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教材)2019-2020學年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第二冊教參.DOC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教材)2019-2020學年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第二冊教參.DOC

資源簡介

           
第一章 人口分布、遷移與合理容量

第一節 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教材預習綱要
知識體系架構
課程標準
運用資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預習
導引
1.世界人口分布的具體狀況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是什么?
3.影響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及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響的?
[自讀教材·填要點]
一、世界人口分布
1.分布
稠密地區
東亞、東南亞、南亞、北美東部和歐洲
稀疏地區
氣候比較惡劣的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和山區
2.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2017年)
亞洲
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菲律賓
非洲
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
南美洲
巴西
北美洲
美國、墨西哥
歐洲
俄羅斯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
1.分布不均衡
從南北
半球看
北半球約占93%,南半球占7%左右
從各
大洲看
亞洲人口數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數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極洲無人定居
從我國看
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2.具有趨向性
(1)趨向于氣候溫暖濕潤地區。
(2)趨向于地勢低平地區。
(3)趨向于沿河、近海地區。
[微點撥] (1)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標主要有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單位面積內人口的平均數目,并不體現人口的實際分布。
(3)人口分布格局主要反映人口實際分布的疏密特征。
三、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因素
具體內容
自然因素
地形、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
社會經濟
因素
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社會治安好、物質生活環境舒適的地方,往往會吸引更多人居住
其他因素
文化傳統、宗教、民族和政治等
[微點撥]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礎因素,自然因素往往通過影響各地的社會經濟因素,進而影響人口分布。
[教材圖示·再發掘]
教材圖1-1-2 世界人口分布圖
1.分析圖中世界人口分布及緯度的關系,總結其緯度分布規律,說明理由。
提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地區,原因是中低緯地區溫度較高、水熱條件較好、氣候環境比較適宜。
2.說出圖中顯示的非洲撒哈拉地區的人口分布狀況并說明原因。
提示:人口稀疏。此地是熱帶沙漠,氣候干旱,不適宜生存。
3.從整體來看,世界人口多集中于距海岸較近的平原地區,原因是什么?
提示:近海平原地區地形平坦、氣候濕潤、交通便利,適宜人口居住。
主題探究(一) 世界人口的分布
[地理實踐]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到2018年元旦,世界人口總數達74.4億,下表為目前排名前10的世界人口大國。
國家排名
人口密度
占世界人口比例
中國
150
18.67%
印度
450
17.74%
美國
35
4.30%
印度尼西亞
146
3.50%
巴西
25
2.77%
巴基斯坦
256
2.61%
尼日利亞
210
2.53%
孟加拉國
1 265
2.18%
俄羅斯
9
1.91%
墨西哥
66
1.71%
1.從“區域認知”的角度分析表中顯示的國家主要位于哪個半球?與緯度有何關系?
提示:北半球。以中低緯度地區為主。
2.運用“綜合思維”探討我國人口密集區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國東部地區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人類聚居歷史悠久,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從而形成人口密集區。
[知識生成]
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
(1)從南北半球看,北半球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93%,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總人口的7%左右。
(2)從各大洲看:亞洲人口數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數量最少,南極洲無人定居。
(3)從地區看:東亞、東南亞、南亞、北美東部和歐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區范圍較廣,主要分布在氣候惡劣的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和山區。
(4)從國家看:截至2017年,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和墨西哥等13個國家。
2.世界人口的分布規律及其應用
分布規律
具體內容
原因
中低緯
度規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20°N~40°N的中低緯度地區,其人口數量約占世界總人口的49.4%
北半球的中低緯度地區氣溫適宜,平原面積廣大,人類活動的歷史悠久
平原規律
世界上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地區,居住著全球50%~60%的人口
平原地區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有利于農耕。高山、高原地區土壤貧瘠、交通不便,加上氣候寒冷、風力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較稀疏
沿河、近海
規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河30~90 km、距海岸200 km以內的地區
大河沿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古老文明的發源地;從沿海到內陸,由于降水量的差別而相繼出現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不同植被帶的農業布局不同,人口分布狀況也不同。一般來講,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多的地方人口密集
[深化拓展]-----------------
我國人口分布
(1)特點: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規律:
①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最顯著特點)。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區人口多,內陸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區人口少。
③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后、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
④漢族居民集中的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3)人口分布地理界線:“胡煥庸線”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之間連接的直線,以東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素養落實]
1.關于世界人口的分布,敘述正確的是(  )
A.世界人口稠密地區都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區
C.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洲為歐洲
D.世界人口稀疏地區有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沙漠地區、高山和高原等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
解析:選D 世界人口稠密區為東亞、南亞、歐洲西部和北美東部,并非都分布在發展中國家,A錯誤; 亞馬孫平原由于氣候濕熱,人口分布稀少,B錯誤;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C錯誤。
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完成2~3題。
2.圖中A、B、C、D四地,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它們在分布上的共同特點是(  )
A.都在中緯度
B.多瀕臨海洋
C.都是平原
D.年降水量都在1 000 mm以上的地區
3.圖中人口稠密區人口較多的原因的共同點主要是(  )
A.種植業歷史悠久     B.礦產資源豐富
C.現代工業起步早 D.經濟發展條件好
解析:2.B 3.D 第2題,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地形、氣候等條件更加優越,從而形成人口稠密地區。圖中A、B、C、D四地人口稠密的共同特點是多瀕臨海洋。故選B。第3題,讀圖分析可知,圖中人口稠密區人口較多的原因的共同點主要是經濟發展條件好,故選D。
主題探究(二)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地理實踐]
“我的老家‘房上’,又稱‘房十里’,是說十里之內都是‘房上’的地界,‘房’也帶有‘青磚大瓦房’的意思。舊時,皖北一帶鄉村,‘瓦房’是富裕的標志。那是在淮河以北,平原深處,掩在‘兩淮’密集的村落里。淮河流域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
——(摘自《平原深處的村莊》)。
1.從“區域認知”的角度分析皖北平原上村莊稠密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適合人類居住。
2.運用“綜合思維”分析淮河流域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提示:淮河流域地形平坦、氣候適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利于人類居住。
[知識生成]
1.影響人口分布的自然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間和生產、生活資料,對人口分布的宏觀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通常,生產力水平越低,自然環境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越明顯,有時甚至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逐漸減小。影響人口分布的自然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和礦產資源等。如下表所示:
自然環境因素
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案例
地形
平原
和低地
工農業生產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區,50%~60%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區
我國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貧瘠,交通不便,氣候寒冷、風力較大,人口較稀疏
氣候
氣溫
北半球溫帶地區適宜農業生產和人類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這一地帶
熱帶干旱地區,人口集中分布在氣候涼爽、降水較多的高原、山地地區
降水
主要通過植被間接影響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帶的農業、人口分布不同。一般來講,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文
干旱地區的人類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區依水源多呈點狀、線狀和片狀分布
我國西北干旱地區,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綠洲地區
土壤
多通過農業生產間接影響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狀不同,人口分布狀況不同
我國東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
礦產資源
產業革命時期,某些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成為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煤礦、油田等工礦點也是居民密集點
礦區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瑪依、鶴崗等
2.影響人口分布的社會經濟因素
影響人口分布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活動方式、交通運輸條件以及政治、文化等。其中,生產力發展水平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最為顯著。
(1)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活動方式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時期
社會經濟狀況
人口分布
原始社會
以采集和狩獵為主
逐水草而居
農業社會
以自然經濟為主
農業發達地區人口密集,但居民點相對比較分散
工業社會
