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植物的生活與栽培 一、種子的萌發與播種育苗(一)種子萌發的過程1. 豆種子的結構:菜豆種子由種皮和胚構成。種皮位于種子的最外面,對胚有保護作用。胚由胚根、胚軸、胚芽和子葉構成。 2. (雙)子葉植物種子的特點:大多數雙子葉植物種子的結構與菜豆種子一樣,由種皮和胚構成。大多數單子葉植物種子的結構,除了包括種皮和胚以外,還有胚乳。單子葉植物種子的胚乳和雙子葉植物種子的子葉,都比較肥厚,里面貯存著較多的種子萌發所需的營養物質。 3. 種子萌發的過程:當種子接觸水分后,便吸水膨脹,使種皮軟化且透性增加,從而使外界的氧氣容易進入胚和胚乳。在酶的作用下,貯存在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分解成小分子物質,供胚吸收利用 。胚得到營養物質以后,細胞分裂速度急劇加快,胚的體積迅速增大,胚根尖端首先突破種皮,發育成根。隨著幼根的生長,胚軸也在伸長,并彎曲著拱出地面,不久子葉展開,露出胚芽。胚芽逐漸發育,形成莖和葉,這時就生長成一棵幼苗了。 4. 種子的休眠:有些植物的種子雖然是活的,萌發的外界條件也適宜,但是它們成熟后不能立即萌發,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發芽,這種現象叫做種子的休眠。各種植物種子休眠的時間不同,有長有短,有的幾周,有的幾年,有的更長。(二)種子萌發的條件 內在條件:主要是種子本身要發育完全,完好無損,已通過休眠階段,且在種子的壽限之內 。 外界條件:適量的水分、充足的氧氣和適宜的溫度是種子萌發所必需的外界條件。二、根的吸收作用與水肥管理(一)根的生長1. 根尖的結構:從根的尖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做根尖,是根生長的主要部位。各種植物根尖的結構基本相間,從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四部分。 2. 根尖的功能:(1)根冠:細胞較大,形狀不規則,排列不整齊,具有保護作用 。(2)分生區:細胞體積小,近似正方體,排列緊密,細胞壁薄,細胞核大,有很強的分裂增生能力,能不斷地產生新細胞;所產生的新細胞有兩種去向,下部的仍具有分裂能力,繼續分裂, 上部的停止分裂,不斷伸長,形成伸長區。(3)伸長區:細胞能不斷生長伸長,但細胞長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伸長。 (4)成熟區:表皮細胞長出突起,這些突起就是根毛,于是原來的伸長區就變成了成熟區,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3. 根的特性:根不僅有向地生長的特性,而且還有向水、向肥生長的特性。(二)根對水分的吸收1. 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它從土壤里吸收大量水分,滿足植物體的需要。根吸收水分主要在根尖進行。在根尖中,成熟區的根毛細胞擴大了根的吸收面積;根毛的細胞壁薄,細胞質少,液泡大;成熟區的上部,根內的一些細胞也發生了分化,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上下連接,失去細胞間的橫壁,形成了中空的運輸水分的導管,所以,成熟區的吸水能力最強。 2. 植物吸水的原理:根毛細胞之所以能夠吸水,是因為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大于周圍土壤溶度的濃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通過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進人根毛細胞的液泡中。同樣道理,水分會逐步進入到根的表皮以內的層層細胞中。植物細胞能夠吸水也能夠失水,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周圍溶液濃度時,細胞吸水,當細胞液濃度小于周圍溶液濃度時,細胞失水。(三)無機鹽與植物的生活 1. 植物需要最多的無機鹽:植物在生活過程中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它們對植物生活各有不同的作用。含氮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葉繁茂;含磷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桿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和運輸。 植物缺氮:植株矮小;新葉淡綠,老葉黃色枯焦。缺磷:植株矮小;莖葉暗綠或呈紫紅色。缺鉀:莖稈細弱,易倒伏兵團葉色黃,老葉焦枯并蜷縮。 植物需要量較少的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除了需要氮、磷、鉀外,還需要鈣、硫、鐵、棚、錘、銅、錚、鋁等多種無機鹽。有些無機鹽,植物需要量雖然很微小,但它們對植物生活的作用卻很重要。如蘋果樹缺鋅會引起小葉病,油菜缺硼會造成只開花不結果。