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今中外的民生問題問題背景:中國共產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要緊緊依靠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民生問題,簡單講就是有關國民的生存、發展、和福利問題,也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等方面的問題,它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溫家寶總理說“民生是當前最大的政治問題”。民生問題關乎社會治亂與政權興亡。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知識梳理:一.中國的民生問題1. 古代的民生思想老子:政治上主張無為,反對采用嚴刑峻法.孔子:主張“仁”的思想。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機會。墨子:“兼愛”、“非攻”、“尚賢”,代表了平民利益;孟子:“仁政”;“民貴君輕”,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暴民”“虐民”,主張給農民一定土地,不侵犯農民生產時間、寬刑薄賦。莊子: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社會不公平現象。2.產生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進步,私田大量出現,封建生產關系產生,井田制開始瓦解,奴隸社會逐漸崩潰,封建社會日漸確立。隨著井田制開始瓦解,分封制崩潰,周天子權威喪失,諸侯壯大,開始爭霸戰爭,地主經濟的日益壯大,新興地主階級崛起,為了兼并戰爭的需要,各國紛紛變法,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邁進。3.古代兩種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國實踐⑴重視民生①春秋: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齊國成為東方強國,為齊桓公稱霸奠定了基礎。②戰國: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廢井田,確立土地私有”,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③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虛懷納諫”、“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形成“貞觀之治”;唐玄宗“選賢任能”、“大力發展生產”、“大興文治,發展科舉,廣聚學者”,形成“開元盛世”;中期的楊炎“兩稅法”相對減輕農民負擔。④北宋的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⑤明代1581年,“一條鞭法”相對減輕農民負擔。⑥清朝康熙帝實行“更名田”,雍正帝“攤丁入畝”,使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松馳,對于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⑵忽視民生①商紂王大建宮殿苑囿,“炮烙之刑”殘害百姓,導致商朝滅亡。②周厲王貪財好利,殘害剝削百姓,引發“國人暴動”。③秦始皇:徭役繁重,刑罰嚴酷,賦稅沉重,土地兼并嚴重,引發農民起義。④隋煬帝暴政,導致隋朝滅亡。⑤明朝后期加派“三餉”,引發陜北起義。4.近代民生問題提出和實踐⑴歷史背景鴉片戰爭,標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半封社會,《辛丑條約》簽定,中國半殖半封社會完全形成,一戰期間,形成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1921年華盛頓會議召開,中國恢復到幾個列強共管的局面,30年代 中國面臨日本法西斯的威脅,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二戰結束后,美國扶助國民黨打內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⑵近代民生問題:①洪秀全提出“《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建立一個“四有兩無”的人間天國(“小農社會”),但沒有實施。②孫中山提出“民生主義”—“平均地權”;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義”,但未及實施。③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其中包括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④30年代,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紅色政權的存在;抗戰時期實行減租減息,提高了農民的抗日和生產積極性;1947年中共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展土地改革,保證了解放戰爭的勝利。5.新中國對民生問題的認識和實踐⑴建國初①完成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分到土地,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②恢復經濟的措施: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銀元之戰”“米棉之戰”穩定物價、合理調整工商業、使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為鞏固政權奠定了基礎。⑵50年代,照搬蘇聯模式,解決民生問題急于求成造成失誤。⑶“文革”期間,突出“以階級斗爭為綱”,對民生問題重視不夠。⑷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偉大轉折,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問題:①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②城市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改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人民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二. 近代世界史上落實民生問題的具體事例1.資本主義國家:⑴法國:①1793年雅各賓派徹底改造法國:分期付款將土地賣給農民;全面限價法令②拿破侖《民法典》保障新建立的小農土地所有制;并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⑵美國:《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羅斯福新政“以工代賑”。⑶日本:明治維新中承認土地私有、廢除關卡和行會制度,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力發展教育。⑷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重視社會福利制度。2.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俄政府為鞏固政權采取的經濟措施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列寧實施的新經濟政策.斯大林實施的農業集體化和工業化,以及斯大林體制形成.赫魯曉夫的改革在農業方面成績和問題.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蘇聯解體.東南歐:五六十年的改革和八十年代的改革.三.規律認識1.中國歷史上不同歷史時期民生問題的表現形式、解決程度及其社會影響各不相同.奴隸社會:民生問題表現為奴隸階級要求獲取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生產生活資料。解決程度和方式:在生產力的推動下,井田制被私有制取代,奴隸轉變為農民. 由于奴隸主階級無限度的榨取奴隸的血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奴隸被迫起來進行反抗.社會影響:在生產力和階級斗爭的作用下,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封建社會確立起來。封建社會:民生問題表現為解決減租和吃飯的問題,渴望獲得土地的要求.解決程度和方式: 歷代農民起義打擊下,統治者調整政策都會改善一下農民的生存狀況,但是在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下,減租不可能的,解決農民耕者有其田問題也是根本不可能的,社會影響:促使封建王朝更替,但是有統治者調整封建生產關系,緩和階級矛盾,出現一些封建盛世,。近代中國:民生問題表現為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交織中如何生存,發展問題.解決程度和方式: 近代各革命階級提出了種種解決民生問題方案,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和時代局限,不能解決民生問題.社會影響:各種方案的嘗試,推動中國社會進步,思想解放和經濟近代化。新中國成立后:民生問題表現為解決落后的生產力和人們需要的矛盾,即溫飽問題、全面小康問題。解決程度和方式:黨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基礎上,實施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制,人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向全面小康和和諧社會邁進。社會影響: 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2.資本主義社會民生問題及解決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為了革命的需要或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資產階級將“耕者有其田”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項任務,但是在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對各國勞動人民的冷酷和殘忍也十分厲害,比如英國的圈地運動和美國的西進運動等,雖然從長遠來看,這些運動最終發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有其極大的進步意義,但是在當時是以犧牲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民生為代價的。