務的技術意識。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有書包,圓珠筆,自行車,洗衣機等學生回答:洗干一體機,全自動洗衣機等外觀更吸引顧客,更加智能化——創新 出示本節學習內容,讓學生有的放矢。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教師提示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通過填空形式,考核學生的預習情況,加強學生對技術的目的性性質的理解。舉一反三,鞏固新知識,加深理解。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引出技術另一性質的學習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板書〗2、技術的創新性1)體會創新的內涵討論:課本P12有人認為技術創新就是一項發明的第一次應用。你是否贊同?說說你的理由。討論引導:1)技術的創新 〖板書〗 2)技術發明與技術革新有什么不同?并分別舉例。結合課前學生分1-4小組通過上網搜尋有關神州5號和神州6號的資料,現分別請第1小組和第2小組代表介紹神州5號和神州6號提問:神州5號和神州6號有什么區別? 你認為有哪些方面的創新?2)技術發明和革新對技術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A)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引導學生以手機的更新換代為例分析多媒體演示:不同時期出現的手機圖片說明:中國和世界的技術發展史實際是一部創新史。B)技術創新對技術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看P12案例分析“瓦特蒸汽機與第一次技術革命”并討論蒸汽機的發明是如何推動技術的發展的。引導:蒸汽機出現之后帶動了那些新興產業的發展? 學生閱讀課本回答:技術的創新包含技術革新和技術發明,技術發明:指一件新技術的產生;技術革新:指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的變革和改進。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是技術發明,從普通自行車到可變速自行車是技術革新1、2組代表分別介紹神州5號和神州6號資料(學生課前已作好課件課件)積極討論,7、8組代表發表組員討論結果。學生介紹手機發展史,感受每次出現的新手機都是技術創新的結果認真閱讀案例,結合已有知識經驗分析,討論,回答 通過討論方式更加深刻認識技術創新性的內涵。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培養學生主人翁精神和團隊意識。通過直觀圖片讓學生更有感性認識技術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技術創新史。結合學生的歷史知識進行學科整合,有效地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主導活動手工時代 機器時代說明:此案例說明一些重要的技術發明對技術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提問:你能列舉1-2個類似的實例嗎?介紹中央處理器的不斷更新換代推動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技術的革新推動技術的發展3)技術的創新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歷程多媒體演示:印刷術各發展階段代表圖片及相應文字說明課前請5-8小組通過上網搜尋有關印刷術的發展史,現請第6組代表介紹印刷術發展的各個階段。思考:印刷術的創新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技術革新階段。小結:技術的創新不是一帆風順的,要培養自己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不怕困難、追求創新的良好態度與品質;技術創新沒有止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誰也不知道將來會發展成什么樣子。這也正是創新對人類富有挑戰意義的魅力所在。多媒體演示普通鼠標和設計新穎鼠標圖片問:大家比較喜歡哪個鼠標呀?說明:我們選擇鼠標,不單看外觀,還要看其真正的核心部分——功能怎么樣。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回答:電話的發明,電燈的發明等傾聽,體驗技術創新是一個艱難的曲折歷程, 積極思考,分析第八組代表發言學生回答:第2個,更新穎——創新性 以關系圖形式展示,更加形象易懂。學生通過反復舉例分析,深刻領會技術創新對技術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印刷術各發展階段的特點。了解印刷術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承上啟下過渡自然引出工作原理的講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再問:大家想知道鼠標如何實現“點擊天下”功能嗎?請大家拆開剛剛發下的鼠標的外殼。(4-6人1個廢舊鼠標)教師講解鼠標工作原理:(多媒體演示如下圖片)控制計算機顯示器上光標的移動以拾取目標,是鼠標的基本作用。如圖1.28所示,機械式鼠標移動時,橡皮滾珠滾動,并帶動兩個飛輪轉動,光敏三極管感應到光線的變化,并把信號傳輸到鼠標內的控制芯片,再由芯片將鼠標的變化數據傳給計算機。此時屏幕上的鼠標箭頭就可以移動了。問:如果你現在想要制作這樣一個鼠標,現在的你能做嗎?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再問:制作這樣的鼠標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呢?設計制造一款造型美觀、性能優良、操作舒適的鼠標,需要考慮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1.產品造型造型設計必須以人機工程學的觀點,去確定人和產品之間最適宜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方法,提高人的操縱活動能力,以達到高效和高準確度的要求。綜合地運用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等知識,來確定鼠標的比例尺度、色彩的搭配等,使其色彩宜人、造型別致、手感舒適而且實用。2.功能設計鼠標外殼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其內部的元件和部件。只有具備材料學及相關的知識才能選擇出合適的材料,使外殼堅固耐用又造價低廉。根據其工作原理,設計和制造鼠標,還需要掌握電子技術、光學技術、機械設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知識。 