對白菜、菠菜等以生產葉為主的植物要多施氮肥;對番茄、小麥等以生產果實和種子為主的植物要多施磷肥;對馬鈴薯、甘薯等以生產莖或根為主的植物要多施鉀肥。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生長時期,對種類無機鹽的需要量也不同,苗期需要氮肥較多,中、后期需磷肥、鉀肥較多。三、芽的發育與整枝打權1. 芽的分類:植物的芽有不同類型。按照芽的著生部位不同,可將芽分為頂芽和側芽;按芽將來發育情況的不同,可將芽分為葉芽、花芽和混合芽。葉芽由生長點、葉原基、幼葉、芽軸、芽原基五部分構成。 葉芽各部分的作用是:芽軸一一發育成莖。生長點一一使芽軸不斷伸長。葉原基一一發育成幼葉。幼葉一一發育成葉。芽原基一一發育成側芽。 2. 頂端優勢: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頂芽和側芽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頂芽旺盛生長時,會抑制側芽生長。如果由于某種原因頂芽停止生長,一些側芽就會迅速生長。這種頂芽優先生長,抑制側芽發育的現象叫做頂端優勢。 四、葉的光合作用與光能利用(一)光合作用的產物1. 有機物:綠色植物在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主要產生淀粉,并可進一步合成其他有機物。 2. 氧氣:動植物和人的呼吸及燃料燃燒消耗的氧氣,都是光合作用產生的。(二)光合作用的原料1. 二氧化碳:在缺少二氧化碳的情況下,植物不能制造出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說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 水:光合作用放出的氧來自參與光合作用的水,這說明水也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三)光合作用的場所1. 葉片的結構:葉片由表皮、葉肉和葉脈三部分組成。(1) 表皮:葉片的表皮位于葉片的最外層,分為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層排列緊密、無色透明的活細胞組成;表皮的外面常有一層角質層;表皮上面分布著一些由兩個保衛細胞構成的氣孔,氣孔是氣體進出葉片的門戶。表皮的結構既有利于光線透入,又能防止葉片內的水分過多散失,且對葉片還有保護作用。 (2 ) 葉肉:葉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間,是葉片的主體部分,由許多葉肉細胞組成。葉肉細胞中含有綠色顆粒狀的葉綠體,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葉肉屬于營養組織,分為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靠近上表皮的柵欄組織細胞呈圓柱形,排列比較整齊,細胞里含有的葉綠體比較多;靠近下表皮的海綿組織細胞形狀不規則,排列比較疏松,細胞里含有的葉綠體比較少。 (3 ) 葉脈:在葉肉中分著一些成束存在的細胞,這就是葉脈。葉脈里有導管和篩管,導管能將水和無機鹽輸送給葉肉 。篩管能夠把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運送到其他的器官。 光合作用的公式是 光能 二氧化碳+水一一一→淀粉(貯存能量)+氧氣 葉綠體 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完成了兩個方面的轉化:一、是物質轉化,即把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成復雜的有機物,并釋放氧氣;二、是能量轉化,即把光能轉變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五、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1. 植物體的呼吸作用:植物體所有生活的細胞都進行著呼吸作用。植物體吸進氧氣,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線粒體是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細胞器。 2. 呼吸作用公式: 線粒體 有機物+氧氣一一一→二氧化碳+水+能量 3. 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機物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要依靠呼吸作用所釋放的能量。如果沒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會因缺少原料而無法進行。如果沒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會因沒有能量而無法進行。因此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 4. 影晌呼吸作用的因素:呼吸作用的強或弱主要受溫度、水分、氧氣及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的影響。