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觀 察 生 物第一節 生 物 與 非 生 物【知識講解】 一、觀察蝸牛1、通過觀察蝸牛、了解蝸牛是否有感覺,用比較的方法來區別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對刺激有反應,非生物對刺激沒有反應。 a、觀察蝸牛認識蝸牛的身體各部名稱。 b、蝸牛在玻璃板上爬行時會留下痕跡,因為它的腹足分泌出粘液。分泌粘液的作用:可以減小地面摩擦和傳遞信息。 c、蝸牛四處爬行是為了取食、逃避敵害、尋找配偶。 d、實驗得出蝸牛的特征: ①蝸牛有視覺,蝸牛喜歡較暗的環境。 ②它的觸角最敏感,每個部分都有反應。 ③蝸牛會嗅、會嘗,不會爬向醋,會爬向糖。 ④蝸牛會感到空氣的振動,會停下來。 ⑤蝸牛的質量大約3g,20只大約70g,平均3.5g。 通過實驗知道,蝸牛具有視覺、觸覺、嗅覺和味覺,沒有聽覺。受到刺激會做出反應,這是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之一。 2、通過比較,討論總結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 ①用鉛筆刺激含羞草和課桌,看它們有無反應?②觀察小雞和絨毛狗玩具,看看它們能否生長? ③觀察鯨和電腦,他們是否需要呼吸? ④觀察人和鵝卵石,它們會吃東西嗎? ⑤觀察小樹和桌椅,它們能排出廢物嗎?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另外提示: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具有嚴整的結構,生物都能遺傳和變異。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②具有新陳代謝,生物最根本的特征;③具有應激性; ④能生殖和發育;⑤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⑥有生長現象。三、動物和植物 請看①月季 ②小狗 ③小麥 ④蚯蚓 ⑤蝸牛 ⑥含羞草 ⑦向日葵 ⑧蝴蝶。它們是植物還是動物? 答案: ①③⑥⑦是植物; ②④⑤⑧是動物。 區分動、植物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幾方面: 動植物的主要區別:營養方式的不同(動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從外界攝食現成的有機物養活自己,屬于異養;植物從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屬于自養;動物能進行自由快速地運動,植物卻不能。)四、放大鏡的使用:應該靠近物體(在一倍焦距以內),呈正立、放大、虛像。第二節 常見的動物 一、常見的動物 地球上現存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為識別和研究它們,因此對它們進行分類。 1、動物的分類標準: 動物的分類標準多種多樣,分類的結果也不一樣,根據有無脊椎,又可以將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大約有4.7萬種,無脊椎動物大約有120萬種,其中昆蟲綱大約有100萬種) 動物分類常用的方法:同異共用比較法。 2、主要類群: 3、動物的分類及其特征 (1)脊椎動物的五大類: a.魚類的特征:大約出現在4.5億年前,目前世界上約有魚類2.4萬種。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身體表面大都有鱗片,有側線可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心臟一心房一心室,雌雄異體,體外受精,卵生。如:四大家魚(青、草、鰱、鳙)、黃魚、鯊魚等。 b.兩棲類的特征:大約出現在3.5億年前。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潮濕陸地或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心臟兩心房一心室,變態發育。皮膚裸露,能分泌粘液,體外受精,變溫,卵生。如:蛙科、大鯢(娃娃魚)、蟾蜍、蠑螈等。 c.爬行動物的特征:大約出現在3億年前。體外被有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變溫,心臟兩心房一心室,心室內有一不完全的隔膜;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卵外有殼保護,是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動物,脊椎動物中,從爬行動物開始真正適應陸地生活,幼體擺脫水的束縛。如:蛇、烏龜、鱷魚、壁虎等。 d:鳥類的特征: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形,有喙無齒,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胸肌發達,骨骼愈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這些身體特征都很適合飛。翔卵生,體溫恒定。氣囊和肺相通,可進行雙重呼吸,大腸很短。(如家鴿、雞、鴨、鵝、鸚鵡、貓頭鷹等) e:哺乳類的特征: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體表被毛,牙齒有分化,體腔內有隔,用肺呼吸,心臟四腔,體溫恒定,大腦發達,胎生,哺乳。哺乳動物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動物。(如鯨、蝙蝠、袋鼠、海豚、熊貓、猴等)* 從魚類到哺乳類,一個比一個高等:水生 → 陸生;體外受精 → 體內受精;卵生 → 胎生;體溫不恒定 → 體溫恒定;用鰓呼吸 → 用肺呼吸。