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親歷者回憶盧溝橋事變孫文濤當年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保衛戰的指揮官之一。1937年春,他在中共地下黨發動熱血青年參加和支持抗日前線的29軍之際,被介紹到國民革命軍第29軍37師110旅219團當時團部駐扎長辛店。孫文濤暫任文書職名,隨三營行動。21·cn·jy·com前方團部組建后,孫文濤去縣政府拜會了河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兼縣長王冷齋。吉星文團長6月下廬山,回團第三天到宛平城,視察了防御陣地。他向三營全體官兵訓話時說:“廬山是廬山,盧溝橋是盧溝橋,盧溝橋不是廬山!”團長的意思很明確,就是一切要立足于打。次日,團長調孫文濤回長辛店團部談話。隨即,提升他為上尉偵察參謀,負責前方團部和軍事情報,并協助三營長工作。21世紀教育網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7日早上,從豐臺開來一隊日軍,繞過宛平到鐵路橋北的河灘里去演習,但與往日不同的是日軍攜帶彈藥充足,配有山炮、飲水和食品,并未演習,而是原地休息呈待命狀。近黃昏,情報說日軍收兵回豐臺。緊跟著送來情報:日軍回途中占領了城東北400米處的瓦窯車站,并把隊伍潛伏在城東鐵路外側的路基下面,向南展開,擺出了攻城的架勢,背后的小高地(也稱沙崗子)為日軍指揮位子。這個情報非同小可,孫文濤立即告訴三營,準備應急,并用電話報團長,同時通知了縣政府,王縣長派警察早早關上了城門。晚10時許,城東鐵路橋涵下露出了日本兵,他們排著四路縱隊,每隊十幾個人,全副武裝以進行速度整齊地向東門走來,一個小隊長模樣的頭頭走在隊前。到城下他用中國話叫門稱:“我們今天演習丟失一人,需要進城搜查!”帶崗的馬排長在城上回答:“城里沒有你們的人,不能開城門!你們回去!”城下日軍堅持要進城,上下言來語去僵持不休。就在劍拔弩張之時,只聽“砰”的一聲,一顆子彈從日軍隊伍中射出,擦著城墻飛向夜空。這就是盧溝橋事變的第一槍!21·世紀*教育網21教育網隨著這一報警的槍聲,潛伏在鐵路東側的日軍的輕重機槍及山炮一齊向宛平城開火,城上守軍被迫還擊,先消滅了60來名日本兵。敵人是沿鐵路向南展開隊形,我軍是從北向南打,正好給它來了個“穿糖葫蘆”,把敵人揍得稀里嘩啦。翌日凌晨3時許,東方有些發白,雙方軍服的顏色還難以分辨,卻發現日軍帽子后邊有“屁股簾”,這正好是大刀砍的靶子。小鬼子刺槍術不錯,但是不如大刀來的利落,刀起刀落寒光凜凜,殺得敵人鬼哭狼嚎,不是丟胳膊斷腿,就是做了無頭鬼,傷亡慘重。在惡戰中我方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天早上能夠自己走下來的傷員,按原路回城到包扎所都從孫文濤駐地門前通過,一小時后他門前的小路就被鮮血染紅了。21*cnjy*com2·1·c·n·j·y第二天戰斗十分緊張激烈,東門始終是敵人的主攻目標。日軍集中山炮向我軍猛烈轟擊,將東門北側城墻炸開了一個大豁口(至今仍保留著遺址,供后人瞻仰憑吊),步兵輪番向豁口發起沖鋒。守軍有的負了傷,有的犧牲在自己剛壘起的那段城墻上。敵人的炮火不斷,修城的勇士前赴后繼。日本兵一片一片地倒在城下。孫文濤和金營長在城墻上指揮作戰時見到這樣一幕,一名鬼子軍官在沙崗子附近剖腹自殺,我們開始以為是為了鼓舞士氣的一種做法,后來又發生了兩三次,我們才明白,這是因為自己的部隊拼光了,軍官必須要效忠天皇。8日早6點多,吉團長從長辛店疾馳而來,隨從有4個馬弁。孫文濤在前方團部匯報了敵情和戰況后,出了房門正準備去營部時,敵人的炮火打得正兇,縣政府被炸毀了,西門樓飛檐被炸上半空中,摔在孫文濤的大門口。孫文濤隨團長剛走到院中央,一發迫擊炮彈帶著刺耳的呼嘯飛到頭頂,孫文濤上前用力推倒團長,只聽“轟”的一聲,立時磚土飛揚,影壁被炸掉一角,大家距炸點僅兩三米。奇怪的是,在場11人都完好無缺地爬了起來,只有團長一人右前額掛了花。孫文濤急忙命傳令兵去包扎所找來衛生兵處置,記者們也趕來搶拍鏡頭。吉星文負傷的消息和照片登載于第二天當地的各大報紙上。此時,平漢線及附近的龍王廟等處相繼失守。【來源:21·世紀·教育·網】2-1-c-n-j-y鋼刀之鋒凝集不朽精神在今天的北京豐臺區盧溝橋大瓦窯立交橋南,緊臨京廣鐵路西道口鐵路橋處,一位民族英烈長眠于此處。烈士墓每天迎送著往來的列車,就像它的主人當年一樣守護著北京的大門,守護著這座城里的人們。21*cnjy*com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這位烈士誕生在山東省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他家境清貧,在家務農;13歲,他拜師學武,苦練三年,習得一身精湛武藝;16歲,深知百姓凄苦的他千里投軍,立志報國。【來源:21cnj*y.co*m】在那個烽煙四起、強寇欺凌的年代,他不畏強權,奮勇殺敵。