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網頁操作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網頁操作題

資源簡介

第一批非遺名錄——越劇
 一、 越劇的簡要描述
  越劇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蘇等許多省、市、地區,它發源于浙江省紹興地區嵊州一帶,清末在曲藝“落地唱書”的基礎上吸收余姚灘簧、紹劇等曲種、劇種的劇目、曲調、表演藝術而初步成型,當時稱為“小歌班”或“的篤班”。1916年進入上海時稱為“紹興文戲”,1930年以后又發展成為全部由女演員演出的“女子紹興文戲”。1938年改稱越劇 ,以后在發展中進一步走向成熟,形成優美抒情的藝術風格。
  二、 越劇的發展歷史
  越劇是從說唱形式的唱書衍化而來的。大約在1852年,即清咸豐二年,嵊州馬塘村的貧苦農民金其炳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新的曲調,唱眼前景物、當地新聞和簡單故事,吸引了不少人向他學唱。由于每句唱的后面都帶有“四工合上尺”的襯字拖腔,所以稱作[四工合調]。起初唱書是農民勞動之余的自娛自樂,故稱田頭唱書,后發展成農閑時討年糕、粽子的謀生補充手段,稱沿門唱書;再后來出現半農半藝、帶有職業性的落地唱書和走臺書,唱腔也吸收湖州[三跳]演變成[呤哦調],唱書內容也不斷豐富,出現根據民間故事和彈詞等改編的長篇書目。
  1906年春節期間,唱書藝人在浙江余杭進行了分角色演出的初次嘗試,清明節時在嵊州東王村用稻桶、門板搭成的草臺上正式以戲曲形式演出,從此誕生了一個新的劇種。1910年進入省城杭州 ,1917年5月13日,初次進入上海。從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了幾乎所有較知名的演員,編演了一些有自己特色、引人入勝的新劇目,如把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編為連臺本戲,又如編演了《孟麗君》,重新改編移植自東陽班(婺劇)的《碧玉簪》。這些劇目,正適應了五四運動后爭取女權和男女平等思潮的興起,因而受到廣大觀眾歡迎。
  1921年在上海升平歌舞臺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樂隊,用絲弦演奏取代人聲幫腔接調,因板胡定弦為1-5兩音,在工尺譜上是“正”、“宮”,故稱[正宮調],簡稱“正調”,從此[絲弦正調]成了男班的主腔,并初步建立起板式變化體的音樂框架。1921年9月到1922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他們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鑼鼓經,劇目則受當時盛行的“海派京劇”影響,主要編演連臺本戲。   
  三、 越劇的藝術特色
  越劇是一個晚出的劇種,它善于博采眾長,為我所用。越劇唱腔屬板腔體,早期曲調單一,后來吸收其他劇種、曲種音樂,逐漸豐富起來。越劇曲調清悠婉轉,優美動聽,長于抒情,主要有尺調、四工調、弦下調三大類,其中尺調又分慢板、中板、連板、散板等。
  越劇的腳色行當分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類,其中小旦又分為悲旦、花旦、閨門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種,小生又分為書生、窮生、官生、武生四種,老生又分為正生、老外兩種,小丑又分為長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四種。1942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導下,越劇一方面吸收話劇、電影的表演方法,真實、細致地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一方面學習昆曲、京劇優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動作更細致、更具節奏感。這兩方面有機結合,形成了越劇表演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獨特藝術風格。
  舞臺美術也是越劇中極具特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20世紀30年代初起,越劇就開始采用帶有中國畫特色的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樣式結合劇情進行設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古代仕女畫,款式清新自然,色彩、質料柔和淡雅,對傳統戲曲服裝作了很好的發展。
  四、 越劇的現狀
  越劇在短短百年內發展成熟起來,成為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奇葩。新中國成立后,越劇迅速傳播到華東、西南、華北、西北、中南、東北等地,并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開展,以其典型的東方藝術特征在國際上贏得了一定的贊譽。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文化藝術形式的多樣化,越劇的生存發展出現危機。中國戲曲的特色
來源:中華文化信息網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后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這種綜合性是世界各國戲劇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別強。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臺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夸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第一批非遺名錄——越劇
 一、 越劇的簡要描述
  越劇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蘇等許多省、市、地區,它發源于浙江省紹興地區嵊州一帶,清末在曲藝“落地唱書”的基礎上吸收余姚灘簧、紹劇等曲種、劇種的劇目、曲調、表演藝術而初步成型,當時稱為“小歌班”或“的篤班”。1916年進入上海時稱為“紹興文戲”,1930年以后又發展成為全部由女演員演出的“女子紹興文戲”。1938年改稱越劇 ,以后在發展中進一步走向成熟,形成優美抒情的藝術風格。