(2)根據鳥類的生態特征,可把鳥類分為七大類:(拓展) 例如:①猛禽:鷹、鳶;②鳴禽:大山雀、百靈、畫眉;③游禽:鴨、鵝;④涉禽:丹頂鶴、蒼鷺;⑤走禽:鴕鳥; ⑥攀禽:啄木鳥、鸚鵡;⑦陸禽:家雞。 (3)無脊椎動物分為八大類群: 無脊椎動物 身體多細胞 身體單細胞攝食和排泄 攝食和排泄 原生動物同一個開口 分兩個開口 身體背腹扁平 身體輻射對稱 非長或非薄的體形 長或薄的體形 扁形動物 腔腸動物 無貝殼 身體柔軟有貝殼 身體有許多體節 身體線形,不分節 軟體動物 環節動物 線形動物體具棘皮 身體、足分節,有外骨骼 棘皮動物 節肢動物a.原生動物的特征:身體單細胞,最低等動物,生活在海水及淡水內,底棲或浮游。(如草履蟲、變形蟲等) b.腔腸動物的特征:身體多細胞,有口無肛門,攝食和排泄用同一個口,周圍有觸手,觸手表面有刺細胞,以做獵食及防衛之用。(如水母、水螅、珊瑚、海葵等)c.扁形動物的特征:身體背腹扁平,為多細胞,多數呈暗褐色或灰色,少數成亮色,兩側對稱,有口無肛門,大多為雌雄同體。(如渦蟲、血吸蟲等)。 d. 棘皮動物的特征:全部海生, 身體多細胞,幼體兩側對稱,成體大多輻射對稱。多營底棲生活,固著、移動或埋棲。骨板外面附以堅韌的肉質皮膜。(如海星、海膽、海參等)。e.環節動物的特征:身體有許多體節構成,有真體腔,身體分節,無足,長而薄,看似與節肢動物相像。如:蚯蚓、沙蠶。 f.軟體動物的特征:身體多細胞,一般身體兩側對稱,身體柔韌,有外套膜,由外套膜腺細胞分泌物形成的貝殼,身體表面有被外套包被的內殼。(如蝸牛、烏賊、貝殼、蛤等)g.節肢動物的特征:身體多細胞,身體不長較厚,無貝殼。身體有許多節肢構成,并且分部;體表有外骨骼、足、觸角分節,兩側對稱,卵生。(昆蟲占100多萬種) 節肢動物體外的骨骼可以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對陸生無脊椎動物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h. 線形動物的特征:身體多細胞,身體細長,不分節,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門,呈線形。(如蛔蟲、蠕蟲、蟯蟲等)(4)節肢動物又可分為: ①昆蟲綱: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一對復眼,一個口器,胸部有三對足,一般有兩對翅。昆蟲綱又被稱為“六足類”動物,例如:蜜蜂、蟬、蚊、蠅、蝴蝶、蟈蟈。昆蟲是動物中最大的家族,約100萬種。 ②甲殼綱: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頭胸部外面包被著堅硬的頭胸甲,例如:蝦、蟹。 ③蛛形綱: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只有單眼,沒有復眼,有四對分節的步足。例如:蜘蛛、棉紅蜘蛛、蝎。 ④多足綱:身體分為頭部和軀干部,由許多體節組成,每個體節都有1對或2對分節的步足。例如:蜈蚣、馬陸。 第三節 常 見 植 物一、常見的植物 1、植物的分類及類群特征: (1)被子植物的特征: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胚珠由子房壁包被,種子有果皮包被, 是結構最復雜高等,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用途最大的一類。常分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 如:蘋果、小麥、白菜、花生、玉米等。 (2)裸子植物的特征: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根、莖、葉發達。如:松、柏、銀杏、杉、蘇鐵等。 (3)蕨類植物的特征:多數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具有根莖葉的分化,受精作用離不開水,是進化的孢子植物。如:節節草、胎生狗脊、貫眾、鳳尾蕨、滿江紅、芒萁、桫欏等。 (4)苔蘚植物的特征:一般有莖、葉分化,生活中潮濕的環境。例如:地錢、葫蘆蘚。 (5)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多生活在水中,無根、莖、葉的分化,是植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類群。例如:海帶、水綿、紫菜等。 2、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區別:有無種子。 3、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區別:種子有無果皮包被;胚珠有無子房壁包被。4、分類等級:界、門、綱、目、科、屬、種 分類的最小(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相似性越少;分類等級越底,相似性越多。種類形態繁殖方式進化順序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藻類植物無無無無無無分裂、孢子苔蘚植物無有有無無無孢子蕨類植物有有有無無無孢子裸子植物有有有有無有種子被子植物 有有有有有有小結:植物分類: 植物 有種子 無種子 種子有包被 種子沒包被 有莖和葉 無莖、葉分化 藻類植物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無根 有根 苔蘚植物 蕨類植物第四節 細 胞一、細胞1、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細胞的發現: 1590年,一位荷蘭人用兩塊透鏡制造出了第一臺顯微鏡,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木栓切片時,發現了細胞(實際是死的細胞壁)。