他帶領著二十九軍用大刀砍下了無數敵人的頭顱,揮出了中國人的軍魂。一時間,二十九軍威名震驚中日,一首《大刀進行曲》傳唱大江南北,激沸了中華億萬兒女的報國熱血。【出處:21教育名師】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用39歲的生命絕唱奏響了一曲英雄之歌。他就是抗日英烈--趙登禹。趙登禹一、少年立志1898年農歷5月16日,趙登禹出生在山東荷澤趙樓村一戶農民家。家里幾代都是勤勉誠實的農民,兄弟姐妹五個,趙登禹排行老三。家里僅有薄田3畝,靠父兄扛活養家。由于家境貧寒,兩個哥哥均沒能上學。趙登禹7歲時,因其聰明伶俐,父母也覺得家里總得有個文化人,便省吃儉用,將他送入私塾讀書。21*cnjy*com【版權所有:21教育】然而好景不長,父親趙錫君的去世使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境愈加困難。年少的趙登禹只好輟學,離開他喜愛的私塾,回到家幫忙做力所能及的農活。他不怕苦不怕累,就是一些大人們干的重活,他也嘗試著去做。“趙登禹輟學后在家養蠶,每天都忙著采桑葉。”趙登禹的侄子趙學德回憶時曾說。艱苦的生活,沉重的勞作,不僅沒有將小小年紀的趙登禹壓垮,反倒使其練就了一個好身體,磨練了他吃苦耐勞的意志。那時候,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軍閥置中國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目睹了人民疾苦的趙登禹逐漸萌生了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菏澤自古便是武術之鄉,很多人都習武。趙登禹13歲那年,和二哥趙登堯一起拜當地著名武術教師朱鳳軍為師習武。趙登禹聰明好學,吃苦頑強。報國心切的他每日除了沉重的家務勞動外,還要起早貪黑苦練武功,但年少的他從未有過抱怨。短短三年間,他就將刀、槍、劍、棍各種兵器和太極拳、八卦掌、少林多種功夫都練得純熟,并能融會貫通。二、千里赴戎機1914年初秋,反復激蕩在心中的愛國之志使趙登禹與同鄉趙學禮、趙全勝等人瞞著家人偷偷離家出走,準備投奔駐潼關的馮玉祥部隊當兵。由荷澤去潼關有1800多里地,幾個年輕人一路跋涉,風餐露宿。出門時帶的錢很快花完了,他們就靠幫人打工扛活掙點吃飯錢。經過20多天艱苦跋涉,終于到了潼關。然而這時他們才得知,部隊招收新兵的工作已經結束,招收名額已滿。同行的人都很泄氣,有的主張返回荷澤。但趙登禹堅決不同意,主張努力再爭取。他們幾個人找到主持招兵工作的官長軟磨硬泡,好說歹說終于得到了負責官長的同意。當時的官長對趙登禹說他們只能做副兵,也就是只管飯,不發軍餉。趙登禹馬上答道他當兵不是為了發財,要是為了撈錢,就不跑這么遠當兵了。從此,趙登禹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三、嫉惡如仇打虎稱豪馮玉祥部隊當時屬袁世凱北洋陸軍第7師第16混成旅,馮玉祥是旅長。一次偶然的機會,馮玉祥發現了人高馬大,一身武藝的趙登禹,把他調到身邊當警衛兵。1918年,趙登禹隨馮玉祥鎮守湖南常德。常德附近的山上有一只老虎,常在夜間下山傷人害畜,鬧得附近百姓整日惶恐不安。有一次,趙登禹上山執行任務正好遇到這只老虎,他機智地躲過老虎撲咬,將老虎擊斃,然后扛著老虎下了山。方圓幾十里的老百姓聞訊趕來,參觀者絡繹不絕,交口稱贊。馮玉祥得知后更是興奮異常,專門請來攝影師,讓趙登禹騎在奄奄一息的老虎身上照了一張相,從此,“打虎將軍趙登禹”的事跡就不脛而走,在遠鄉近里的百姓中傳頌。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犧牲后,馮玉祥親筆在照片上題寫了“打虎將軍 馮玉祥題”8個大字。趙登禹從小就剛毅耿直、嫉惡如仇。他最看不慣的就是恃強凌弱,欺辱百姓。每次路遇不平,他都會挺身而出。1921年,馮玉祥部第二次入陜,打敗原督軍陳樹藩,十六混成旅擴編為第一師,馮玉祥任師長。當地有個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的土匪頭子叫郭堅,駐在鳳翔,趙登禹便幫助馮玉祥設下鴻門宴請郭堅,要殺掉這個罪魁禍首。21·世紀*教育網郭堅帶著衛兵來馮府赴宴,埋伏在左右的士兵爭相偷看郭堅和馮玉祥對飲,不慎將屏風擠倒。郭堅大驚,拔槍便走。士兵慌了,忙去阻攔,但郭堅身高力大,又有手槍,哪里攔得住。緊急關頭。趙登禹挺身而上,施展武功,三拳兩腳將郭堅擊倒,生擒活拿。隨后,郭堅被公開槍決,暴尸街頭,鳳翔一帶百姓無不拍手稱快,頌揚趙登禹武藝高強,人中豪杰。趙登禹不僅是在武學上有所成就,在馮玉祥的影響下,他還抓緊時間讀書識字,不斷學習新知識。他進入了西北軍高教團學習,并對書法、繪畫產生了興趣,只上過兩年私塾的他通過努力學習,勤加練習,后來寫得一手好字。四、“大刀”威名震驚中日大刀若拙用大刀,大新若舊國術高。伏如猛虎進如猱,十步以內敵休逃。這首至今還流傳的詩作形容的便是趙登禹所帶的二十九軍大刀隊,詩中描述的情景就發生在喜峰口。