動手拆開鼠標,邊觀察鼠標內部結構邊認真聽講老師講解,領會鼠標的工作原理生答:不能。首先沒有生產設備,其次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應用所學知識和已有經驗分析,討論人機關系(人機工程學知識)外殼:材料學內部:根據對工作原理的了解分析需要掌握電子技術,機械設計,計算機技術等(此處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 直觀教學,降低教學難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更主動建構鼠標的工作原理知識引出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通過分析,為后面引出技術的綜合性做鋪墊,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理解技術的綜合性的目的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3.產品試制或模型制作完成設計后,按照傳統的方法,就要制作樣品,檢驗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案是否合理,并做出必要的修改。試制模型或產品,就要懂得加工工藝、加工技術和手段、成型技術、檢測技術、安全規范和一系列的技術標準等。現代設計及制造越來越多地采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計算機輔助(CAM),并可以用計算機仿真和模擬,提高設計效率和設計質量。以上案例說明技術具有什么性質?〖板書〗3、技術的綜合性1)技術具有跨學科性每項技術都要綜合運用多個學科、多方面的知識馬上行動:分析制作一個小板凳需要綜合運用哪些學科的哪些知識。拓展:在表1.6中列舉你身邊的常用物品需要運用到的知識:物品名稱需要用到的知識2)技術與科學的區別與聯系提問:誰知道技術與科學有何不同?請同學們完成下列表格:科 學技 術知識特征原理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活動本質發 現發 明研究手段科學實驗技術試驗成果特征公 眾專 利活動目的認識世界保護,利用和改造世界馬上行動: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分別舉出3個科學活動和技術活動的例子。科學活動技術活動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發明蒸汽機 回答:制作技術等。回答:技術的綜合性完成課本圖空白處的填寫:木質——材料學 穩固——物理學每一大組列舉一個物品并討論,代表發言閱讀課本,小組討論分析并代表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回答每一小組分析1點聯系所學知識和已有生活經驗分析,思考,學生自由回答 鞏固知識加深對技術綜合性的理解通過討論,歸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列舉法,訓練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加強對技術與科學區別的理解。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聯系:科學促進技術發展,技術推動科學進步。沒有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就不可能有現在的航天技術。現代各種精密的測量技術,為科學的發現插上了翅膀。3)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教師講解:技術常常涉及工具、材料、技能、工藝、程序等,藝術則涉及人類的價值觀、審美觀、藝術修養等。技術設計過程中離不開藝術設計。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技術的三個性質,即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技術的目的性是滿足人類的需要和愿望;技術的創新性是技術的靈魂,任何技術的發展都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具有跨學科的性質,需要運用多門學科的知識。技術還有哪些其他性質,我們將在下節課講解。四、課后作業1、探究與交流:通過參觀展覽館,查閱書籍資料、上網調查和其他方式,對你感興趣的某項技術進行調查,并寫出該技術(或技術產品)需要用到的知識以及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發明與革新,填入下表,并和同學們進行討論交流。技術或產品名稱需要用到知識重大的發明與革新2、預習技術的兩面性和專利性 感受技術與科學不可分。知道技術與藝術是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他們設計的內容不同。學生課后作業 通過實例感性認識技術與科學的聯系。通過總結技術的三個性質,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重難點。并留有懸念,引導下節課學習。通過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及時鞏固剛剛建構的知識體系。通過課后探究為學習開幾個窗口,留幾個接口。六、板書設計:§1.2技術的性質技術的目的性技術的創新性技術的創新3、技術的綜合性技術的發明技術的革新蒸汽機的發明動力技術機器加工鋼鐵冶煉鐵路運輸蒸汽動力技術的發明技術的革新PAGE7課題:技術的兩面性和專利性[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技術的兩面性2、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方法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討論理解技術的兩面性2、理解知識產權及專利制度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資料展示討論,理解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沖擊2、增強法制觀念,自覺抵制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教學方法]圖片展示、視頻欣賞、理論解析,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練習探究等方法,[重點難點]重點:1、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危害性以及對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沖擊2、技術專利申請方法以及知識產權的作用難點:知識產權及專利制度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核技術、自然破壞、污染等圖片,克隆技術的爭議視頻,知識產權,專利申請的相關資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引入 