  二、 越劇的發展歷史
  越劇是從說唱形式的唱書衍化而來的。大約在1852年,即清咸豐二年,嵊州馬塘村的貧苦農民金其炳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新的曲調,唱眼前景物、當地新聞和簡單故事,吸引了不少人向他學唱。由于每句唱的后面都帶有“四工合上尺”的襯字拖腔,所以稱作[四工合調]。起初唱書是農民勞動之余的自娛自樂,故稱田頭唱書,后發展成農閑時討年糕、粽子的謀生補充手段,稱沿門唱書;再后來出現半農半藝、帶有職業性的落地唱書和走臺書,唱腔也吸收湖州[三跳]演變成[呤哦調],唱書內容也不斷豐富,出現根據民間故事和彈詞等改編的長篇書目。
  1906年春節期間,唱書藝人在浙江余杭進行了分角色演出的初次嘗試,清明節時在嵊州東王村用稻桶、門板搭成的草臺上正式以戲曲形式演出,從此誕生了一個新的劇種。1910年進入省城杭州 ,1917年5月13日,初次進入上海。從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了幾乎所有較知名的演員,編演了一些有自己特色、引人入勝的新劇目,如把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編為連臺本戲,又如編演了《孟麗君》,重新改編移植自東陽班(婺劇)的《碧玉簪》。這些劇目,正適應了五四運動后爭取女權和男女平等思潮的興起,因而受到廣大觀眾歡迎。
  1921年在上海升平歌舞臺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樂隊,用絲弦演奏取代人聲幫腔接調,因板胡定弦為1-5兩音,在工尺譜上是“正”、“宮”,故稱[正宮調],簡稱“正調”,從此[絲弦正調]成了男班的主腔,并初步建立起板式變化體的音樂框架。1921年9月到1922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他們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鑼鼓經,劇目則受當時盛行的“海派京劇”影響,主要編演連臺本戲。   
  三、 越劇的藝術特色
  越劇是一個晚出的劇種,它善于博采眾長,為我所用。越劇唱腔屬板腔體,早期曲調單一,后來吸收其他劇種、曲種音樂,逐漸豐富起來。越劇曲調清悠婉轉,優美動聽,長于抒情,主要有尺調、四工調、弦下調三大類,其中尺調又分慢板、中板、連板、散板等。
  越劇的腳色行當分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類,其中小旦又分為悲旦、花旦、閨門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種,小生又分為書生、窮生、官生、武生四種,老生又分為正生、老外兩種,小丑又分為長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四種。1942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導下,越劇一方面吸收話劇、電影的表演方法,真實、細致地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一方面學習昆曲、京劇優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動作更細致、更具節奏感。這兩方面有機結合,形成了越劇表演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獨特藝術風格。
  舞臺美術也是越劇中極具特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20世紀30年代初起,越劇就開始采用帶有中國畫特色的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樣式結合劇情進行設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古代仕女畫,款式清新自然,色彩、質料柔和淡雅,對傳統戲曲服裝作了很好的發展。
  四、 越劇的現狀
  越劇在短短百年內發展成熟起來,成為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奇葩。新中國成立后,越劇迅速傳播到華東、西南、華北、西北、中南、東北等地,并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開展,以其典型的東方藝術特征在國際上贏得了一定的贊譽。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文化藝術形式的多樣化,越劇的生存發展出現危機。中國戲曲概述
來源:中國文化網
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喜劇和印度梵劇,一同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中國戲曲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以及近代影響很廣的京劇和各種地方戲曲,統稱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中國戲曲在12世紀才形成完整形態,走向成熟。經800多年推陳出新、繁榮發展至今,300多個戲曲劇種和數以萬計的劇目至今仍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演,呈現著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藝術感染力。 運用歌舞形式表現生活是中國戲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戲和元代的雜劇,在不斷吸收詩歌、音樂、舞蹈、繪圖、說唱、雜技、武術等姊妹藝術的基礎上,相互兼容,最終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其音樂性的對話——“唱”、“念”(說),舞蹈化的動作——“做”、“打”和舞臺時空的虛擬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特征。
為了適應戲曲劇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國戲曲的各種角色均依照不同類型人物的年齡、性別、身份與性格特征,從臉譜、服裝、唱腔等諸多方面進行劃分,高度概括為生、旦、凈、丑等四類。