工業生產的發展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
20世紀
50年代
以來
生產力發展,科技與管理技術進步
人口不斷向城市聚集,發展中國家尤為明顯
(2)其他社會經濟因素
因素
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及實例
政治
戰爭
有時可以較短時間內改變人口分布狀況。如兩次世界大戰使世界政治地圖發生明顯變化,人口也隨之大規模移動,改變了人口空間分布
政府的人口與發展政策
“二戰”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五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有計劃地開發落后地區和疏散過密的城市人口和產業,改變了人口的空間分布
宗教
對人口分布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了擴大勢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對人口增殖,導致高出生率
文化傳統
發展中國家早婚盛行,加快了人口增長;發達國家晚婚晚育甚至不育,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歷史因素
巴西和澳大利亞的東南沿海地區,因開發時間早,人口稠密
[素養落實]
讀某地區人口分布與海拔相關性示意圖,回答1~2題。
1.圖中曲線反映的地區可能是(  )
A.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
B.恒河平原與喜馬拉雅山過渡地帶
C.亞馬孫平原與巴西高原過渡地帶
D.剛果盆地與東非高原過渡地帶
2.該地海拔400 m以下地區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氣候濕熱,不適宜人類居住
B.地勢低平,洪澇災害頻繁
C.峽谷地帶,交通不便
D.氣候干燥,水源缺乏
解析:1.D 2.A 第1題,讀圖可知,該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 500 m地區,尤以1 000 m人口密度最大,不符合四川盆地和恒河平原的實際情況,A、B錯。巴西高原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 000 m的地區,C錯。第2題,由上題可知,該地海拔400 m以下地區,氣候濕熱,不適宜人類居住。
圖示的西伯利亞地區是俄羅斯的一個重要開發區,這里針葉林廣布。據此完成下題。
3.該地區南部人口密度相對較高,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氣溫較適宜 ②位于平原地帶 ③開發歷史較長
④經濟相對發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選C 從圖中可知該地區南部緯度較北部低,氣候較溫和,開發歷史較長,城市較密集,經濟相對發達;河流由南向北注入海洋,南部為地勢較高的山地。
級—學考過關達標練
1.下列地區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西亞        B.北非
C.大洋洲 D.東亞
解析:選D 東亞是人口稠密地區。
2.至今無人定居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南極洲
解析:選D 南極洲因自然環境惡劣至今無人定居。
人口分布與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有著密切關系。據此完成3~4題。
3.亞馬孫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區,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地形復雜 B.氣候濕熱
C.資源匱乏 D.地處內陸
4.巴西高原東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對密集地區,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①氣候適宜 ②文化單一 ③地勢平坦
④水力資源豐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3.B 4.D 第3題,亞馬孫河流域由于受熱帶雨林氣候影響,終年高溫多雨,悶熱潮濕,且雨林茂密,不利于人類生存,故人口分布稀疏。第4題,巴西高原東部為沿海平原地區,由于緯度略高,則氣候適宜,故適宜人類生存;而該地區為主要的移民地區,文化多樣,水力資源與人口分布關系不大。
分析下表有關資料,回答5~6題。
國家
日本
巴基斯坦
蒙古
澳大利亞
面積/×104 km2
37.8
79.6
156.6
768
人口/萬人
12 500
14 000
236
1 766
人口密度/(人/km2)
331
176
1.5
2.3
5.根據各國數據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人口數量越少,經濟越發達
B.人口密度越大,經濟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經濟越發達
D.人口數量和密度不能決定經濟發展水平高低
6.影響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
A.自然環境因素
B.開發歷史的長短
C.政治經濟因素
D.人類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方式
解析:5.D 6.A 分析給出的數據可知:人口數量少,經濟未必發達,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經濟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經濟未必越發達,如巴基斯坦。影響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環境因素。
下圖為我國某地區人口密度圖,圖中虛線為黑河—騰沖線的一部分。讀圖,完成7~8題。
7.導致圖中虛線段東西兩側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氣溫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8.下列關于圖中①區域人口稠密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歷史悠久,開發時間長
B.地處山麓沖積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亞熱帶濕潤地區,氣候適宜
D.位于隴海與京廣鐵路交會處,交通便利
解析:7.B 8.A 第7題,由圖中河流的形狀可以判斷出,該圖中虛線段顯示的人口地理界線位于我國的北方地區,大部分和東部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重合,故影響其東西兩側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8題,圖中顯示的①區域位于渭河平原,該區域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開發時間長,故人口稠密。
9.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趨向性。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圖1,從地形類型來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地區。
(2)分析圖2,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例最小的緯度帶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圖3,在距海岸200 km范圍內陸地面積占大洲總面積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距海岸200 km范圍內人口占大洲總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洲。
(4)綜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勢__________地區、____________緯度地區和________地區的趨向性。
(5)根據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趨向判斷,下列地區中屬于世界人口稠密區的是(多選)(  )
A.恒河平原B.亞馬孫平原 C.西歐平原
D.美國阿拉斯加州 E.朝鮮半島 F.青藏高原
G.剛果盆地 H.加拿大東南角
解析:第(1)題,由圖1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下的地區,就地形類型而言,平原海拔一般在200 m以下。第(2)題,由圖2可以看出,40°S~90°S的地區是世界人口分布比例最小的地區,結合世界地理知識可知,該緯度帶大部分地區是海洋,且南極大陸不適宜人類居住。第(3)題,由圖3可以看出,距海岸200 km范圍內陸地面積占大洲總面積比例小于30%的大洲有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在這三個大洲中,距海岸200 km范圍內人口占大洲總人口比例最大的是南美洲。第(4)題,結合圖1、圖2、圖3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第(5)題,亞馬孫平原和剛果盆地氣候濕熱,人口稀少;美國阿拉斯加州緯度高,氣候寒冷,人口稀少;青藏高原氣候高寒,人口較少。
答案:(1)平原 (2)海洋面積大(或陸地面積小),南極大陸不適宜人類居住 (3)南美 (4)低平 中低(或中) 近海 (5)ACEH
級—素養提能強化練
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狀況,著名學者邦奇等創建了人類大陸圖。在地圖上取消陸地和海洋,僅畫出人類密集的地區,面積較大的人類密集區稱為人類大陸。世界上共存在四個人類大陸:東亞和東南亞,南亞,歐洲,北美東部。讀部分世界人類大陸圖,回答1~3題。
1.關于乙處人類大陸形成的原因,說法正確的是(  )
A.社會經濟發達 B.自然條件優越
C.城市發展水平高 D.工業發展較早
2.丁處只形成人口孤島而沒有形成人類大陸的原因是(  )
A.地處沿海,氣候濕熱,人煙稀少
B.環境條件差,難以形成大面積人口密集區
C.水稻種植業發達,形成人口孤島
D.自然條件優越,形成人口孤島
3.關于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說法正確的是(  )
A.社會經濟因素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B.生產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對人口分布影響越明顯
C.現代社會,自然因素已不再影響人口分布
D.文化因素對人口分布不產生影響
解析:1.B 2.B 3.B 根據輪廓和位置可判斷甲處位于歐洲,乙處位于南亞,丙處位于東亞和東南亞,丁處位于亞洲內部。第1題,南亞形成人類大陸和其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有關。第2題,丁處形成人口孤島,說明其周圍地區人口稀少;該處深居亞歐大陸內部,環境條件較差,難以形成大面積人口密集區。第3題,自然因素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小。影響人口分布的社會經濟因素包括經濟、政治、歷史、文化等。
洛倫茲曲線圖中曲線越接近絕對均衡線說明分布越均衡。下圖為山東省1953~2010年面積—人口洛倫茲曲線圖。據此完成4~5題。
4.與山東省相比,全國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政策因素 B.戰爭因素
C.自然因素 D.經濟因素
5.山東省近年來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表現為(  )
A.極度集中 B.分布不均衡程度增強
C.趨于均衡 D.60%土地集中全部人口
解析:4.C 5.B 第4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到地形和氣候因素的影響。第5題,通過對比山東省1953年、1982年、2010年面積—人口洛倫茲曲線,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曲線越來越偏離絕對均衡線,說明山東省人口分布不均衡程度增強。
6.讀下面的圖表,回答問題。
表 環境溫度對人體的影響
生命障礙
不利高溫
高溫
舒適
低溫
不利低溫
冷金屬粘皮
>49 ℃
>29 ℃
>24 ℃
(21±3)℃
<18 ℃
<10 ℃
<-20 ℃
(1)分析圖1、圖2和表中信息可知,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由表中信息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溫度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分析圖2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為0~200 m地區的原因。
解析:本題通過對圖表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既考查學生分析圖表的能力,又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水文、地形、氣候是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溫度帶是溫帶和亞熱帶;人口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區的原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
答案:(1)水文 地形 氣候
(2)溫帶和亞熱帶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7.下圖為南亞部分地區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中M島人口分布南稠北稀。試分析南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解析: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從平坦的地形條件,適宜的氣候條件來分析。M島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風帶來豐沛降水,淡水資源豐富;南部地勢較高,氣候涼爽,適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農業發展,所以人口稠密。
答案:M島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風帶來豐沛降水,淡水資源豐富;南部地勢較高,氣候涼爽,適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農業發展。
第二節 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教材預習綱要
知識體系架構
課程
標準
運用資料,描述人口遷移的特
點及其影響因素。
預習
導引
1.什么是人口遷移?如何判斷人口遷象?
2.國際人口遷移的發展特點是什么?國內
人口遷移的發展特點是什么?
3.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哪些?