技術的五大基本特性,分別有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和專利性 學生回顧知識 鞏固所學的知識,過渡自然技術的兩面性 多媒體展示下面四組核技術的相關照片(核電站,核武器,以及廣島原子彈的危害) 學生討論:上面圖片說明了技術什么樣的問題 好的圖片能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上的沖擊,更能提升學習興趣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電力,核武器也有效的保衛了我們國家的安全,但是把核武器用于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強烈的輻射,不但使這城市寸草不生。而且也給幸存者造成細胞癌變,生不如死。由此可知技術既可以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也可能給人們帶來危害,所以技術具有兩面性。 學生聽講 總結性的解析能給學生散亂的討論來次總結,更好的梳理系統知識教師解析(多媒體展示自然破壞,污染圖片) 做教材15頁的馬上行動練習 舉例生活中的實例,能過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技術的兩面性技術的發展對倫理道德的沖擊 現代技術的發展,由于技術的兩面性,不但要求我們對技術要合理的利用,切勿盲目的追求功利性之外,而且還強烈沖擊著我們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由技術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已引起人們的光注和反思。 學生聽講 采用教師引語,過渡比較自然播放視頻:克隆技術的爭議(4分鐘) 學生觀看 豐富課堂教學技術的發展對倫理道德的沖擊 克隆實驗的實施促進了遺傳學的發展,為“制造”能移植于人體的動物器官開辟了前景。克隆技術也可用于檢測胎兒的遺傳缺陷。但是克隆技術的使用將使人們傾向于大量繁殖現有種群中最有利用價值的個體,而不是按自然規律促進整個種群的優勝劣汰。從這個意義上說,克隆技術干擾了自然進化過程. 克隆技術對家庭關系帶來的影響也將是巨大的。一個由父親的DNA克隆生成的孩子可以看作父親的雙胞胎兄弟,只不過延遲了幾十年出生而已。很難設想,當一個人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另外一個人的完全復制品,他(或她)會有什么感受?我們的傳統觀念無法接受,也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說,科學技術有時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沒有標準答案!就看人們怎樣利用了! 學生討論:對克隆技術是支持還是反對,各說說理由 養成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防止片面一刀切的看法技術的專利性 由于技術存在的兩面性,不但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同時也挑戰著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不用發展技術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但要支持技術的發展,還要積極參與到技術活動,更要保護技術發明者的權益,使技術的發展走上良性循環。這就要涉及到技術的專利。 學生聽講 疑問式的引語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也能自然過渡多媒體展示技術的專利資料評析:在技術實現其價值的過程中,技術發明者對此享有特有的權利,并受到法律的保護。這稱為技術專利。由于技術是技術發明者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它凝結著豐富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為使技術創新做上良性循環的道路,必須要保護技術發明者的合法權益。專利的實施對于技術創新活動,從發明創造的構思開始,一直到研究、開發、實現產業化、走想市場這一全過程起激勵、信息傳播和市場保護作用的制度。而其中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最重要的一塊內容。 討論:什么是技術專利,以及為什么要實行技術專利? 先展示資料,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再學生討論,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最后總結,能夠系統梳理散亂的發言技術的專利性 知識產權是人們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的標記、信譽而依法享有的權利。廣義上包括著作權、鄰接權、商標權、商業秘密權、產地標記權、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等各種權利。狹義上包括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三個部分。 學生聽講 知識鏈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案例分析:復印機的專利堡壘評析:知識產權制度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知識的尊重和保護。它允許專利所有權人對專利技術具有一定的壟斷性,使其專利技術和產品在一定時間內獨占市場,從而得到豐厚的回報,保持發明創造的積極習慣內,使技術創新活動走向良性循環。 討論:結合案例談談知識產權這項專利的對企業對社會對個人的作用。 案例分析,可以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專利權是不能自動獲得,對于符合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發明或使用新型技術,必須履行《專利法》所規定的專利申請手續,向國家專利局提交必要的申請文件,經過法定的審批程序,最后審定是否授予專利權。 學生聽講,了解申請過程 順利過渡到專利的申請多媒體展示專利申請的各個過程學生分組:前后兩桌為一組,前桌扮演該專利的申請方,后桌扮演專利授予方 以學生用品為例,模擬專利申請的過程 加深印象,豐富教學,提高興趣,活躍氣氛本堂小節 技術的5大性質: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和專利性(每個性質都展開,加以說明) 學生回顧 系統地梳理本章節內容,加深對本節知識點的理解布置作業 技術除了教材上說的五大特性外,還具有哪些特性?