生:戲曲表演的行當主要類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與武生之別。 旦: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個分支。
凈: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俗稱花臉。有大花臉、二花臉、武二花等分支。凈角以面部化妝運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為突出標志,主要表現或粗擴豪邁;或剛烈耿直;或陰險毒辣;或鹵莽誠樸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屬喜劇角色,因化妝的特點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窩之間勾畫小塊臉譜,所以也稱小花臉,可扮演各種類型的角色行當。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20世紀的中國始終處于劇烈動蕩的變革時期,西學東漸使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之間發生了不可避免的撞擊與融合,致使中國戲曲的存留出現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時也為其弘揚發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觀念;期刊報紙為宣傳戲曲的改良所開辟的陣地;新型的劇場、劇團應運而生;這一切使戲曲藝術達到了新的繁榮。尤其被稱為"國劇"的中國京劇藝術,一時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已有200多年歷史的京劇,不同的劇中人物有著嚴格的不同臉譜,表演時唱、念、做、打俱全,使用富于夸張和象征性的虛擬動作,開門、上樓、劃船、騎馬等情節沒有實物道具,完全靠演員的舞蹈動作,卻能給人十分逼真的印象。
50年代以后,在政府文化機構的扶植與知識分子藝術家的參與下,一些原本屬于民間小戲的新興劇種迅速朝著地方大戲的方向發展。如評劇、越劇、昆劇、粵劇、滬劇、黃梅戲、豫劇等,均日漸興盛發展。同時,各劇種創作出的《楊三姐告狀》、《白蛇傳》、《十五貫》、《關漢卿》等大批優秀作品成為一時傳唱的大手筆。少數民族歷史劇,也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推陳出新,不斷繁榮。新編歷史劇題材成為8O年代以后中國戲曲創作的一種趨勢,尤以上海京劇院的《曹操與楊修》等劇目為主要代表。中國戲曲藝術工作者還在實踐中嘗試將中國古典戲曲形式用于反映當代現實生活;滬劇《羅漢錢》和京劇《白毛女》均是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川劇《山杠爺》和江西采茶戲《榨油坊風情》等劇作,具有濃郁的鄉土地域風情特色,在繼承中國詩歌優良傳統的同時,吸收當代民間口頭文學精華,使反映現實的戲曲藝術呈現出了浪漫化的舞臺場景。
中國戲曲正是在對未來的熱烈憧憬和對傳統不絕的緬懷眷戀之中,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糾纏交織之間,發展和更新著新的戲曲文化。
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逐步成熟,演出和觀看場所的建筑化也日漸完備,中國戲曲的觀演場所越來越顯示出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戲曲的舞臺美術,是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統一,并以人物造型為主,從而具備了可舞性、裝飾性和程式性的藝術特點。網頁制作操作題(一) (本題有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打開考生文件夾,對"web2009\01"文件夾中的"jingju.htm"文件作如下修改:
1.為網頁下方"中國京劇網"五個文字設置超鏈接,鏈接到http://dx./。
2.將網頁下方"中國戲曲網"文字所在表格的邊框粗細設置為"1",單元格間距設置為"1"。
3.為網頁設置背景圖片,圖片來自images文件夾中的"bg.gif"文件,并使其成為水印。
4.先將images文件夾中的圖片文件"guocui.bmp"轉換為JPEG格式,文件名為"gc.jpg",仍然存放在images文件夾中;再將gc.jpg圖片插入到網頁中"[1]"所在單元格內,并將"[1]"字樣刪除。保存"jingju.htm"文件。
網頁制作操作題(二) (本題有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打開考生文件夾,對"web2009\01"文件夾中的"index.htm"文件作如下修改:
1.為網頁下方"中國戲曲網"五個字設置超鏈接,鏈接到http://www./index.html。
2.將"[1]"所在單元格的背景顏色設置為"銀白色",并將"[1]"字樣刪除。
3.將"[2]"所在單元格內的圖片替換為images文件夾里的圖片"muouxi.jpg" ,并將"[2]"字樣刪除。
4.為網頁設置背景音樂,音樂來自sound文件夾中的"bg.mid"文件,并將循環次數設置為"1"。保存"index.htm"文件。
網頁制作操作題(三) (本題有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打開考生文件夾,對"web2009\01"文件夾中的"jingju.htm"文件作如下修改:
1.為含有"京劇"字樣的圖片設置超鏈接,鏈接到http://dx./。
2.審查網頁正文中的文字內容,將"四、京劇的現狀"所在單元格中的所有文字移動到網頁下方[1]所在單元格中,并將"[1]"字樣刪除。
3.將網頁下方"鏈接"文字所在表格的背景顏色設置為"自動"。
4.將網頁的標題設置為"京劇"。保存"jingju.htm"文件。中國戲曲的特色
來源:中華文化信息網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后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這種綜合性是世界各國戲劇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別強。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臺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夸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中國戲曲的特色
