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 說教材1. 本節地位 通用技術地質版《技術與設計1》教材內容分為“走進技術世界——步入設計殿堂——體驗設計實踐——展現設計成果——再創設計新意”五部分。本節屬于第五部分再創設計新意的內容,在教材中安排在第五章第二節,對于整個設計過程來說是評價優化的必須環節,通過技術測試,才能體現設計過程和結果的完整性,并可作為制定優化方案的依據。2. 教學內容 教材從“汽車耐沖擊性能試驗”案例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欲。然后分“技術測試是檢驗產品性能、質量的科學手段”和“簡單的技術測試方法”兩部分對情境進行連續設計,讓學生在弄清技術測試意義的基礎上,了解并使用幾種簡單的技術測試方法。3. 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技術類課程標準(實驗)》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能根據需要進行簡單的技術試驗,并進行評價,寫出試驗報告。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技術測試的主要內容和存在階段能對兩種不同型號的電池進行性能測試,寫出試驗報告會利用簡單模擬方法來實現技術檢測目的★ 過程與方法學習技術測試的簡單試驗過程和應用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樹立質量管理意識;養成運用科學知識對設計進行測試的思維和習慣5. 重點和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技術測試的意義、技術測試的過程和方法。★ 本節的難點是:運用科學方法進行電池性能測試。二、 說教法1. 教法的總體構造及依據 對概念型知識主要通過生活中大量的實例來引入(汽車耐沖擊性能試驗、電子水準儀、萬能試驗機、鉗式硬度計、高精度測試儀、測厚儀等),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展開想象和思考,逐步建構起技術測試的理念。對于操作型知識,針對瓊中縣學生的“設計興趣非常濃厚、生活經驗相對缺少、實踐能力尚待挖掘”特點,注意技能的培養。總體方法和依據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就是要激勵和鼓勵學生逐步學會獨立地探求和發現知識,以及知識與知識之間、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所以教會學生學會發現,培養學生創造精神;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的主動參與、自行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生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式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學習能力,所以鼓勵學生嘗試討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求知,還要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因此還要注重過程,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2. 具體采用了哪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具體采用了案例法、情境創設法、集體激智法、指導發現法、實踐操作法等方法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理念運用實際的測試過程當中,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① 情境創設法主要運用于理論型知識如“什么是技術測試?”、“技術測試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等,引入大量實例素材(包括視頻和大量圖片資料)積極地進行了合理的情境創設。② 集體激智法、指導發現法主要運用于思的過程,使學生在討論中發現問題,尋求合理、恰當的解決方案。③ 案例式教學法主要運用于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教學。如以“測試電池性能試驗的方法和步驟”為案例,指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根據需要自行設計簡單的測試方法和過程。3. 所用的教具、學具多媒體教室一間、電壓表一個、2節不同型號的5號電池、1.5V小燈泡2只、開關2個、導線若干、計時表一個。三、 說學法1. 