[自讀教材·填要點]
一、什么是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含義:人口定居地發生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的行為。
2.分類:按是否跨越國界
二、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
1.國際人口遷移
(1)新大陸被發現后:大規模人口跨洲遷移,歐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歐洲殖民者販運到美洲,亞洲的中國、印度和日本等國居民向國外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①表現
②特點:勞務輸出逐漸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國際難民數量增加,持續時間長;發展中國家專業人才移民。
2.國內人口遷移
(1)歷史上:發生過大規模的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遷移。
(2)新中國成立后
特點
原因
改革
開放前
有組織地移民
開發內地和邊疆,支援那里的工農業建設
改革
開放后
人口向城鎮、向東部遷移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城鎮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
三、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1.人口遷移的推力、拉力
2.主要的影響因素
(1)人文因素
(2)自然因素:生態環境因素。生態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災難性的變化常會引起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生態環境脆弱地區人口向生態環境較好地區遷移。
[微點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的流向從內地遷往沿海,山區遷往平原,農村遷往城市,落后地區遷往發達地區,并出現了大規模的“民工潮”。近幾年,隨著國家對中部、西部地區扶持力度的加強,人口出現了回流現象。
[教材圖示·再發掘]
教材圖1-2-3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主要移民路線示意圖
1.據圖說出世界人口的主要遷出地,并分析人口遷出的主要原因。
提示:主要遷出地包括非洲、南美洲以及亞洲的中國、泰國、菲律賓、印度等國。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緩慢、就業機會少,人口增長快,有大量剩余勞動力。
2.據圖指出世界人口遷入地的兩種類型地區,并分別說出成為人口遷入地的不同原因。
提示:發達地區有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發展中地區是西亞。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成為人口遷入地的原因是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收入高;西亞成為人口遷入地的原因是石油資源的開發,就業機會多,收入高。
主題探究(一) 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影響
[地理實踐]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有幾句癡心的話,哥哥你記心頭……”這首蒼涼凄婉的山西民歌,久為人所熟知。在那個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為華北流民西進求生的代名詞。“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1.“區域認知”的角度分析我國歷史上“走西口”中人口的遷出地與遷入地分別是指哪里?
提示:遷出地主要指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遷入地是指內蒙古高原。
2.運用“綜合思維”分析“走西口”對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提示:促進了內蒙古地區的資源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該地的經濟發展。
[知識生成]
1.新大陸被發現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人口遷移方向的變化
地區
人口遷移方向的變化
變化原因
拉丁美洲
由遷入變為遷出
隨著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變化,拉丁美洲國家獨立,人口增長較快,但經濟發展緩慢,歐美地區經濟發達,吸引發展中國家人口遷入
歐洲
由遷出變為遷入
北美洲
始終以人口遷入為主
2.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
階段
遷移方向
原因
特點
古代
遷往社會環境及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①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②農業經濟的脆弱、頻繁的戰爭和自然災害
大批遷移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
東部人口稠密區遷往東北、西北等地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開發內地、建設邊疆
有組織、有計
劃地進行
改革開放后至今
山區遷往平原,農村遷往城鎮,貧困區遷往發達區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需要勞動力;農村大量勞動力獲得解放
人口遷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3.人口遷移的影響
影響
遷入地
遷出地
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②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③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①加強與外界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聯系;②緩解人地矛盾,促進人地協調;③更好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設施的負擔和城市管理的難度;增大了生態環境的壓力
人才外流、勞動力不足而影響經濟發展
[方法技巧]-----------------
人口遷移影響的分析思路
(1)從辯證角度: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2)從區域角度:對遷出地影響和對遷入地影響。
(3)從三大要素角度:對生態環境、經濟、社會三方面影響。
(4)從具體方面:人口遷移對人口數量、性別比、職業構成、產業結構、交通、社會治安、城鎮化等都有重要影響。
[素養落實]
讀模擬人口遷移示意圖,完成1~2題。
1.屬于國際人口遷移的有(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⑥⑦
2.與發展中國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遷移類型相同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B 2.A 根據圖例可知,③④跨越國界,屬于國際人口遷移。發展中國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遷移類型是國內的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因此①②符合題意。
讀2000~2010年來北京市人口及其構成的變化表,回答3~4 題。
年份
常住人口總數/萬人
其中外來人口/萬人
外來人口男女性別比
2000年
1 356.9
256.3
150.8
2010年
1 961.2
704.5
118.9
(注:性別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對應的男性數量)
3.表中數據表明,2000~2010年北京市(  )
A.人口自然增長快于遷入
B.外來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C.外來人口女性比例增加
D.人口流動規模趨于減小
4.外來人口對北京市的影響可能有(  )
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②加劇人口老齡化 ③加重基礎設施壓力 ④就業壓力減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C 4.B 第3題,從表中外來人口男女性別比的變化可以判斷出外來人口女性比例在增加;根據表中數據計算可知,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長慢于外來遷入人口,外來人口小于本地人口,人口流動規模在增大。第4題,外來人口為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勞動力資源,但也加重了北京基礎設施和就業的壓力;由于外來人口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不會加劇人口的老齡化。
主題探究(二)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地理實踐]
春運,即春節運輸,是中國在農歷春節前后發生的一種大規模高交通運輸壓力的現象,以春節為中心,共40天左右,是一種全球罕見的人口移動現象,近30年來春運大軍已經從1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29.8億人次。下圖是2018年2月12日中國人口遷移的真實大數據。
1.從“區域認知”的角度分析春運期間在春節前人口的主要流向是什么?
提示:春節前人口主要是從經濟發達地區流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從大城市流向農村。
2.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引起我國流動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和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促進了流動人口大量增加。
3.落腳“地理實踐力”,判斷目前我國春節前春運旅客的主力是哪些人群?
提示:主要有兩大主力人群:在外求學的學生和在外務工的農民工。
[知識生成]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人口遷移是人們對特定環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經濟的和社會的因素的綜合反映。目前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1.自然環境因素
因素
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及人口遷移舉例
氣候
通過影響人類生產、生活而影響人口遷移,如美國老年人向“陽光地帶”(37°N以南)遷移
土壤
通過影響農業發展而影響人口遷移,如農業社會人口為尋找新的土地而遷移
淡水
其分布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口遷移的方向、規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礦產
資源
隨其早期開發利用而引起人口遷移和流動,如伯明翰、大慶、攀枝花等礦業城市的形成
2.社會、經濟、文化因素
因素
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及人口遷移舉例
經濟
發展
是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數情況下,人口遷移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就業機會、更高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觀經濟布局的改變也造成大量人口遷移
交通和
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發展相對縮小了地區間的距離,促進了人口遷移,如近幾個世紀的人口遷移高潮
文化
教育
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生活期望及認識外部世界的態度,促進了人口遷移
婚姻
家庭
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遷移起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
因素
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及人口遷移舉例
政策
政策尤其是有關人口遷移的政策尤其重要,如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政治
變革
政治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常引起人口遷移,如歷史上我國都城變換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遷移
戰爭
戰爭破壞人類正常的生活環境和秩序并引發人口遷移,如“一戰”“二戰”、當代局部戰爭和沖突引起的人口遷移
[方法技巧]-----------------
影響人口遷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具有具體性和復雜性,因此在分析某具體案例時,要注意以下原則:
(1)抓主要:影響某地人口遷移的因素不止一個,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點分析。一般情況下,在現代社會中,經濟因素是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體:人口遷移因素的分析沒有固定模式來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遷移現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樣的,因此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同樣是老年人的遷移,美國老年人向“陽光地帶”遷移,主要是氣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國老年人則多出于家庭因素考慮而向成年兒女居住地遷移。
[素養落實]
人口遷移受許多因素影響,有些來自遷出地,有些來自遷入地,還有些是中間障礙因素。讀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圖,完成1~3題。
1.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吸引大量民工遷入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⑥
2.近年來,敘利亞居民大量外遷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3.導致美國老年人從東北部向西部、南部遷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⑥
解析:1.C 2.D 3.A 第1題,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由于受惠于國家政策和地理位置,經濟發展速度快、水平高,對勞動力的需求量較大,經濟收入也較高,從而吸引了大量民工的遷入。第2題,近年來,受敘利亞戰爭影響,敘利亞居民大量外遷,以躲避戰爭的影響。第3題,美國的東北部緯度較高,氣候冷濕,許多美國老年人退休以后,為了追求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紛紛朝西部、南部等氣候條件優越的地區遷移。