細胞學說:19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提出了細胞學說。主要內容是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所構成。2、細胞的結構: 動物細胞 植物細胞 細胞的結構特點:①動物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②植物細胞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⑴細胞膜的作用:主要起保護和控制細胞和外界物質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作用。⑵細胞核的作用:含有遺傳物質,與遺傳有關。⑶細胞質的作用:細胞核和細胞膜之間,它是許多生命活動的場所。⑷細胞壁的作用:主要由纖維素組成,具有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⑸葉綠體的作用:內含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和作用的場所(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只有綠色部分有)。⑹液泡:液泡內含有細胞液,我們吃的各種水果中的汁水都是液泡中的細胞液。③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而動物細胞沒有。④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即細胞的基本結構)都含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3、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 人體和許多生物都來自一個細胞-----受精卵,人體的復雜結構是受精卵不斷的分裂、生長、和分化而形成的。 (1)細胞分裂:一個母細胞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后,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的過程。細胞分裂時,最顯著的特點是母細胞核內會出現 染色體(一種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最后它會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 細胞分裂的意義:①單細胞生物的個體數增加;②多細胞生物內的細胞數目增多,產生生殖細胞。生物這所以能由小長大,根本原因在于細胞數目的增多和細胞體積的增大,細胞數目的增多靠細胞分裂。 (2)細胞生長:剛剛分裂的細胞大小只有母細胞的一半,它們必須吸收營養,合成自身的物質,不斷長大,因此生物從小長大的過程中,需要的營養物質較多。 (3)細胞分化:細胞體積的增大靠細胞的生長,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有的細胞在形態和功能上出現了不同,就是細胞的分化。細胞分化的結果形成不同的組織。 二、顯 微 鏡(一)顯微鏡的結構: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主要分為三部分: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學部分。 1、機械部分(1)鏡座:顯微鏡最下面呈馬蹄形或圓形的部分,起穩定和支持鏡身作用。(2)鏡柱:從鏡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連鏡臂,下連鏡座,可以支持鏡臂和載物臺。(3)鏡臂:彎曲成馬蹄形的部分,便于手持,下端與鏡柱相連接的地方有一個傾斜關節,可使鏡臂傾斜,便于觀察。(4)載物臺:自鏡臂下端向前伸出,放置標本用的平臺,其中央有一個圓孔,叫通光孔。臺上有一移動器(老式的左右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以固定和移動標本。(5)鏡筒:連在鏡臂的前上方,鏡筒上端裝有目鏡,下端裝有物鏡轉換器(作用是保護成像的光路與亮度)。(6) 粗準焦螺旋:也稱粗調節器,移動時可使鏡臺作快速和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調節物鏡和標本之間的距離使物象呈現于視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鏡時,先用粗調節器迅速找到物象(向前或向外旋轉,鏡筒下降,眼睛注視物鏡;調節器向后或向里旋轉,鏡筒上升,眼睛注視目鏡)。(7)細準焦螺旋:也稱細調節器,移動時可使鏡臺緩慢地升降,多在運用高倍鏡時使用,從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觀察標本的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的結構。(8)物鏡轉換器:接于棱鏡殼的下方,可自由轉動,盤上有3-4個圓孔,是安裝物鏡部位,轉動轉換器,可以調換不同倍數的物鏡,當聽到碰叩聲時,方可進行觀察,此時物鏡光軸恰好對準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2、照明部分(1)反光鏡:裝在鏡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轉動,它有平、凹兩面,其作用是將光源光線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經通光孔照明標本,凹面鏡聚光作用強,適于光線較弱的時候使用,平面鏡聚光作用弱,適于光線較強時使用(千萬不可用反光鏡直接反射太陽光)。