在資本主義制度走向成熟和穩定之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民生問題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這一時期,八小時工作制普遍推行,工資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衣食住行得到穩定保障,政治待遇明顯提高,國民素質因為義務教育而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得到明顯改善,民生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有些資本主義國家甚至出現一片和諧的繁榮景象。但是在剝削社會,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因為私有制國家是建立在對人民剝削的基礎之上的,經濟利益是對抗的關系。3. 民生問題與科技革命關系從人類歷史發展歷程來看,科技革命對于民計民生的發展變化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蒸汽機時代,人們開始告別以人力、畜力為動力的時代,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期,城市崛起帶來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人們的生活觀念、價值觀念也相應發生變化。19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化時代,人們開始享受電燈、電車、電影、電話、電報、汽車、遠洋輪船、飛機、化學工業等發明給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工業化程度加快,城市發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筍般在世界各地興起,人們的民生民計得到極大的改善。20世紀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類帶入信息化時代,以電子計算機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之中,人造纖維使得人們的服裝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以集成電路為基礎制造的家用電器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通訊手段縮短了人們的距離,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或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民生民計開始向更高層次發展和邁進。為了推動民生的更快發展,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我們應該加大科技的投入、推動科技創新,讓科技在改善民計民生的過程中發揮更好、更大的效應。四.知能訓練1.下列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其主張 “富民”的是:①墨子 ②孟子 ③韓非子 ④老子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唐初統治者在統治政策的調整和北宋王安石變法中都非常注重解決當時的民生問題,其中王安石變法的哪一措施與唐代的“庸”十分相似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稅法 D.市易法3.“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多分,人寡則寡分,雜以九等。如一家六口,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材料反映的民生思想是A.平均主義的大同思想 B.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C.資產階級土地所有制 D.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4.“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這是抗戰時期流行的歌曲,它主要贊頌的是A.南泥灣賽過江南的美麗自然風光 B.抗日根據地“三三制”民主政治C.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民生成果 D.抗日軍民取得了輝煌的軍事戰果5.1968年12月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很有必要”的號召,主要原因在于A“文革”破壞國民經濟,城市就業壓力大 B.知識分子迫切需要接受社會主義勞動改造C農村因為三年自然災害而缺乏大量勞動力D.農業經營落后,需要知識青年去傳播科技6.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發布了《關于實行糧食計劃收購和計 劃供應的命令》,自1955年開始首次發行全國糧票(右圖),國家對糧食及糧食制品定人定量、計劃供應。20世紀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糧票終于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歷程。導致90年代初糧票失去了原本作用的原因是A.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市場的流通 B.糧食市場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C.政府糾正了過去的“左”傾錯誤 D.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7.19世紀晚期歐美工人運動與以前相比,大多采用合法斗爭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有①馬克思主義中關于暴力斗爭思想已經過時②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和工人經濟待遇的改善③第二國際關于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的決議④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和社會立法有較大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1921年春俄國各地開始出現農民暴動,城市工人紛紛罷工。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繼續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協約國武裝干涉,國家政權不穩C.臨時政府頑固繼續參加對外戰爭 D.在投資和分配等方面向軍事傾斜9.美國羅斯福新政期間曾對田納西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流域開發,修筑了著名的田納西水利工程(右圖),其直接目的在于A.國家干預經濟,緩解經濟危機 B.增加就業機會,穩定社會秩序C.解決發電、防洪、灌溉等難題 D.增加政府對工業的計劃性指導10.羅斯福新政期間,強調了規范企業用工行為,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主要表現在A.對銀行存款進行擔保 B.興辦一系列公共工程C.補償農民減產的損失 D.實行《工業復興法》11.閱讀以下材料材料一 孫中山在談到辛亥革命的主張時說:“近時志士,舌敝唇枯,唯企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吾國縱能媲跡于歐美,猶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人教版《中國近現代史·上冊》材料二 1934年,毛澤東說:“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材料三 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如果我們在生產工作上無知,不能很快地學會生產工作,不能使生產事業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和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的具體含義。根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提出上述政治主張的重要原因。“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社會革命”即平均地權,通過核定地價,實現“土地國有”,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因:歐美國家完資產階級革命,但貧富懸殊工人貧困又導致新的社會矛盾。2.材料二中毛澤東注意“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的重要措施是什么?這些措施發揮了什么重要作用?措施: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經濟建設、開展土地革命。作用:農民改善了生活,踴躍參軍參戰,保衛紅色政權。3.材料三為我們了解當時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轉移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簡要指出當時的重要歷史背景。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歷史背景:三大戰役結,國民黨主力被殲,中國共產黨即將取得全國革命勝利。4.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孫中山、毛澤東的不同主張作一簡要評價。孫中山提出“平均地權”,是資本主義的土地綱領,最終并未推行,反映了資產階級反封建不徹底,辛該革命失敗。毛澤東提出土地革命路線,代表了廣大農民利益。是徹底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觀領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