六、植物的蒸騰作用與植樹造林1. 蒸騰作用: 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氣孔散發出去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葉是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也能進行少量的蒸騰作用。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通過導管輸送到葉,只有 1%左右供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動利用, 99%左右的水分變成水蒸氣從氣孔散發到大氣中。 2. 蒸騰作用的意義: 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可以促進根對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分與無機鹽的運輸。進行蒸騰作用時水變成水蒸氣,會吸收周圍的熱能,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使葉片不至于受強烈陽光照射而灼傷。 3. 蒸騰作用的調節: 氣孔是由兩個半月形保衛細胞組成的。植物通過保衛細胞控制氣孔的開閉來調節蒸騰作用的。七、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制造有機物: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并貯存了能量。有機物和能量不僅供給植物本身的需要,而且是生物圈中人類與其他生物食物及能量的來源。人類普遍利用的能源,如柴草、煤炭、天然氣等,都是現在或過去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貯藏的太陽能。 2. 維持碳一一氧平衡: 生物圈的大氣中,氧氣約占 21%,二氧化碳約占 0.0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保持平衡狀態,其他生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呼吸作用。據推測,闊葉林在生長時,光合作用每吸收 1000kg二氧化碳,就可以釋放 730kg的氧氣。因此,人們稱綠色植物是天然的碳氧平衡器。 3. 參與水循環: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參與了水的循環,并對穩定水循環具有重要作用。據推測, lhm2森林每年要向空中蒸發 1. 2 x 108kg水。 植物的蒸騰作用蒸發、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促進了水的循環,為涵養水分、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其他作用: 綠色植物在防風固沙、美化環境、擋風吸塵、消毒殺菌、消除噪音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四單元 動物的生活與飼養一、動物的食性與合理飼喂1. 動物的食性類型: 不同動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有些動物以植物為食料,有些動物以其他小動物為食料;有些動物以多種動植物為食料,而有些動物僅以某一類動物或植物甚至僅以某一種動物或植物為食料。不同食性的動物,它們的消化系統的結構也有很大的不同。 動物吃食料的習性,叫做食性。以植物為食料的習性,叫做植食性;以其他動物為食料的習性,叫做肉食性;既以植物為食料,又以動物為食料的習性,叫做雜食性;動物以腐敗的動植物遺體、遺物為食料的習性,叫做腐食性。2. 動物的取食結構: (1) 蝗蟲: 有適于咀嚼植物枝葉的咀嚼式口器。 (2)蚊子: 有適于吸食血液和植物汁液的刺吸式口器。 (3 ) 青蛙: 主要以農業害蟲為食,它的口腔開闊,舌根生長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卻伸向口腔里面。舌又長又寬,前端分叉,表面布滿大量的黏液。當青蛙發現昆蟲的時候,舌就從口腔里突然翻出,把昆蟲黏住,卷入口中。 (4) 雞: 雞的口腔里沒有牙齒,吃進去的食物不經過咀嚼就整個吞下,但它的砂囊有非常發達的肌肉壁,砂囊的內壁上有一層很厚的角質膜,砂囊里含有吃進去的砂粒。砂囊能夠進行強有力的收縮,這時砂囊里的食物就被角質膜和砂粒研磨粉碎,有利于消化。 (5 ) 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的牙齒分化為門齒、犬齒和臼齒。食肉哺乳動物的犬齒一般都比較發達、尖銳,可撕裂食物。 一般而言,食草性動物比食肉性動物和雜食動物的消化道要長。而且還具有特別發達的盲腸。牛是一種食草大家畜,它的胃有四室,分別叫做瘤胃、蜂巢胃、重瓣胃和皺胃,牛吃草時進食很快,草料在口腔里粗粗咀嚼后就咽到胃里,食物暫時在瘤胃內貯存,等到休息時,食物又逆行回到口腔里細細咀嚼磨碎,然后重新咽到胃的其他室內消化,這種現象叫做反芻。除牛以外,羊、駱駝等也是反芻的草食動物。二、動物的運動與飼養場所1. 單細胞動物的運動: 草履蟲靠纖毛的擺動在水中游動,變形蟲靠偽足伸縮而移動。 2. 