并加以說明。 記錄 鞏固知識第一章第1節: 技術的價值(2課時)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初步認識通用技術課程,了解學習技術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知道通用技術課程的學習方法。知道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了解技術的產生與人類需要之間的關系,了解技術在保護人、解放人、發展人方面的價值。了解技術對生活、生產、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理解技術對環境的影響,理解技術對人類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的價值,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培養對技術的敏感性和積極的情感。二、教學方法提問法、討論法、講授法、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聯合使用。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初步了解通用技術課程,了解技術對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教學難點:培養并建立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四、教學準備1、搜集有關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獎盛況相關圖片以及簡潔的文字內容等資料。2、搜集農耕技術的發展資料。3、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制作教學課件。4、民族舞蹈、篝火晚會資料。5、現代技術破解迷信疑團的案例。6、美軍反恐戰爭阿富汗戰場、伊拉克戰場中戰爭雙方的軍事裝備對比資料。7、都江堰設計技術資料。8、教學所在區域的工業、農業等領域的技術背景。五、教學過程序號 教學內容 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1 引入課程 用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和國家科學技術獎現狀引入課程。說明技術與科學在人類發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配合教師說出一些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科學家名字。2 介紹新課程 高中的技術模塊分為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都有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介紹通用技術課程的總體模塊劃分及學習和作業的具體要求。 聽講3 技術的含義 技術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練。所謂熟能生巧,巧就是技術。技術遠比科學古老。事實上,技術史與人類史一樣源遠流長。書中認為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和利用。(從梳理頭發、洗衣服、疊被子這些生活技術引入)技術包含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師生互動簡單描述生活當中的其他技術。4 技術與人 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從火到燈——人類走向文明的歷程和照明技術的發展。讓學生思考:(1)為什么會產生照明這種技術,是什么力量推動照明技術不斷發展的?從而引入技術是因人而生、為人服務、為人造福的這一理念。(2)如果沒有了照明設施,你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從而引入技術的價值這一主題(技術的價值是指技術對人的需求的滿足程度)。 師生互動,讓學生從感性上來理解技術的價值。5 技術對人所具有的價值 1、技術可以保護人:學生練習:教科書第4頁,3個思考題。完成練習,說明技術可以保護人。提問:你還知道有哪些技術具有保護人的作用的案例? 完成思考題,并進一步舉例哪些技術具有保護人的作用?(各種防護用具)。2、技術可以解放人:農耕技術的發展過程介紹,說明技術可以解放人。提問:你還知道哪些技術具有解放人的作用的案例? 敘述牛耕之前的勞作方式。簡答其他解放人的案例(交通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方面引導)。3、技術可以發展人:學習條件、學習方法的改進說明技術可以發展人。提問: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技術具有發展人的作用的案例? 描述技術在生活方面發展人的作用。6 技術對社會所具有的價值 1、技術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2000年首屆國家科學技術獎由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頒獎,授予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意義:解決世界上人口與糧食不足的問題,由于雜交水稻,無論是產量、抗病性,還是各種綜合形狀都要比不雜交的水稻要高,這就意味著雜交水稻糧食出產量的提高,為日益增加的人口,與有限的土地,解決糧食問題。 聽講2、技術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案例分析:福特T型車的生產流水線。汽車流水線技術使美國成為了“車輪上的國家”。 聽講3、豐富了社會文化的內容。由于汽車技術的出現,汽車文化相應而生。舉例:在沒有光明的夜晚,人們在夜晚無聊之余只能偶爾舉行一些篝火晚會(在一些民族地區保留了下來),而今從天黑到天亮,人們都可以參加夜市活動、娛樂,同學們也有了晚自修、晚自修回去之后還可以開夜車。(引導學生搭話,讓學生說出畫線的內容) 師生互動,了解技術豐富了社會文化的內容。4、技術是推動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在古代中國,造紙術、印刷術大大方便了知識的傳播,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在現代社會,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直接導致了知識的爆炸,許多知識都可以在網絡上直接學習、傳播,縮小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讓迷信更加遠離人們,使科學意識深入人心。