喜峰口位于河北遷西縣與寬城縣接壤處。群峰聳立,險要天成。1933年1月3日,山海關被日軍占領,平津地區危在旦夕,3月9日子夜,喜峰口再一次成為兵馬集結之地。二十九軍奉命赴長城御敵,趙登禹任喜峰口作戰前敵總指揮。冒著風雪,急行軍700余里。王長海團及趙登禹所率大部隊陸續抵達喜峰口,在立足未穩之際,日寇便發動了歇斯底里的炮擊,輔以騎兵沖擊守軍陣地,重炮如雨,勢如疾風。飛機轟炸了3個小時,陣地一片火海。21教育網www.21-cn-jy.com在彈藥用盡之際,趙登禹率部與日軍展開肉博戰。趙登禹用大刀一口氣砍倒日軍幾十名,他左腿負了傷,血流如注,衛兵急忙脫衣服給他包扎,勸他退出戰場,他卻不肯,仍揮刀殺敵。“腿部受傷是小紀念,戰死沙場是大紀念。”趙登禹當時說。【版權所有:21教育】趙登禹受傷不退,大大激勵了戰場上的士兵,激戰兩晝夜后,長城垛口得失二十多次,尸者枕籍。11日夜11時,趙登禹帶傷親率一部敢死隊,繞群山疊嶂夜襲,插入敵后。當時日軍因連日作戰身心俱疲,做夢也沒有想到趙登禹部的神兵天將半夜探營。白刃之下,敵人頭顱滾地,死傷累累。此役,敵之鐵甲車、汽車均為廢鐵,武器均被我軍卸回,11日夜襲至12日上午,我軍斃敵3000余名。趙登禹以白刃斃敵逾千,大刀隊威名由此誕生。日本的《朝日新聞》次日做了這樣的評論:“明治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于喜峰口外,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五、生命的絕唱趙登禹極孝。受趙登禹的影響,其部下也多為孝悌男兒。每逢領了軍餉,眾官兵便盡速寄返家里。可愛母至深的趙登禹還是讓老人家落淚了。1937年7月7日,日軍悍然進攻盧溝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27日,趙登禹將軍率部宣誓抗日,赴南苑作戰,以手榴彈、大刀對抗日寇的飛機大炮,一口氣將數倍于我軍的日軍驅回一里路,斃敵不計其數。www-2-1-cnjy-com在這次戰役中,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在激戰中陣亡,趙登禹率軍向大紅門方向增援,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39歲。21*cnjy*com那時,趙登禹的長子趙學武只有4歲,長女趙學芬才2歲,次女趙學芳尚在母腹未出生。聽聞丈夫的死訊,趙學芬的母親倪玉書因為傷心過度,精神變得恍惚,每次被問到趙登禹的事情,都啜泣不已。趙學芬年近70的奶奶也是悲痛欲絕,兩三年后郁郁而終。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贈趙登禹為陸軍上將。1945年后,北平市政府將北溝沿改名為趙登禹路,以示紀念。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對盧溝橋西道口的趙登禹烈士墓進行了多次修繕。1952年,中國共產黨給趙登禹將軍的家屬頒發了由毛澤東簽署的烈士證書。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趙登禹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贊他們在執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務當中光榮地壯烈地犧牲了”,他們“給了全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范”。39歲的生命絕唱唱響天穹,回蕩在無數中華兒女的耳邊,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華夏廣袤的大地上!佟麟閣:精忠報國的熱血傳奇長居北京的朋友一定對“佟麟閣路”這個名字不陌生,這條路北起復興門內大街南端,南至宣武門西大街,是北京城里以人名命名的三條通衢之一。用一條路的名字來讓一個人的身影世代活在人們的生活中,究竟是何許人堪當如此深刻的紀念?應從一首歌曲說起,你將看到一段精忠報國的熱血傳奇。www-2-1-cnjy-com“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聽到這首充滿斗志和力量的《大刀進行曲》,即使沒有經歷過當年的烽火,你也定能感到胸中一片熱血沸騰。歌中所唱的正是大刀殺敵、浴血抗日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這支軍隊的副軍長就是佟麟閣——抗戰全面爆發后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1892年,佟麟閣出生于河北高陽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雖是農民卻十分深明大義,從小教育他發奮讀書,報效祖國。