(2)遮光器(聚光器)位于鏡臺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鏡和光圈組成,其作用是把光線集中到所要觀察的標本上。 3、光學部分(1)目鏡:裝在鏡筒的上端,通常備有2-3個,上面刻有5×、10×或15×符號以表示其放大倍數,一般裝的是10×的目鏡。目鏡越短放大倍數大。 (2)物鏡:裝在鏡筒下端的旋轉器上,一般有3-4個物鏡,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號的為低倍鏡,較長的刻有“40×”符號的為高倍鏡,最長的刻有“100×”符號的為油鏡,此外,在高倍鏡和油鏡上還常加有一圈不同顏色的線,以示區別。物鏡越長放大倍數大。顯微鏡放大倍數的計算: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顯微鏡對實物的放大倍數。(二)顯微鏡的使用:(安放→對光→放片→調焦→觀察) (1)安放:左手托鏡座,右手握鏡臂,將顯微鏡安放在接近光源,身體的左前側; (2)對光: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再轉動遮光器,讓較大的一個光圈對準通光孔。用左眼通過目鏡觀察,右眼張開,同時調節反光鏡,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暗時用凹面鏡,直到看到一個明亮的圓形視野; (3)放片:1)將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兩端用壓片夾壓住,使要觀察的部分對準通光孔;2)從側面觀察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物鏡靠近載玻片時,注意不要讓物鏡碰到載玻片;(4)調焦::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要求右眼張開,慢慢向后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當有物像時,停止調節粗準焦螺旋,然后輕微來回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為止。(三)顯微鏡注意事項1、當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時,眼睛要看物鏡,防止玻片被壓碎;鏡筒慢慢上升時,眼睛看目鏡(先轉動粗準焦螺旋,當視野中有模糊的像時,再調節細準焦螺旋,直至看到清晰的像)。2、高倍鏡的使用:必須先在低倍鏡視野中找到要觀察的目標,并移動到視野的中央。然后,轉動轉換器,使高倍鏡對準通光孔,再調節細準焦螺旋,即可看清物象。(低倍鏡視野大、像小;高倍鏡視野小、像大、暗些)。3、污點問題:可能在目鏡、物鏡或玻片上。4、保護好鏡頭,擦拭鏡頭一定要用擦鏡紙常見問題:1、用顯微鏡觀察時,光線依次經過哪些結構后才進入人眼的?2、利用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調節物像時,鏡筒上升下降的幅度變化有什么不同?3、在不同光線的強度下,怎樣調節反光鏡和遮光器?4、顯微鏡下看到的“上”字與玻片上的“上”字有什么不同?5、視野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怎樣移動玻片是物像處于視野的中央?解答:1、.經過顯微鏡下面的反光鏡,然后通過標本、物鏡、目鏡,最后到達眼睛。2、利用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調節物像時,粗準焦螺旋明顯要比細準焦螺旋幅度大,細準焦螺旋是微調,是在粗準焦螺旋調過后再進行的。 3、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小光圈;光線弱時用凹面鏡大光圈。4、.就是把“上”轉180度(或先上下對稱,把得到的圖象左右對稱,所得圖像就是觀察到的圖象),如“P”在顯微鏡觀察到的是“d”(上下對稱得b,b再左右對稱,得d)。5.物象是倒的,要物象處于視野中央,向右下方移動。(四)制作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步驟如下(擦片→滴水→取材→展平→蓋片→染色)。 (1)把洋蔥鱗片切成大小約0.5厘米見方的小塊; (2)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鑷子撕下洋蔥表皮,放在載玻片上用鑷子展平; (3)蓋玻片與載玻片成45度夾角,蓋上蓋玻片,防止氣泡產生; (4)在蓋玻片一側力口1一2滴紅墨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進行染色; (5)用顯微鏡觀察,繪圖。第五節 顯微鏡下的各種生物單細胞生物:除病毒外,生物體一般是由細胞所構成的,其中大多數生物體是由多個細胞構成,叫多細胞生物,而有些生物,個體微小只有一個細胞所構成,叫單細胞生物,這樣的生物體的全部生命活動都在這個細胞內完成。單細胞生物很多,如:衣藻、草履蟲、變形蟲、藍藻等。 通過觀察比較可以看出: 衣藻:衣藻是一種單細胞的藻類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類別。鞭毛:通過擺動使之游動。伸縮泡:來排泄體內多余的水分。眼點:感受光線的強弱。細胞核:球狀,含有遺傳物質,起傳宗接代的作用。細胞壁:保護作用。葉綠體:杯狀,能進行光合作用。草履蟲(約0.3mm)草履蟲是單細胞動物的代表,屬于原生動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類群。小核:含有遺傳物質。大核:負責營養。口溝:攝取食物。食物泡:消化食物。纖毛:使進行旋轉運動。伸縮泡:有吸集管(吸集水),共兩個,一個在前三分之一處,另一個在后三分之一處,排出體內多余的水分。胞肛:排泄口,排除體內殘渣。