提問:現代技術的應用已經破除了哪些迷信? 師生互動,說明一些迷信現象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自動消失。5、技術在軍事、政治、文化等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舉例: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它國展示軍事強力、推行自己的民主、推崇自己的價值觀。毛澤東提出的“落后就要挨打”是指什么的落后,哪些方面的落后? 師生交互,總結出“落后”包括科學、技術、意識形態、經濟水平等方面構成的綜合實力的落后。7 技術與自然 1、技術可以使我們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舉例:都江堰)2、技術可以使我們充分合理的改造自然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jujumao\\桌面\\技術1教案\\新建文件夾\\技術的價值\\26臺機組%20三峽水電將照亮半個中國.doc" \t "_blank )。荷蘭的風車、填海造田,成就了這樣一句話:上帝創造了人,荷蘭風車創造了陸地。3、技術可以使我們與自然保持和諧共處的友好關系。思考:我們身邊有什么技術是對大自然的利用、改造,從而達到與自然保持和諧共處的友好關系? 思考討論:得出本地的鶴頂山風力發電站、小水電、溪水治理等工程都是人與自然的實踐。4、把握尺度,注意保護,防止過度開發。思考:我們身邊對自然的利用當中,又出現了哪些破壞自然,甚至影響我們的生存的例子呢? 思考討論:得出我們本地的礬礦礦石開采、明礬冶煉出現的問題。5、技術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問題,但也給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現代新技術的發展,更加注重環境保護。思考:我們在利用自然的時候出現了這些問題,那能不能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呢,能不能去嘗試發明一些新的技術呢? 思考、討論、想象。8 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知識點和通過課堂討論,達成對技術及其價值的認識。 歸納技術的價值。9 作業 調查本地工業或農業中的某項技術產生的背景和發展過程,并評價其對工業或農業發展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效應和價值。PAGE1《技術的未來》教案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技能目標 1、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讓學生對技術產生積極情感和理性的態度。2、理解技術的兩面性及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看待技術。3、讓學生領略技術世界的奧秘和神奇,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能力方法目標 1. 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抽象思維,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 2. 通過學習,培養小組合作、交流表達及科學探究的能力。情感態度目標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氛圍。2. 通過學習,讓學生有加強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3、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二、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多媒體輔助;課外活動實踐等方法。三、重點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而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則為如何培養學生理性看待技術四、教學準備教師要準備的主要是熟悉學生搜集的材料內容,把握好技術對未來發展起促進但同時也隱含著威脅。為保證學生課后能順利完成小論文,避免學生寫作漫無邊際,預先向學生提供一批用于寫作的參考論文題目,包括:寫作格式要求,作業完成日期和論文評分標準等等。學生要準備的是預習課本和相關內容,然后通過小媒體技術收集技術的未來的相關材料和內容。學生的分小組的所以事先要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一般一個小組有4——6個人,每組要先選出1個組長負責對整個小組的監督和督促工作,每個小組還要有一個發言人負責把小組的討論結果在課堂上的進行闡述,另外每組還要有資料收集員和記錄員,小組的每個人都要參與課堂的討論和課后小論文的撰寫。五、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閱讀案例、提問和討論相結合) (1)回顧前面我們學的技術的價值,技術對人類、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會想到什么?問題一:技術是不是還會向前發展嗎,技術的發展是否會向大眾普及?(學生回答)問題二:技術發展的方向在哪里,技術的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學生回答)(2)板書課題:三 技術的未來2、創設情景:通過小媒體讓學生欣賞電影黑客帝國的一個小片段,讓他們明白新的技術和標準層出不窮,人類社會依靠技術將繼續發生重要變化,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面對技術對人類、對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人們常常會問: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處?出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學習目標(幻燈片)3、提出問題:學生閱讀 “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月球城市”等案例。要求學生在閱讀案例時思考問題:技術的未來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如何看待技術的未來。4、小組討論:(1)就“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根據自已所知道的技術,在膽設想,口頭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2)請描述到了2050年我們的生活大概是什么樣子,小組闡述未來生活的樣子。 