佟麟閣的舅舅是他的啟蒙老師,也經常以“忠孝節義”為人生目標來訓誡他。于是,班超、馬援、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成為了佟麟閣一生不變的偶像。而讀書習字這一愛好,也為他治軍練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財富。一、戎馬倥傯治軍有方20歲那年,北洋備補軍左路前營管帶馮玉祥在河北景縣募兵,佟麟閣前去應募,就此開始了他轟轟烈烈的戎馬生涯。【來源:21cnj*y.co*m】因作戰驍勇和屢建奇功,佟麟閣深得馮玉祥器重,23年步步高升,從連長升任至軍長。自1912年起,佟麟閣追隨馮玉祥駐防陜西。1917年討伐張勛復辟,他率先帶兵進入北京擊敗張勛主力。1927年4月底,馮玉祥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任命佟麟閣為三十五軍軍長。1930年,汪精衛、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對蔣介石,佟麟閣奉命在西安成立新一軍,任軍長兼二十七師師長。1931年,佟麟閣又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教導團長,后歷任察哈爾省警務處長、省政府代理主席、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一軍軍長、省公安管理處處長等,參與收復多倫等地。1935年冬,華北局勢惡化,在日本的壓力下,中央軍退出華北,冀察兩省中國軍隊僅剩下二十九軍。危難時刻,佟麟閣出任二十九軍中將副軍長兼軍官教導團團長,駐北平南苑。戰功赫赫的背后是佟麟閣細致、講究的治軍方略。由于早年積累的文化素養,他練兵很有創建,馮玉祥曾贊他“佟善練兵心極細”。“我們是為老百姓看家護院的。我們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換來的。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是老百姓。我們只有保護老百姓的責任,絕不能有騷擾他們的行為。老百姓的一草一木,誰也不能強取擅用,否則就是擾民,就要受到紀律處分。尤其在戰爭時期,我們需要老百姓幫助的地方很多。如有所需求,一定要和顏悅色地商量;買東西要按價付錢;借東西要打借條,用后歸還,損壞賠償。不能以為手中有槍,就橫不講理。‘得民者昌,失民者亡’。我們脫離了老百姓,什么事情也辦不成。”佟麟閣曾以平實的語言這樣教育士兵,而他屬下軍隊歷來對老百姓秋毫無犯,也獲得了老百姓的交口稱贊。因為自身文化基礎扎實,佟麟閣治軍時也不會放松提升士兵的文化素養。他為不識字的士兵掃盲,用漸進的方式讓他們能夠達到自己寫信讀書看報的程度;保持訓練的同時,還會組織教授士兵學習一些生產技能,方便他們轉業之后謀生。對高一級的軍官,他因材施教,要求他們不但要精通技術,還要學習戰略和理論;指揮訓練務必親力親為,切不可把日常操課委于下級。對此,佟麟閣的舊部佟澤光曾回憶道:“佟將軍動作示范準確迅速,要領講解深入淺出,他曾說:只有平時把部隊訓練好,戰時才能殺敵致勝。一個優良的射手,遇到有十個敵人在距離他200米處向他猛撲過來,他能夠毫不畏懼。因為在戰地跑步,200米的距離需要1分鐘。1分鐘時間內可以射擊10發子彈。這十發子彈彈無虛發,10個敵人就可以全部被消滅,還怕什么呢?”全體官兵對佟將軍的講解無不印象深刻,深受鼓舞。佟麟閣治軍賞罰分明,管理方式已趨于現代,一反之前肉體懲罰的管理:規定問題嚴重但沒有觸及刑律的官兵,責令他們及時檢討,提出改進措施,知錯就改便既往不咎;一般性錯誤,則主張私下規勸不公開批評。二、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佟麟閣不僅是位合格的將領,治理民政亦政績斐然。1927年,佟麟閣兼任甘肅省隴南鎮守使時曾分管地方民政事務。他致力改革,除舊布新,大力提倡婦女放足,提升婦女社會地位。兩次鴉片戰爭的貽害令他深惡痛絕,遂用嚴厲手段禁止販煙和吸毒,設禁煙局,查撤煙館。此外,他還重視地方教育,創建學校和孤兒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開展各種福利和慈善事業。而這一系列舉措一經推出,即獲得當地民眾一致擁護,隨即整個地區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2-1-c-n-j-y一如帶兵時喜歡走進士兵了解第一手資料,佟麟閣在治理地方時亦喜歡微服私訪,還曾為民除害。有一次,他到某縣視察時,得知縣長一向為非做歹、貪贓枉法,遂決定嚴辦,對縣長千方百計通過各種途徑送來的賄賂嚴詞拒絕,隨后撤銷其官職。當地的百姓對此無不拍手稱快。盡管他在任時間不長,卸任時當地百姓一路護送者竟達萬余人。亂世中夾道相送成了一大奇景。1928年10月,佟麟閣休假在家,居住在原籍高陽縣邊家塢村。