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 1、我國遼闊疆域(P3圖5-2)我國領土的四至點 最北端 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 最南端 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 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 最東端 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5個陸上相鄰國家 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伯爾、錫金、不丹、緬甸、老撾、越南(逆時針方向)6個隔海相望國家 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我國的海陸位置 海陸位置 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靠亞歐大陸,東臨太平洋) 瀕臨的海洋 太平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主要島嶼 臺灣島(中國最大的島)、海南島(中國第二大島)疆域優勢 中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其東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這一地區氣候濕潤,有利于農業生產;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利于發展海洋事業。中國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此外,幅員遼闊的國土,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也為中國社會進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從海陸疆域方面來看,中、英、美、蒙古的不同之處 中美:海陸兼備(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中國西靠亞歐大陸,東臨太平洋) 英國:島國 蒙古:內陸國家2、行政區劃三級行政區劃 全國行政區域基本上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市)、鄉(鎮)34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23個省 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名稱、簡稱和省級行政中心(即省會或首府)P43、 P42圖3-33、我國人口分布現狀 我國人口數量眾多(12.9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密度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勻。黑河—騰沖線(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以東即東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騰沖線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較稀少。4、我國民族分布現狀 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漢族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1%,而其余55個少數民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漢族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的邊疆地區。5、我國地形的特點 地形種類多樣;山區面積廣大,要占全國總面積的3/2;地勢特點: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6、三級階梯(書本P13圖5-17) 平均海拔 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單元第一級階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界線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第二級階梯 100—2000米 高原和盆地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界線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7、比較黃河、長江(P17 ~P21)比較點 黃河P53 長江P54發源地 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 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峰全長 5400多千米(中國第二長河) 6300千米(中國第一大河)注入海洋 渤海(山東省) 東海(上海市)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 黃土高原、華北高原 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經的省級行政區 青海省、四川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9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云南省、重慶市、貴州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12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上、中、下游的劃分 上、中游的分界點:河口(內蒙古自治區),中下游分界點:孟津(河南省) 上、中游分界點:宜昌(湖北省) 中、下游分界點:湖口(江西省)主要支流 渭河(陜西省)、汾河(山西省) 雅礱江、岷江、烏江、湘江(洞庭湖)、漢江、贛江(鄱陽湖)主要景觀 “黃河第一壩”——龍羊峽大壩、開封附近的“懸河”、壺口瀑布、“塞上江南”——寧夏平原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漢港、著名峽谷——虎跳峽、三峽工程作用 灌溉、發電 灌溉、發電、航運(黃金水道)危害 水土流失嚴重,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黃河下游斷流、干旱、“地上懸河” 長江流域降水豐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原因 人類過度利用自然,濫用自然,造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 季風氣候帶來的弊端。