下圖為某地某年人口遷移與年齡關系統計圖,讀圖回答4~5題。
4.從圖中判斷,影響該地區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齡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經濟因素
5.圖中甲—丁不同年齡段的人口遷移,有明顯相關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4.D 5.A 第4題,從年齡段看,20~34歲人口遷移數量大,最可能是因工作而產生的人口遷移,屬于經濟因素。第5題,甲年齡段人口是隨父母進行遷移,以年齡特征分析,與乙年齡段人口相關性最為明顯。
級—學考過關達標練
1.一列火車從北京開往上海,以下是四位旅客的談話,判斷屬于人口遷移的是(  )
A.甲說:“我此次是去上海觀看足球賽。”
B.乙說:“我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現在去學校報到。”
C.丙說:“我到上海為公司洽談業務。”
D.丁說:“我是去上海采購。”
解析:選B 人口遷移是居住地發生長期或永久性變更的人口移動形式。選項中甲、丙、丁分別去上海觀看足球賽、出差、采購,居住地并沒有長期或永久變更;而乙是去上海讀大學,居住地發生了變更,且時間較長,應屬于人口遷移。
2.20世紀50~70年代,人口大規模遷入東北地區的主要原因是(  )
①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②工業基地建設的需要 ③地處邊疆,鄰國人口遷入 ④城市知識青年有計劃遷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選D 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到限制,隨著東北工業基地的建設和“北大荒”的開發,國家有計劃、有組織地遷入大批人口。
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勞動人口流向示意圖,回答3~4題。
3.根據圖中各移民流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南美洲到北美洲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貧窮區域流入富裕區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歐洲到北美洲的移民主要來自西歐
D.人口遷移主要是由經濟原因所致
4.下列大洲中人口遷出數量最大的是(  )
A.歐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亞洲
解析:3.C 4.D 由圖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口主要從經濟落后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遷移。從圖中箭頭粗細上可知,人口遷出數量最大的地區是亞洲。
下圖中甲、乙、丙是三個不同地區,讀圖完成5~6題。
5.有關甲、乙、丙三地區人口遷移的說法,符合實際的是(  )
A.屬國際人口遷移
B.遷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農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遷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遷往乙、丙兩地
6.引起上述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收入差距 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設 D.文化教育
解析:5.D 6.A 根據經緯網可知,三地均位于我國境內,其中甲位于我國西南地區,乙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丙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第5題,圖示人口遷移主要表現為由比較落后的甲地向乙、丙兩地遷移。第6題,圖示人口遷移是由經濟因素(收入差距)導致的人口遷移。
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瓦萊麗·阿莫斯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曠日持久的敘利亞沖突導致大量敘利亞難民不斷涌入敘利亞鄰國,已經大大超出了聯合國有關機構以及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機構預計的程度,迫使人道主義救援機構必須大幅增加所需資金,以滿足敘利亞難民日益增大的人道主義需求。據此回答7~8題。
7.大量敘利亞難民不斷涌入其鄰國,影響這種人口遷移的主導因素是(  )
A.自然環境 B.經濟
C.氣候 D.政治
8.若下圖中A、B、C分別代表國內三個不同的行政區,D代表國外。當前敘利亞的人口遷移屬于(  )
A.B1到B2 B.B2到C1
C.A1到D D.C1到A1
解析:7.D 8.C 第7題,當前,敘利亞人口遷移主要是由于國內持續動蕩,也就是戰爭導致的難民遷移,戰爭屬于政治因素。第8題,涌入“敘利亞鄰國”屬于國際人口遷移,圖中A1到D屬于國際人口遷移。
9.下圖示意人口遷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其中“+”“-”“0”分別表示居民改善生活的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和無關因素。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從人口遷移推拉力角度分析,圖中“+”號表示______,“-”號表示________。
(2)推測影響圖示中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因素:優越氣候、優質水源、較好的文化教育設施、婚姻家庭,對任何人都可能是引起人口遷移的有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只能對部分人口的遷移起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和第(2)題,對居民改善生活具有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的因素分別是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讀圖可分析出,遷出地“+”號因素之和大于遷入地“+”號因素之和,而遷出地“-”號因素之和又小于遷入地“-”號因素之和,說明總體上遷出地更利于居民改善生活,更利于人口遷入,所以推測影響圖示中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不是經濟、氣候等因素,可能是政策、婚姻、戰爭等因素。第(3)題,所列因素中,優越氣候和優質水源是對任何人都可能引起人口遷移的有利因素;婚姻主要影響年輕人口遷移,家庭主要影響少年兒童人口和老年人口遷移,較好的文化教育設施主要影響受教育水平較高的青年人群遷移。
答案:(1)拉力 推力
(2)政策、婚姻、戰爭等因素
(3)優越氣候、優質水源 較好的文化教育設施、婚姻家庭
級—素養提能強化練
讀經濟發展程度與人口遷移數量的關系圖(曲線表示鄉村之間、城市之間、鄉村到城市、城市到鄉村四種人口遷移類型),回答1~2題。
1.圖中曲線表示鄉村之間、城市之間、鄉村到城市、城市到鄉村的分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2.曲線③所代表人口遷移現象,在下列城市中已有所體現的是(  )
A.倫敦 B.巴西利亞
C.新德里 D.烏蘭巴托
解析:1.D 2.A 第1題,在區域發展初期,城鎮化水平低,人口遷移以鄉村之間為主;隨著城鄉差別的增大,人口遷移轉變為以鄉村到城市為主;到經濟發展高水平階段,人口遷移又轉變為以城市之間為主,并且隨逆城市化進程,城市到鄉村人口遷移數量增加較大。第2題,曲線③代表城市到鄉村人口遷移,是城鎮化高水平(逆城市化)階段人口遷移特色。
讀某區域圖,圖中箭頭為目前正在進行的人口移動方向。據此回答3~4題。
3.圖中人口移動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民工流動 B.道路建設
C.水利工程建設 D.輸氣管道建設
4.對圖中人口移動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從人口年齡結構上看以青壯年居多
B.從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學歷人口居多
C.從人口移動距離上看以長距離遷移居多
D.從人口移動形式上看以線形分散為主
解析:3.C 4.D 第3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人口遷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庫向四周遷移,即水利工程建設是圖中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第4題,水利工程建設導致的人口遷移與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無關,所有的居民必須全部遷走;圖中的人口遷移以短距離為主,從形式上看以線形分散為主。
下圖是美國本土人口遷移情況,圖中箭頭的含義分別是:①亞洲人口遷往美國,②美國人口遷往亞洲,③國內人口由東北部遷往南部“陽光地帶”,④國內人口由其他地區遷往東北部。讀圖完成5~6題。
5.以謀求就業和提高經濟收入為主要目的的人口遷移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若圖中反映的人口遷移現象造成美國人口機械增長率呈正增長態勢,則以下數量關系式表達正確的是(  )
A.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
解析:5.A 6.B 第5題,美國經濟發達,國外人口遷往美國可以提高經濟收入;美國人口遷往東北部工業區也是為了謀求就業和提高經濟收入。第6題,國內人口遷移對本國人口數量的變化沒有影響,美國人口機械增長率為正值,說明美國遷入人口數量大于遷出人口數量。
7.結合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不同時期戶籍遷移記憶漫畫。
材料二 國務院辦公廳已發出通知,要求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招收非本地戶籍的普通高校專科以上畢業生,各地城市應取消落戶限制(直轄市按有關規定執行)。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哪些?
(2)當前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城鎮到鄉村 B.由城鎮到城鎮
C.由鄉村到城鎮 D.由鄉村到鄉村
(3)進入21世紀,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大量外來民工無“工”可做和企業無“工”可用的現象,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題,“孩子上學”屬社會文化因素,“我們村挺富的,想轉回去當農民”屬經濟因素。材料二反映了政治因素。第(2)題,我國當前人口遷移方向主要是由內地遷往沿海地區,由鄉村遷往城鎮。第(3)題,技術水平限制是主要原因。
答案:(1)社會文化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 (2)C
(3)進入21世紀,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對技術人員需求大量增加,而外來民工大部分知識水平較低,難以滿足企業技術生產要求,因而出現東南沿海地區外來民工無“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業招不到高素質勞動力而無“工”可用。
第三節 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預習綱要
知識體系架構
課程標準
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
預習導引
1.什么是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其影響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其影響因素有哪些?
[自讀教材·填要點]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
1.概念
資源環境承載力指在一定時期內,特定區域在資源環境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規模下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資源承載力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承載力等。環境承載力主要指自然生態環境承載力,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和土壤環境承載力等。
2.影響因素
區域資源、環境因素;經濟水平;科學技術;社會文化;地域開放程度。
3.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
在很大程度上與人口過多有直接關系,控制人口增長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和長期的任務。
[微點撥] 資源是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放程度等也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因此,資源雖然匱乏,但在科技發展水平高、地域開放程度高的情況下,資源環境承載力仍可能較大,如日本。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宜的人口數量。
2.意義
(1)反映人口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體現人口數量與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相適應性。
3.影響因素
(1)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狀況。
(2)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3)科學技術水平。
(4)地域的開放程度。
[基礎小題·即時練]
1.判斷正誤
(1)資源環境承載力完全受資源的制約。(×)
(2)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固定的數值。(×)
(3)人口問題是各種環境問題的根源。(√)
2.以某地的四類要素測得的各自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分別為:8 000人、10 000人、6 000人、4 500人,則該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為()
A.8 000人      B.10 000人
C.4 500~6 000人 D.4 500人
3.21世紀初我國的人口數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資源環境承載力用c表示,三者的關系正確的是()
A.aC.b主題探究(一) 資源環境承載力
[地理實踐]
據英國《衛報》報道,至2100年,世界人口有70%的可能性從現在的70億持續增長至110億。該研究結果推翻了科學界20年來的共識,即全球人口將會在2050年達到90億頂峰后停止增長。
1.運用“綜合思維”分析世界人口如此迅猛地增長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進步促使人口迅速增長。
2.從“地理實踐力”的角度探討人類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什么?
