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4張PPT。身邊的民間習俗----山西民俗 民俗的含義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大致包含以下幾大部分:1.生產勞動民俗;2.日常生活民俗;3.社會組織民俗;4.歲時節日民俗;5.游藝民俗;6.民間觀念;7.民間文學一、 傳統建筑風俗一是窯洞。窯洞是古代穴居遺風的演變。山區丘陵地帶的貧苦人家多依向陽山崖挖土窯洞,多為一明兩暗形式。二是四合院。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筑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是我國北方農村的代表性院落。三是地窨院。溝壑縱合的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居民建造習俗,形成了獨特的民居形式----地窨院,顯示了黃土高原居住民俗傳承的鮮明特色。四是穿心院。是普通的舊式平房,而且有許多房屋是那種四合頭小院的格式。多處四合院,互相串通,便形成了大同市南街的穿心院。窯洞四合院地窨院王家大院穿心院太谷的孔祥熙故居是太谷城內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具有清代中期建筑風格的一座宅院,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閻錫山故居閻錫山故居位于定襄縣河邊鎮,現為河邊民俗館。二、舌尖上的山西-----面食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面做幾十種,如刀削面、拉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里,更被做的花樣翻新,目不暇接,達到了一面百樣,一面百味的境界。刀削面 山西的刀削面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我國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家庭主婦們托起揉好的面團,站好優美的姿勢,飛刀之下面條如流星落地,魚跳龍門,削出的面條又細、又薄、又長。山西刀削面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深受人們喜愛。刀削面同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面、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中國五大面食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山西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西北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漢族面食名吃。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拉面源于何時尚待考究。但據清末陜西薛寶辰所著《秦食說略》記載,當時在山西、陜西一帶流行一種“楨面條”(按:楨一扯、拉):“其以水和面,入鹽、堿、清油揉勻,覆以濕布,俟其融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面條。 拉面莜面亦稱"裸燕麥",俗稱"油麥"。山西高寒山區普遍種植。它富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硫胺素的含量也較高,故營養豐富,食后耐饑。用它能做貓耳朵等多種面食。栳栳就是其中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莜面栳栳是汾西一帶山區人民最喜歡吃的一種花樣面食,常用來迎親送友、款待賓客,頗具鄉土風味。其色澤土黃,性寒、筋道醇香。食時蘸上羊肉鹵,味美可口。如果配以辣椒或蒜醋汁,更有滋味。莜面栳栳剔尖剔尖又稱撥魚、剔撥股,是流行于山西省運城,晉中等地的漢族傳統面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于消化而受到廣大百姓的青睞,是山西面食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也是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剔尖兩端細長,中間部分稍寬厚,白細光滑,軟而有筋,澆上澆頭,再配以調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貓耳朵貓耳朵是一種在山西、陜西、等地流行的漢族傳統面食。其并非如名字所說用貓耳制成,只是因形似貓耳故名。做法是用白面、蕎麥面等和好后,切成小塊,用手的大拇指在案板上一捻即成。清水煮后撈出,澆上菜或鹵等食用。饸饹饸饹是山西民間常做的一種家常面。也叫河撈,做法簡單,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制的饸饹床(當地人叫“捺把子”)內,反復泵壓手柄,器具壓迫使面條從饸饹床下方的許多小孔壓出,待壓到一定長度后用刀或薄鐵片把面條截斷,下進鍋里煮熟后配上各種澆頭食用。三 山西剪紙藝術山西呂梁地區的剪紙含有漢代石刻藝術所具有的質樸、粗獷、雄厚、博大之氣。晉南剪紙刀筆遒勁,酣暢淋漓,且具有粗中見細、拙中藏巧的特點。雁北的廣靈,靈邱剪紙凝重而艷麗,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關內之雋秀。而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剪紙,則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巨型剪紙藝術《開國大典》山西廣靈剪紙四、鬧紅火鬧紅火,是在正月十五夜間舉辦各種文藝活動。這些文藝活動中,有些是有聲有色有動作的人群集體舞蹈表演。山西民間普遍流行有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背棍、大頭娃娃舞等。這就是鬧紅火的內容。元宵節活動大頭娃娃背棍踩高蹺對收集到的資料用思維導圖形式進行匯總整理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