人們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圍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更加大了沿岸地帶發生嚴重水災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為雙重因素如何治理 加強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并舉,也是治黃的重要手段。 加固江防大堤、興建水庫、疏通河道、中下游禁止砍伐樹木、裁彎取直、分洪蓄洪、開挖入海新河等措施。歷史地位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發祥地。8、我國南北差異區 域 內 容 習慣上以秦嶺—淮河為界,大體上將東部季風區劃分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嶺—淮河以北) 南方(秦嶺—淮河以南)生活習慣差異 民居特色 注重防寒保暖 注重通風、散熱、防雨 飲食習慣 喜吃面食 喜吃米飯 交通工具 陸路交通 公路、鐵路和水運氣候差異 氣溫差異 氣溫帶 溫帶氣候,比較干燥 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比較濕潤 1月均溫 低于00 c(<00c) 高于00 c(>00c) 冬季氣溫分布特點 冬季氣溫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溫差很大 夏季氣溫分布特點 南北溫差不大,全國普遍高溫 降水差異 年降水量 少于800毫米(<800mm) 多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規律 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農業生產差異 主要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 水稻 主要經濟作物 花生、大豆、甜菜 油菜、甘蔗、橡膠、油棕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河流水文及內河航運的差異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結冰,不利于航運 河湖眾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結冰,便于航運地形 南方地區多丘陵 北方地區多平原主要能源資源的差異 煤、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水資源短缺 煤、石油、天然氣資源短缺,水資源豐富9、我國東西部差異(P62圖3-28) 東部 西部自然條件 地形 東部地區平原廣闊 西部內陸地區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氣候 較為濕潤 氣候干旱 資源環境 水資源豐富,但礦產和能源短缺,且工業污染嚴重 有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但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社會經濟條件 發展歷史 有較深厚的文化、經濟、政治基礎 燦爛的歷史文化 人口 東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 西部人口數量較少,且分布比較稀少 民族 主要是漢族人 少數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南京、沈陽 重慶、西安、成都、烏魯木齊、呼和浩特 農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有利于發展農業 大部分地區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較差 工業 工業發展條件優越,比較發達 比較緩慢、不發達,但能源工業發展潛力大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發達、方便 交通通訊設施落后 教育 發達 教育水平、思想觀念較滯后 人才資金技術 較為豐富 短缺 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較快、較為發達 經濟發展緩慢,與東部相比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的優勢 自然條件優越有利于發展農業。交通通信教育發達,城市眾多,人才資源豐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廣袤的土地、壯美的山川、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獨特的民族風情、燦爛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的劣勢 礦產和能源資源短缺,嚴重的工業污染困擾著東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大部分地區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較差。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交通等社會經濟條件方面差距較大南北方交流與互補 南水北調工程東西部交流與互補 西氣東輸工程、西電東送工程11、如何設計一條科學、合理的旅游線路?答:旅游線路的設計要全面考慮旅行的目的、行程時間、交通情況、經濟條件等綜合因素。12、中國主要鐵路線主要鐵路線 線路走向京九線 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龍京廣線 北京—鄭州—武漢—株州—廣州京滬線 北京—天津—濟南—徐州—南京—上海京哈線 北京—沈陽—哈爾濱隴海線 連云港—鄭州—西安—蘭州蘭新線 蘭州—烏魯木齊—阿拉山口綜合探究五 認識寶島臺灣1、臺灣的位置:臺灣省位于我國東南海域,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東邊是太平洋。主體是臺灣島,此外有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蘭嶼、綠島等200多個島嶼構成 2、臺灣的位置重要性:從海上交通來角度:臺灣位于中國沿海南北航線咽喉,東亞通往東南亞,亞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歐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臺灣之最:臺灣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燒寮 臺灣最高的山:玉山 臺灣最長的河流:濁水溪 臺灣最大的湖泊(旅游景點):日月潭 4、臺灣的氣候:臺灣省大部分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 臺灣的降水東部多,西部少(夏季風的影響以及地形的影響) 5、臺灣的地形特征:臺灣山地多,平原少。山脈集中分布在島的中部和東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較為寬廣的沖積平原和盆地。可見,臺灣地形特征: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為主) 6、受地形的影響,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豐富;自東向西流。 (不修建東西方的鐵路:地形影響) 7、礦產分布:臺灣山脈西部多產鐵、石油,北部火山區有豐富的硫磺礦,東側有銅、鐵 8.工業和人口分布特點:分布在西部西區 (西部開發歷史悠久,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發達,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 9、主要城市:臺北:臺灣最大的城市,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 高雄:臺灣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臨海工業區是臺灣最大的工業區。 ? 新竹:臺灣高科技產業的搖籃(硅谷) ? 臺南:記載臺灣開拓建設的歷史 10、水稻---海上米倉 甘蔗—東方糖庫 水果之鄉---香蕉 菠蘿第六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比較點 紅松之鄉(小興安嶺 東北三省)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地區) 古老而現代的首都(北京)地理位置 黑龍江中北部的小興安嶺,亞洲最大的紅松原始森林有“紅松之鄉”之稱,是我國著名的林區 東起太行山脈,西到烏鞘嶺,北抵長城,南連秦嶺,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 范圍:黃土高原垮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地(第二階梯) 華北平原北部;北京的西、北兩面為太行山和長城,東臨渤海灣,南面是千里中原 40°N 116°E自然環境 小興安嶺緯度高較高,山地,冬季寒冷,夏季溫暖,降水集中夏季,蒸發小,總體濕潤,適宜林木生長。(溫帶季風氣候) 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夏季與熱同期,降水集中、形成暴雨;地勢平緩,略有起伏。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人文環境 鐵路縱貫南北、公路四通八達(森林火車) 建筑:窯洞 音樂舞蹈:信天游、腰鼓 服飾:白羊肚巾(防風沙) 語言表達:高桑的民歌 飲食習慣:面食 文化:皮影戲、秦腔 作為首都,北京是國家機關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北京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處在的問題 (北京例外) 長期過量開采,森林資源急劇減少 對林下野生菌和藥材進行毀滅性挖掘,對林區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破壞 裸露的黃土在雨水和河流的強烈沖刷下大量流失,是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原因:自然原因:土質疏松,地表植被裸露,降水多集中夏季; 人為原因:毀林開荒,濫砍濫伐、過度放牧等 故宮:清明兩朝的皇宮,又名紫禁城。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群建筑 鳥巢:國家體育場 胡同、四合院:北京的古建筑改進的措施 撫育并合理地經營與管理森林 模仿森林自然發育來采伐森林 建立紅松自然環境保護區 新的經營方式:把木材的枝丫、斷木等剩余材料加工成雪糕棒;用鋸末栽種木耳 造林種草 退耕還林 建立攔泥沙、壩淤地工程 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和開發 重要提示 植被:多是針葉林,紅松是世界上珍貴樹 黃土高原的人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黃土高原文化(黃土高原又稱“鴉金高原”) 燕、金、元、明、清 北京最早成為“薊”第一課 北方地區(溫帶季風氣候)第二課 南方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比較點 水鄉孕育的城鎮(太湖地區) 富庶的四川盆地(四川)自然環境 位置:長江三角洲的南緣 平原為主,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河網密布,湖泊星羅棋布,灌溉條件優越,土壤肥沃,農業高產地區,四通八達的水路為貿易提供了便利 位置: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 地形:盆地內的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 氣候:冬暖、春早、夏熱、亞熱帶季風氣候人文環境 主要城市:無錫、蘇州、上海、嘉興、杭州、湖州等 “太湖三白”:(銀魚、白魚、白蝦)、快船、“過三橋” 都江堰水利工程 農業: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 主要農作物:水稻、油菜籽畜牧產品:肉豬、家禽城鎮的興起與發展 特色:水 房屋特點:臨河而建,“人在水上住,船在窗下行” 古鎮:盛澤、南潯、周莊、西塘、同里、烏鎮等 豐富水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天然氣、芒硝、井鹽“千年井鹽:自貢) 野生動植物資源:大熊貓、金絲猴、雪豹、桫欏等 巴蜀文化:川劇、川菜比較點 開放的珠江三角洲(廣東省) 我國經濟中心(上海)自然環境 位置: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南海相望 地形:平原廣闊(珠江三角洲)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 位置:東海之濱,我國大陸海岸線的中樞,扼長江入海口 地形:地勢平坦,湖泊眾多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人文環境 農業:糧食基地、蔗糖基地、淡水魚基地和亞熱帶水果基地 工業:區位因素: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南海相望 人文因素:著名僑鄉,引進外資 政策因素:對外開放 (南大門) 交通:河港、海港,京滬線,滬杭線在此交匯,海陸共交通樞紐 浦東新區:浦東的經融業(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和高科技產業(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上海的經濟增長點 上海經濟的輻射效應城鎮的興起與發展 工業:家用電器、紡織和服裝、電子及通信設備等 貿易:通過港澳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 珠江三角洲與港澳緊密合作、優勢互補 國際金融中心 高科技園區 制造業中心 航運中心第三課 西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比較點 絲路明珠(新疆) 草原風情(內蒙古自治區) 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烏魯木齊)位置 位置:我國西北部 位置:內蒙古地區 新疆中部,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 自然環境 