5、教師引導和歸納:太空旅游b.水上住宅c.海上度假樂園 d.海底隧道:臺灣汽車、火車直通大陸 引導學生通過“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月球城市”、太空旅游、水上住宅、海上度假樂園、海底隧道:海南汽車、火車直通大陸進行概括: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 6、是不是每個同學對“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嗎,有沒有不同看法?閱讀:愛因斯坦《告后人書》愛因斯坦簡介:愛因斯坦(1879~1955)Einstein,Albert 德裔美國科學家。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烏耳姆鎮的一個小業主家庭,自幼喜愛音樂。1900年畢業于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并取得瑞士籍。后在伯爾尼瑞士專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歷史性成就都是在這里作出的。1933年希特勒上臺,愛因斯坦因為是猶太人,又堅決捍衛民主,遭到迫害,被迫移居美國的普林斯頓。愛因斯坦在量子論、分子運動論、相對論等物理學的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他對社會進步事業也有重要貢獻。愛因斯坦《告后人書》告訴我們什么?問題提出:為什么愛因斯坦在《告后人書》中寫到:“一想到未來 , 大家都憂心忡忡。” 7、小組辯論分組展開辨論,在這過程中,不僅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應變能力,加深鞏固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不僅能擴展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質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學現象的能力辯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正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進步。 反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災難。 (如學生辯論時有困難,引導學生從克隆、核能等方面進行辯論) 辯論引導:對“技術的未來”,既不需要曠世悲愴,也不需要盲目樂觀。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探究技術,并共同建構協調的未來的技術世界。8、課堂小結: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解放和發展了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對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同時也隱含威脅;我們應理性對待技術的未來發展。9、練習: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每個小組撰寫一篇關于技術的未來的小論文。1.1技術的價值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理解技術的產生與人類需要之間的關系。理解技術對個人的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2.過程與方法聯系生活實際組織學生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和對具體問題的討論、思考等活動來加深對技術的價值的理解。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教學,培養學生了解技術、尊重技術、熱愛技術的情感。教學方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重點和難點:重點:技術對個人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難點:對技術價值的理解。教學準備:“都江堰”視頻片斷,典型案例及圖片的搜集,課件制作等。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同學們,歡迎你們進入技術世界”。“放眼四望,我們擁有一個五彩繽紛的技術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你有哪些發現?”先讓學生思考,可隨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接著讓學生觀看“神舟5號載人飛船發射的瞬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溫室”、“人體與技術的融合”等圖片,引導學生討論。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革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發展自身提供了支撐,為人類改變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平臺。隨著技術的發展,技術在促進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保護自然環境中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引出課題)二、新課進行(板書)【第一節 技術的價值】1. 技術與人探究:讓學生隨意找一下身邊的東西(如:科學計算器、開心詞典、圓珠筆等)提問:滿足你什么需求?引導學生提問,技術與人存在哪些關系?(從衣、食、住、行入手)(1)學生閱讀案例:從火到燈――人類走向文明的歷程從人類磨制石器、鉆木取火開始,技術就為滿足人類需要而開始了它的歷史旅程。(2)引導學生討論如果沒有取火的技術,沒有發明燈,世界將會是怎樣的一幅圖景?人類對于光明的需求,怎樣推動照明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教師總結: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精彩。讓學生舉出具體的技術的案例來說明有哪些技術,它們是如何實現對人的保護、解放和發展的1)、技術具有保護人的作用(A)人類需要著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紡織、印染、縫制技術(B)人類需要進食以補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飪加工技術以及農作物栽培、家禽飼養技術(C)人類需要住所以避風擋雨,于是有了建筑技術(D)人類需要抵御野獸攻擊和傷害,于是有了弓箭、大刀、長矛等武器制造技術(E)人類要出行于是有車船制造技術(F)需要交往、保持聯系,于是有了通信技術。