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1.1體味文化【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識記文化的內涵;理解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力目標: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全面的、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重視自身文化素質的意識,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力量的意識。教學重點、難點:文化的涵義,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探究式教學、歸納綜合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部分預習案(學生自主完成)一、基礎知識1.什么是文化?2.文化的特點是什么?3.文化的形式有哪些?4.文化的本質(作用)是什么?第2部分探究一(1)工人、農民從事生產活動(2)參加學校運動會、演講會、辯論會、文學社、合唱團等(3)某國議員競選(4)購買蔬菜水果(5)習近平出訪俄羅斯(6)廬山自然風景、九寨溝自然風景(7)瀏覽網站,領略世界各地風土人情(8)3D電影、機器人表演等(9)雜技團的猩猩畫畫(10)蘇州園林(1)你認為以上哪些屬于文化現象?請概括它們的共同特征。(2)廬山自然風景、九寨溝自然風景、蘇州園林都是文化嗎?為什么?探究二201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10周年,。十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經歷了抗震救災、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的不凡歷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黨政軍民學的大力支持下,汶川人民弘揚抗震精神,萬眾一心、攻堅克難,統籌推進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災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文化的社會作用的相關知識,說明弘揚抗震精神的意義。(12分)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②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不僅要追求物質的現代化,也要追求精神的現代化。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中國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弘揚抗震精神,不僅有利于促進汶川人民“再創輝煌”,也有利于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精神力量。二、易混易錯點1、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都是文化范疇()2、文化是由人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3、每個人的文化素養是自發形成的,也可以通過參加文化活動獲得()4、人在社會實踐創造的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5、人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6、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強大的物質力量()第三部分練習案一、選擇題(每題4分,12小題,總共48分)1.下列屬于文化現象的有( D )①2019年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②唱戲、跳廣場舞、晨練、下棋等社區居民活動③房地產稅法正式列入中國立法規劃④鄭州一中2019年3月6日舉行春季田徑運動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2.一說到“水巷小橋多”,人們往往能想到蘇州的園林;一提及“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人們往往會想到石頭城南京;而談及“萬里山巒舞巨龍”,則讓人聯想到北京長城的沉雄大氣。這種文化現象說明( D )①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②不同地域文化存在截然不同的差異[]③傳統建筑是承載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④地理環境差異決定城市文化的多樣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宋代詞人辛棄疾唱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說明( B )A.文化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B.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C.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D.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發展文化4.“清早起來什么鏡子照?梳一個油頭什么花香……“隨著一陣清脆明快的京劇曲調聲,學生們有板有眼地做起了戲曲課間操。戲曲課間操不僅提升了學生做課間操的興趣,也成為同學們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材料說明( C )A.大眾文化的發展可以高雅與通俗并存B.形式多樣的文化生活活躍了文化思想C.人們在實踐中創造、發展并享用文化D.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5.中國和意大利分處古絲綢之路兩端,是東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出訪意大利期間,中意雙方簽署了多份有關文化遺產的合作文件,包括防止文物盜竊、盜掘、非法進出境、過境和走私以及促進文物返還等。這些文物是( B )①反映特定時代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②中意兩國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③中意兩國擴大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見證④中華文明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為紀念港珠澳大橋開通,中國郵政、香港郵政和澳門郵電共同發行了《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郵票上的中國結造型與畫面前景的三地地標性建筑(香港會展中心、珠海大劇院、澳門大三巴牌坊)形成呼應。材料體現出( A )①文化是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②精神文化產品總要凝結在物質載體之中③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總是同步的④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③7.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時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想政治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這告訴我們( C )①思想政治課是文化傳播的最主要途徑②思想政治課是滋養先進價值觀念的生動載體③思想政治課決定了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④思想政治課要全面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在以前,一些藥店會在門上貼著寫有“但愿世間人無病,寧可架上藥生塵”的對聯;而現在,一些藥店門上可能會貼著“買藥品50元送雞蛋1斤”的宣傳圖片。藥店門上的這些文字( A )①可以透視人們的精神世界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③印證了文化現象無處不在④體現了文化的相對獨立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某中學定期舉辦校園之星評選活動,為獲得校園環保之星、才藝之星、志愿服務之星、自強之星、管理之星、學習之星和特別貢獻獎的學生頒獎,在青年學生中樹立典型,激發學生勇于爭先的進取精神,引起當地社會的積極反響。開展校園之星評選活動的文化價值在于( D )①為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②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生動載體③為學校樹立了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規范④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塑造了鮮活榜樣和正能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龍應臺說:“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推人?一個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這告訴我們( A )①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著人 ②文化是可以通過人的行為體現出來的 ③文化是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 ④文化是在個人成長中自發形成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11.書信是有情物,每一封書信都在打開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場景,在手寫書信傳統悄然逝去的今天,《見字如面》電視欄目用書信打開歷史,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記憶,咀嚼書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養料。