地形:高山與盆地相間(三山夾兩盆) 三山:阿爾泰、天山、昆侖山脈 兩盆: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沙漠連綿 地形:高原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較少,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漸減少 植被:東部較濕潤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漸過渡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 我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鄰國最多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爾斯坦、印度、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人文環境 坎兒井:原理:將高山冰雪融水經過暗渠引到農田里 組成:豎井、暗井、明井、池塘 優點:免去運水之勞,減少水的蒸發 意義:與橫亙東西長城、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我國最長的地下水灌溉系統,有“地下運河”之稱 衣:蒙古袍(適合馬背活動,抵御寒冷) 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白食、紅食、茶食) 住:蒙古包(搭建和拆卸省力簡潔) 行:騎馬 娛:那達慕大會、長調、歌舞 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中亞地區重要的進出口貿易集散地 各類商品交易市場 烏洽會到中國——亞歐博覽會 民族風情:大巴扎 城鎮的興起與發展的原因 綠洲農業: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部分的沿河地區 條件:有利:夏季高溫,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生長;高山冰雪融水可用于灌溉 不利:降水少,蒸發旺盛,水資源匱乏,沙漠廣布 農作物:小麥、哈密瓜、棉花(夏季氣溫高,晴天多,日照充足)、葡萄(夏季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積累)。 草原文化 引進了先進生產線和管理辦法,對畜產品進行了深加工,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為基礎的畜牧業基地,還打造了以羊絨、羊毛為基礎的毛紡工業基地,等等。草原上的人們逐漸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 地理位置優越——亞洲地理中心,領國眾多,成為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和對外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的窗口 交通便捷—— ①完備的公路、鐵路和航空交通網; ②新亞歐大陸橋(東起連云港,西至鹿特丹)貫通使其在中國西部乃至中亞經濟發展中地位增強第四課 青藏地區(高原山地氣候)比較點 海拔最高的牧區(青藏高原) 高原圣城(拉薩)自然環境 位置: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 地形:高原 氣候:高原山地氣候。“高、寒、旱”,我國夏季氣溫最低地區 植被:草原(牧草營養成分高) 位置: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北岸,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氣候:冬無嚴寒,夏季涼爽人文環境 牲畜:牦牛(高原之舟)、藏綿羊、藏山羊 衣:藏袍(適應晝夜溫差大) 食:牛羊肉、奶制品 住:帳篷 交通:牦牛、青藏鐵路 “日光城”: 地勢高,空氣稀薄、潔凈,日照時間長,有“日光城”之稱 宗教:藏傳佛教 宗教建筑:布達拉宮、大昭寺 傳統節日:雪頓節 近況:現代化建筑與傳統建筑交相輝印 綜合探究六 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以調查家鄉為例1、描述家鄉的基本點:?基本自然地理特點,如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等。?經濟特點:如主要的物產及其分布。??人文特點:如歷史沿革、名勝古跡、教育科技、著名人物。?2、社會調查方法??訪問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文獻調查法?3、調查步驟?(1)確定主題(2)擬定提綱(3)實施調查(4)撰寫調查報告第七單元 生活的變化第一課 規則的演變 一、規則之“源”: 1、規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更新和修正。規則的廢立與沿革折射著生活的變化。 2、規則是人們行為的規范和準則,是為了標明生活的規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質量。 3、規則的存在形式:文字、約定俗成。 二、規則之“變” 1、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有舊的規則被廢除,有新的規則產生,也有許多規則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 2、有許多規則需要我們參與制定,這使我們更準確了解規則所包含的的意義,同時體現了大多數人的意愿,大家更愿意遵守,也更有利于維護人們的利益,當然也體現了公民對社會的關心。 第二課 傳媒的行程 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1、傳播是通過語言、文字或者形象等傳遞、分享或者交換信息的行為。如:文化教育、日常交往、旅游、商貿等。 2、文化傳播的基本途徑:商貿活動、人口遷移、教育等。外來人口的遷入始終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3、傳媒是文化傳播的媒介,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階段。 二、現代社會的大眾傳媒: 1、大眾傳媒包括:書籍、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和互聯網,是目前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2、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是由王選教授發明的。 3、互聯網是一種兼收并蓄各種已有的大眾傳媒。它具有虛擬的人際交往平臺和信息傳播平臺等獨特優勢。 4、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⑴正面影響:提供了求知學習的新渠道;開拓視野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調節身心,豐富生活。⑵負面影響:改變了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及生活方式;沉迷網絡,影響身心健康;不良信息影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導致問題青少年增加。 