提示:地球的生態環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空間和充足的自然資源。
[知識生成]
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因素和特性
(1)影響因素
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主要有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等,這些因素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關系如下表所示:
因素
相關性
影響
資源
正相關
是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資源越豐富,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反之越小
科技發
展水平
正相關
科技水平越高,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反之越小
經濟發
達程度
正相關
經濟越發達,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反之越小
地域的
開放程度
正相關
地域的開放程度越高,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反之越小
人口受教
育水平
正相關
受教育水平越高,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大;反之越小
消費水平
負相關
消費水平越高,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小;反之越大
(2)特性——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
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不確定性,主要是由它的制約因素不確定而引起的。時期不同,制約因素必然會發生變化,從而造成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變化。但在具體時間內,假定制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保持不變,可以對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相對定量的估計,這就是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相對確定性,如下圖所示:
[素養落實]
讀反映人與環境關系的三種模式圖,回答1~2題。
1.下列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理解,錯誤的是(  )
A.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
B.消費水平的高低,對資源環境承載力有較大的影響
C.人類可以局部地改造環境,從而可使人口數量超越資源環境承載力
D.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
2.按照人與環境關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種模式的順序依次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1.C 2.A 第1題,人類可局部地改造環境,但人口數量不能超越資源環境承載力,否則會導致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第2題,人口數量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內,且保持穩定,故Ⅰ階段最好。Ⅱ階段,人口數量有一段時間超越資源環境承載力,但后來一直穩定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內。Ⅲ階段資源環境承載力下降,說明環境破壞嚴重。
生態承載力是指某區域在一定條件下區域資源與環境的最大供應能力。生態足跡是指某區域滿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讀圖回答3~4題。
3.沒有生態赤字的省份是(  )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北
4.西藏人均生態承載力較大的原因是(  )
A.耕地、草地生產能力強
B.人口密度小
C.自然災害少
D.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強
解析:3.B 4.B 第3題,人均生態足跡低于人均生態承載力的省份,就不存在生態赤字,由圖可知,西藏沒有生態赤字。第4題,衡量環境承載力大小的主要指標是人口數量,西藏人口密度小是其人均生態承載力較大的主要原因。
主題探究(二) 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實踐]
13億是一個憂慮的數字。13億人要吃飯、要穿衣、要上學、要就業、要住房……消費的需求乘以13億,就是一個龐大的數目。中國的耕地、水資源、森林以及礦產資源本來就稀缺,再除以13億,就少得可憐。平均每人耕地面積只有1.4畝,水資源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中國的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人口卻不斷增長,這一增一減,使得中國人均物質水平更加捉襟見肘,糧食安全、環境資源難以承受人口的增長。下圖為我國人口容量示意圖。
1.運用“綜合思維”分析上述材料反映我國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提示:我國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
2.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圖中字母A、B分別代表的含義是什么?
提示:A表示資源環境承載力,B表示人口合理容量。
3.從“人地協調觀”的角度出發,探討我國謀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是什么?
提示: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努力提高科技水平,保護好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資源管理水平。
[知識生成]
圖析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關系
(1)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允許的最大人口數量(極限人口),即能養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數量、國家發展與安全的最小人口數量(最佳人口),即最適合養活多少人。資源、科技、消費水平對資源環境承載力有很大影響。
(2)人口合理容量不僅反映了人口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而且體現了人口數量與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適應性,是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們必須謀求人口的合理容量,使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
[素養落實]
讀最佳人口規模示意圖,回答1~2題。
1.關于圖中人口規模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P為較低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為資源環境承載力 ③P′為較高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為資源環境承載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圖示反映了(  )
①人口規模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②人口規模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 ③當人口規模低于最佳人口規模時,人口的增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呈正相關 ④當人口規模高于最佳人口規模時,人口的增長將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A 2.D 第1題,圖中P為較低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為較高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第2題,當人口規模超過人口最佳規模時,人口再增長,生活質量就會下降;而當人口規模小于人口最佳規模時,人口再增長,生活質量會相應提高。
級—學考過關達標練
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稱“短板效應”)。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換掉短板或將短板加長才成。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原理”。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關于“木桶原理”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根據“木桶原理”,地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可以無限制地擴大,因此不必擔心人口過多的問題
B.如果木桶代表資源環境承載力,則在一定歷史階段內人口容量具有相對確定性
C.如果桶板代表資源,則長板決定了資源環境承載力
D.如果桶板代表資源,則各板共同決定了資源環境承載力
2.日本、荷蘭等國土地、礦產資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較高,最主要原因是(  )
A.氣候適宜
B.本國自然資源豐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國家的資源
D.人口素質較高
解析:1.B 2.C 第1題,如果木桶代表資源環境承載力,則在一定歷史階段內人口容量具有相對確定性;如果桶板代表資源,則短板決定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第2題,“最主要原因”是關鍵詞,利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自然資源,提高本國的人口容量。
讀中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對我國各地的土地生產潛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數據,完成3~4題。
具體地區
年生產
量/萬噸
可承載人口量
最大人口密度/(人/km2)
長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3.造成兩地區土地生產潛力差異的原因是(  )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熱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青藏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特點是(  )
①地域廣大,資源豐富,資源環境承載力大 ②地處內陸,氣候干旱,資源環境承載力小 ③地理環境“高、寒”,生態脆弱,資源環境承載力小 ④充分利用該地區豐富的太陽輻射能,可提高土地生產潛力和資源環境承載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3.D 4.B 第3題,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青海、西藏地區土地生產潛力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和熱量,青海、西藏地區地勢高,熱量不足。第4題,青藏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特點與其地理環境相適應,要提高其承載力,需發揮長處,增大承載力。
廣州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 270.19萬人。預計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萬內,這“1 500萬”是讓廣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標。據此完成5~6題。
5.廣州市提出的“1 500萬”被稱為“臨界點”,“1 500萬”是指(  )
A.資源承載力 B.人口合理容量
C.環境承載力 D.土地承載力
6.針對廣州市人口狀況,今后應該(  )
A.挖掘資源潛力,積極擴大生產規模
B.鼓勵生育,解決老齡化問題
C.建立公平社會秩序,提高生活質量
D.吸引移民,彌補勞動力不足
解析:5.B 6.C 第5題,“1 500萬”是讓廣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標,說明該數量為人口合理容量。第6題,目前廣州市的人口數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因而在現有基礎上,應建立公平社會秩序,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
讀下表,回答7~8題。
氣候區
人口合理容量/億
合理人口密度/(人/km2)
熱帶雨林氣候
28.00
200
亞熱帶季風氣候
9.30
100
地中海氣候
2.25
90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7.35
30
7.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測算主要考慮的是(  )
A.社會因素 B.自然因素
C.經濟因素 D.技術因素
8.按表中數據推算下列氣候類型所在地區,遠沒有達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亞熱帶季風氣候 B.地中海氣候
C.溫帶季風氣候 D.熱帶雨林氣候
解析:7.B 8.D 第7題,資源是制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資源屬于自然因素。第8題,熱帶雨林氣候區原始森林茂密,人口稀少。表格中熱帶雨林氣候區人口合理容量最大,故其遠沒有達到。
9.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制約因素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因素表示________,它是制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
(2)圖中B因素表示________,該因素的發展與變化,必然帶來人類獲取和利用資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變。
(3)圖中的C因素表示________,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產生較大影響。
(4)圖中D表示________。
(5)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________(變化/穩定)的。
解析:第(1)題,讀圖,圖中A因素是制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表示自然資源。第(2)題,讀圖,圖中B因素的發展與變化,帶來人類獲取和利用資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變,表示科學技術。第(3)題,圖中的C因素表示人口消費水平或經濟水平,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產生較大影響。第(4)題,圖中D表示地域開放程度,對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也很大。第(5)題,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資源的利用程度、范圍的變化,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變化的。
答案:(1)自然資源
(2)科學技術
(3)人口消費水平(或經濟水平)
(4)地域開放程度
(5)變化
級—素養提能強化練
下圖為區域(流域)量化水資源承載力的系統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有利于提高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合理措施是(  )
A.跨流域調水
B.關閉水資源消耗量大的企業
C.減少森林的數量
D.大規模開采利用深層地下水
2.我國區域水資源壓力最大的區域是(  )
A.珠江三角洲 B.華北平原
C.東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1.A 2.B 第1題,跨流域調水能改變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增大流域水資源總量,有利于提高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第2題,我國華北平原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生產生活需水量大,但降水總量少且季節分配不均,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突出。
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讀“環境負擔”公式和我國人口與耕地變化圖,回答3~4題。

3.上圖中最能反映我國近50年來人口與耕地的環境負擔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積在減少
B.總人口數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減少
D.耕地環境沒有出現負擔
4.從“環境負擔”公式中可以看出,創造財富技術水平的提高能減輕環境負擔。下列措施能因此減輕人口與耕地環境負擔的是(  )
A.開發濕地、灘涂等易耕土地,擴大耕地面積
B.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C.推廣良種,提高畝產
D.提高糧食進口量,緩解我國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解析:3.C 4.C 第3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近50年來,我國耕地面積日益減少而總人口數在不斷增加,人均耕地在減少,說明人口與耕地的環境負擔在加重。第4題,由“環境負擔”公式可知,減輕環境負擔的途徑應落實在技術方面,故通過生物技術改良品種,增加農作物產量能有效減輕環境負擔。
阿拉斯加是美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州。目前阿拉斯加人口有60多萬,人口密度為0.42人/km2,全州人口近半數居住在城市。讀美國阿拉斯加局部區域圖,回答5~6題。
5.阿拉斯加超過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該市(  )
①不易遭受臺風、風暴潮等災害侵襲 ②緯度較低,氣候比較溫暖 ③位于海灣內部,受沿岸寒流影響小 ④地勢較低,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影響阿拉斯加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資源 B.科技水平
C.地區開放程度 D.生活消費水平
解析:5.C 6.A 第5題,阿拉斯加位于高緯地區,氣候寒冷。從圖中安克雷奇市的地理位置判斷,該市緯度較低,沿岸有暖流經過,氣候較溫暖。位于地勢較低的港口地區,交通便利。第6題,自然資源是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表1 某地區未來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最低人均消費量
耕地/hm2
森林面積/hm2
淡水/m3
0.1
0.1
2 000
表2 某地區現有資源總量
人口/萬
面積/km2
耕地/km2
森林面
積/km2
年徑流總量/m3
6 200
22萬
8萬
7.5萬
5 105億
材料二 根據該地區人口發展趨勢,預計20年后該地區人口將達到1億,進入人口高峰期。同時,現有耕地因建設用地和退耕還林預計將減少133萬公頃,新增荒山造林面積約533萬公頃。
(1)由材料一表中數據計算該地區現有人均資源占有量分別是:耕地______________,森林面積_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
(2)未來對該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解決該問題的途徑有哪些?