馬山行動人類需要孕育了技術的產生,下列技術滿足了人的哪些需求?(A)印刷技術滿足了人的————————需要(B)農耕技術滿足了人的————————需要(C)攝像技術滿足了人的————————需要(D)B超技術滿足了人的————————需要(E)建筑技術滿足了人的————————需要思考:1.原始人最初為什么要選擇穴居或在樹上棲居等居住形式 2.瘧疾、天花、鼠疫、肺結核等疾病曾奪去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什么現代人對它們不再如此恐慌 2)、運用技術解放人思考:以下技術怎樣解放人?取火技術 熟食,人類脫離野性,營養改善,大腦發育健全,智慧提高工具制造 解放了人的雙手,擴大了人的能力醫療技術 戰勝了疾病,延長了壽命車船制造技術 解放了雙腳,方便出行電子技術 豐富人們的生活討論:交通工具的發展,實現了人力的解放,使人們的出行便捷、舒適。但是也可能使人們過分依賴現代交通工具而缺乏鍛煉, 以致影響身體健康。你認為應該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在這兩者之間,應該如何取舍,如何平衡呢?集思廣益,探討解決方案。)。技術對人的解放作用表現為:人依靠技術解放或延長了自己的手、腳、眼、耳、腦等身體器官, 拓展了活動空間, 提高了勞動效率, 增強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的能力。討論:技術上的創造與發明使愛迪生得到終身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結合你的經驗,談談參與技術活動對你個人發展的作用和意義。教師總結:人類在探究技術、使用技術、發展技術的過程中, 不僅改變著客觀世界, 而且改變著主觀世界。技術促進人的精神和智力的發展, 使得人的創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到提高, 思維方式發生轉變, 自我價值得以實現。3)、所以技術具有發展人的作用練習:P10 T1、T22、技術與社會探究:結合礬山礬礦與當地經濟發展師生探討:結合礬礦的生產流水線(曾經有研究性小組參與礬礦生產的調查)學生閱讀案例“福特T型車的生產流水線”討論:技術對企業的發展具有什么重要意義 學生辯論:有人認為,技術發展導致失業;也有人認為,技術發展提供了就業機會。教師總結:技術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案例分析:農業技術的發展與勞作方式的變革。思考:采用現代農業技術的農民,其勞作方式將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比較技術使人們的衣、食、住、行、交往、娛樂、教育等方面都發生了哪些改變?教師總結:技術豐富社會文化的內容。討論: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變化對人們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哪些改變?教師總結:技術的發展使得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和方便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方式思考分析:中美日之間技術水平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國家綜合國力強弱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標志之一 ,作為新世紀一代的你們任務是艱巨的。教師歸納:技術對社會作用①技術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②技術豐富社會文化的內容。③技術改變社會生活的方式。3、技術與自然問題:技術對大自然又有哪些作用呢?教師:播放水利工程“都江偃”視頻片斷、“荷蘭風車”圖片討論: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災水患”變為“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為“天府之國”;抽水風車的轉動使得荷蘭從大海中取得近 1/3 的國土,這些都依賴于什么 注意了什么?教師總結:依賴于技術,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注意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思考:讓學生舉出來自生活中常見到的相關于利用技術的實例如: 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輸、退耕還林。思考:技術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哪些問題?又有哪些解決對策?問題 解決對策溫室效應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荒漠化加劇 種植草皮、樹木,圈養牛羊水土流失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大氣污染 使用清潔燃料水質污染 禁止污水排放,污水凈化白色污染 減少泡沫塑料、塑料袋使用總結:技術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問題,但也給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人類在利用技術開發、改造自然時,應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對大自然的保護,不能忽視一些技術或產品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三、課后作業―――分組討論: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請同學分組討論并列舉出對我們工作和生活方式影響很大的技術,然后全班交流,總結歸納出全班同學公認的對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影響最大的10項技術。討論規則:1、自由發言2、不對別人的發言作任何評價3、觀點越多越好4、可以對別人發言作進一步的闡述5、每小組10人左右,時間為10分鐘左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1.doc 112.doc 113.doc 121.doc 122.doc 131.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