第三課 生活的故事 一、生活的時代印記: 1、生活的變化一般是從物質條件的改變開始的。物質條件、制度、規則、科技等的變化會影響到人們的觀念(印記)。 2、合理的購物方式: 量入為出、節儉、從實際出發、不盲從。 二、生活的代際差異: 1、代際差異:是由于社會生活經驗的不同,不同時代的人們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也稱“代溝”。 “代溝”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一脈相通的繼承和堅守。 2、要真正理解并正確把握生活的變化,需要借助歷史的眼光。 3、學習歷史的作用: 可以知道現實事物的來龍去脈,讓我們對未來有更清醒的認識;可以擴大生活經驗,增長見識,鍛煉思維,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了解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綜合探究七 區域的變化一、如何了解區域的變化: 1、了解區域變化可以從人口遷移、物產變化、交通變化等方面開始。 2、了解區域變化需要收集資料,資料據其價值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二、如何看待周圍的變化: 側重說明區域變化的事實。 三、說說周邊區域的變化: 選取特色鮮明的標題——收集資料——選取實例,進行描述——進行評價,亮出觀點。 第八單元 文明探源第一課 原始先民的家園1、比較北京人頭像和圖8-5山頂洞人頭像,說說山頂洞人與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額低平,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頦,臉部仍保留著某些猿的特征。而經過幾十萬年的進化,山頂洞人的臉部與現代人基本相同了。2、山頂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山頂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與鉆孔技術,會人工取火,生活群體是氏族。3、遠古人類的取火方式:雷電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鉆木或擊燧生火(人工取火)。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處:人類可隨時使用火,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進一步增強。4、比較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異同 生活地點 生活時間 體態 社會組織 取火方式 生產工具 生產方式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都屬于舊石器時代) 距今70-20萬年 頭部保留猿類特征 原始人群 天然火 打制石器 采集、狩獵 山頂洞人 距今30000年 外貌特征與現代人基本一樣 氏族公社(血緣) 人工取火 打制石器為主,出現磨制石器和鉆孔技術 采集、狩獵、捕魚5、 在世界農業、畜牧業起源時期,主要農作物和馴化動物的整體空間分布有什么特點?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西亞、中美洲和歐洲6、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與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與發展,標志著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是食物生產的革命(有了穩定的衣食來源)。①使生產工具有了顯著的改進,出現了磨制石器,人類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②推動了原始社會家庭手工業的發展,例如制陶、制革、紡織等以婦女為主的手工業;③促使農業村落出現,人類逐步實現了定居生活。7、 較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先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處?新石器時代的“新”表現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鐮作為磨制石器的代表,側重于生產領域;陶器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具,側重于生活領域8、 農業的產生、家畜的馴養、陶器的發明、與定居的實現有什么關系?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產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現,使人類逐漸開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農業村落。定居生活促進了原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也促進了人們精神生活的改善,對于人類文明的起源和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9、 與到處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處?定居生活促進了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發展,食物來源有了保障,人們的生活更加穩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人們精神生活的改善,對于人類文明的起源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10、半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點?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半地穴式房屋。處于黃河流域,氣候冬冷夏熱、干旱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涼。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點?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 干欄式木結構建筑。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多雨,這種房屋利于通風、防潮。 第八單元內容列表? 生活時間 ?遠古人類 特點差異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70萬-20萬年 ①北京人 距今約30000年 ②山頂洞人 ? 