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技術的性質》教學設計及說課稿 一、教學內容分析 <技術的性質>是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的第二節的內容,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自然的關系后所要學習的,在這一課時里同學們要掌握技術的3個性質,即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并通過簡單的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較好的理解技術的性質,聯系生活中的案例通過《神舟六號》的實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交流的學習理念,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品質,引導學生參與進來,師生互動,養成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對象分析:這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好〈技術的價值〉的基礎上, 學生對技術這個概念模糊不清,對科學和技術的區別與聯系似懂非懂,在教學中,我通過教學案例由簡到難的分析,有效的設置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愛國主義及團體合作精神學生,做好學生走入技術世界的領路人。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技術是人類有目的和有意識的活動成果。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技術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 3、態度和情感:使學生懂得技術的發展要靠創新,沒有創新的技術就沒有生命力。通過技術發明和革新的案例,激發學生對技術創新的興趣,特別是“神舟六號”案例的討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集體團隊合作精神,更好的進行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4、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難點:是理解科學和技術的區別與聯系。 四、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 技術是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愿望為目的。 2 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 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3、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讓學生閱讀案例:助聽器的發明 學生回答以下內容: a. 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 使聽覺不太靈敏的人能自如地聽到外界的聲音、正常地與人交流 b.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 將聲音放大,體積變小 c. 滿足了什么具體的需求? 使耳聾人方便地與外界進行語言交流 提問:通過助聽器的案例說明技術具有哪些性。 學生回答:技術具有目的性 板書:技術具有目的性 1任何技術的產品和發展都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活動的成果。 2技術的目的性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技術活動之中。這些活動推進了技 術的不斷優化和不斷發展。 師生互動:(通過洗衣機的發展過程給以解釋) 提問:除了技術具有目的性以外,還有哪些性質呢? 展示實物:普通梳子和可折疊梳子 展示案例:手工拔毛和機械拔毛的圖片 提問:通過以上兩個案例說明技術具有哪些性。 學生回答:技術具有創新性。 板書:[二、技術的創新性] 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每一項技術的問世都是創新的成果,閃爍著創新的光芒。 技術的發展需要創新。 瓦特的蒸汽機 讓學生分析案例:蒸汽機的發明如何推動了技術的創新 你能列舉1-2個類似的實例嗎 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顯示器的革新與電視機的創新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技術革新階段? 1 球面電視機 2 平面電視機 3 純平電視機 4 液晶電視機 5 等離子電視機等 學生分四個組討論:神舟5號與神舟6號有什么區別 你認為有哪些方面的創新呢 各組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 區別: 一 是航天員由一人變成了兩人。 二 是在軌運行一天變成了多天。 三 航天員屆時將打開返回艙與軌道艙連接處的艙門。 四 首次進入軌道艙進行一些科學實驗活動。 創新: 吸氣馬桶,睡袋,兩艙之間的艙門等。 提問:技術除了以上兩種性質以外,還有哪些性質呢? 案例分析: 1 分析制作一個小椅子需要綜合運用哪些知識 2 在下圖中的小橢圓形空白處填寫這些學科的名稱。 提問:通過以上案例說明技術具有哪些性。 學生回答:技術具有綜合性。 板書:[三、技術的綜合性] 技術具有跨學科的性質,一般地,每一項技術都需要綜合運用多個學科、多方面的知識。 技術與科學的區別 科學 科學是對各種事實和現象進行觀察、分類、歸納、演繹、分析、推理、計算和實驗,從而發現規律,并予以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系 科學側重 認識自然 ,力求有所發現 科學回答 “ 是什么 ”“ 為什么 ” 的問題 科學通過實驗驗證假設,形成結論技術 技術則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 技術則側重利用和合理地 改造自然 ,力求有所發明 技術則更多地回答 “ 怎么辦 ” 的問題 技術則通過試驗,驗證方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并實現優化 學生回答: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典型的科學活動,而瓦特發明蒸汽機則是典型的技術活動。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分別舉出3個科學活動和技術活動的實例。 科學活動 技術活動 1. . 1. . 2. . 2. . 3. . 3. 科學與技術有什么聯系呢? ?。?)相互作用,相互制約。 (2)科學促進技術發展,技術推動科學進步。 教師講解:(2)技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技術常常涉及工具、材料、技能、工藝、程序等, 藝術則涉及人類的價值觀、審美觀、藝術修養等。 總結::技術技術是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愿望為目的,創新性是技術的靈魂,任何技術的發展都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具有跨學科的性質,需要運用多門學科的知識。 課后思考 :給自己家里的門設計防盜報警器 討論:(1)神舟5號與神舟6號有什么區別 ?。?)你認為有哪些方面的創新呢 附:各小組組長做最后總結 區別: 創新 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 第二節 技術的性質 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技術的性質》是《通用技術》蘇教版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分成三個內容:(1)技術的目的性。(2)技術的創新性。(3)技術的綜合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復習第一章的內容從而引入新課,運用簡單的案例及實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較好掌握技術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神舟六號的實例激發學生對通用技術強烈的學習愿望,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品質,引導學生參與進來,師生互動,養成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良好風趣。 二 說學生 這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好〈技術的價值〉的基礎上,對技術還沒有深入的了解,在教學中,我通過教學案例由簡到難的分析,有效的設置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學生走進技術世界的引路人。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技術是人類有目的和有意識的活動成果。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技術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 3、態度和情感:使學生懂得技術的發展要靠創新,沒有創新的技術就沒有生命力。通過技術發明和革新的案例,激發學生對技術創新的興趣,特別是“神舟六號”案例的討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集體團隊合作精神,更好的進行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4、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難點:是理解科學和技術的區別與聯系。 四、說教法 引入以學生生活貼近的最新技術產品實物,讓學生從實物及典型的案例中尋找技術的性質所在,激發師生互動,把教學活動推上高潮。 五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技術的性質引入,時間約2分鐘。 引入教學:復習第一章的內容,講到了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也了解到技術的重要性,那么技術具有什么性質呢?從而引入新的課題。 第二環節:時間約5分鐘。 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案例(助聽器的發明),回答3個問題,然后總結出技術具有目的性 第三環節:時間約23分鐘 通過展示實物(普通梳子和可折疊梳子)及展示案例(手工拔毛和機械拔毛的圖片)組織學生回答技術具有創新性,然后運用具有說服力的案例給以解釋,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顯示器的革新與電視機的創新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技術革新階段?了解技術的創新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歷程和漫長的進化過程,需要不斷的更新換代,組織學生(完成神舟5號與神舟6號有什么區別 你認為有哪些方面的創新呢 )的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時間約7分鐘 組織學生回答(分析制作一個小椅子需要綜合運用哪些知識 )并解決問題(在下圖中的小橢圓形空白處填寫這些學科的名稱。)組織學生回答(技術具有綜合性),分析技術與科學的區別及聯系,提出合理的問題,讓學生輕輕松松的突破這個難點。 第四環節:時間約3分鐘 總結:技術技術是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愿望為目的,創新性是技術的靈魂,任何技術的發展都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具有跨學科的性質,需要運用多門學科的知識。 課后思考 :給自己家里的門設計防盜報警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