表膜:同細胞膜。小結: 衣藻和洋蔥表皮細胞相比的異同點:比較洋蔥表皮細胞衣藻區別眼點無有鞭毛無有伸縮泡無有相同點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葉綠體比較衣藻和草履蟲比較衣藻草履蟲區別細胞結構有細胞壁、葉綠體無細胞壁、葉綠體特殊結構有眼點、鞭毛有纖毛、事物泡、口溝相同點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伸縮泡,能自由的運動個體微小、生活在水中,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2、細菌和真菌①細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細菌很小,一般要在高倍顯微鏡下和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清楚,細菌既無葉綠體也無草履蟲那樣的攝食結構,它依賴現存的有機物生活。大量細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細菌團,即菌落。②細菌的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遺傳物質、鞭毛等結構,沒有細胞核,因此它的細胞屬于原核細胞,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如大腸桿菌、破傷風桿菌、醋酸桿菌、乳酸菌、葡萄球菌等)。③細菌的種類: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④真菌:也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結構,也依靠現存的有機物生活,但細胞內有細胞核,屬真核生物。球菌 細菌 桿菌 無細胞核---原核細胞------原核生物---細菌類微生物 螺旋菌 細胞 霉菌:青霉菌、曲霉菌 有細胞核---真核細胞-----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真菌 酵母菌 食用菌:香菇、蘑菇、金針菇、木耳等⑤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條件:需要營養物質、水分、空氣、合適的溫度。⑥食物的保存辦法: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熱法(巴斯消毒法)、腌制法等⑦有些食物不能用高溫加熱(如牛奶),否則會影響到它們的營養和味道。對于這類事物,我們可快速將它們加溫至一定溫度(一般為60℃—85℃),持續15到30分鐘,然后迅速冷卻。這樣既能殺死食物中的大部分微生物,又能保持原有的味道。這種加熱法叫做巴斯德消毒法,是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發明的。3、組織:由許多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細胞群(細胞分化的結果)。 保護組織: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質少,覆蓋在植物體的表面,具有保護功能 輸導組織:由導管和篩管組成,分布在莖、葉脈等處,具有輸送物質的功能植物的基本組織 營養組織:能制造和儲存營養物質(細胞壁薄,液體大而且多,如:果肉細胞、葉肉細胞)機械組織:細胞壁加厚,分布在莖、葉柄、葉脈等處,起支撐和保護作用 分生組織:細胞體積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能分裂產生新的細胞。 4、 動物的四大基本組織的結構特點組織結構特點分布主要功能上皮組織由許多密集的上皮細胞組成人的皮膚,內臟器官的表面和體內各官管腔內表面主要有保護功能,有些還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結締組織細胞間隙大,細胞間質多體內分布廣、形態多樣,如:血液、軟骨、肌腱等具有運輸、支持等多種功能肌肉組織由肌細胞組成,分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人的四肢、軀體、體內的心臟、胃、腸等器官內能收縮和舒張,產生運動。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腦、脊髓和神經中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每一種組織郡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和行使一種主要的生理功能,但各種組織又是相互依賴、密切配合的。5、皮膚的結構層次 表皮:主要起保護身體和防止細菌侵入的作用----由上皮組織構成皮膚的結構:真皮:里面有血管、立毛肌、熱敏和冷敏小體等---神經、結締、肌肉組織構成 (器官) 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能緩沖撞擊,儲存能量。皮膚(skin)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被覆于身體表面,在口、鼻、肛門、尿道口、陰道口等處與體內管腔粘膜相移行。成人的皮膚總面積約1.2~2.0m2,新生兒約0.21m2。厚度隨年齡、部位不同而異,不包括皮下組織,其平均厚度為0.5~4mm,掌跖部最厚,眼瞼部最薄。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等組成,其間分布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和皮膚附屬器。 