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7000年 ③浙江河姆渡遺址 生產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生產生活靠種植糧食和飼養家禽為主生活方式上過著定居生活生活用具“新”:主要使用陶器 距今約6000-5000年 ④陜西半坡遺址 距今約5000-4000年 ⑤炎黃堯舜禹傳說 12、新石器時代與舊石器時代相比,新在哪里?生產方面:生產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生活方面:生活用具新,使用陶器。13、比較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異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異同)? 河姆渡遺址 半坡遺址 啟示區域 長江流域 黃河流域 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有著重大的影響,我們力求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生活地點 浙江余姚 陜西西安 生活時間 距今約7000年 距今約6000-5000年 自然環境 氣候比較濕潤多雨,水網密布 氣候比較干燥少雨,河流較少 建筑樣式 干欄式木結構 半地穴式(圓形尖頂小屋) 種植的農作物 水稻 粟(小米)和小麥 馴養的動物 牛 豬 制作的陶器 黑陶 彩陶 相同點 河姆渡居民與半坡居民都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會制作陶器、建筑房屋,飼養動物,建立了農業村落,過著定居的生活,從事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第二課 早期文明區域1、比較四大文明古國(文明發源地、產生文明時間、統一時間、統一者)文明古國 文明發源地 產生文明時間 國家統一時間 統一者古埃及 尼羅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3000年 美尼斯古巴比倫 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18世紀 漢謨拉比古代印度 印度河、恒河 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3世紀 阿育王中國 黃河、長江流域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2、四大文明大致位于哪個溫度帶上?從地理環境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說明原因(為什么早期人類文明都發源于大河流域?)溫帶。 這些文明都屬于農業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多雨,利于農作物培植和生長,適宜人類居住和生存,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見,早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較強。3、比較四大文明古國的異同(城市、王權、社會等級、刑法)國家? 城市 王權 社會等級 刑法埃及 孟斐斯 法老 統治階層:王室、僧侶、貴族;自由民:工匠和農民;奴隸 兩河流域 烏爾城 國王 ?奴隸主、自由民、奴隸 《漢謨拉比法典》中國 二里頭 國王 商王、貴族、平民和奴隸 嚴酷刑法 印度 摩亨佐·達羅 國王 ①婆羅門②剎帝利③吠舍④首陀羅 4、比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古老文字 各自特點(不同點還有數量多少、音形義等) 共同點 發源地 形成時間 發明者 構造特點 書寫材料 都是從圖畫文字逐步發展而來,把繁復不易刻畫的圖形簡化為一些符號性質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記錄語言,具有相對固定的形、音、義;都是不同區域的人們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都是現代文字的起源。象形文字 尼羅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 古埃及人 “畫成其物” 石頭、紙草 楔形文字 兩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 蘇美爾人 筆畫像楔子 泥版 甲骨文 黃河流域(殷墟) 商朝 中國商朝人 “刻成其物” 龜甲、獸骨 5、文字究竟是誰發明的?(人民群眾發明的) 文字的產生有什么歷史意義?①文字的產生和使用,標志著人類告別野蠻,開始進入文明時代。②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的生產經驗和知識更好地得到交流和傳播、繼承和積累,為科學文化的建立和發展準備了必要條件。6、人類在告別野蠻時代進入文明社會后,四大文明古國所取得的文明成果文明古國 文字 建筑和工藝 科學技術 宗教古代埃及 象形文字 金字塔(胡夫)、獅身人面像(哈佛拉) 世界最早的太陽歷,木乃伊(解剖學和防腐技術),幾何學,圓周率3.16 多神教國家,阿蒙神(王國保護神)古巴比倫 楔形文字 空中花園 太陰歷、七天一星期制度、六十進位 ?古印度 ? ? 發明0—9十個阿拉伯數字 佛教古中國 商朝的甲骨文 商朝—青銅文化(司母戊大方鼎) 歷法、青銅器 西漢末年(公元前后)佛教傳入7、四大古文明中的哪些成果對今天仍有直接影響?①古代埃及的歷法;②西亞的星期制度;③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④西亞的“60進位法”。 8、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古代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用事例證明這一說法的正確)?①古代文獻證明:“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少,人們就會停止呼吸。”這是在一張紙草上記載的古代埃及人贊頌尼羅河的詩篇,它說明了古代埃及與尼羅河息息相關。②地理環境證明:埃及位于非洲的東北部,這里是大干旱地區的一部分,終年雨量稀少,尼羅河成了惟一的水源。若無此水源,埃及人將無法生存。由于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河水灌溉了兩岸的土地,還給地面鋪上了一層肥沃的淤泥,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河水退卻后,埃及人依靠集體的力量,用粗糙簡陋的工具,清除荊棘,排干沼澤,開構筑壩,辛勤耕耘。③科學與數學證明:埃及天文歷法的產生,是因為要準確預測洪水的泛濫和播種時節。埃及的數學是要計算洪水退卻后的土地面積。9、 希臘文明——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代希臘文明的開端(淵源于)——愛琴文明;愛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前1200年,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城為中心形成了愛琴文明10、中美洲文明——奧爾梅克文明,印第安人,墨西哥南部和哥倫比亞北部11、人類邁進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階級的分化、國家的出現和文字的發明。