本可以好好享受不長的假期,他卻在不到一年時間里,挖井三眼,解決了邊家塢水質不好的問題,讓百姓吃上甜水。三眼井中至今仍有一門可供使用。此外,佟麟閣還對過年時因為戰亂沒錢吃餃子的鄉親,每戶接濟三塊銀圓。他又用自己的錢買了一頭耕牛,每天喂飽后,拴在門外樹上,無償供家里沒有牛的鄉親們使用。他還沿襲重視教育的傳統,在家鄉創建了一所小學,專門派人到高陽縣城買回一車直貢呢,給每位學生縫制一身新衣服。21·cn·jy·com三、為國捐軀視死如歸1937年2月,佟麟閣被任命為代理二十九軍軍長,成為整個北平地區的直接負責者。他常訓誡軍官和士兵,“國家處于危急存亡之秋,二十九軍肩負抗敵重擔,要保持英勇抗日的傳統,不墜軍威”。使得二十九軍官兵上下一心,精誠團結,抗日的熱情極為高漲。1937年7月6日,日軍駐豐臺的清水節郎中隊全副武裝向駐守宛平的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要求通過宛平縣城到長辛店去演習。佟麟閣在南苑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慷慨陳詞:“中日戰爭已經是不可避免。日寇進犯,我軍首當其沖。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系于一人者輕,而系于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當馬革裹尸,以死報國。”隨后,他以軍部的名義向全軍將士發布命令:凡有日軍進犯,堅決抵抗,誓與盧溝橋共存亡,不得擅自后退一步。21cnjy.com【來源:21·世紀·教育·網】誓師大會上,佟麟閣仿效三國龐德“抬棺決死戰”的典故,命人做了一口大棺材,用大馬車拉著來到會場,在車上高高地懸著一面“佟”字的巨幡,以昭示誓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這次宣誓佟麟閣沒有長篇大論:“既然敵人找上門來,就要和他死拼,這是軍人的天職,根本沒有什么可說的。”擲地有聲,全體將士熱血沸騰,群情激憤。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28日,日軍對南苑發起了瘋狂的進攻。當時奉命死守南苑的只有二十九軍衛隊旅、騎兵第九師留守的一部、軍事訓練團、平津大學生訓練班等5000余人。保衛南苑的戰斗異常慘烈,日寇集中火力、大炮、飛機輪番轟炸。因寡不敵眾,佟麟閣部深陷重圍,但始終沉著應戰,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與敵人周旋。然而,向外突圍時,佟麟閣不幸被敵人的機槍打中了腿部,他執意不肯下火線裹傷,堅持沖鋒,沒有多久,一枚炸彈在佟麟閣身旁爆炸,造成他頭部重傷,壯烈殉國,時年45歲。戰死沙場的佟麟閣實現了他生前立下的殺敵報國的誓言。魂兮盧溝,醒獅怒吼,曉月見證,宛平肅穆,山河無不為之動容,佟將軍與二十九軍抗擊日軍的壯舉舉國上下有口皆碑。四、青山埋忠骨千載身后事1937年7月29日,中國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在北平城永定門外的麥地里找到佟麟閣將軍渾身是血的遺體,運回了城。30日,北平淪陷,將軍的靈柩無法安葬,北新橋附近柏林寺的老方丈冒險收留了靈柩,嚴守秘密八年,直到抗戰勝利。7月31日,國民政府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上將。1938年3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紀念孫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敵陣亡將士大會上說到,佟麟閣等人“無不給了全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范”。1946年清明,在北平八寶山忠烈祠,北平市各界隆重舉行入祀大典,供奉佟麟閣將軍神位,并將北平西城的南溝沿命名為“佟麟閣路”。通州亦因佟麟閣在該縣指揮過抗日,命名一條街為“佟麟閣街”以示紀念。隨后,佟麟閣烈士忠骸移葬于北平西郊風景區香山南約一公里的蘭澗溝山上。佟麟閣殉國時,父母均在堂。夫人彭靜智一直隱瞞他殉國噩耗,直至老人病逝。1979年,中共北京市委批準確認佟麟閣將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頒發烈士證書,并將其墓修葺一新。一米多高的漢白玉碑上鐫刻著“抗日烈士佟麟閣將軍之墓”。1987年7月6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盧溝橋前西側的宛平城落成。1990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修整佟麟閣陵墓時,佟麟閣的子女遵其母遺愿,將其母遺骸與將軍合葬。青山埋忠骨,千載身后事,佟麟閣將軍的英雄事跡與日月同輝,永遠銘刻于后人心中!