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綜合Ⅰ.考試性質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由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的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因此,高考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Ⅱ.考試內容一、考核目標與要求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強調對歷史、地理、政治各學科知識的整體、綜合把握。測試既反映學科和學科間的聯系,又注重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據此,本大綱擬訂了“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考核目標與要求。其中“考核目標”即綜合測試的能力目標,“要求”是分別對每一考核目標不同層次和水平的界定。 目標\要求 Ⅰ Ⅱ Ⅲ獲取和解讀信息 獲取試題提供的信息,理解試題要求以及考查意圖。 提煉信息的有效內容和價值,并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 組織和應用相關學科的信息,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調動和運用知識 將所學知識與試題的形式和內容建立正確的聯系。 準確地運用相關知識和相關信息,認識和說明問題。 體現學科滲透,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原理分析問題。描述和闡釋事物 正確表述事物的現象,準確描述和解釋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作出正確的闡釋。 辯證地、歷史地考察事物,對事物進行學科的和跨學科的描述與闡釋,意義完整。論證和探討問題 運用判斷、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方法論證問題。 在論證中觀點明確、表述清晰、邏輯嚴謹。 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論證和探討問題,體現創新性思維。二、考試范圍(一)政治第一部分 經濟常識1.商品和商品經濟(1)商品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價值量(2)貨幣貨幣的產生和本質;貨幣的職能;紙幣的產生和發展;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3)價值規律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價值規律的作用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3.企業和經營者(1)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及其作用;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的兼并與破產(2)企業的經營者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企業經營者的素質4.產業和勞動者(1)三大產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積極發展第三產業(2)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擴大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勞動合同制度;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5.財政稅收和納稅人(1)國民收入的分配與財政國民收入的分配;財政收入和支出;財政的巨大作用(2)稅收與納稅人稅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6.銀行和儲蓄者(1)我國的銀行銀行的產生;銀行的分類及其職能;銀行的業務和作用;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2)公民的儲蓄存款儲蓄及其作用;債券與商業保險7.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1)商品服務市場商品服務市場的內容和特點;市場交易原則(2)家庭消費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家庭消費的內容;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8.當代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貿易(1)當代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經濟全球化;外匯與匯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2)對外貿易對外貿易的基本含義和主要內容;關稅;我國對外貿易的方式與作用;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第二部分 哲學常識1.唯物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自然界、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人們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2)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3)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了解國情,立足國情(4)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從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辯證法(1)聯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把握因果聯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間聯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2)運動和發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運動和發展的普遍性;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要以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學會創造性思維(3)規律規律;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認識和利用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4)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內因和外因內因和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7)量變和質變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堅持適度原則(8)事物發展的趨勢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9)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3.認識論(1)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2)透過現象看本質現象與本質;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是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能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創造性思維、合理想像在認識中的作用(3)實踐實踐的基本特征;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4.人生觀和價值觀(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3)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個人和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關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反對極端個人主義,保護個人正當利益;在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中應提倡誠信(4)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走出人生價值觀的誤區,反對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5)理想與現實樹立崇高理想;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6)社會實踐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群眾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第三部分 政治常識1.我國的國家制度(1)我國的國體國家的性質和職能;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國的國家職能(2)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一國兩制”的含義、內容和意義(3)我國的國家機構國家機構及其組織體系;我國國家機構的設置;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依法治國(4)我國公民與國家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公民應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2.我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1)政黨與政權政黨的特征;政黨和國家政權的關系;當代政黨制度的類型和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地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3)加強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我國的民族和宗教(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我國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我國的宗教政策;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4.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1)當代國際社會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主權國家及其權利;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國際法的概念和作用(2)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3)我國的對外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第四部分 時事政治1.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上年度4月至考試當年3月)2.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二)歷史第一部分 中國古代史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興衰;武王伐紂和西周的強盛;國人暴動和西周滅亡;井田制和分封制(2)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農業和畜牧業;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商業交通和城市(3)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諸侯爭霸和兼并戰爭;民族融合(4)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變遷;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5)先秦時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爭鳴;文學和藝術;天文和物理;扁鵲2.秦漢(1)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的統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末農民戰爭(2)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刺史制度;郡縣制與封國制的并存;察舉制;編戶齊民(3)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的發展和民族關系匈奴的興衰;張騫通西域;西南夷與百越(4)兩漢時期的對外關系與朝鮮的關系;與日本、越南的關系;與西亞、歐洲的往來;絲綢之路(5)秦漢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哲學與宗教;史學與文學;雕塑與繪畫3.三國、兩晉、南北朝(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江南經濟的發展;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化(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道教與佛教;唯物論思想家;文學和藝術4.隋唐(1)隋朝的興衰與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建立與統一;兩都的興建和大運河的開鑿;隋煬帝的暴政和隋朝的滅亡;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之治”(2)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府兵制與募兵制;租庸調制;兩稅法(3)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與社會生活(4)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突厥;回紇;靺鞨;南詔;吐蕃(5)隋唐時期的對外關系和新羅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交往;和中亞、西亞、歐、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文學和藝術5.