表皮:細胞排列緊密,起保護作用------保護組織植物的葉 葉肉:在其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營養組織(器官) 葉脈:輸送由根吸收來的水分、無機鹽以及葉制造的營養物質---輸導組織第六節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器官 ①器官:由多種組織構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 根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腸、肛門莖 營養器官 消化器官 消化腺葉 呼吸器官:鼻、氣管、支器官肺等植物的器官 花 動物的器官 循環器官:心臟和血管果實 生殖器官 泌尿器官等種②系統:由許多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項或多項功能,這些器官的總和叫系統。即系統是由多個器官所組成的。③人體的八大系統: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生殖、神經、運動和內分泌系統。④說明:構成人的八大系統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協同工作的,它們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協同工作,使人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二、消化系統:消化系統可分為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腸腺、胰腺。 口腔內有牙齒,在舌的攪拌作用幫助下,將食物弄碎,混合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后,對淀粉進行初步消化,消化成麥芽糖。 胃能貯存食物,也能消化食物。胃壁上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質,還能通過蠕動起到一定的物理消化作用。 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肝臟分泌的膽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分別從膽總管和胰管進入小腸,小腸腸壁上的腸腺還能分泌腸液,通過小腸的蠕動,多種消化液與食糜充分混合,將淀粉、脂肪、蛋白質等有機高分子物質消化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這些小分子物質和水、無機鹽、維生素等物質透過小腸壁進入毛細血管。 因此消化系統的三大主要功能是:首先,將食物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分子;然后,這些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并被帶到全身各處;最后,廢棄物通過肛門被排出體外。消化過程:食物→口腔(分泌唾液)→咽(推向食道)→食道(推向胃)→胃(分泌胃液)→小腸(分泌膽汁、胰液、腸液)→大腸→肛門三、生物的層次(由低到高的層次) 動物:細胞 組織 器官 系統 生物體 植物:細胞 組織 器官 植物體(說明:植物沒有系統這一層次)第七節 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一、生物的適應性: 自然選擇使適應環境的個體生存下來,使不能適應環境的個體被淘汰掉,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性都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只要是現存的生物,就是適應環境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不同。1、沙漠中的仙人掌具有肉質的莖,刺狀的葉。肉質莖可貯存更多的水分,刺狀葉可減少水分的散失。2、植物適應環境的表現:向光性。 3、保護色:色彩與環境相同,不能分辨出輪廓。(變色龍)4、警戒色:有鮮艷的外表,起警告作用,一般有毒臭或腐蝕性(箭毒蛙)5、擬態:外表形態與周圍的物體相似。(竹節蟲)6、以上三種方式便于生物捕食、逃避災害、便于繁殖。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由于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同,適應不同的環境的長期過程中,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自然界的生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種生物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到與他相關的其他生物,大多數生物的滅絕原因都是因為喪失了其棲息地造成的,亂砍亂伐森林、隨意開荒、無節制地排放污染物質,都會使生物生存環境惡化,造成生物的滅絕。2、人類濫捕濫獵和棲息地的喪失,是珍惜動植物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應該保護生物,善待生命,善待其他生物,就是善待人類自己。 3、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資源,特別是為了保護珍稀生物資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環境,國家劃出了一定的保護區域,這樣的地區叫做自然保護區。有:廣東省的鼎湖山、貴州省的梵凈山、吉林省的長白山、四川省的臥龍山等。4、我國的珍惜動植物:大熊貓、朱鹮 揚子鱷、珙桐、銀杏、銀杉、水杉、桫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