學情分析 在前面幾章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技術及其性質,了解了設計的基本內容,并體驗了設計的實踐過程,制定和表達了自己的設計方案,同時已經擁有簡單的設計成果。那么接下來在成果的展現之后就需要對自己設計的產品進行技術測試,進行技術測試方面的內容的學習。因而在安排本節學習時,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設計理念和實踐經驗,只是對于設計的最后一個評價測試環節還沒系統地接觸。同時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當中也有過檢測和試驗的行為,只不過與專業及科學的概念“技術測試”還是有著較大的差別,但學生具有能夠通過個人的努力及老師的講課把生活概念提升為科學概念的認知水平,不過其中學生由于生活經驗或者努力程度不同,他們之間的差異也較大,要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本節結合學生日常感知的測試展開認識技術測試部分內容的學習,將零碎的再創造意識,貫穿起來,以利于下一節評價優化再創造的學習。2. 學法指導 本節的學習重點突出的是技術測試的意義和測試方法的設計實施過程。因此對于理論和實踐的要求比較高,根據我所任教的瓊中中學高一年級學生愛學習,又疲于學習方法選擇的特點,本人擬出“集(收集資料,準備測試)——思(思考目標和方法,設計測試方案)——廣(推廣應用設計方案,進行測試實踐)——益(評價測試結果,有益于優化設計)”四合一學習方法。該學法的特點是針對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教學能夠各顯神通,在課堂教學時理論方面采用課前收集多媒體視頻和圖片資料,逐步引出科學概念,再通過具體的實例一步一步地將科學概念與學生生活知識聯系起來,使他們真正地掌握科學知識;實踐方面的教學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選擇學生生活當中常見易得到的技術產品——電池來進行性能測試,一方面學生有了科學理論作為基礎,另一方面實驗材料與生活接近,實驗過程與方法學生在科學學科已經學過,如物理實驗上也有操作過,因此完全有興趣有信心能夠完成實驗。希望通過該方法的學習,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讓學生學會學習,會學知識,培養他們主動探索學習知識的本領。四、說教學程序 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以“集思廣益”的四合一學習方法,充分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設計測試方法,實踐操作、總結評價的指導,來完成學習,培養良好的技術測試思維和習慣。為達到本節教學的目的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我設計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集的過程(5分鐘)——思的過程(10分鐘)——廣的過程(25分鐘)——益的過程(5分鐘)(1)“集”的過程: 收集資料,學習理論,準備測試老師先帶領同學們回顧上一節的知識“怎樣實現創新設計”,作為本節的鋪墊及導入。老師把課前準備好的“汽車耐沖擊性能試驗” 的多媒體資料播放給學生看,引發學生的興趣,邊觀看邊提出問題。問題:什么是技術測試?技術測試的意義和存在的階段是什么?學生回答,老師總結,共同得出參考答案,懸念則留待一步一步的展示圖片來揭曉。將搜集到的圖片及對應設計的問題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觀看并思考得出答案,再把答案給出,通過此方法,把以上問題解決好后,逐步使學生形成技術測試的初步概念。注意:根據差異教學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學生在這過程中如果有不同意見不宜馬上否定,更不能告訴他們給出的才是標準答案,保留學生意見留待下課后的進一步討論,老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人思考。(2)“思”的過程:思考測試目標,選擇測試方法,擬出測試方案 運用大量實例如汽車耐沖擊性能試驗、電子水準儀、萬能試驗機、鉗式硬度計、高精度測試儀、測厚儀等做理論鋪墊之后,引出問題。 問題:以上老師展示的是幾種專業的測試儀器,對我們來說操作此類的技術測試不具有現實的意義。但是如果換成身邊可操作的例子——對不同型號的電池進行性能測試,你能不能做到呢?那么又應該怎么來做呢? 學生進行思考,回答老師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學生心中還沒有完全清楚具體的實現方法。 老師做引導:在物理學科我們已經學過了怎樣連接一個串聯的閉合電路,怎樣測試電池電壓等實驗過程和方法,那么我們能不能好好地回憶一下,再思考——怎樣才能做到老師的測試目標呢?應該從哪幾方面來思考呢?怎樣擬出具體的實驗過程呢? 學生認真思考方案。 