五代、遼、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結束;中央集權的強化;科舉制的發展(2)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3)遼、西夏的建立和宋遼、宋夏的和戰契丹的興起和建國;宋遼的和戰;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戰(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戰金的建立;遼和北宋的滅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爭;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興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統一全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設立;元朝的滅亡(6)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理學和史學;文學6.明、清(鴉片戰爭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專制制度的加強明朝的建立和君主專制的加強;《大明律》和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靖難之役和營建北京(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農民戰爭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機;明末農民戰爭(3)清朝的建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滿洲的興起和建國;清軍入關和統一中國;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文字獄(4)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農業;手工業;商業;資本主義萌芽;對外貿易(5)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蒙古、新疆地區的關系;和西藏地區的關系;改土歸流;臺灣府的設置;清朝的疆域(6)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和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門;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自衛反擊戰(7)明清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進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說;類書、叢書的編纂;西學東漸第二部分 中國近代、現代史1.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1)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走私鴉片和中國的禁煙運動;鴉片戰爭的過程(2)鴉片戰爭的影響《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3)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發動侵略戰爭;《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4)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金田起義和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資政新篇》;天京變亂與重建領導核心;太平天國的防御戰;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5)新思想的萌發2.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1)洋務運動洋務派與頑固派;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洋務運動的效果(2)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早期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3)甲午中日戰爭戰爭爆發的背景;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馬關條約》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和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4)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的背景;康、梁的維新思想;維新派和頑固派的論戰;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5)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3.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清朝的滅亡(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同盟會的成立;同盟會的三民主義綱領;“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2)清朝政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3)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清朝的滅亡“嚴守中立”和“南北議和”;南京臨時政府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4.北洋軍閥的統治(1)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和護國運動袁世凱專政與稱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條”;護國運動(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背景;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無產階級的壯大5.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及其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內容(2)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五四運動的經過(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工人運動的高潮(4)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北京政變;孫中山北上和國民會議運動;五卅運動;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5)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北伐軍勝利進軍;工農運動的發展;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6)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帝國主義的干涉;“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6.國共兩黨的十年對峙(1)“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工農武裝起義;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2)日本大舉侵華九一八事變;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3)紅軍的戰略轉移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華北事變;瓦窯堡會議;“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7.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抗日戰爭的爆發和國共聯合抗日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抗戰初期的正面戰場(2)日本帝國主義殘暴的殖民統治汪精衛集團建立偽政權;野蠻的經濟掠奪和奴化教育;日偽的殘暴統治和淪陷區人民的反抗斗爭(3)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國民政府的對內政策和皖南事變;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4)共產黨堅持抗戰和抗日戰爭的勝利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百團大戰和敵后軍民的艱苦斗爭;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中共七大;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8.人民解放戰爭(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和內戰的爆發國民黨發動內戰的陰謀;重慶談判、《雙十協定》和政治協商會議;全面內戰的爆發(2)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解放軍戰略反攻和三大戰役的勝利;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取勝的原因9.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政權的斗爭新中國的誕生及其歷史條件;全國領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及“三反”、“五反”運動(2)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嚴峻的經濟形勢;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的制定;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的完成;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4)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10.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經濟建設方針的確定;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擴大化(2)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斗爭和三年經濟困難;七千人大會和十年建設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開始;全國奪權和二月抗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和干部下放;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動亂中的國民經濟;20世紀70年代初期對外關系的新成就1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1)偉大的歷史轉折在徘徊中前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撥亂反正(2)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發展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改革開放的成就(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發展(5)“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大業“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海峽兩岸的交流(6)新時期對外關系的重大發展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現代史1.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1)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活動(2)文藝復興2.歐美資產階級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革命的背景與進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2)歐洲啟蒙運動(3)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三級會議和革命爆發;從君主立憲派到雅各賓派;拿破侖帝國的興亡(4)美國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英屬北美殖民地狀況和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共和政體的確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1)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擴展和影響(2)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3)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意大利統一;日本明治維新(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5)亞洲革命風暴4.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1)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形成(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階段過渡(3)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4)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5)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戰5.17世紀至20世紀初的自然科學6.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歷史意義(2)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7.