來源:中華文化信息網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后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這種綜合性是世界各國戲劇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別強。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臺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夸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中國戲曲發展概況
來源:中華文化信息網
中國的戲曲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并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并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繁榮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
◆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陽腔,昆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詣的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著名的有汪笑儂、潘月樵、夏月珊等,他們為以后的戲曲改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現代戲曲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段時期,一些有志之士對戲曲進行了改革。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鄧霞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周信芳、程硯秋等也都創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各個劇種都出現了一批高水平的優秀演員。京劇有馀叔巖、言菊朋、梅蘭芳等,川劇有周慕蓮,漢劇有董瑤階,湘劇有吳紹芝,秦腔有劉毓中,蒲劇有王存才,等等。
◆爭輝
新中國成立后,涌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昆劇《十五貫》等,著名歷史學家吳 還撰寫了歷史京劇《海瑞罷官》。以后,又陸續推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如京劇《白毛女》、《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評劇《劉巧兒》,滬劇《蘆蕩火種》, 豫劇《朝陽溝》等。粉碎“四人幫”后,重建了戲曲藝術隊伍,為群眾喜愛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傳統劇目,如京劇《謝瑤環》、蒲仙劇《春草闖堂》、呂劇《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戲曲藝術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第一批非遺名錄——越劇
 一、 越劇的簡要描述
  越劇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蘇等許多省、市、地區,它發源于浙江省紹興地區嵊州一帶,清末在曲藝“落地唱書”的基礎上吸收余姚灘簧、紹劇等曲種、劇種的劇目、曲調、表演藝術而初步成型,當時稱為“小歌班”或“的篤班”。1916年進入上海時稱為“紹興文戲”,1930年以后又發展成為全部由女演員演出的“女子紹興文戲”。1938年改稱越劇 ,以后在發展中進一步走向成熟,形成優美抒情的藝術風格。
  二、 越劇的發展歷史
  越劇是從說唱形式的唱書衍化而來的。大約在1852年,即清咸豐二年,嵊州馬塘村的貧苦農民金其炳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新的曲調,唱眼前景物、當地新聞和簡單故事,吸引了不少人向他學唱。由于每句唱的后面都帶有“四工合上尺”的襯字拖腔,所以稱作[四工合調]。起初唱書是農民勞動之余的自娛自樂,故稱田頭唱書,后發展成農閑時討年糕、粽子的謀生補充手段,稱沿門唱書;再后來出現半農半藝、帶有職業性的落地唱書和走臺書,唱腔也吸收湖州[三跳]演變成[呤哦調],唱書內容也不斷豐富,出現根據民間故事和彈詞等改編的長篇書目。
  1906年春節期間,唱書藝人在浙江余杭進行了分角色演出的初次嘗試,清明節時在嵊州東王村用稻桶、門板搭成的草臺上正式以戲曲形式演出,從此誕生了一個新的劇種。1910年進入省城杭州 ,1917年5月13日,初次進入上海。從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了幾乎所有較知名的演員,編演了一些有自己特色、引人入勝的新劇目,如把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編為連臺本戲,又如編演了《孟麗君》,重新改編移植自東陽班(婺劇)的《碧玉簪》。這些劇目,正適應了五四運動后爭取女權和男女平等思潮的興起,因而受到廣大觀眾歡迎。
  1921年在上海升平歌舞臺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樂隊,用絲弦演奏取代人聲幫腔接調,因板胡定弦為1-5兩音,在工尺譜上是“正”、“宮”,故稱[正宮調],簡稱“正調”,從此[絲弦正調]成了男班的主腔,并初步建立起板式變化體的音樂框架。1921年9月到1922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他們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鑼鼓經,劇目則受當時盛行的“海派京劇”影響,主要編演連臺本戲。   
  三、 越劇的藝術特色
  越劇是一個晚出的劇種,它善于博采眾長,為我所用。越劇唱腔屬板腔體,早期曲調單一,后來吸收其他劇種、曲種音樂,逐漸豐富起來。越劇曲調清悠婉轉,優美動聽,長于抒情,主要有尺調、四工調、弦下調三大類,其中尺調又分慢板、中板、連板、散板等。