(3)未來對該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但是在這種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解析:本題主要是分析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因素及謀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第(1)題,由表2中數據計算可求得答案。第(2)題,由材料二可知該地區耕地面積減少較多,是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大的因素。第(3)題,由于該地區森林面積增加,淡水資源的數量會增加,但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響水資源的質量。
答案:(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設中盡量節約用地,少占耕地;②積極開發宜農荒地;③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單位面積產量;④適當輸入或進口部分農副產品,以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 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設水利工程。
一、選擇題
1.以下地區屬于世界人口稠密區的是(  )
A.非洲東部索馬里半島 B.西亞環波斯灣沿岸
C.南亞恒河平原 D.南美亞馬孫平原
解析:選C 人類集中生活在溫帶、亞熱帶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沿海平原地區。所以南亞恒河平原是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非洲東部索馬里半島、西亞環波斯灣沿岸氣候干旱,自然環境條件惡劣,不適宜人類居住,人口密度小。南美亞馬孫平原濕熱,不適宜居住。
2.讀厄瓜多爾示意圖,厄瓜多爾約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其優勢自然條件是(  )
A.地勢低平      B.降水豐富
C.氣候涼爽 D.河網稠密
解析:選C 厄瓜多爾緯度低,位于熱帶,根據河流流向判斷,中部地區地勢較高,氣候涼爽,適宜居住,所以厄瓜多爾約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降水不是主要因素,中部河網密度小。
人類密集地區稱人類大陸。讀圖,回答3~4題。
3.在人類大陸圖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
A.高緯度比低緯度多 B.歐洲比亞洲多
C.西半球比東半球多 D.平原比山區多
4.關于圖中①~④人口密集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人口增長率高,遷入人口比重大
B.②城鎮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表現明顯
C.③第二、三產業比重大,水陸交通便捷
D.④制造業發達,是產業轉移的承接區
解析:3.D 4.C 第3題,平原地區適宜人類生存,人口分布一般比山區要多。圖中人口分布東半球明顯比西半球多,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都分布在東半球。而亞洲人口數量也比歐洲多。高緯度過于寒冷,生活的人類較少。第4題,①是東亞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是人口的遷出地區;②是印度地區,城鎮化水平不太高,逆城市化不明顯;④是美國,是產業轉移的遷出區;③地區是西歐地區,制造業和服務業發達,水陸交通便利。
下圖為人口遷移示意圖,箭頭表示人口遷移方向,據此回答5~6題。
5.若此圖表示目前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則該圖可能表示(  )
A.從北美遷往拉美 B.從亞洲遷往北美
C.從亞洲遷往非洲 D.從歐洲遷往亞洲
6.若該圖表示近年來我國民工流動的主要方向,則該圖表示的可能是(  )
A.從湖南流往廣東 B.從北京流往河北
C.從廣東流往新疆 D.從湖北流往貴州
解析:5.B 6.A 第5題,目前世界人口遷移總體上是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第6題,近年來我國民工流主要由經濟欠發達的省(區)流向經濟發達的省(區)。
360大數據中心基于9億用戶春運前夕至除夕的遷徙態勢,發布了2018年春節“空城指數”,全面展示了春運期間的國民遷徙路。廣東的東莞、佛山、廣州和深圳四個城市“空城指數”位列前五。而江西、湖南、河南成為春節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稱最“拼”省份。據此回答7~8題。
7.江西省成為最“拼”省份是因為當地(  )
①人地矛盾加劇 ②人口老齡化嚴峻 ③氣候條件差
④就業壓力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導致春運期間國民大遷徙的影響因素是(  )
A.經濟因素 B.社會文化因素
C.政策因素 D.科技因素
解析:7.C 8.B 第7題,江西省人口眾多,人地矛盾加劇,就業壓力大,導致大量人口外遷。C正確。第8題,導致春運期間國民大遷徙的影響因素是春節的來臨,傳統佳節舉家團圓屬于社會文化因素。B正確。
讀農民工回流地點選擇的推力、拉力示意圖,回答下題。
9.在農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較好的醫療衛生條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礎設施
C.推力可能表示環境質量日趨惡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解析:選D 雖然縣、鎮、農村的生活水平、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條件與過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與城市相比仍沒有優越性,所以這并不是導致農民工回流的拉力,故A、B選項錯誤;經濟因素是導致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故排除C選項;由于城市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優于農村,大量的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這些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壓力增大,導致農民工回流,D選項正確。
人口遷移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對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據此回答10~11題。
10.在以下人口遷移的事例中, 由生態問題引發的是(  )
①三峽庫區移民前往東部沿海 ②寧夏西部農民遷出干旱地區 ③東部知識青年遷入西部邊疆 ④陜西南部農民搬離多災山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一般而言,有組織的大規模移民過程中,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是遷入區的(  )
A.人口密度 B.資源環境承載力
C.人口構成 D.人口素質
解析:10.D 11.B 第10題,考查對生態移民概念的理解:由于區域生態環境問題而進行的人口遷移。三峽為工程移民,東部知青遷入西部邊疆是政治因素。第11題,有組織、大規模的移民過程,一定要考慮遷入區資源環境承載力。
12.制約中東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自然環境因素是(  )
A.土地 B.淡水
C.生物 D.礦產
解析:選B 中東地區沙漠廣布,故水資源是影響該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制約因素。
人口潛力指數是指目前人口狀況下各地區能夠繼續容納人口的潛力大小。讀美國人口潛力指數分布示意圖,回答13~14題。
13.圖中四地人口潛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別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14.關于圖中各地人口潛力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口潛力從東向西遞減
B.②地區人口潛力較大是因為氣候條件優越
C.③地區人口潛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資源
D.④地區人口潛力較大是因為該地礦產資源豐富
解析:13.C 14.C 第13題,依據圖中人口潛力指數數值即可判斷答案。第14題,③地區位于美國西部干旱區,因缺乏水資源而人口潛力指數低;圖示美國人口潛力指數東北部最大,同時太平洋沿岸地區大于中西部干旱區;②地區因資源豐富、經濟發達而人口潛力大;④地區因氣候條件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潛力大。
二、非選擇題
15.讀我國人口垂直分析狀況表,回答下列問題。
海拔/m
200
200~500
500~
1 000
1 000~
2 000
2 000~
4 000
人口數量/
萬人
73 345.1
19 427.8
8 647.5
10 037.1
1 590.8
人口比重/
%
64.9
17.2
7.7
8.9
1.4
面積/萬平
方千米
144.5
97.2
162.5
39.9
315.9
面積比重/
%
15
10.2
16.9
25
32.9
人口密度/
(人/km2)
507.6
199.9
53.2
41.8
5
(1)從表中可得出我國人口的分布規律是什么?
(2)請分析川、黔、滇地區貧困人口較多的原因。
(3)從資源環境承載力角度出發,說明能否向西藏進行大量的人口遷移?理由是什么?