老師以科學性和目的性為重點引導學生思考。首先要求學生了解回顧相關的科學知識及相關經驗,有了科學知識和方法,然后再考慮實際需要,根據需要再進行認真思考,把知識和需要轉換成初步的設計構想,并寫成測試文字方案。如思考1:如何將測試目標轉換成試驗目標?2:進行技術測試需要什么條件?3:技術測試的方法和步驟是什么?4:測試結果如何表述?每個思考都有初步的成果后,老師通過明確目的,選擇適當的方法,擬出對電池性能測試的初步方案。參考文字方案如下:對兩種不同型號電池進行性能測試(1) 試驗目的:了解電池在使用過程中,電壓隨時間變化的規律,比較兩種型號電池的性能。(2) 試驗器材:電壓表一個,2節不同型號的5號電池(1.5V),1.5V小燈泡2只,開關2個,導線若干,計時表一個。(3) 試驗步驟:① 分別將電池、開關、燈泡通過導線,串聯成兩個閉合線路。② 電壓表測試兩節電池(A、B)的電壓,并記下數據。③ A、B電池分別接入電路,接通開關,燈泡亮。每隔5分測一次電壓,共測4次,將每次結果記錄下來。(4) 數據整理:用直角坐標整理A、B電池測試結果。橫坐標代表時間,縱坐標代表電壓。將每組數據點連成光滑曲線,并在曲線上標出A、B(如電壓隨時間變化關系圖所示)(5) A電池電壓/V B電池電壓/V通電前 5min 10min 15min 20min 試驗小結:從圖中得出電池電壓隨時間變化的規律,比較兩種型號電池從1.5V降至1.0V所需時間,然后得出結論,看哪節電池性能更好。(3)“廣”的過程:推廣應用設計方案,進行測試實踐根據設計的文字方案,進行技術測試,把理論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活動:動手操作實驗,認真做好每一個實驗步驟。填寫試驗報告,并畫出電池電壓隨時間變化關系圖。(注:由于時間有限,加之學生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中已經學習并掌握了實驗報告的填寫方法,因此這步留待課后填寫,不在課堂上作硬性規定和要求。)教師活動:對學生的操作給予點評,并總結技術測試的實踐方法;提出問題及時拓展知識面:同學們,根據這個試驗給我們的啟示你還能想出一些簡單的技術測試方法嗎?學生這時會思考其他的方法。以此來引導他們進行技術測試再創新。(4)“益”的過程:評價測試結果,有益于優化設計老師和學生通過前面的三個環節的學習后,及時反思整個學習過程。師:本節課我們還需要思考些什么?技術測試一定需要專業測試儀器嗎?生:技術測試不一定要專業測試儀器才能進行。如書上的抗彎強度測試。師:本節課我們收獲了什么?生:技術測試的意義、作用和存在階段;了解了幾種專業技術測試儀器;思考并進行簡單的技術測試。師:我們還有什么沒有完成?生:填寫試驗報告,進行總結性評價,為下一步評價和優化內容的繼續學習提供依據。師:如果產品不合要求怎么辦?即我們要對產品進行評價、優化。下節課我們學習怎樣來評價和優化設計。同學們課后要預習下節內容。 作業:1.對課堂的電池性能測試得出評價結論并完成技術試驗報告(提示:技術實驗報告包括試驗目的、試驗器材、試驗方法步驟、數據處理分析、試驗小結、討論等部分內容);2.參觀一些技術質量檢測部門,調查了解常用的技術測試方法以及測試器械、儀器等。五、 評價反思 本節說課內容屬于課前說課,對于教學情況的估計可能與真實情況有些出入。但本人認為,在本節的課程實施過程中,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1) 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應該是基于學習者內因的誘導,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表面反應。這就要求老師在上課時采用的素材和案例與學生的原有知識有一定的內部聯系,通過老師的有意義引導,將學習變成知識內建的過程。例如講到汽車耐沖擊性能試驗等例子時,可以適量加入學生的書桌、課本、教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測試理解,以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2) 在實踐操作中,要融入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充分考慮到學生對于操作的渴望和操作過程中的隨意性多加耐心指導,還應避免學生遇到實踐操作就忘記理論指導,因此可以在學生操作時視情形給予理論指導。(3) 本節內容設計比較多,學習負擔比較大。老師應事前考慮到高中學生學業負擔,把案例和實踐操作設計得淺顯易操作些,使學生在活潑的環境中學習。針對此點,本人對電池性能測試的試驗設計安排,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因此對他們來說就容易了許多,增強了學習的信心。(4) 由于本節操作內容也較多,讓學生過多操作很容易造成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因此尤其要注意教學的效率問題,保證正常教學任務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