  越劇的腳色行當分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類,其中小旦又分為悲旦、花旦、閨門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種,小生又分為書生、窮生、官生、武生四種,老生又分為正生、老外兩種,小丑又分為長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四種。1942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導下,越劇一方面吸收話劇、電影的表演方法,真實、細致地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一方面學習昆曲、京劇優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動作更細致、更具節奏感。這兩方面有機結合,形成了越劇表演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獨特藝術風格。
  舞臺美術也是越劇中極具特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20世紀30年代初起,越劇就開始采用帶有中國畫特色的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樣式結合劇情進行設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古代仕女畫,款式清新自然,色彩、質料柔和淡雅,對傳統戲曲服裝作了很好的發展。
  四、 越劇的現狀
  越劇在短短百年內發展成熟起來,成為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奇葩。新中國成立后,越劇迅速傳播到華東、西南、華北、西北、中南、東北等地,并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開展,以其典型的東方藝術特征在國際上贏得了一定的贊譽。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文化藝術形式的多樣化,越劇的生存發展出現危機。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20 Apr 2009 00:57:20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4.0.2.2717中國戲曲概述
來源:中國文化網
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喜劇和印度梵劇,一同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中國戲曲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以及近代影響很廣的京劇和各種地方戲曲,統稱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中國戲曲在12世紀才形成完整形態,走向成熟。經800多年推陳出新、繁榮發展至今,300多個戲曲劇種和數以萬計的劇目至今仍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演,呈現著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藝術感染力。 運用歌舞形式表現生活是中國戲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戲和元代的雜劇,在不斷吸收詩歌、音樂、舞蹈、繪圖、說唱、雜技、武術等姊妹藝術的基礎上,相互兼容,最終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其音樂性的對話——“唱”、“念”(說),舞蹈化的動作——“做”、“打”和舞臺時空的虛擬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特征。
為了適應戲曲劇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國戲曲的各種角色均依照不同類型人物的年齡、性別、身份與性格特征,從臉譜、服裝、唱腔等諸多方面進行劃分,高度概括為生、旦、凈、丑等四類。
生:戲曲表演的行當主要類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與武生之別。 旦: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個分支。
凈: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俗稱花臉。有大花臉、二花臉、武二花等分支。凈角以面部化妝運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為突出標志,主要表現或粗擴豪邁;或剛烈耿直;或陰險毒辣;或鹵莽誠樸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屬喜劇角色,因化妝的特點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窩之間勾畫小塊臉譜,所以也稱小花臉,可扮演各種類型的角色行當。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20世紀的中國始終處于劇烈動蕩的變革時期,西學東漸使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之間發生了不可避免的撞擊與融合,致使中國戲曲的存留出現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時也為其弘揚發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觀念;期刊報紙為宣傳戲曲的改良所開辟的陣地;新型的劇場、劇團應運而生;這一切使戲曲藝術達到了新的繁榮。尤其被稱為"國劇"的中國京劇藝術,一時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已有200多年歷史的京劇,不同的劇中人物有著嚴格的不同臉譜,表演時唱、念、做、打俱全,使用富于夸張和象征性的虛擬動作,開門、上樓、劃船、騎馬等情節沒有實物道具,完全靠演員的舞蹈動作,卻能給人十分逼真的印象。
