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知識、技能目標。(1)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發生了變化。(2)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發生變化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系。(3)培養學生學會如何設計探究實驗來檢驗自己的假設。2. 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細心觀察、善于思考、團隊合作的能力。(2)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學會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時獲取新知識。(2)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得到成功的體驗,增強對學科的興趣和自信心。教學過程:1. 親身體驗,提出問題。讓每位學生取一塊饅頭細細品嘗,然后思考,提出問題:饅頭為什么會變甜?2. 思考分析,提出假設。學生思考分析饅頭在口腔中的經歷,并提出假設: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饅頭變甜是其中的淀粉發生了變化。3. 小組討論,制定計劃。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設計探究實驗的方案如下:1).取材料????? 把新鮮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3塊。(注意饅頭塊的大小處理。)2).漱口???? 3).含消毒棉絮一塊(思考:小組成員討論怎樣才能盡快地獲得較多的純凈唾液?)???? 4).1分鐘后取唾液(小組活動)???? 5).設計對照組???? 為3支試管編號???? 1號:饅頭碎未?2毫升唾液???? 2號:饅頭碎未?2毫升清水???? 3號:饅頭塊???2毫升唾液(設計表格進行觀察并記錄。)4.實施計劃???5.分析結果:1號試管遇碘不變藍。2號試管遇碘變藍。3號試管遇碘變藍。?? 6.得出結論???? 根據各試管內的顏色變化,最終得出結論:淀粉在口腔中發生變化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7.討論題?????? 與同學們交流這一探究的過程、結果和結論。你的結論與其他同學的一樣嗎?如果不一樣,與同學一起分析原因。????? 分析反思進行探究實驗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統一的結果,而重在使學生真正的參與探究過程,在實踐中獲得真實的經驗體會,讓學生懂得科學的探究方法,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讓他們的創新意識得到發揮,這會使學生受益終身的。在這種過程式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探究與體驗的多了,獨立思考與相互間的思維碰撞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多了,學生克服困難、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受到了良好的磨煉,實驗設計能力在不斷的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在實踐獲取知識,再運用知識去解釋生活現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形成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良性循環。本節課開始就是從平時我們咀嚼饅頭會感覺到有甜味,引入問題:“饅頭為什么會變甜?”“什么使饅頭在口腔中發生了變化?”然后通過一系列的探究實驗得出:饅頭在口腔中發生變化與唾液的作用、牙齒的咀嚼和舌頭的攪拌都有關。在最后又提出:“為了讓唾液、牙齒、舌頭在口腔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平時吃飯時要注意“細嚼慢咽”問題,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