解析:第(1)題,據表格信息分析可知,海拔低的地區人口數量多,比重大,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區人口數量少,比重小,人口稀疏。第(2)題,應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經濟發達程度等角度分析。第(3)題,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有資源豐富程度、科技發展水平、經濟發達程度、對外開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費水平等。西藏人口稀疏,是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欠發達的社會經濟水平共同作用形成的。
答案:(1)海拔低的地區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區人口稀疏。
(2)山區面積大,交通不便;經濟基礎差,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低。
(3)不能。原因:西藏高寒缺氧,土壤貧瘠,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資源環境承載力小。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國人口一直保持在1億之內,一般在7 000萬以下,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億,出現了清朝時期的人口高峰。
材料二 開發邊陲,推廣種植高產作物番薯、玉米,中國人多食糧食少食肉的生活習慣等,都有助于極大限度地養活人口。
(1)乾隆年間的中國能否養活今天的13億人口?為什么?
(2)中國人若是有少食糧食多食肉的生活習慣,則乾隆年間的3億人口數將會______。
(3)由此可知,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主要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以歷史材料為背景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乾隆年間雖然出現了人口的高峰,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比現在低很多,所以并不能養活現在生產力水平下能養活的13億人口,這是因為人口合理容量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如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地域的開放程度等。
答案:(1)不能。資源種類和數量少(糧食產量低),科技水平低,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夠,對外開放程度低,國外資源流入少等。
(2)減少
(3)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地域的開放程度
                    
第二章 鄉村和城鎮
第一節 鄉村和城鎮內部的空間結構
教材預習綱要
知識體系架構
課程標準
結合實例,解釋城鎮和鄉村內部的空間結構,說明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的意義。
預習導引
1.鄉村和城鎮的內部空間結構有何特點?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2.合理利用城鄉空間有何現實意義?
[自讀教材·填要點]
一、鄉村與城鎮的區別
1.鄉村:以從事農業活動的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規模較小。
2.城鎮: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規模較,規模更大的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二、鄉村內部的空間結構
1.內部功能區
功能區
區位
功能
公共空間
鄉村中心
村民進行各種活動和交流的場所
居住區
公共空間的外圍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生產區
居住區以外
農業生產直接或間接利用的土地
2.影響因素
鄉村空間結構主要受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及風俗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微點撥] 鄉村內部空間結構與鄉村的空間形態有關,集聚型鄉村內部空間結構相對明顯,而分散型鄉村各功能相互滲透,混雜布局。
三、城鎮內部的空間結構
1.特點:與鄉村相比,比較復雜,組成要素多,空間結構完整清晰,類型多樣。
2.內部功能區
功能區
分布
特征
商業區
多分布于城區或交通干線旁,中小城市多在城市中心區內。有些大城市市中心形成中心商務區
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價高,土地利用率高
住宅區
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
隨經濟發展,分化為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工業區
多分布在城市邊緣,靠近河流、鐵路和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帶
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功能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環境污染
3.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模式
城市內部各種功能區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形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主要有同心圓、扇形和多核心等不同模式。
4.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
(1)歷史原因:城市發展初期形成的功能分區延續下來,成為現代城市的功能區。
(2)經濟原因——主要原因
城市中心土地價格昂貴,一般為商業區。與市中心距離越大,土地價格越低,通常為住宅區和工業區。
(3)交通原因:影響城市規模、空間形態和各功能區的分布與發展。
(4)社會原因:指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
(5)行政原因:政府制定政策和進行城市規劃。
四、合理利用城鄉空間
1.措施:統籌城鄉發展;從城鄉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
2.意義
(1)合理利用城鄉土地,建設資源節約型城鄉。
(2)建設良好人居環境,構建環境友好型城鄉。
(3)處理好各種關系,建設和諧的城鄉。
[基礎小題·即時練]
1.判斷正誤
(1)鄉村的土地利用方式都是以居住為主。(×)
(2)城鎮經濟結構中沒有農業部門。(×)
(3)各功能分區間都有明確的界線。(×)
(4)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完全按照經濟規律呈現。(×)
2.讀我國某功能區布局較為合理的中等城市略圖,完成下面小題。
(1)中心城區最主要的用地是()
A.公共綠地      B.住宅用地
C.商業用地 D.交通用地
(2)城市衛生填埋場,最宜選建在()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圖為某城市地域結構示意圖,該城市地域功能分區有:中心商務區、批發與輕工業區、低級住宅區、中級住宅區、高級住宅區。寫出字母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區。
答案:A.中心商務區、B.批發與輕工業區、C.低級住宅區、D.中級住宅區、E.高級住宅區
主題探究(一) 聚落的土地利用與內部空間結構
[地理實踐]
上海南京路是上海最繁華的街區之一,兩側云集著七百多家商店,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南京東路步行街的開通,各國商家紛紛入駐,這條商業大街現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街”。
1.從“區域認知”的角度判斷上海南京路所在區域屬于何種城鎮功能區?
提示:商業區。
2.運用“綜合思維”分析上海南京路所在街區的景觀特征是什么?
提示:建筑物高大密集。
3.運用“綜合思維”總結歸納城鎮的商業區的布局特征?
提示:多分布于城區或交通干線旁。
[知識生成]
1.鄉村的土地利用與內部空間結構
2.城鎮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鎮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區;三大功能區的形成、形態、特征及位置具體如下表所示:
形成
功能區                        
商業區
工業區
住宅區
形態
占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集聚成片
占地面積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職能,工業化后出現分化
特征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的分區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并趨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建筑質量上中高級與低級住宅區分化;位置上中高級與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位置
城鎮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中高級
住宅區
低級住
宅區
城鎮外緣,環境優美,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系
內城、工業區附近,環境相對較差,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系
[方法技巧]-----------------
“六看法”判斷城鎮三大功能區
(1)看面積:住宅區面積最大,其次是工業區,商業區面積最小。
(2)看距城鎮中心遠近:一般情況下,距離城鎮中心由近及遠依次為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3)看形態:商業區一般呈點狀、條狀,住宅區和工業區一般呈片狀。
(4)看人口變化:商業區晝夜人口差別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區與商業區變化相反;工業區人口晝夜差別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業區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區次之,工業區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趨勢:住宅區、工業區不斷向郊外移動,城鎮中心比例逐漸下降;商業區雖也有向郊區交通便捷處移動的趨勢,但幅度較小,在城鎮中心上升幅度較大。
[素養落實]
某城市東西相距25 km,甲、乙、丙、丁分別表示該城市不同的區域。下圖為該城市沿東西方向人口密度與土地價格分布曲線圖。讀圖完成1~2題。
1.該城市中心商務區可能位于(  )
A.甲區        B.乙區
C.丙區 D.丁區
2.若甲、乙、丙、丁為四個功能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區人口密度小,工業區位條件最差
B.乙區土地價格高,以倉儲和綠地為主
C.丙區以居住用地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區基礎設施完善,土地價格低
解析:1.B 2.C 第1題,中心商務區建筑物高大稠密,經濟活動繁忙,在城市中土地價格最高。第2題,甲區人口密度小和土地價格低,有利于工業布局;乙區土地價格高,以商業用地為主;丙區人口密度大,以住宅用地為主;丁區土地價格低,基礎設施較差。
下圖示意南亞沿海某中等城市功能分區,讀圖完成3~4題。
3.圖中甲、乙、丙代表的功能區分別為(  )
A.住宅區、工業區、商業區 B.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
C.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D.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
4.位于M地的樓盤售價較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遠離市中心 ②交通不便 ③地處河流下游 ④位于盛行風下風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3.D 4.B 第3題,由圖可知,甲位于市中心,應為商業區,乙位于城市外緣,應為工業區,則丙為住宅區。第4題,由圖可知,M地遠離市中心,且位于河流下游,可能會受到沿岸工業生產影響,產生水污染。M地有公路經過,交通便利。南亞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M地不在盛行風下風向。
主題探究(二) 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地理實踐]
最初別墅在建筑形式上是一座單體建筑,周圍有大片綠地和私家花園。它是奢華品的代名詞。2018年北京別墅市場成交均價高達48 193元/m2,環比2017年增長?3 757元/m2((((1.運用“綜合思維”分析一些別墅的價格如此之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周圍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地價在房價中占的比重較高;配套設施完善。
2.從“地理實踐力”的角度出發,判斷一般城鎮中的別墅區多布局在何種區域?