日本隨軍記者筆下的南京大屠殺日軍占領南京后實施大規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時,實行了嚴密的新聞封鎖。在日軍占領下的南京城里,開始幾天還有滯留南京的5位西方記者。而當這5位西方記者在1937年12月15、16日先后離開南京后,南京城里就只有日本隨軍采訪的新聞記者、作家。在這些日本隨軍記者與作家中,有少數良心未泯的人,在目睹了日軍駭人聽聞的暴行以后感到震驚,甚至感到羞愧與自責。21世紀21世紀教育網有石川達三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作為日本《中央公論》的特派記者,被派往南京采訪。石川達三1938年1月8日到達南京,直到1月15日離開。他回到日本后,在1938年2月1日至10日,用約10天的時間,寫出了反映南京戰事的著名的紀實小說《活著的士兵》。作品一開頭就展現了一幅駭人聽聞的情景:日軍下士笠原伍長抓住一個不明身份的中國青年,不加詢問,讓此青年坐在河岸上,然后揮刀砍下其腦袋,將其尸身扔進河中。作品寫道:“對于笠原下士來說,殺死一個敵人,如同用手捻死一只螞蟻。”其他官兵都羨慕與效法笠原下士殺人不眨眼的“勇敢行為”,爭相加入殺人的行列:他們僅僅因為懷疑一個中國年輕女子是“間諜”,就當眾剝光她的衣服,近藤一等兵用匕首刺透了她的胸膛;武井上等兵僅僅因為被征來為日軍做飯的中國苦力偷吃了一塊用來做飯的白糖,就當場一刀把他刺死;平尾一等兵等人只因為一個中國小女孩趴在被日軍殺死的母親身邊哭泣而影響了他們的休息,便一齊撲上去,用刺刀一陣亂捅,將小女孩活活捅死;隨軍僧片山玄澄,一手拿著佛珠,一手用軍用鐵鍬一連砍死幾十個已經放下武器并失去抵抗力的中國戰俘。作品對日軍在南京下關長江邊大規模地集體屠殺中國軍民,這樣寫道:“挹江門到最后也沒有受到日本軍的攻擊。城內的敗殘兵以此為潰退的唯一的門,逃往下關碼頭。前面是水,沒有可渡的舟船,沒有可逃的陸路。他們抱著桌子、圓木、門板,所有的浮物,橫渡浩渺的長江,向著對岸的浦口游去。其人數凡五萬,在已呈黑壓壓的江水中渡行。而正當對岸已可見時,等著的卻是先已到達的日本兵!機槍鳴叫著開了火,水面像被雨水打得起了毛。回去的話,下關的碼頭等待的也已是日軍的機槍陣。而對這些漂流的敗殘兵給以最后一擊的,是驅逐艦的攻擊……”再例如日軍奸淫婦女。作品這樣寫道:“他們邁開大步在街中走來走去,像獵犬追兔子那樣到處尋女人,他們每個人都像帝王或暴君那樣姿意妄為。而且,如果在大街上達不到目的話,也會到城外的民家去。……勿庸置疑,在這樣的感情支配下,什么道德、法律、自省、人情,都不起作用了。”石川達三揭示的日軍的種種暴行是如此真實而鮮活。事實證明,它正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典型的真實的寫照。石川達三后來說:“國內新聞報道都是假話。大本營發布的消息更是一派胡言。什么日本的戰爭是圣戰啦,日本的軍隊是神兵啦,占領區是一片和平景象啦。戰爭絕不是請客吃飯,而是痛烈的、悲慘的、無法無天的。”這樣一部講了一些真話的作品,立即引起了日本當局的震怒。此作品刊于《中央公論》1938年3月號,雖已被編輯部刪除了不少內容,帶有很多“空鉛”,但是在雜志出版后送審時,仍因“有反軍的內容,不利于時局穩定”而被當局查禁。接著,石川達三以“違反新聞法”被追究刑事責任。1938年9月5日,石川達三被判監禁4個月、緩刑3年執行。此后,再也沒有人敢寫有關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真實情況的報道。南京大屠殺中國女人的保護神——華小姐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南京難民叫做“華小姐”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美籍教授明尼·沃特琳是一位非凡的女性。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南京的大街小巷許多老人還念念不忘地贊頌她和懷念她。五臺山下宮殿般華麗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是安全區中專門收容婦女兒童的避難所。它像苦海中的一片綠洲,給苦難的同胞帶來生的希望。綠洲上的羊群自然是餓狼般的獸兵掠奪和充饑的對象。據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的統計,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當時收容婦孺約四千人。后來走廊上和屋檐下都擠滿了人,大約有七千多人。管理這個收容所的就是金發碧眼的沃特琳教授,她的中國名字叫華群。華群是于一九一二年二十六歲時來中國教書的,先在合肥當女中校長,七年后至南京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她的學識、志氣、能力和人格,都使中國人崇敬和欽佩。