蚯蚓的運動:蚯蚓通過體壁內的肌肉收縮和舒張,并與剛毛的伸縮相互配合在土壤中蠕動。 3. 魚類的運動: 魚類靠各種鰭的作用和身體發達肌肉的收縮與舒張,使身體左右擺動或前行。 4 .昆蟲的運動:昆蟲靠翅的快速振動,使它們能夠在空中飛行。 5. 鳥的運動:鳥類的前肢變成了翼,能夠自由地朝翔在天空。 6. 哺乳動物的運動: 哺乳動物的四肢很強壯,能夠在陸地上奔跑和跳躍。 脊椎動物的運動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依靠骨、骨髓肌和關節的協調一致來完成的。 動物運動的能量來源: 動物的運動需要能量。能量的來源是食物,食物通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和吸收,營養成分進入細胞,再通過呼吸作用,將營養物質中貯藏的能量釋放出來,以滿足動物的運動及其他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動物每完成一個動作,不僅要靠運動系統,還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以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三、動物的呼吸與飼養密度1. 低等的、結構簡單的動物的呼吸器官: 草履蟲、水螅、蛔蟲、蚯蚓等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主要靠體表進行呼吸。 2. 大數昆蟲: 用氣管進行呼吸。 3. 一些生活在水中的動物: 如魚類、貝類、蝦類,用鰓進行呼吸,但是鯨、海豚、海豹、海獅、海象等水生哺乳動物則用肺呼吸。 4. 生活在陸地上的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動物: 用肺進行呼吸。 5. 鳥類的雙重呼吸: 由于鳥類的肺非常發達,還有氣囊與肺相通,這些氣囊分布在體內器官之間,有的還突入到骨腔里。因此,當鳥在舉翼飛翔時,外界空氣就進入肺里,其中大量的氧氣在肺里進行了氣體交換,還有一部分空氣進入氣囊。當鳥翼下垂時,氣囊收縮,氣囊里的空氣又經過肺,在肺里再次進行氣體交換。這樣,鳥每呼吸一次,空氣就兩次經過肺,并在肺里進行兩次氣體交換。這種呼吸方式,叫做雙重呼吸。 6. 青蛙的呼吸: 青蛙的幼體一一蝌蚪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青蛙雖有肺,但僅是一對簡單的薄壁囊,還要靠皮膚輔助呼吸。四、動物的體溫與飼舍溫度1. 體溫: 是指動物身體內部的溫度。動物的體溫對機體的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極為重要。 2. 恒溫動物: 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體溫,不受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能夠保持相對穩定,這些動物叫做恒溫動物或溫血動物。 3. 變溫動物: 除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以外,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及所有的無脊椎動物的體溫,都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動,這些動物叫做變溫動物或冷血動物。 4. 變溫動物對體溫的調節: 變溫動物體內沒有調節體溫的結構,只有通過行為來調節體熱的散發,或從外界吸熱來調節體溫。 5. 恒溫動物對體溫的調節: 恒溫動物之所以能夠保持體溫的相對恒定,是因為它們不僅可以通過某些行為來調節體溫,更重要的是它們有完善的自身調節體溫的結構。 心臟四腔供氧充分 通過呼吸、排泄等途徑散熱 消化系統完善,營養充足 體溫恒定 呼吸系統完善,呼吸旺盛 體表被羽或毛,保溫良好 五、動物的行為與生產管理 (一)動物行為的特點1. 動物行為: 泛指動物的動作或活動,包括動物的爬行、游泳、奔跑、飛翔以及其他的運動方式;還包括動物的取食、繁殖、攻擊和防御等動作;甚至動物豎起耳朵,發出聲音、改變體色、靜止不動、注目凝視等都是動物行為的一部分。 2. 動物行為產生原理: 動物行為的產生是由外界剌激或體內的生理變化而引起的,并且離不開動物體自身的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的作用,也離不開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作用。 3. 動物行為的特點: 動物在自然界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行為,都是動物對其周圍復雜多變的生存環境的適應性表現,對于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都具有重要作用。(二)動物行為的類型1. 動物的覓食行為: 通過獨特的方式獲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為。