提示:多布局于周圍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圍。
[知識生成]
1.經濟因素對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影響
(1)經濟因素是影響城鎮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城鎮里各種功能的活動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鎮土地的供應是有限的。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每一塊土地用于哪一種活動,主要取決于各種活動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2)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通達度)和距離城鎮中心遠近兩個方面:
①交通便捷程度(通達度)與租金高低的關系:
一般來說,穿過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線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離城鎮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鎮內部地租分布如下圖所示:
城鎮內部地租立體分布示意
城鎮中心處地租最高;沿交通線往外,地租逐漸下降,在道路交會處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隨后往外又繼續下降。如下表所示:
地區
便捷度
租金
城鎮中心(有多條道路穿過)
最好
最高
從城鎮中心延伸出來的主要公路的兩邊和公路與公路的交會處
較好
較高
遠離公路的地區
較差
較低
②城鎮各類土地付租能力隨距城鎮中心遠近的變化規律:
距離城鎮中心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地租越高;由城鎮中心向外,地租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遞減。
2.歷史、社會、行政因素對城鎮空間結構的影響
除經濟因素外,歷史、社會、行政因素也通過不同的途徑影響著城鎮的空間結構,具體如圖所示:
3.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區的方法
(1)協調主要功能區和交通用地的相對位置:既要保證各功能區都有便捷的交通,又要在各功能區之間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各功能區之間的聯系。商業區除考慮交通因素外,還要考慮消費人群因素。
(2)合理布局住宅用地、工業用地的相對位置,可減少污染物對城市環境的污染:住宅區尤其是高級住宅區一般布局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上風向,河流流經城市的上游環境優美位置;工業區則應布局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河流流經城市的下游。
(3)衛生防護帶的設置:衛生防護帶主要指設置在工業用地與住宅用地之間的城市綠地,帶內可以植樹造林,包括苗圃、花圃、果園、林場等,也可安排一些少數人使用、非長期停留的建筑物,如倉庫和停車場等。這樣既可起到防護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改善城市的環境。
(4)占地面積大的功能區(尤其是工業區)要有充足的土地,土地租金低。
(5)留有發展余地:目的是針對一些預想不到的情況,使各功能區有足夠的“彈性”。
[素養落實]
1.現代城市功能分區的特點是(  )
A.高級住宅區多建在地價高的市中心地區
B.工業區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并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C.中心商務區晝夜人流、車流不息,熱鬧非凡
D.住宅區、工業區、商業區之間界線分明
解析:選B 市中心一般是中心商務區,人流晝夜差別大;功能區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對城市的污染,工業區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工業生產有大量的運輸需求,因此沿交通干線分布。
下圖為我國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數量與距市中心距離的關系圖。讀圖,完成2~3題。
2.①區域常住人口數量較少的主要原因是該區域(  )
A.環境極差     B.地價太高
C.交通不便 D.設施不全
3.③區域可能屬于(  )
A.工業區 B.住宅區
C.商業區 D.行政區
解析:2.B 3.B 第2題,①區域位于城市中心,地價較高,為商業區,故常住人口少。第3題,③區域常住人口數量最大,為住宅區。
級—學考過關達標練
讀我國某史前文明遺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圖,完成1~3題。
 
1.圖中居民點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階地 D.河流沖積平原
2.先民選擇居住地時,充分考慮的影響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氣候
C.水文 D.生物
3.隨著人口的增加,圖中居民點①的中心最可能的功能區是(  )
A.公共空間 B.居住區
C.生產區 D.商業區
解析:1.C 2.A 3.A 第1題,河谷階地是由于河床的下切作用而形成的階地,大部分河流由于水流的沖刷作用,河床是不斷下切的,就會形成在河床與河的兩岸形成類似階梯狀的階地。圖中居民點位于河谷階地上。第2題,由AB線的地形剖面圖可以判斷,居民點布局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所以先民選擇居住地時,充分考慮的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第3題,地形平坦地區鄉村中心往往是公共空間,向外是居住區。
下圖是我國東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區分布示意圖。A、B、C是三種不同的功能區。該城市是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形成的。讀圖完成4~5題。
4.圖中三種功能區分別是商業區、工業區和居住區。A、B、C分別代表的功能區是(  )
A.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B.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
C.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 D.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
5.下列敘述中,不屬于功能區C區位優勢的是(  )
A.濱江臨海,水運條件好,交通便利
B.水源充足,地勢平坦
C.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區,對城市的污染較小
D.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
解析:4.A 5.D 第4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城市的主要運輸方式是水運,A處位于兩條河流的交匯處,交通便利,便于吸引最大消費人群,形成商業區。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利用方式,B的面積最大,應為住宅區。C處沿河靠海且位于河流下游,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便于排污,是形成工業區的有利區位。第5題,人口稠密區應該在城區。
6.讀某大城市示意圖(僅列出部分功能區),甲、乙、丙、丁分別表示某種功能區,下列與其相對應的是(  )
A.中心商務區 商業區   住宅區 工業區
B.商業區 中心商務區 工業區 住宅區
C.中心商務區 住宅區 商業區 工業區
D.中心商務區 工業區 住宅區 商業區
解析:選A 甲只位于大城市的中心區,是中心商務區;乙位于市中心及道路交會處,為商業區;丙的面積較大,是住宅區;丁沿交通線分布,位于城市外緣,是工業區。
下圖為我國華北某城市房價等值線圖。讀圖回答7~8題。
7.圖中房價最可能相等的地點是(  )
A.E、M        B.D、M
C.M、N D.D、E
8.如單純考慮該城市的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因素,選擇購房的地點最適宜在(  )
A.M B.F
C.E D.N
解析:7.A 8.A 第7題,E點房價為5 000~6 000元/m2,D點大于6 000元/m2,F點小于4 000元/m2,N點小于4 000元/m2,M點位于河流交匯處,地價會略高,應該在5 000~6 000元/m2。第8題,M點位于河流上游,處于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環境條件較好。
9.讀某地區土地利用類型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看,________區的土地利用屬于公共事業用地;各功能區中________區占地面積最大。
(2)現擬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選一處布局一大型批發市場,最佳選址是________,試簡述其理由。
(3)甲處為化學工業園區,從環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該城市規劃建設新城,現有東北部和西南部兩種選址方案,你支持哪一種?請闡述你的理由。
解析:第(1)題,公共事業用地主要指公共服務事業的用地,如政府、文教、醫療等;城市中最廣泛的土地利用類型是住宅用地。第(2)題,大型批發市場占地面積廣,交通要求高,一般布局在地價較低的城市邊緣及主要交通位置。第(3)題,化學工業污染水源和大氣,一般布局在河流下游和盛行風下風向、最小風頻上風向或與季風垂直的郊外。第(4)題,該城市規劃建設新城,東北部和西南部兩種方案都有利有弊。從交通、基礎設施、環境、用地等方面對比。
答案:(1)文教 住宅
(2)① 臨近鐵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距離市中心較遠,地價較低。
(3)位于河流下游,對城市水源污染小;位于最小風頻上風向,對城市大氣污染小。
(4)以下兩種答案任答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方案一:東北部有鐵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業區;公用設施基礎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
方案二:西南部地勢較高;河流的上游,盛行風的上風向,環境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
級—素養提能強化練
相對于修筑堤防、改迂河道等耗資巨大的主動防洪工程,在人力、資金相對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區有30多個村落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進行被動防洪,形成獨特有趣的八卦形態。圖甲示意高要地區八卦村落分布區,圖乙遙感圖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統。據此完成1~2題。
1.與西江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態主要是因為這里(  )
A.水源豐富 B.水運便利
C.水災多發 D.耕地劃片
2.根據“八卦村”排水系統的形態可以推斷(  )
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
B.道路都與排水系統并行方便出行
C.村落選址在近似圓形的小盆地里
D.村落選址在近似圓形的小山崗上
解析:1.C 2.D 第1題,由圖甲可知,北岸多高地,而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災,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態的道路與排水系統,防御洪災有關,所以C正確。第2題,由圖乙可知,排水系統呈現出由中間向四周散開的放射狀,為排水順暢,該地應該是中間高四周低的地形特點,因此D正確。該地容易有洪澇災害,因此設置“八卦村”排水系統,主要目的在于排水而不是蓄水,村落在小盆地內,中心也是容易積水,故A、C選項都不合適;道路如果都是與排水系統并行,會導致交通不便,故B選項錯誤。
圖1為某城市三個不同區域的土地利用結構示意圖,圖2為城市功能區付租能力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圖1中表示住宅區土地利用狀況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圖2中能正確表示乙功能區理論付租能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C 4.A 第3題,乙功能區在市中心占地比重最高,為商業區;丁功能區在城市外緣占地比重最高,為工業區;丙功能區位于商業區與工業區之間,為住宅區。第4題,乙功能區為商業區,隨距市中心距離的變化,其付租能力變化最快。
職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規模合理的范圍內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與該范圍內居民中的就業人口數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職住比來評價一個地區的職住平衡狀況,計算公式為:職住比=就業崗位數量/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城市| 郯城县| 建始县| 屯昌县| 泽州县| 长垣县| 克拉玛依市| 彭水| 舟曲县| 威信县| 沙坪坝区| 罗平县| 海林市| 昂仁县| 肥乡县| 东丰县| 竹溪县| 会宁县| 辰溪县| 饶阳县| 偏关县| 芷江| 晋州市| 桦川县| 镇巴县| 天水市| 舒城县| 井陉县| 筠连县| 高青县| 皋兰县| 天峨县| 右玉县| 兴业县| 沈阳市| 景德镇市| 寿光市| 修水县| 巢湖市| 海宁市| 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