她把幾千個人組織得井井有條,從住房編號、飲食衛生到出入大門,都有嚴格的制度。紅了眼的日本兵端著槍沖進校門。華群先是說理,后是阻擋。文明的教授哪里擋得住野蠻的日軍?日本兵們得到了瘋狂的滿足。華群兩眼淚汪汪,她只有報告和抗議!女子文理學院是日軍像獸類那樣發泄欲望的地方。他們成群結隊地乘黑夜爬墻挖洞進來,像小偷般地摸索進屋,又像猛虎般地發泄獸性!慘叫聲、哭喊聲撕心裂肺。美麗和善良被破壞和打碎了,偉大的母性遭到了凌辱!慈善的華群憤怒了!鐵門緊閉著。兩輛日軍的汽車吼叫著要開進校門搶劫婦女。華群手握著星條旗要日軍的汽車走開,日本兵沖下車拉開鐵門,華群挺立在門口,像帆船上的桅桿。卡車怒吼著沖過來,華教授急中生智,把手中的星條旗扔在汽車前。汽車停住了,日本兵的汽車輪子不敢碾軋美利堅的星條旗!十二月十七日,是星期五。這天晚上,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又遭到了不幸。十五的月亮慘白地映照著飛檐彩繪的校門,二十幾個婦女被上了刺刀的日軍從房子里拖出來。婦女們哀求著,哭泣著,跪在地上。華群、德威南夫人和陳夫人一起阻擋。這時,費吳生開著汽車送密爾士牧師和史密斯教授來這兒值班,日軍揮著刺刀不讓他們進校。雪亮的手電光在美國人的藍眼睛上掃來掃去。教授和牧師的說理換來的是搜身和擲掉他們的禮帽。一位操著蹩腳法語的日本軍官抓住華群教授拖上卡車。憤怒地抗議了一個多小時,華群才恢復了自由。這天晚上,日本人還是搶去了十二名姑娘。【出處:21教育名師】收容所里的婦女們都改變了她們本來的容貌。嬌美的臉上抹了鍋灰,柳絲般的秀發剪短了,有的剃了光頭,頭上扣上了一頂禮帽或包了一塊藍頭布,身上裹一件黑色的棉袍,富有曲線的苗條的身段消失了。這一切,都是為了防備狼的踐踏和保護自己的純潔!年輕、活潑的姑娘都成了不男不女的丑八怪。她們愁容慘淡,淚痕斑斑,面頰上失去了平日的笑!當南京城里掛滿太陽旗、行人手臂上都套有膏藥臂章的時候,明尼·沃特琳絕不允許太陽旗進入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她在門口站著,進出的人戴有臂章的都得摘下來。她說:“中國沒有亡,不能戴這個。”有個十四歲的小孩戴了膏藥臂章提著竹籃給姐姐送飯。華小姐招招手:“你為什么手臂上戴這個東西?”小孩不知道,搖搖頭。她親切地說:“你不用佩太陽旗,你是中國人,你們國家沒有亡!你要記住是哪年哪月戴過這個東西的,你永遠不要忘記!”說完,她把它取下來。孩子點點頭。難民區的同胞都感動了。華小姐在中國度過了她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這位勇敢、熱情、剛毅的女性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她沒有結婚。她愛中國勝過愛她的祖國。已經七十多歲的張鏡軒老大娘告訴我:“華小姐會講中國話。有一次我去晚了,粥沒有了,華小姐把自己在吃的麥粥給了我,她問我會不會寫字,她對我說:‘你們不要愁,日本要失敗,中國不會亡!’”可惜,華小姐沒有看到太陽旗從南京城落下來的那一天。她因病離開中國的第二年——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四日,年僅五十五歲的明尼·沃特琳在美國印地安那州自殺了,閉上了她湖藍色的眼睛。這位堅強的女性在浩劫期間保護了不計其數的中國婦女,但身為一個弱女子的她也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更多女性在她面前被拖走、強奸、殺戮。她曾在日記中寫道:“這種重擔,我不知道還能承擔多久,真是可怕得難以形容。”但她在選擇離開人世的那一年,仍然對朋友們表示:“我如有兩個生命,我還要為華人服務。”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在控訴一、夏淑琴:“我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孩子,也是歷史的見證人。”南京大屠殺期間,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冒險拍攝了紀錄影片《南京暴行紀實》,真實記錄了南京城南門東新路口5號兩家平民慘遭殺害的情景,其中幸存的那個小女孩就是當時年僅8歲的夏淑琴。“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隊日本兵闖入我家,父親想阻止鬼子的暴行,卻被他們殘酷殺害。抱著嬰兒的母親也被日本兵強奸,母子雙雙慘死在日寇的屠刀下。當幾個日本兵又要強奸兩個10多歲的姐姐時,祖父母上前阻止,被日本兵打死。兩個姐姐被輪奸后,也慘遭殺害。瞬間,一家9口人只剩下我和4歲的小妹妹。我脊背也被日本兵戳了一刀,胳膊上又挨了兩刀,至今還留有傷疤。”談及60多年前的那場災難,夏淑琴記憶猶新。“當天,我們家哈姓房東一家4口也慘遭殺害,日本兵在將哈先生和他的太太槍殺后,又沖進房子里將一個4歲的孩子用軍刀刺死,另一個2歲孩子的腦殼被軍刀劈開,慘不忍睹。