許多動物有貯食行為,動物的各種貯食行為都與周圍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對于動物度過缺少食物的種種難關,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是十分有利的。 2. 攻擊行為: 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食物、配偶、領域或巢穴而相互攻擊。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的攻擊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雙方雖然斗爭相當激烈,但是很少受到致死性傷害。 3. 防御行為: 就是動物保護自己、防御敵害的行為。動物的防御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如逃跑躲避、靜止不動、釋放臭氣、集體御敵等。防御行為對維持個體的生存和種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4. 繁殖行為: 是與動物繁殖后代有關的行為,越是高等的動物,繁殖行為越復雜。 5. 節律行為: 動物隨著地球、日、月的周期性變化,逐漸形成了許多周期性的、有節律的活動,這種表現出晝夜、季節和潮汐節律的活動,叫做節律行為。例如魚的洄游和鳥的遷徙。 6. 動物的社群行為: 是指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維持群體共同生存的一系列的行為。具有社群行為的動物,不是同一種的許多個體簡單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群體內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三)先天性行為和學習性行為1. 先天性行為: 這種動物生下來就有的,由身體里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叫做先天性行為。蜜蜂采蜜、鳥類孵卵、魚類洄游、鳥類遷徙、蛇的冬眠等,都屬于動物的先天性行為。 2. 學習性行為: (或稱后天性行為)不是動物生來就有的,而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不是由遺傳因素控制的。如大山雀提繩取食、幼黑猩猩學會用樹枝取食白蟻 、訓練動物的繞道能力等。學習性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能使動物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六、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動物不能直接利用外界能量和無機物制造有機物,而是通過攝取現成的有機物轉化為自身的物質和能量,從而促進生物圈中物質循環和能量的流動。 2. 動物主要是通過殘酷的生存斗爭來獲取食物的。生存斗爭促進了生物的進化和生物物種的多樣化,使生物圈更加生機勃勃。 3. 通過草食動物吃綠色植物,調節和控制了植物的數量,對提高整個自然界的自我調節能力有重要作用,對植物的生長、繁殖起著控制作用。 4. 蚯蚓等動物是改良土壤的能手,它在土壤中生活,能增強土壤保肥、保水的能力,對農作物生長大有益處。蜓蚓還能幫助人類處理城市垃圾。 第五單元 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一、細菌的控制和利用1. 細菌的形態: 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都是單細胞的。細菌一般有三種基本形態:球形、桿形和螺旋形。 2. 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 是它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遺傳物質 (DNA)集中的區域,叫做擬核。這樣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此外,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質。有些細菌還有鞭毛、莢膜、芽孢等特殊結構。鞭毛是某些細菌的“運動”器官,莢膜起保護和營養作用,芽孢是細菌細胞內形成的對不良環境有強抵抗力的休眠體。 3. 細菌的生活方式: 絕大多數細菌不含葉綠素,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屬于異養生物。其中有的細菌依靠分解動物尸體、糞便和植物的枯枝落葉等獲得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有的細菌依靠從活的動植物體和人體內吸取有機養料,進行寄生生活。同時,不同的細菌需要的生活條件不同,有些細菌需要在有氧條件下進行呼吸,這類細菌叫做好氧性細菌,例如枯草桿菌等;有些細菌需要在無氧條件下進行呼吸,叫做厭氧性細菌,例如乳酸菌、甲烷菌等。無論是在有氧或無氧條件下進行的呼吸,都是細菌分解有機物獲得能量的過程。 4. 細菌的繁殖: 細菌是通過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這兩個細菌長大以后又進行分裂。