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1)“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巴黎和會的召開;《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和“凡爾賽體系”的建立;國際聯盟的成立;華盛頓會議(2)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3)法西斯國家的擴張和反法西斯斗爭的開始共產國際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斗爭;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內戰8.第二次世界大戰(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慕尼黑陰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西線形勢;蘇德戰爭爆發和日軍偷襲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9.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1)戰后初期的國際關系和兩極格局的形成戰后初期世界形勢和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對德國、日本法西斯的處置;兩極格局的形成(2)戰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3)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戰后初期的蘇聯和亞洲人民民主國家;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蘇聯的改革和挫折與東歐的變革;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4)美蘇爭霸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美蘇關系(5)亞洲經濟的發展東亞和東南亞各國經濟的發展;印度經濟的發展;西亞國家經濟的發展10.世界格局的變化(1)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2)世界政治的發展和地區沖突冷戰后的國際形勢;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3)世界經濟的發展11.現代科學技術新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與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與影響(三)地理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圖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日地關系太陽系概況。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太陽能量的來源。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3)地球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軸。兩極。經線。本初子午線。經度。赤道。緯線。緯度。經緯網及其意義。東、西半球的劃分。南、北半球的劃分。高、中、低緯的劃分。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時區的劃分。日界線。國際標準時間。北京時間。區時的應用。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速度和周期、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4)宇宙探測宇宙探測的意義。宇宙探測的現狀。2.大氣(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大氣的組成。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2)對流層大氣的熱狀況和大氣的運動大氣的受熱過程。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3)大氣降水降水的時間變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4)天氣、氣候與人類鋒面、低壓、高壓、鋒面氣旋等天氣系統的特點。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及其利用。寒潮、臺風、暴雨、大風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御。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5)氣壓、氣溫、降水等值線圖、柱狀圖等圖形語言的解讀和應用。3.海洋(1)海水的性質和運動海洋表層平均鹽度、溫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2)海洋開發海洋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其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海洋空間的重要性、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中國鄰近海域,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主要鹽場。(3)海洋環境保護主要的海洋環境問題。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4.陸地(1)陸地的組成要素和地殼變動主要造巖礦物。三大類巖石。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自然界的水循環及其意義。生物在陸地環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陸地環境中的作用。(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域分異規律。(3)陸地資源和地質災害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對陸地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中國主要自然資源的特點。主要地質災害及其防御。5.地圖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圖例、注記。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 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1.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1)農業農業區位因素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其特點。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布。中國的畜牧業和水產業。(2)工業工業區位因素。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不同類型工業區的特點。中國主要工業基地和工業中心的分布、特點和形成條件。2.人口與環境(1)人口的再生產影響人口增長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口的分市。中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中國的人口政策。(2)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系。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狀況。環境承載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數量的意義。(3)人口素質與環境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環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4)人口遷移與環境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1)聚落的形成鄉村、城市的起源及發展。(2)城市的區位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3)城市化城市化及其進程。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4)城市地域結構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城市的合理規劃。4.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服務業等)及作用。(2)交通運輸和通信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中國主要交通運輸線、鐵路樞紐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網絡。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網絡的作用。(3)商業貿易商業中心的區位因素。商業網點的布局。中國主要商業中心,主要進出口商品,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當代金融、貿易的國際聯系及特點。5.文化景觀(1)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6.旅游活動與環境(1)旅游活動及其作用旅游活動的特點。旅游活動的作用。(2)地理環境與旅游旅游資源及其特性。旅游資源的價值。中國的旅游資源。旅游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3)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旅游活動的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7.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與沖突。(2)世界經濟地理格局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國際經濟的區域合作與競爭。(3)綜合國力綜合國力的影響因素。提高綜合國力的途徑。8.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1)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問題的防治。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2)可持續發展人地關系的演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1.世界地理概況(1)世界的陸地和海洋世界海陸分布。海底地形。陸地地形。(2)世界的居民和國家世界主要人種的分布。世界的國家和地區。2.世界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各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區域特征。3.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第四部分 中國地理1.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國土構成。行政區劃。2.中國的民族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民族分布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3.中國的地形地形的總體特征。各類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4.中國的氣候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季風區和非季風區。氣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5.中國的河流和湖泊外流區和內流區。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長江、黃河、珠江的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征;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京杭運河概況。6.中國的區域差異中國三大自然區的空間位置和基本特征。東部季風區內部的差異。中國自然區域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7.北方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征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主要城市。8.南方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征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輕紡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主要城市。9.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征。農、牧業生產特點。保護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礦產地。主要城市。10.青藏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高寒氣候。農牧業生產特點。能源和礦產資源。主要城市。11.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地理位置和范圍。經濟發展的特點。臺灣省的地形、自然資源和主要城市。12.中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及流域綜合治理。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山區開發面臨的問題及綜合開發途徑。農業低產區存在的原因及綜合治理。商品農業發展的條件、問題及發展趨勢。交通建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重大交通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及解決措施。海島、海域開發的意義、面臨的問題及環境保護。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城市新區發展的模式。Ⅲ.命題指導思想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IV.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1.答卷方式:閉卷、筆試2.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300分。3.題型試卷一般包括選擇題和綜合題等題型。4.內容比例三科的內容比例與中學階段課程計劃規定的三個學科的總課時數比例大體相當。5.試題難度試卷包括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難題,以中等難度題為主。6.組卷試題按題型、內容等進行排列,選擇題在前,綜合題在后,同一題型中同一學科的試題相對集中,同一題型中的不同題目盡量按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