★12、四大文明古國(四大流域)比較表:流域名稱 地理位置 自然環境 文明表現兩河流域 西亞(今天的伊拉克境內) 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河流:幼發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河流流量不穩定 土壤:肥沃 A、原始農業出現后,開始有農業聚落,并逐漸發展成早期城市。 B、社會上慢慢形成靠農夫養活的階層(手工業者、商人、祭司、書吏),國家政權、有組織的宗教、新的社會秩序初入端倪。 C、創造了文字——楔形文字尼羅河流域 東非 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 河流:尼羅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A、農耕文明 B、象形文字 C、國家的出現和統一(距今5500年前后出現了國家,5000年前后國家統一。)印度河、恒河流域 南亞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溫暖濕潤 河流:印度河、恒河,流量豐富,夏季高山積雪融化,定期泛濫,滋潤土地 土壤:肥沃 A、修筑攔河堤壩、引水灌溉農田,培植出棉花 B、出現了城市國家黃河、長江流域 東亞 (1)地勢低平,沖積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開墾和耕作。(2)地處溫帶,氣候溫暖,水利資源豐富,具有較好的灌溉條件,適宜發展農業。 A、大約4000年前(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B、甲骨文13、我國重要遺址的分布共同點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分布?共同點:都位于大河兩岸。原因:①大河流域地勢低平,沖積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開墾和耕作;②地處溫帶、亞熱帶,氣候溫暖,水利資源豐富,具有較好的灌溉條件,適宜發展農業。14、早期人類文明大多發源于大江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早期文明的共同點)(1) 20°N -40°N,鄰近大江大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豐富;(2)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農作物的培植生長,適宜人類生存,能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說明早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型較強。第三課 中華文明探源一、中華文明的曙光:?1、距今一萬年前,黃河、長江流域一些地區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并出現了早期農業。北方和南方分別形成了粟作農業區和稻作農業區。還出現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2、蛋殼黑陶杯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良渚遺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頭塑。?二、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1、炎帝發明耒耜,叫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藥,號稱神農氏,還發明陶器,開辟集市;黃帝建造宮殿,發明車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號稱軒轅氏。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抽絲技術。?2、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炎帝、黃帝部落聯合起來,打敗了東方強大的蚩尤部落,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華夏族的主題。炎帝、黃帝被尊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3、堯——舜——禹:禪讓制,禹——啟:世襲制。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這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的大體結束,中華文明正式開始。綜合探究八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1.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公元紀年、世紀、年代、時代、王朝紀年是表示歷史時段的常用詞匯。2.現在世界上多數國家都采用公元紀年,就是把基督教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并以公元元年為界。 3.有時我們以百年為一個單位來計算時間,每一百年稱為一個世紀。我們有時也以10年為一個單位,每十年為一個“年代”。4.通常我們還把一個較長的時段稱為時代。時代的劃分可以是多樣的,人們以某一方面的重要特征為劃分的標準。5.中國在西漢武帝以前,歷代帝王都是以自己在位的時間計算年代。至漢武帝,首創以年號紀年,定公元前140年年號為“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6.計算時間和時間長度的方法:公元年換算世紀的方法:年號換算公元的方法: 公元前X年-年號 Y年+1=公元前N年 公元 X年+年號 Y年-1=公元N年計算時間的長度: 公元前X年-公元前Y年=共有N年 公元 X年-公元 Y年=共有N年跨公元前、公元后的計算方法:公元前X年+公元Y年-1年=共有N年7.考古學家陸續發現了戰國、秦朝、漢朝和三國時期的大量竹木簡。8.文獻資料是人們了解歷史的重要資料,其表現形式主要是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文字和音像資料。人人都可以撰寫歷史。9.我國早期的文獻資料是甲骨文和竹木簡。文物(實物資料的一種)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10.凡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紀念價值的文化遺跡、遺物均屬文物。大槐樹、端午節、牛郎織女的故事描述的是口述資料的一種表現形式——傳說;口述歷史是口述資料的另一種形式,可以彌補歷史文獻的不足。11.傳說大多是人們長時間口耳相傳的產物,它們能告訴我們老百姓是怎樣看待歷史的,而且它們還是對歷史文獻資料的一種補充,幫助人們更全面地了解歷史。12.原始文件、檔案、信函、日記、回憶錄、照片、文物古跡和其他事物是第一手資料。后人寫的歷史著作等是第二手資料。13.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05512000例整百數+1世紀一般數字例公元前公元后答案:公元前6世紀答案:公元后20世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