在適宜的條件下,有的細菌 20 -30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可見,細菌的繁殖速度是十分驚人的。 5. 細菌分布: 在土壤、空氣、水中乃至我們的身體上都可以找到它們。科學家還發現,在寒冷的極地、在 2000-3000m以下的深海、在很熱的溫泉中,都有它們的蹤跡。二、真菌的控制和利用(一)酵母菌和霉菌1. 酵母菌: 酵母菌是單細胞個體,呈卵形。它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成形的細胞核,細胞質里有明顯的液泡。在環境適宜時,成熟的酵母菌細胞向外生出突起,叫做芽體。芽體逐漸長大,脫離母體后,成為一個新的酵母菌個體。這種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酵母菌除了進行出芽生殖外,還能進行孢子生殖。 酵母菌不含葉綠素,進行腐生生活。它在有氧氣和無氧氣的條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氣的條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徹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釋放出較多的能量,供生命活動利用;在沒有氧氣的條件下,酵母菌則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時釋放出較少的能量,供生命活動利用。 2. 霉菌: 包括青霉和曲霉,它們的菌體是由許多菌絲組成的,菌絲具有橫隔,它們都是多細胞的霉菌,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結構。青霉和曲霉的菌絲,有的長在營養物質的表面并向上生長,叫做氣生菌絲;有的蔓延到營養物質的內部,叫做營養菌絲,它們從營養物質內吸收有機養料,進行腐生生活。青霉和曲霉通常是靠產生孢子進行繁殖的。 3. 真核生物: 酵母菌、霉菌等真菌及動植物的細胞里都有成形的細胞核,這樣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二)食用真菌1. 蘑菇的形態結構: 蘑菇是常見的大型真菌。蘑菇的地上部分好像一把張開的雨傘,傘蓋部分叫做菌蓋,傘柄部分叫做菌柄,整個地上部分叫做子實體,子實體是由菌絲構成的。蘑菇的地下部分是纖細的菌絲,交錯伸展在土壤或腐殖質中。 2. 蘑菇的生活: 蘑菇的細胞里不含葉綠素,它依靠地下部分的菌絲從土壤或腐殖質中吸收水分和有機養料,進行腐生生活。 3. 蘑菇的生殖:孢子生殖。蘑菇菌蓋的下面生有許多放射狀排列的薄片,叫做菌褶。菌褶的表面生有許許多多褐色的孢子,孢子成熟以后就散落下來。孢子一旦落到條件適宜的地方,就萌發出菌絲,然后從菌絲上長出子實體來。三、病毒的控制和利用1. 病毒的形態結構: 一般來說,病毒比細菌小得多,只能用納米(用nm表示, lnm=1/1000000mm)來表示它的大小,必須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病毒的形態多種多樣,結構非常簡單,都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外殼和由核酸組成的核心兩個部分。 2. 病毒的生活: 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里。這些被寄生的生物叫做寄主。病毒在寄主的細胞里進行增殖,它在自身的遺傳物質指導下,利用寄主細胞里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病毒離開寄主的細胞時,就不再有任何生命活動; 一旦有機會侵人活細胞,生命活動又重新開始。病毒的增殖對寄主能造成危害。 3. 病毒的種類: 根據寄主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三類。四、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自然界中大量的腐生細菌和腐生真菌,能促使動植物遺體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又被綠色植物吸收和利用,為制造有機物提供了原料。對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有些細菌和真菌與動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不能分離。例如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與其根瘤中的根瘤菌之間、地衣中的藻類與真菌之間的關系都屬于共生。此外,生活在牛、羊、駱駝等草食動物胃腸內的某些細菌,可以幫助動物分解草料中的纖維素,人的腸道中也生活著大量細菌,其中有些種類能夠制造多種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而動物和人則為這些細菌提供生存場所和食物,彼此也構成共生關系。 少數細菌、真菌和所有病毒營寄生生活,它們寄生在人體和動植物體內,從中吸收營養物質,導致人和家畜、家禽、農作物等患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