50年代以后,在政府文化機構的扶植與知識分子藝術家的參與下,一些原本屬于民間小戲的新興劇種迅速朝著地方大戲的方向發展。如評劇、越劇、昆劇、粵劇、滬劇、黃梅戲、豫劇等,均日漸興盛發展。同時,各劇種創作出的《楊三姐告狀》、《白蛇傳》、《十五貫》、《關漢卿》等大批優秀作品成為一時傳唱的大手筆。少數民族歷史劇,也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推陳出新,不斷繁榮。新編歷史劇題材成為8O年代以后中國戲曲創作的一種趨勢,尤以上海京劇院的《曹操與楊修》等劇目為主要代表。中國戲曲藝術工作者還在實踐中嘗試將中國古典戲曲形式用于反映當代現實生活;滬劇《羅漢錢》和京劇《白毛女》均是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川劇《山杠爺》和江西采茶戲《榨油坊風情》等劇作,具有濃郁的鄉土地域風情特色,在繼承中國詩歌優良傳統的同時,吸收當代民間口頭文學精華,使反映現實的戲曲藝術呈現出了浪漫化的舞臺場景。
中國戲曲正是在對未來的熱烈憧憬和對傳統不絕的緬懷眷戀之中,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糾纏交織之間,發展和更新著新的戲曲文化。
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逐步成熟,演出和觀看場所的建筑化也日漸完備,中國戲曲的觀演場所越來越顯示出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戲曲的舞臺美術,是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統一,并以人物造型為主,從而具備了可舞性、裝飾性和程式性的藝術特點。中國戲曲發展概況
來源:中華文化信息網
中國的戲曲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并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并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繁榮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
◆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陽腔,昆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詣的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著名的有汪笑儂、潘月樵、夏月珊等,他們為以后的戲曲改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現代戲曲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段時期,一些有志之士對戲曲進行了改革。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鄧霞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周信芳、程硯秋等也都創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各個劇種都出現了一批高水平的優秀演員。京劇有馀叔巖、言菊朋、梅蘭芳等,川劇有周慕蓮,漢劇有董瑤階,湘劇有吳紹芝,秦腔有劉毓中,蒲劇有王存才,等等。
◆爭輝
新中國成立后,涌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昆劇《十五貫》等,著名歷史學家吳 還撰寫了歷史京劇《海瑞罷官》。以后,又陸續推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如京劇《白毛女》、《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評劇《劉巧兒》,滬劇《蘆蕩火種》, 豫劇《朝陽溝》等。粉碎“四人幫”后,重建了戲曲藝術隊伍,為群眾喜愛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傳統劇目,如京劇《謝瑤環》、蒲仙劇《春草闖堂》、呂劇《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戲曲藝術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中國戲曲概述
來源:中國文化網
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喜劇和印度梵劇,一同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中國戲曲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以及近代影響很廣的京劇和各種地方戲曲,統稱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中國戲曲在12世紀才形成完整形態,走向成熟。經800多年推陳出新、繁榮發展至今,300多個戲曲劇種和數以萬計的劇目至今仍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演,呈現著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藝術感染力。 運用歌舞形式表現生活是中國戲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戲和元代的雜劇,在不斷吸收詩歌、音樂、舞蹈、繪圖、說唱、雜技、武術等姊妹藝術的基礎上,相互兼容,最終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其音樂性的對話——“唱”、“念”(說),舞蹈化的動作——“做”、“打”和舞臺時空的虛擬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特征。
為了適應戲曲劇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國戲曲的各種角色均依照不同類型人物的年齡、性別、身份與性格特征,從臉譜、服裝、唱腔等諸多方面進行劃分,高度概括為生、旦、凈、丑等四類。
生:戲曲表演的行當主要類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與武生之別。 旦: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個分支。