從這一現象中可以體味到( B )①文化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②書信作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應該與時俱進地發展③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獲得和享用文化④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創新的根基,可以促進人的發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近日,一組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為主題的“高顏值”公益廣告相繼亮相深圳龍華區觀湖轄區主干道及重要節點,成為一道靚麗的城市風景。這些設計時尚的公益廣告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正能量”融入百姓生活。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D )①文化的育人功能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②公益廣告是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宣傳載體③設計時尚的公益廣告才能傳遞正能量④“高顏值”的公益廣告推動核心價值觀深入民心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3.由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中國文明網承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自開展以來,各地群眾推薦了大批感人的好人好事,有力地促進了各地道德模范的選樹工作,營造了學習、關愛、崇尚、爭當道德模范的濃厚氛圍,發揮了引領道德風尚的積極作用,提高了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運用“文化的力量”的知識,分析說明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的意義。(12分)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②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更好地發揮先進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9月23日,是我國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將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充分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對抓好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殷切期望。運用“文化與生活”的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要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解答】①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通過設立農民豐收節可以引起全社會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和重視,營造重農強農的氛圍。[]②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該豐收節的設立有利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③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該節日的設立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待,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④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該豐收節的設立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促進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教學反思[]1.2文化與經濟、政治一、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的主要內容就是: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的關系。首先讓學生辨別生活中的文化、經濟、政治活動,其次理解它們是如何相互促進相互交融,再次讓學生明白文化在國家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最終促使學生努力地學習文化知識,弘揚民族文化。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熟練掌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關系,文化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重要地位。(2)能夠對生活中的活動按經濟、政治、文化正確的分類,能夠列舉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的關系。2)能力目標(1)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經濟、政治、文化的分類,培養學生的辯別能力。(2)課堂學生列舉各種文化活動以及對文化活動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3)德育目標領會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關系,領會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增強文化競爭的意識。教學重難點: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三、學習者特征分析本框題是高中二年級的內容,學習能力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高一學生要強一點,因為經過一年多的高中學習生活,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和適應高中知識的方法,課堂前部分采用我主要采取講授法和直觀演示法為主,讓學生理解文化、經濟、政治之間的關系,課堂后半部分采取討論的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質疑、析疑,真正的參與課堂活動活動,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四、教學過程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2、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在經濟基礎上相互影響: 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并反作用于經濟、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響是不同的。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引導學生閱讀P9材料,并思考所提問題。↓點評:人們的經濟、政治活動中滲透著文化的作用閱讀材料,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讓學生積極發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體會“政治課內容就在我身邊”,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過渡到下一步內容引導學生閱讀P10“專家點評”,并思考所反映的問題。↓[]點評:這段話說明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問:你對《三國演義》印象如何?引用名言: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思考并回答問題用學生熟悉的內容更能達到通俗易懂的效果問題:你能舉例說明嗎?↓點評:中國的發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西方的發展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點出:“不同性質的文化的不同作用”是指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讓學生分組討論閱讀P10“相關鏈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問題,討論問題我帶領學生分析課本上的活動探究,讓學生們觀看視頻材料幫助學生對文化活動、經濟活動、政治活動進行辨別和分類。然后讓學生們舉例說明,綜合探究,最后通過集體討論得出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這個問題是本課重點。要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集體討論,得出結論。[來源:Zxxk.Com]文化是“軟國力”,但文化的作用“不軟”。引導學生閱讀P11“專家點評”,思考所反映的問題↓點評:說明文化在當今國際競爭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請舉實例說明↓幻燈片演示⑧:中華深厚燦爛的文化是北京申奧成功的重要因素講述: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作用,[來源:Zxxk.Com]講述: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作用閱讀,思考,討論????思考,舉例學生在《政治生活》的內容中了解了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所以對這部分內容不陌生,簡要的講述可以幫助學生理清關系[]把知識目標上升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9-2020學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1體味文化 教案.doc 2019-2020學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2 文化與經濟、政治 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