“日本兵走后,我和妹妹爬到母親的尸體旁痛哭。此后整整14天,僅靠著鍋里的剩飯活命。其間,日本兵每天都到房子里搶東西,我們姐妹倆躲在破被子下面,直到被從安全區回家探看的鄰居發現。”“我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孩子,也是歷史的見證人。”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后,夏淑琴成為第一個到日本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作證的幸存者。二、李秀英:“我身中37刀還跟日本兵殊死搏斗!”《拉貝日記》記載:“1937年12月19日下午,一名日本士兵在美國學校試圖強奸一名懷有六個半月身孕的19歲中國女子,當女子反抗時,日本士兵手執匕首或是刺刀向她襲擊。”這位與日本兵殊死搏斗的中國婦女就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李秀英生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南京淪陷后,我丈夫逃難到江北鄉下,我因有近7個月的身孕,行動不便,便和父親留在城內沒走,躲在國際安全區內一所小學的地下室里。12月19日中午,來了3個日本兵,他們把男人趕走,將兩個婦女帶到另外一個房子里,試圖強奸。我用牙咬住日本兵不放,咬得他哇哇直叫。隔壁屋兩個日本兵聽到叫聲后,就跑過來幫助他,我一個人對付3個人。他們用刺刀在我身上亂戳,我的臉上、腿上都被戳了好幾刀,最后,一個日本兵向我肚子上刺來,我立即失去了知覺,什么事也不知道了。”“日本兵走后,父親設法把我送到鼓樓醫院搶救,第二天我流產了。經醫生檢查,我身上被刺了37刀。”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日子里,面對日本右翼勢力的攻擊和誹謗,李秀英多次遠赴日本,參加和平集會,控訴日軍暴行。1999年,她毅然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起訴日本右翼分子松村俊夫侵害名譽權,經長達5年多的訴訟,李秀英最終在這起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名譽權國際訴訟案中勝訴。21cnjy.com侵華日軍細菌戰及其活體實驗七三一部隊是侵華日軍設在中國規模最大的細菌戰部隊,也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支細菌部隊。為了實現吞并鄰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日本軍國主義者當年采納了日本軍醫大尉石井四郎“缺乏資源的日本,要想取勝只能依靠細菌戰”的獻計,從而確定了進行細菌戰的戰略,想以最省事的代價,贏得侵略戰爭的勝利。石井四郎于1932年將日本國內的實驗基地轉移至中國東北,在哈爾濱市以南的二背蔭河鎮建立了細菌實驗工場,1935年轉移至平房。2·1·c·n·j·y日軍將細菌研究“成果”廣泛用于戰爭中,曾在中國20個省內進行細菌戰。他們在進攻、退卻、掃蕩、屠殺難民、消滅游擊隊、摧毀航空基地等方面,無不使用細菌戰,在中國形成了疫病大流行。據統計,有據可查的就有27萬無辜人民死于細菌戰,軍方的死亡人數還沒有統計進去。而由于疫病蔓延造成的死亡人數更是不計其數。資料證實,這支部隊在長達12年的時間里,瘋狂研制鼠疫、傷寒、赤痢、霍亂、炭疽、結核等各種病菌、并在至少5000名中、蘇、朝戰俘和平民的健康人體上,進行過包括活體解剖和各種生物菌培養在內的大量慘無人道的實驗。二戰結束前,日軍為消滅罪證焚燒和炸毀了大部分資料和設施。1945年8月9日,日本戰敗后,石井四郎隨七三一部隊全體撤回日本。1947年,石井以把七三一部隊的情報資料數據全部提供給美國為條件,免除其全體人員的戰爭犯罪。1959年,石井四郎因喉癌死于東京。七三一部隊自始至終都是圍繞侵略、征服和屠殺而進行的,他們所謂的研究完全背離了科學的軌道和人道文明的準則,它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血腥的罪惡史。近年來,中國專家學者通過多年的調查取證,發現了日軍細菌實驗的“特別輸送檔案”、野外人體凍傷實驗等大量資料。2002年9月,中國有關專家宣布在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安達實驗場遺址處發現了11枚土陶制細菌彈片,同時確認了關押細菌實驗活體的“囚室”遺址的存在。這是中國在受害者和加害者證言基礎上,首次發現當年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進行野外人體實驗的最直接證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