凈: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俗稱花臉。有大花臉、二花臉、武二花等分支。凈角以面部化妝運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為突出標志,主要表現或粗擴豪邁;或剛烈耿直;或陰險毒辣;或鹵莽誠樸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屬喜劇角色,因化妝的特點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窩之間勾畫小塊臉譜,所以也稱小花臉,可扮演各種類型的角色行當。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20世紀的中國始終處于劇烈動蕩的變革時期,西學東漸使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之間發生了不可避免的撞擊與融合,致使中國戲曲的存留出現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時也為其弘揚發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觀念;期刊報紙為宣傳戲曲的改良所開辟的陣地;新型的劇場、劇團應運而生;這一切使戲曲藝術達到了新的繁榮。尤其被稱為"國劇"的中國京劇藝術,一時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已有200多年歷史的京劇,不同的劇中人物有著嚴格的不同臉譜,表演時唱、念、做、打俱全,使用富于夸張和象征性的虛擬動作,開門、上樓、劃船、騎馬等情節沒有實物道具,完全靠演員的舞蹈動作,卻能給人十分逼真的印象。
50年代以后,在政府文化機構的扶植與知識分子藝術家的參與下,一些原本屬于民間小戲的新興劇種迅速朝著地方大戲的方向發展。如評劇、越劇、昆劇、粵劇、滬劇、黃梅戲、豫劇等,均日漸興盛發展。同時,各劇種創作出的《楊三姐告狀》、《白蛇傳》、《十五貫》、《關漢卿》等大批優秀作品成為一時傳唱的大手筆。少數民族歷史劇,也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推陳出新,不斷繁榮。新編歷史劇題材成為8O年代以后中國戲曲創作的一種趨勢,尤以上海京劇院的《曹操與楊修》等劇目為主要代表。中國戲曲藝術工作者還在實踐中嘗試將中國古典戲曲形式用于反映當代現實生活;滬劇《羅漢錢》和京劇《白毛女》均是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川劇《山杠爺》和江西采茶戲《榨油坊風情》等劇作,具有濃郁的鄉土地域風情特色,在繼承中國詩歌優良傳統的同時,吸收當代民間口頭文學精華,使反映現實的戲曲藝術呈現出了浪漫化的舞臺場景。
中國戲曲正是在對未來的熱烈憧憬和對傳統不絕的緬懷眷戀之中,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糾纏交織之間,發展和更新著新的戲曲文化。
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逐步成熟,演出和觀看場所的建筑化也日漸完備,中國戲曲的觀演場所越來越顯示出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戲曲的舞臺美術,是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統一,并以人物造型為主,從而具備了可舞性、裝飾性和程式性的藝術特點。中國戲曲發展概況
來源:中華文化信息網
中國的戲曲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并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并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繁榮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
◆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陽腔,昆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詣的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著名的有汪笑儂、潘月樵、夏月珊等,他們為以后的戲曲改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現代戲曲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段時期,一些有志之士對戲曲進行了改革。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鄧霞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周信芳、程硯秋等也都創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各個劇種都出現了一批高水平的優秀演員。京劇有馀叔巖、言菊朋、梅蘭芳等,川劇有周慕蓮,漢劇有董瑤階,湘劇有吳紹芝,秦腔有劉毓中,蒲劇有王存才,等等。
◆爭輝
新中國成立后,涌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昆劇《十五貫》等,著名歷史學家吳 還撰寫了歷史京劇《海瑞罷官》。以后,又陸續推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如京劇《白毛女》、《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評劇《劉巧兒》,滬劇《蘆蕩火種》, 豫劇《朝陽溝》等。粉碎“四人幫”后,重建了戲曲藝術隊伍,為群眾喜愛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傳統劇目,如京劇《謝瑤環》、蒲仙劇《春草闖堂》、呂劇《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戲曲藝術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野县| 嘉禾县| 宁德市| 杭锦后旗| 昆明市| 张家界市| 霍州市| 德兴市| 武宣县| 隆子县| 六安市| 巩义市| 博兴县| 沁阳市| 防城港市| 三门峡市| 郸城县| 准格尔旗| 航空| 曲松县| 金溪县| 弥渡县| 南陵县| 红河县| 军事| 泸州市| 平泉县| 含山县| 珠海市| 茶陵县| 阜宁县| 三台县| 淅川县| 许昌市| 宁安市| 合作市| 喀喇沁旗| 德江县| 临安市| 江北区|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